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走向多元: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走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对教育需求层次的提高,改革高中办学模式已提到了教育工作者面前。本文分析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现状和形势,提出普职渗透教育、升学预备教育、就业预备教育和特色教育等多种模式办学的构想,以及在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措施保证。这是建设国际大都市与一流教育的基础之一,符合高中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国际趋势。
一、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形势
1995年全国普通高中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实现高中多模式办学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呼唤,也是拓宽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渠道,调动各类普通高中办学积极性的需要。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中列入高中课程教材整体改革的23所学校,实施了“二一分段,高三分科”多模式课程方案。这也是上海办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格局。这几年办学模式改革的共同特点,是以构建大教育观为前提,以职教、成教为依托,实现普职成教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徐汇区教育局将原有的25所完中合并成12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普职渗透的改革,扩大职教规模,提出“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架设立交桥”的设想。普陀区以适应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城市定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目前该区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模式的学生4452人,占全区高中学生数的50.16%。闸北区成立了教育二科,提出在实践中建立普、职、成联手统筹安排和共同发展的思路,推进区内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
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虽然已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当前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原因之一:上海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功能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劳动者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技能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上海应该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原因之二:“九五”期间,上海普通高中进入入学高峰期,根据《上海市普通高中事业“九五”发展规划》,“九五”期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将达6~7万,比1996年净增1万人左右,而高等院校的招生只能有限增长,两者形成明显的落差。这一现实迫切需要在宏观上实现普职渗透,在高中教育内部适当调整目标、任务,落实升学和就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否则,就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陪读,然后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这对社会和个人都十分不利。原因之三:从人的自身发展看,初中毕业生大多才15~16岁,要求所有的初中毕业生对升读普高,还是读其他三类学校作出抉择,其心理准备和知识能力是不够的。另外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看,也有必要开辟更高层次的分流渠道。实行普通高中多模式办学可突破非普高即职高的选择、改变初中毕业生一考定终身现状,使教育更具有公平性,以满足人们多重价值取向选择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培养多规格的人才。
纵观世界各国高中阶段的结构改革,推进多样化,增加灵活性,提高分流层次是大趋势。第四十届国际教育会议就改进中等教育目标、结构、内容和方法给各国教育部第75号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倾向于统一整齐的结构,向全体学生提供普通和共同的教育。第二阶段倾向价值形式的多样化。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实际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倾向。70~80年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先后对高中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在宏观上,高中阶段普教和职教互相渗透沟通,在普通高中教育内部,对其任务、目标适当调整,一方面承担起升学和就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另一方面在培养目标上,既注重基本素质提高,又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如联邦德国,在普通教育一体化改革中[(1)],按学校组织的基本形式划分为4种模式:(1)以普通高中为基础的结合模式,即在普通高中教育学科体系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2)以职业教育学校为基础的结合模式,即职业课程中另加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成份;(3)若干学校结合起来形成中心;(4)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学校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美国目前约有2.5万所综合高中,担负着升学和就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其职能有三种:(1)让所有学生接受普通教育;(2)让大多数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3)让一部分学生作升入大学准备。韩国高中阶段教育[(2)]分为人文高中(普通高中)、实业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和综合高中三类,其中综合高中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兼学普通高中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是普职渗透的一种尝试。德、美、韩等国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共同点就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它对上海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是有借鉴意义的。
进入90年代后,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经过改革大致形成四类:(1)偏重升学预备教育模式;(2)兼有升学,就业双重任务模式;(3)侧重就业预备教育模式;(4)特色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第二种,即兼有升学和就业预备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分成两类,一类是学制为4年的综合型模式,即普高+职教学制;一类为“分段分科”模式,即可以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成有弹性的多种年限的分段高中模式。“分段分科”的高中格局,实行“3+1”或“2.5+1.5”等学制并存,是一种高中文凭和职教文凭或多种证书同时发放,普职沟通的新型模式。
二、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解决的问题
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更新及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建设、办学经费、实习基地和分流学生出路问题,涉及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普教与职教的沟通,需要各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领导,积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先局部、后整体地加以探索,以保证改革的健康发展。因此,上海普通高中工作会议《关于本市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几点意见(讨论稿)》,就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管理提出了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的教育管理的意见,提出了普通高中办模式改革的四条基本原则:即两个适应的原则,办学模式改革要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要,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身心健康成长、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两个依据的原则,办学模式改革要以普通高中性质、任务和国家要求为依据,要以我国国情、地区学校的具体要求和条件为依据。下面就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点思考。
首先是观念的更新。观念更新的关键是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确立一个大教育的观念,实现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建立起一个较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柳斌同志指出:“多年来,普通高中基本上是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观念来说,一方面社会、家长和学生认为上普通高中就是升大学,另一方面对普通高中教育宏观指导上只提了‘双重任务’,尚未针对学校千差万别的实际,明确提出任务上有所侧重的观点。”国家教委《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提出:普通高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这对普通高中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十分明确,从理论上为普通高中多模式办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可统一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姓“普”姓“职”的认识,解决了普职渗透的问题。
其次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办学模式改革,都必须落实到课程设置上。上海高中课程教材改革涉及到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分段分科”的课程格局,为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改革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华东模范高中的三、二办学模式,共和、育群的普职渗透双证班以及“分段分科”的办学模式,均依托高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在整个改革中,选修课设置是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调节手段,以选修课制度为主要标志的高中分流模式有更为灵活、合理、适应强的优点。目前,上海在普通高中实现了普职渗透办学模式改革。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高二后的分流分科,其职业教育实科类课程,主要集中在高二后进行;一类是从高一就开始普职渗透,其职业教育实科类课程,主要在选修课程中体现。当前,根据“两个适应”的原则,要加强普通高中综合办学模式课程的研究。世界各国课程教材的改革,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日本1994年创立的“综合学科”,其特色是:(1)开设横跨两个领域并具有一定系统性又有多种选择的科目;(2)注意提高学生自己选择出路意识的学习,把将来的职业选择纳入视野范围;(3)通过有机地修习普通科目与基础科目,把学术性观点、知识同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挂起钩来[(3)]。这兼具“知识本位”与技能本位学科特点,凸现“人格本位”特色,又在不断顺应时代与产业结构变化。
三是办学模式的管理。高中课程方案的二一分段,高三分科的格局,使不同学校形成有侧重的升学预备教育或侧重就业预备教育的多种模式。而要使高中办学模式的普职渗透真正落实,还需加强区县层面的管理。
1.“三教统筹”实现分流。高二分流后,大部分学生准备升入大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包括高三升学考落榜者,希望接受实科教育,或者继续1~2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各区县必须构建一个以大教育观为前提的,较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职、成教育机构参与高二后的分流工作。上海23所高中课程教材整体改革试验学校,已在“二一分流,高三分科”中依托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市机电学校等10余所中专,进行分流的实科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又如徐汇区利用职教资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挂钩职校学习职教课程。普陀区利用高中分流与成教相结合和大学自学考试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随着高中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试行和高中入学规模的扩大,高二后分流任务相应也须增加。因此,当前紧迫的问题是如何依托职教和成教,由区县统筹建立多种形式的实科教育职业培训基地。如与中专、职校联办分流班,建立实科教育中心等。
2.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普通高中多模式办学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必须根据培养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职业技术课程方案,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改革方案中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制定课程计划,实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或“双凭”制度。凡要取得高中文凭的,必须执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使用相应教材,参加普通高中会考,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高中文化科目学习成绩达到要求的,发给高中毕业文凭。在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中,应按中专、职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定,保证教学质量,并参加考试,成绩合格的发给毕业证书或相关的专业合格证书。
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还处于探索实践和发展阶段,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本区、县普通高中的发展规划,对各所高级中学、完全中学进行定位,统筹普、职、成教资源,作出统一部署。在师资的配置、培训、教材的建设和办学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在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中应探索建立学分制和学时制,给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更大的自主权。在建立职业技术实科教育中心(培训机构)参与学生的分流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中心(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在对教育中心办学的评估以及实科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和实科教育的学生出路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