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专业;措施
引言:
大数据作为21世纪最流行的热词掀起一波热潮,可以说这是一个数据时代,充满信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课程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学习能力培养,特别是与此有关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中有效地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是值得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创新目标
学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课改要求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革新调整,新课程改革要求其需完成计算机领域人才的全满综合培养,包括理论知识的教导及实践运用能力的应用,同时与时俱进引进优秀先进的课程理念,加强学校与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形成教学观念先进、教学水平高等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1]。当前的计算机教育模式过渡依赖于教师单方面教学,学生对动手实践缺乏主动积极兴趣,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动性,培养我们的数据逻辑思维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创新措施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改革要求的分析,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制定了改革措施如下:
(一)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的计算机教学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培养,课堂教学往往模糊带过敷衍了事,甚至询问有些教师专业问题出现答非所问说不清楚的现象,从而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向出现令人担忧的一面。要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首先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我们学生自身条件进行调整教学,培养我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因此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评比,提升教师的自身硬件条件,并引进先进人才进行交流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设立课堂评分机制,让我们有参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分的权利,也从侧面客观让教师根据自身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如此便能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能够高素质有效地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展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方面教学,作为学生的我们处于课堂被动状态,有了大数据先进技术的配置,多功能教室越来越多,首先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甚至可以做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共享,我们在学习传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先进前沿的科技知识。其次开创案例教学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知识点的相关资源收集,包括知识起源、变迁等方面,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科技热潮,让我们了解到现今社会科技发展所运用到的计算机知识,通过案例介绍和分析,极大地激发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有利于我们逻辑思维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教师采取引导学习,抛出问题点引导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模式,教师利用大数据根据学生平时感兴趣方面进行针对性教学,将理论和实际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在引导式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互动关系。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移动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计算机专业这种要求实践素质必须过硬的科目,我们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后自己学习中时刻进行学习和反思,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巩固牢记,更加有效地提升了自我学习质量,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自我学习情况和问题汇总课堂进行疑难解答,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要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提升各方面教学资源建设,如加强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让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同时更好的体验社会中实践操作,促进我们在实践中发展和成长。企业单位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供我们进行实践操作,同时提前适应社会生活,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处事能力,避免造成毕业后缺乏经验适应不了社会的现象[2]。因为企业所需所用均为最新技术信息,从侧面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实操中更好地进行锻炼必须不断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以最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让我们能够学习到先进的专业知识并保障得以充分实践操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优势作为教学辅助,才能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进行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调整,从而能够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同时大数据发展要求作为学生的我们具备基础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充分结合科技发展便利工具进行自主性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洁,张文翔. 大数据视角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探究[J]. 软件导刊,2016,15(10):185-187.
[2]崔晓. 基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7,4(32):136-137.
论文作者:王智钰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数据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课堂论文; 时代论文; 《科技中国》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