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的分析论文_金莹晨,于鹏

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的分析论文_金莹晨,于鹏

宜丰县人民医院 江西宜春 336300

摘要:从分析当前口腔科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见感染的原因出发,具体探讨了环境因素、公共设施、医护人员、患者自身四个角度和口腔科感染的关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和控制口腔科感染的措施,以提高口腔科临床诊疗的安全性,降低口腔盒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口腔科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引言:

关注口腔科感染的发生率,加强对口腔科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是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患者生命健康的尊重。在口腔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可能引发感染的因素诸多,患者的唾液和血液、受到污染的各种器械设备等都会引发感染。要想进一步控制口腔科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感染出现,相关人员必须提高防范感染的意识,并积极探寻有效的控制感染发生的措施。

1 引发口腔科感染的原因分析

1.1 环境因素

大部分医院的口腔科门诊的候诊室、诊断时和治疗室都在同一区域,人员密集,为交叉感染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口腔科在请结合修复牙齿时要使用牙钻、洁牙机、气水枪等高速旋转器械,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飞沫、牙齿粉末等,大部分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因此上述物质会携带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从而污染空气。而气雾作为一种可以长时间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更是潜在的危险因素,甚至致发严重的医院感染。

1.2 公共器械污染

这里的公共器械是指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公用的器械设备,在口腔科大部分诊疗设备都是公用的,包括牙椅、手柄、X光机等,这些公共设施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唾液、血液、空气中的粉末的污染,在治疗过程中就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口腔科的部分诊疗设备构造复杂,不易清洗和消毒,像一些需要深入到患者口腔内部的器械,包括夹持车针与磨头的高速手机和低速手机,在治疗过程中会直接接触患者的口腔黏膜和口腔组织,在治疗停止时负压作用会将患者口腔的分泌物、唾液等污染物吸入到机体内部,当下一位患者使用时,便可能会出现这些污染物进入口腔内的情况,从而引发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情况

在口腔科的诊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和器械设备及患者的直接接触部位是手,因此医护人员的手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唾液及空气中的粉末等,一旦医护人员无菌观念较差,手部清洁不到位,则会为交叉感染提供机会。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口腔科诊室的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淡薄,有的医护人员认为人的口腔和外科手术治疗的部位不同,人的口腔本身就不是无菌的,因此不需要完全遵循无菌操作形式。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口腔科的医护人员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章程,甚至不能做到严格佩戴无菌手套,这些行为都为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 患者情况

口腔科的患者前来就诊时一般仅对口腔进行检查,没有对其他额传染病包括乙肝、梅毒、艾滋病、肺结核等进行筛查,因此无法了解患者的真实健康状况,无法很好的隔绝传染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在口腔科患者进行候诊的过程中,也可能被已经受到污染的公共设施感染,同时自身携带的病毒也会通过公共设施传染给其他人,从而使口腔科的交叉感染变得更加高发。

2 口腔科感染的管控措施

2.1 环境管理

对口腔科进行环境管理重点在于对候诊室的管理,要确保候诊室的清洁。具体的做法是对候诊室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消毒工作分别在开诊前和工作结束后进行。开诊前的空气消毒则需要开窗通风,做好空气净化。工作结束后的空气消毒则是用紫外线对候诊室进行消毒,消毒时间要在1h左右。除此之外要对诊室的各种公共器械进行严格消毒,擦拭治疗区域内所有物品,如桌面、键盘、牙椅、操作台等要用1:100含氯消毒液进行每天的擦拭,而对于地面及血污染严重的地方则需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此外,一些频繁接触的部位像照明灯开关、气枪手柄等应在其表面覆盖保鲜膜,且在治疗结束后拆除并用消毒水擦拭,消毒完毕后更换保鲜膜。要确保每周一次对候诊室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每月一次的对医疗器械的彻底消毒频率。每个医院的口腔科室都应该重视对候诊室、诊断室和治疗室的分区,并且要求患者家属在诊疗区意外等候,最大程度上降低交叉感染的频率。

2.2 器械管理

器械消毒工作需要在器械设备已经清洗干净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消毒才能有成效。要重点对接触到患者唾液、血液等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消毒时应该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则。此外,尽量保证进入患者口腔内的器械做到一人一用或者严格灭菌消毒。对深入到患者口腔内部的医疗器械应该将其粘着物彻底清除干净,再用1:100多酶清洗液浸泡5~10分钟、超声波清洗机震荡15分钟,之后用流水将其表面进行冲洗,干净之后再进行高压灭菌。对器械的清洗应该遵循不同的器械使用不同的清洁和消毒方法的要求,确保消毒合格。

2.3 健全消毒制度和严格无菌操作

对于口腔科的医护人员来说必须具备严格的无菌操作意识,要意识到自己的双手可能是交叉感染发生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口腔科室的工作人员应该健全消毒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前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确保清洁无菌。医护人员要严格佩戴和更换一次性手套,完成诊疗工作后要使用消毒剂对双手进行消毒,尽可能的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现。

2.4 提高患者意识

口腔科患者自身应该具备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在候诊时要避免接触公共设施和医疗器械,并且在检查病症时应该主动提供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患有其他传染性疾病等,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并且在诊疗过程中监控医护人员的行为,对于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的环节要给予提醒等。

结语:

医院口腔科中的感染的常见的引发因素是患者的血液、唾液、牙齿切割组织及受到污染的口腔诊疗设备等。口腔科室中的感染性疾病中较为高发的是乙型肝炎,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科室。口腔科室的医生在诊疗完口腔疾病患者后其双手HBs-Ag污染率高达9.38%。因此,为了降低口腔科室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应该建立严格的口腔科室诊疗操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口腔科感染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口腔科感染状况,提高口腔科感染的管控成效。

参考文献:

[1]索英,李美兰.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10:608-610.

[2]吴冲.口腔科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97-2098.

[3]朱丰燕.口腔科医院感染与控制管理措施的探讨[J/OL].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6690/j.cnki.1007-9203.2016.16.017.html

论文作者:金莹晨,于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的分析论文_金莹晨,于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