在舞蹈发展中重视文化生态保护_舞蹈论文

在舞蹈发展中重视文化生态保护_舞蹈论文

重视舞蹈发展中的文化生态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保护论文,舞蹈论文,重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使人们享有着日渐优越的生活,也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不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可知“天下事”,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汇更趋于便捷(总体上有利于文化发展)。但在日益变“小”的世界里,人类似乎更渴望保护各自的“精神领地”——文化差异性,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使世界葆有丰硕的精神财富和多样的色彩。

号称为人类艺术之母的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因其表现与传播媒质不是“外物”而是具有生命与感情的人的形体运动,因此它与人类的关系显得格外亲昵——积淀了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也存储了人类进化的印迹并成为民族的某种“标记”。因此,人类学家常说:“请您跳舞给我看,我好知道你是什么人?”

世上有多少为高山大海相隔相阻的民族、国家,就有多少不同的舞蹈。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56个民族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舞蹈为世界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千百年来,它们在群众中自然传衍着,因环境因素的影响、制约而呈现兴、衰、消、长的态势以及形态、功能的变异。专业舞人的出现对推动舞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汉代傅毅《舞赋》所谓“修仪操以显志”,表达了专业舞人修炼舞艺外化内心世界的自觉意识。在如是的求索中,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并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独立品格的艺术。此后,随着舞蹈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样式不同类别的舞蹈,但最根本的无非是两大类:“民众中自然传衍的‘原生形态’舞蹈”和“艺术家刻意加工、创作的‘舞蹈艺术品’”。前者是根与源。

我国长期实行的一系列民族文化的保护政策,这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但无须讳言,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从封闭走向开放,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各种原生形态的文化艺术,似在不经意间遭到损害。楼堂馆所对文物的破坏是可见的,“劣质香水”对艺术的“泥土芬芳”之侵蚀则是无形的,这在近期的舞蹈发展中是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

所谓“原生形态”保护,并非像保护“木乃伊”那样一成不变,而是保护那些足以代表其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审美特质。一般说来,原生形态舞蹈的拥有者是与生活之根最为接近的民众(不同的舞种为不同的群体所拥有),其中最活跃的成分和代表人物——传人,往往对舞蹈文化的繁衍、遗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他们的保护尤显迫切。保护的方法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影、录像等)予以记录保存之外,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建立传习馆、所,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专业创作的审美导向亦不容忽视。

社会对舞蹈的选择作用须经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来判定,我们既不能被转瞬间的“时尚”所困惑,也不能人为地限定任何人的自由爱好,却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为世界保护那些确有文化价值的舞蹈遗存,这是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基础,具有文化战略意义。

当前,一些曾经对原著民实行过“围剿”(包括文化围剿)的发达国家,多热衷于“多源文化政策”的推行。近期在北美、澳洲等国都能看到旨在收集、保存原著民(原生形态)——以各种载体实现的——文化艺术的举措,不仅重视文物保护,更为“非物化”文化遗产(如音乐、舞蹈等)的保存与发展投入了相当的财力与人力并取得了成果。这种“世界性”潮流值得我们思考。

在建国50周年和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口,回眸中国舞蹈的发展与成就,心潮澎湃的同时不由得为“文化生态保护”问题思虑着,犹如自然科学家面对大好河山思虑着水土流失和滥伐森林的问题。它渗透着对漫漫舞史发展的认知和对未来的使命感,绝非杞人忧天。

标签:;  ;  ;  

在舞蹈发展中重视文化生态保护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