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_政治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_政治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国的头七年里,新中国对全国205所高等学校进行了分阶段的改革,到1953年,国家掌握了所有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设置、政治工作制度的实行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从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和教育主体上保证了马列主义在高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一、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程

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形式,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新一代青年中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影响,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部重新设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取消国民党时期开设的《国民党党义》、《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的同时,设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理论课程,初步形成了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

1950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附件中对高等学校政治课的教学方针、组织和方法等规定了六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规定了高等学校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方针,就是要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首先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报总结了一年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规定了今后全国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重点及三项规定。[1]可见,建国之初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规定的具体内容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它所确立和遵循的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1952年10月,根据国家今后的政治任务和三年来全国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的发展和要求,为了加强学生的系统理论教育,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各类高校如何设置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并规定三门课程即“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都要学一学年。[2]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基础课一样,成为高等学校各系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该指示还附有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设立种类及上课时数表,统一规定了三门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数,使各类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有章可寻,在保证政治理论课学时数的基础上,提高了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这样,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针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又能有系统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育部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及有关规定做了相应的调整,从课程设置上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鉴于当时高中已开设的“共同纲领”课程与高校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政策部分有重复,同时,“新民主主义论”的经济部分又与“政治经济学”有重复,因此,高等教育部决定自1953年秋季起,将高等学校一年级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其讲授、课堂讨论和自学时数都与“新民主主义论”课程的原规定相同。[3]

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取缔了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等反动组织,废除了国民党实行的反动训导制度和限制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的“入学保证书”制度,通过向高校选派校长,公开校内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党委,开展建党建团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青年团和学生会等互相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为保证政治课教学的顺利开展,解决当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50年10月,教育部规定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成立在学校行政领导下,由全体政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政治课教学委员会,作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该委员会负责讨论、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研究和检查讲授内容及教学方法;汇集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并加以系统研究;领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及讨论,并考核其成绩。一年后,“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改为“教学研究指导组”,由教务长负责计划、组织和督导检查三门政治课的教学研究指导组的工作。教务长还领导“时事学习委员会”组织,负责计划、组织时事政策的学习,结合社会政治运动,解决学生对时事政策方面的一般思想问题。[4]

1952年9月2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全国高等学校经过‘三反’运动和思想改造、组织清理以后,……极需进一步在高等学校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全国高等学校在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以后,应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可称为政治辅导处。”该报告还规定了高校政治工作机构(即政治辅导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掌握教职员、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等工作。要求政治辅导处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由校长提名教育部任命其主任,足见受重视的程度。“政治辅导处的正副主任,应参加校务委员会及教务会议,并担任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学习委员会)的领导职务”。[5]1954年10月8日,中宣部发出通知,可撤消政治辅导处,保留辅导员,这一组织形式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高校基层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这个报告所设计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框定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本格局。

1953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了政治局会议,专题讨论教育工作,决定抽调宣传教育部门及青年团的干部充实大学领导。到1954年10月,校长、教务长和学校其他主要部门都配备了相当力量的党员干部。1955年3月,中宣部在召开全国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讨论了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继续配备和培养学校领导骨干和建立党的领导核心问题。当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学校行政领导和学校的党、团组织对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校长或副校长中应有一人经常负责领导组织这一工作”,并“应与学校党组织、青年团等保持密切联系,依靠他们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以实现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步调、协同动作。[6]这样,经过几年的建构,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的有效方式得到了全面加强,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有制度和组织保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三、高校政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特别是政治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对学生全面负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高校政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师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决定1951年上学期由各校抽调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教师集中研究半年,以培养专业师资。1952年,高校教师参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当时就有文章指出:“一年来的经验证明了”,要做好高校改革工作,“必须首先提高高等学校教职员的政治水平。……教师的思想改造工作,乃是改革旧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文章还认为“北京、天津各高等学校教师的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对于全国高等学校,具有示范的作用。”[7]高校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通过思想改造运动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高校教师普遍参加了党领导的历次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也促进了高校政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195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认为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学校思想建设工作的中心环节。为此,中央教育部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从1952年秋季开始招收,首期300名学员,研究期限一至二年,以解决一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问题。同时,该指示还决定选拔高校助教和高年级学生中的优秀党、团员担任政治理论课助教或助理,逐渐培养其成为新的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加速培养政治课师资,各条件具备的高校也应举办马列主义研究班。中央对高校政治课的师资问题极为重视,要求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长或副部长应经常亲自领导此事,动员党委、政府、群众团体中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课,或设专题讲座,帮助政治理论课教师备课,以缓解高等学校原有政治理论师资量少质低、“青黄不接”的局面。[8]这一重要指示对解决当时高校政治理论课师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它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被历史证明是解决政治理论课师资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

1955年,高等教育部拟定了加强师资培训的工作计划,通过“适当增加综合大学文、史、哲系科的招生名额,以增加培养对象的来源;扩大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以加强培养工作;选拔比较优秀的教师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或其他有苏联专家的学校进修;举办假期讲习班或组织苏联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到各地讲学,以及组织教学经验座谈会等等方法,以提高在职教师”。各学校注意加强在职师资的培养,鼓励政治理论课教师制订个人进修计划,学校领导和教研组也给予经常的具体帮助,促进其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提出了“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即所有教师“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9]这些思想和原则被实践证明了是有效而必要的,成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仍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国家通过召开教学讨论会、举办暑假讲习班、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编译教学大纲、印发讲稿和参考资料、设立马列主义研究班培训教师等各种形式来培训师资。在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高校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队伍得到了充实。

四、小结

总的来说,在建国初期,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1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掌握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身体健康,并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各种高级专门建设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胜利完成这一任务关系重大。

第二,初步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论教育为主,结合党的总路线总任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和工作机构建设上,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并形成了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雏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制度化、系统化的轨道。

第三,形成了比较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高等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指示、决定和通知比较明确地规定了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设置、学期和学时的安排、师资培训,以及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等各个方面。将课程的设置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为此曾对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则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结合。同时,这一课程体系还包括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对中央有关文件的学习,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等。

标签:;  ;  ;  ;  ;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