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铭文后记”“轻快”考_文化论文

《山谷题跋》之“抖擞”考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跋论文,山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七“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条目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①这是山谷晚年贬谪西南、回忆自己学书经历时的一段著名论述。

这段话的解释难处集中在“抖擞”二个字。一般认为,“抖擞”指的是用笔上的故作颤抖、不自然的扭曲,即一种颤抖的笔法。但是这种解释存在着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比如周越的书法并无故作颤抖的笔法,山谷之言似无从落实,这早已为识者所指出。在这里,本文再补充几条理由:其一,就技法语言来说,即使山谷少年有用笔故作颤抖的问题,也绝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毛病。以山谷之坚韧毅力竟然二十年不能修正,岂非咄咄怪事?其二,山谷有些作品中的确有颤抖之笔,但大多集中在晚年的大字行书、草书中,如崇宁元年(一一○二)的《自书松风阁诗》(图一)、崇宁三年(一一○四年)的《李白忆旧游诗卷》(图二)等等作品中都出现过这种笔法;相反,早年、盛年的作品如元丰七年(一○八四)的《发愿文》(图三)、元祐二年(一○八七)的《花气薰人帖》(图四)却不太明显。如果“抖擞”作用笔故作颤抖解,那么,为什么山谷晚年意识到自己问题之时反而“表现得越来越差了”?再则,在山谷的小字尺牍中极少出现这种笔法,二十年的一贯性似乎也大打折扣了。

关于“抖擞”一词,时下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曹宝麟先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一书的观点:“抖擞”在此处应解释为抖落、摆脱意,即“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应解释为二十年不能摆脱俗气。这种解释在字面上固然说得通,但就古文的文法来讲,却使“抖擞俗气不脱”一句的文意变得累赘。因为,后面的“脱”字已经清晰地表达了摆脱、抖落的意思,前面的“抖擞”二字再去重复一次,语法上不免叠床架屋。若是如此,则“抖擞俗气不脱”六个字反不如修改成“不脱俗气”或“未脱俗气”四个字,意思表达既无损失、语言上也更简洁一些。以山谷之文笔不应出现这种重复、纠缠的句法。换句话说,山谷“多出”“抖擞”二字肯定有他的道理、但不应是同义反复。所以,曹先生的解释还不是山谷的本意。

此外,张传旭先生在《“抖擞”——对黄庭坚的误读》一文中引《山谷题跋》“跋与徐德修草书后”条目中的“湔祓尘埃气未尽”与“抖擞俗气不脱”相互对照,认为这两段话表达的基本是一个意思,他的解释是:“湔祓”:洗涤除垢;“抖擞”:涤除宿垢。②张先生的解释好像比曹先生更接近山谷的本意,不过,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宋代,“抖擞”一词并无“涤除宿垢”之意,亦无如此的引申意。比如在宋诗中,“抖擞”一词常见有以下两种用法:一,作动词用,振作、提振之意,接近我们现在“抖擞精神”之“抖擞”。如北宋冯时行《二月将半雨过花盛开二首》:“老罢兴来须抖擞,自吟诗句自相催。”二,做动词用,抖落、振落掉(某些东西的意思)。这种用法在宋代最为常见。如北宋韩维《和十一侍郎》诗:“抖擞尘中千万虑,海风高处坐披襟。”南宋范成大《香山》诗:“抖擞轩裳一哄尘,任教空翠滴乌巾。”南宋陈造《次韵刘常甫见赠二首》:“彭郎小隐刘郎宅,抖擞尘襟听所从。”在这些宋诗中,“抖擞”一词所指的多为锦囊、钱袋、衣服、笔砚袋等等具体的物品,固然可以引申为抖落掉内心的烦恼、不快等等情绪上的东西,但“抖擞”并无“涤除”之意,而是仅做动词解,其后必有一宾词如“一哄尘”、“尘襟”、“千万虑”等等与之相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抖擞”这个动词无法引申出“涤除宿垢”的意思。

张先生文中还指出,山谷此处的“抖擞”一词源于佛教“头陀”一词,这一发现完全正确、也非常必要。但是,由于未能穷究“头陀”一词的本来含义以及山谷使用此词的语境、背景,张先生最终还是得出了“抖擞,湔祓也”③——这样一个不太准确的结论——“湔祓”是另一种用以祛除疾病的民俗仪式,与“抖擞”不可混为一体。本文不敏,愿接续张先生的启发而作进一步的分析。

“头陀”一词来源于印度佛教,是“Dhuta”的音译,其意译即为抖擞、淘汰之意,正如“麦克风”和“话筒”,差异只在音译和意译,所指仍为一物。“头陀”一词在佛教中的本意是指抖擞掉衣服、饮食、住处诸种贪着之行法,其引申意是指修炼此种行法的修行者就是头陀,亦称行者。后来,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个概念被进一步泛化了,对于那些行脚乞食但未必遵守头陀行法修炼的僧人,人们一般也称他们为头陀。头陀行法共分十二种修行方法,故又称十二头陀行法。具体如下:穿衣两种:一、着弊纳衣。二、但三衣。食五种:一、常乞食。二、次第行食。三、日中一食。四、节制量。五、过中不饮浆。住五种:一、在阿兰若处。二、冢间住。三、树下止。四、露地坐。五、但坐不卧。头陀行法都是一些苦修行法,带有非常强烈的原始宗教“自苦自虐”的性质。如“冢间住”就是与死人栖息于同一墓穴;“着弊纳衣”就是将死人身上腐朽的衣物碎片缀合成“百衲衣”以为遮体、御寒(是为最初的袈裟),等等都是希望修行者能够借此超越死生、彻底放下自我,所以,头陀行是典型的苦修行。修炼头陀行法而终成正果的,当以佛祖的弟子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最为著名,号为佛陀座下头陀行第一,或曰“头陀第一”、“迦叶第一”、“大迦叶”。

佛法传入中国之后,在大乘佛法的精神领域中,头陀行法一直是修行者一个必不可少的身心历练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苦苦修行达到勘破自我、放下一切自我尊严的境界。特别是禅宗将摩诃迦叶尊者视为它的西方始祖,最初一直保有头陀行法的修行特色(唐以后以棒喝为主)。故而,“抖擞”完全是从佛语中转化过来的一个词汇,其本意是指僧侣用头陀行法来断除尘世的烦恼、执著,就像抖去衣服上的灰尘一样。“抖擞”作抖落、振落某些东西解,作精神抖擞之“抖擞”解等等,都是后来汉语语境中引申出来的意思。

图一 松风阁

图二 李太白忆旧游

图三 发愿文

图四 花气帖

山谷早年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宗风的熏染,得祖心禅师之衣钵,以至《五灯会元》卷一七列山谷为祖心禅师之法嗣。祖心圆寂之时,特托付山谷主持后事;后山谷又为他作《黄龙心禅师塔铭》、《为黄龙心禅师烧香颂》三首,这些都是山谷事佛和其衣钵之归总的证据。

山谷晚年屡遭贬斥,于世事渐渐看淡,交接之禅僧如惟清、惠洪等等或为祖心禅师的弟子、或为黄龙派之嫡嗣,皆为“有缘之人”。自绍圣二年(一○九五)开始贬谪西南贵州、四川一带,至元符三年(一一○○)十二月改知舒州,离川,山谷此次的贬谪遭遇共有五年的时间。从山谷与黄斌老诗歌酬唱的情况来看,写下“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条目的大概时间应在元符二年(一○九九)至三年(一一○○)之间,地点是在戎州。此前的元符元年(一○九八),山谷以避外兄张向之嫌,由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改为戎州安置。一贬再贬、居无定所的折腾使垂暮之年的山谷“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但不除鬓发,一无能老比丘,尚不可耶”(《书遗道臻墨竹后与斌老》),唯于禅理却参之愈深、持之愈坚。所以,这则题跋以佛语入书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它体现了山谷晚年务在超越的心态。

山谷亦有《头陀赞》一首:“梵语头陀,华言抖擞。净一真心,振三毒垢。如来亲试,迦叶称首。圣教推崇,哲人遵守。衣三食四,住处五名,曰十二行。对治修行,十三或八,要以三并。练磨三境,摄化三乘。起四欢喜,行四圣种。以戒为基,止观相踵……”诗中所言“衣三食四,住处五名,曰十二行”与上文所言“十二头陀行法”小有出入,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首诗中,山谷不仅对于“头陀行法”的渊源、要义表现出精确的理解,而且非常鲜明地指出,“头陀”就是“抖擞”,“抖擞”就是“头陀”,其差别只在“梵语”、“华言”而已。

至此,有关“抖擞”一词的理解上歧异、误读之根源就找到了: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对“抖擞”一词的本意以及山谷使用此词的相关背景了解不足,版本断句的错误也是一个因素。即我们常见的“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这段话的正确断句应当是:“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有了这个句读问题的解决,山谷的本意也就非常明确了。这段话的正确解释应当是:因为山谷上手之初错学了周越的书法,所以,即使苦苦修炼了二十年,还是没有彻底摆脱周书的俗气。“抖擞”一词在此应当理解为像僧人行头陀法一般的苦苦修炼(书法)。

最后,有必要提及本文这种断句法的依据。目前常见《山谷题跋》的版本如《中国书画全书》采用津逮秘阁本的断句,于“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的中间处没有标点;又如《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收录山谷此条目,虽未标明版本所出,但亦没有标点断开;再如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所录清华学校图书馆收藏“津逮秘书”本之《山谷题跋》,则沿用旧式刊印、不做任何断句。而由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二○○六年新版的《全宋文》所录《山谷题跋》,以清光绪二十年义宁州署重刻本的《山谷全书》为底本,对于这段话的断句正好与笔者的推断一致。结合本文对“抖擞”一词的解释,哪一种版本的断句更合理一些,识者不难自判。

注释:

①此处暂依《中国书画全书》的断句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山谷题跋》卷七。

②③《书法研究》二○○四年第二期。

标签:;  ;  ;  

“谷铭文后记”“轻快”考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