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央苏区为例_中央革命根据地论文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央苏区为例_中央革命根据地论文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中央苏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地革命论文,苏区论文,为例论文,文化建设论文,中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偏僻的农村建立了大小数十块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除了非常重视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外,同时对与这三者有着紧密联系的文化建设亦给予高度重视。在残酷、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党根据客观条件,进行了苏区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在当时的含义非常之广,它包括教育(红军教育、干部教育、扫盲运动、业余教育、社会教育、小学教育)、出版事业、卫生工作、文艺工作(戏剧、报纸、绘画、诗歌)等等。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呢?中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

最早在1927年9月,中共《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政纲》的第五部分提出:“关于文化方面的行动政纲:实行普及教育,提高革命文化。”[1](P3)这里笼统地提出了实行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革命文化。到了1929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有名的《古田决议》中进一步提出:“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2](P95)特加紧红军的教育。

1931年9月23日,湘鄂赣省工农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3](P99)明确规定苏区文化工作的任务和意义。这个文件是指导苏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它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在中共的历史上,它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党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指导方针及具体内容。《决议案》指出:第一,为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的社会基础,必须铲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旧道德、宗教、风俗、封建教育和礼教,建立工农阶级的各种文化事业。第二,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阶级斗争意义,在苏区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一切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教育,提高群众的政治认识,加强群众的阶级意识,深入开展阶级斗争,发动人民起来与反动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作斗争。第三,使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娱乐,使人民知道和相信苏维埃政府是他们自己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并培养大批干部到苏维埃政府来工作。第四,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取消一切教会学校,收回教育权。第五,注意对苏联社会文化活动情形以及苏联文化建设的介绍,使苏区群众了解苏联人民实际生活的状况,在完成中国民权革命的任务之下,努力争取苏区文化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3](P100)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和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全的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1](P331)

综上可知,中共进行文化建设,是为了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政治水平,加强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使文化建设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是为了健全与扩大红军,培养干部,扫除文盲,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之后,中共进一步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政策,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第一,党和政府的文件明确指出,各级苏维埃政府务必重视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得忽视之。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一号》中,明确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务必把文化放入目前的工作中来,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开展文化建设的工作。[3](P29)

第二、为了指导兴办学校教育,《文化问题决议案》明确规定了学校教学的体制、内容、方法。

教学体制方面:规定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规定课程标准和授课时间;规定各县文化部应利用假期开办教师讲习所,省苏维埃文化部必须开办一所经常性的教师训练学校;必须严格审查各校教师,由各县文化部检定之;注意改良教师生活待遇。

教学内容方面: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基督教教育,禁止用基督教书籍;反对国民党文化教育,禁止采用国民党文化书籍;反对复古教育和私塾教育,禁止采用四书五经等作教材;反对军阀主义教育;实施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阶级教育,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使学生有系统地学习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经验,了解目前政治形势、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情形的实际内幕,以确定苏区学生群众的革命人生观;学生群众应加入各种社会团体,学习各种社会活动,以便能担任社会中各种实际革命工作;注意工农阶级的军事教育,因为领受军事教育和训练是工农阶级强大自己力量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苏区自高小起应一律设军事课目。

提倡职业教育:高小以上的学校教科书里,应采用一部分职业教材;在苏区各工厂、各职业团体、各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应使不脱离职业能受到相当的教育;斟酌情形,开办农业、工业以及女子职业等各级职业学校。

教材方面:统一教材,由各县文化部搜集教材,经省苏维埃文化部审定印发;改良教材内容;以实施阶级教育为原则,采用社会的实际教材,适合儿童、青年成长的生理和心理;字句宜简短,须多带鼓动性;意义须明显,不要隐晦,应含有充分的阶级斗争意义。

教学方法方面:采取启发式与会议式的方法(废止注入式的压入式的方法);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要明白,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

教育经费方面:要普遍建立各级赤色学校,明确规定教育经费,实施免费教育,各县苏维埃须拿出财政收入的20%作为教育经费。

社会教育方面:扫除文盲,动员群众参加识字运动,动员各群众团体、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一切识字的人都来参加这一工作,组成识字班、识字组、识字运动委员会;反对宗教,破除迷信,并强调不能采取极左的方式,不能伤害群众感情;铲除封建习俗,破除“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旧礼教。

第三,实行婚姻自由。提倡社交自由,反对包办婚姻,依照省苏政府颁布的婚姻自由法令,在群众中作广大宣传;建立男女在婚姻上的正确关系,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秘密卖淫。

第四,创办社会娱乐事业。各级政府机关、革命团体可以自由设立俱乐部。俱乐部设立五人至七人的组织委员会,内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分宣传股、新剧股、游艺股、体育股、卫生股、图书股;各股股长一名,计划各股工作。俱乐部应切实注意建立各种娱乐事业。各医院由士兵会总负责进行各种文化娱乐事业。

第五,注意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包含宣传和鼓动两个作用。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理论上关于一般革命任务及革命策略的宣传,使群众认识斗争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斗争路线;鼓动工作的内容,就是用符合群众心理、满足群众需要的语言去鼓动群众,争取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要大力创办各种报纸。各级苏维埃政府、红军、工厂须努力创办报纸,乡、区创办的农村小报、工厂小报须经区苏文化委员会审查,要在区苏政府登记。

第六、建立赤色图书馆。于市镇、中心城市等处,建立赤色图书馆,分设图书、阅报等处;于农村设立带移动性的图书馆,于各乡轮流阅览。

第七,设立公共娱乐场所。在比较中心的地方,设立公共体育场。

第八,注意文化讲演和戏剧。禁止表演一切宣传迷信的戏剧;各县可以自由组织讲演团或新剧团,剧材须由县苏文化部或省苏文化部审定。

第九,注意公共卫生。举行清洁灭蝇工作并开展卫生宣传运动。

第十,注意学龄前儿童教育。注意儿童的记忆力、模仿力和联想力等智慧的发展。

第十一,允许自由结社。经区苏以上政府登记,可自由结社。[3](PP100-105)

该决议案是中央苏区颁布较早的带有法规性质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文件,是在湘鄂赣根据地开展文化建设的指导文件,它不仅明确了苏区文化建设的性质、任务,而且从根本上划清了苏维埃文化与封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的界限,确立了苏区文化事业向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正确方向,并且全面、准确地规定了苏区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表明,中共对苏区的文化建设在理论上是较系统的。当然,有些规定没有从实际出发,比如:在苏区对工农子女实行免费教育,后来在实践中,大多因财政上的困难无法实行,而不得不变相收费。[3](P60)

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苏区的巩固和扩大、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发展,为苏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将苏区的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之后,都把文化建设放到了重要地位。江西省、湘赣省、闽浙赣省、湘鄂赣省等都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文化问题决议案”,对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作出了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文化问题决议案”的颁布,使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行政网络,有力地推动了中央苏区各项具体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各项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一、认真落实、检查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文件的执行情况。1932年12月,福建省苏向中央的报告中,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因此受到中央的严厉批评。[1](P254)

二、建立专门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中共自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始,组织机构中就有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在1927年11月发布的《苏维埃临时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乡、区、市、县、省苏维埃都要设立文化建设委员会。[1](P20)在以后建立的闽西苏维埃政府,江西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闽粤赣边特区苏维埃政府、闽浙赣苏维埃政府、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等等,一直到1931年11月7日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都设有专门的文化建设委员会。在经费十分拮据而不得不将一些部门裁撤合并的情况下,各级苏维埃政府的文化委员会或文化建设部从未裁撤合并,并明确规定不得任意调动从事文化教育的工作人员。[1](P68)各级苏维埃政府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运用行政手段大力开展文化建设。“苏区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1](P329)

三、大力兴办各种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苏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当时苏区的普通教育大致分为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初等教育有普通初小,高小;中等教育有初中、初级师范学校;高等教育有培养红军高级指挥官的红军大学、红军步兵特科学校等,有培养苏维埃政府干部的苏维埃大学、苏维埃干部学校、女子大学,有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央农业学校、无线电卫生等技术学校、高级师范学校,有培养文艺人员的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社会教育方面的有识字班、夜校、业余补习学校、俱乐部等等。[1](P329)

苏区在义务教育方面有很大发展,学龄儿童普遍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据1934年1月中央苏区的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00多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00所,学生近9万人。社会教育方面的成绩也很明显,据1933年的统计中央苏区的夜校有6400多所,学生9.45万多人。识字组的组织更是普遍。[1](P329)

第四,苏区的出版事业成绩显著。中央苏区在1934年已有各种报纸34种,其中《红色中华》的发行额从3000份增加到5万份,《红星》发行1.73万份。刊物方面,《青年实话》发行2.8万份,《斗争》仅在江西每期至少要销2.71万份。此外还大量出版了《土地问题讲授大纲》、《红军军事摘要》、《阶级斗争讲义》、《马克思主义浅说》等书籍,以及《工农读本》、《青年平民》、《列宁小学读本》、《红军故事》、《苏维埃文化》、《革命歌谣选集》等教科书。出版事业的发展,迅速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4](P381)

第五,苏区的文艺工作也得到普遍开展。成立的剧社有:工农剧社、火线剧社、中央苏维埃剧团、蓝衫团、红军医院苏维埃剧团。歌舞团、俱乐部大量涌现,以李伯钊、钱壮飞、胡底、李克农、刘月华、石联星、沙可夫为首的一批同志创作了许多革命的话剧、歌舞剧,并改造了地方戏,编创了许多革命歌谣和歌曲。[4](P381)

第六,成立了文艺理论研究组织。1933年11月15日,苏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研究组,决定研究方向“侧重于文艺理论与创作的具体问题,企图在这当中创造与培养我们工农大众自己的文艺作家来,聘请洛甫、凯丰两同志为指导员,指定阿伪、胡底两同志为正副组长,孔祥藩等三同志为速记员。会议一致认为,要发展组织,吸收工农大众的文艺作家用对文艺有兴趣的同志参加。[5](P87)这是我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文艺理论组织。

第七,积极利用旧知识分子,初步探索出一套对待旧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共深感文化人才的缺乏。为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经地下党组织从大城市选拔优秀的人才到苏区,另一方面是积极改造、利用当地的旧知识分子。毛泽东指出:“为了造就革命的知识分子,为了发展文化教育,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这也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可忽视的一点。”[1](P331)并且正确地提出了分析知识分子阶级地位的政策,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完整的阶级,其阶级属性应看其所服务的阶级。[3](P61)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苏维埃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创造,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建设理论,并积极实践之。由于中共坚持了正确的文化方针政策,虽然处在战争环境而且是过去文化比较落后的苏维埃区域,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解除了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创造了新的革命的文化。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那样残酷、艰苦的条件下为信仰而奋斗,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和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先进的文化,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创造这样一种先进文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初期,在创建革命政权的实践中,就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努力从事先进文化的创造实践。

标签:;  ;  ;  ;  ;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央苏区为例_中央革命根据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