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和途径_民族精神论文

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和途径_民族精神论文

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和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途径论文,高校论文,内容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非典”疫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涉及全民族的成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院校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怎样搞好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工作,肩负着极其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容

民族精神是指产生和蕴藏于一定民族的个性或群体之中,热爱、忠诚和报效祖国和民族,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团结和凝聚各种力量,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重要的政治、道德原则和人生价值规范。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高校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强对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一)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抗洪”精神,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精神等。新时期爱国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爱国主义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一致,并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最根本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最精辟、最科学的概括。高校开展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将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作为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牢固树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观点,自觉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教育。从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勇于斗争、不怕牺牲;从建国初期的不怕封锁、自力更生,到新时期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到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到胡锦涛同志强调“两个务必”,无不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象征。高校开展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树立勤奋的劳动意识和正确的成才意识,要培养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神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不论是在兴旺发达时期还是在救亡图存时期,中华民族都坚持和发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传统,以此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激励着中华民族努力拼搏、奋发向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往直前。高校应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学习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拼搏意识,使大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四)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精神教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盼统一、讲团结、谋发展、求繁荣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从历史的经验和自身体会中得出的必然选择。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团结统一精神更具时代意义。高校要努力培育学生民族团结意识,使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观念,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大汉族主义,让“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观念深入学生之心。

(五)爱好和平、放眼世界精神教育。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安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把自己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特征。高校应大力开展爱好和平精神教育,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和协调,如“和而不同”的共生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分析国际形势,明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把握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成为反对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维护世界和平。

二、高校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文化竞争异常激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全社会都要关心和重视。高校是塑造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必须加强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把人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使创造力迸发出来。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群众观点,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任何民族精神皆源于该民族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宝库,既是中华民族推动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厚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要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要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文化加以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引导学生同民族虚无主义、民族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想作斗争,使学生保持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民族精神创新发展。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人才和科研的优势,要立足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善于概括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宝贵精神,更要不断提炼和概括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应教育学生在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去。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创造全员环境和各方面团结协作的整体氛围,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直接担负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让学生培养文明之举,塑造高尚灵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所以,高校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体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民族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校报、电视台、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要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升国旗仪式、人文论坛、科技文化节、文艺晚会、体育赛等一切校园文化活动都要渗透民族精神;要精心设计人文景观、布置校园环境,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播放相关电影、电视片有意识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利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到落后地区进行“三下乡”活动等一切教学途径和资源,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本身具有接受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如大学生学雷锋护理小组,医疗专业学生的义诊活动,高护专业学生倡议的抗击非典宣誓签名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并以学校主人翁的精神,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深刻体会民族精神的内涵。同时,高校在注重加强大学生自身德行修养的过程中应强调两点:一是要大学生全面充实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社会化的程度,进行人生定向和人格完善;二是要使大学生达到高校大学生品德规范的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党,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再度复兴努力奋斗。

标签:;  ;  

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和途径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