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商品流通的特点和有序化问题——首都经济学家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过渡期论文,经济学家论文,研讨会论文,首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渡期才能完成。在这个时期,商品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旧的秩序被打乱,新的秩序尚未形成,有序和无序将会并存一段时间。如何切实搞好商品流通工作,努力探索流通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这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22次研讨会上与会者的共识。这次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商品流通的特点和有序化问题”为主题的研讨会,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中国商报》社、北洋(天津)钢材批发交易市场和民建北京市委联合举办,于5月22日在京举行,来自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及新闻单位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于光远、杜岩、丁俊发、缪建平、李成勋、万典武、王之泰、冒天启等在发上发了言。
一、关于商品流通的本质及其运行秩序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它是价值的实现过程和使用价值替换过程的统一,也是商品价值的形态变换过程和商品实物运动过程的统一。有的认为,整个商品流通过程,是商品或货币所有者利益不断调整的过程,商品流通的本质是参与者都想在买卖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以体现商品或货币的所有权,而自愿让渡和等价交换则是在“商品流通一般”的运动中内在的利益要求,交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要求自愿让渡和等价交换两大原则得以贯彻,一方面取决于所有者的社会性质,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交换的环境和条件。这里就有一个流通过程的秩序规范问题,交换主体的自我约束、群体自治乃至国家法律是秩序形成的必要条件。商品流通的有序,是指利益关系得到合理协调,整个过程保持正确方向,全程地、全面地、低投入、低耗费、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地发挥流通的功能,实现流通的目的。商品流通的无序指利益关系发生错位、紊乱。流通过程客观要求的秩序总是与无序并存的,并以不断地克服无序求得有序。在我们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按固定的购销对象、固定的流通路线、固定的指标组织商品流通,这实际上是一个实物分配过程,表面上似乎是在严格的行政强制下秩序井然,但实际上不是明市变黑市,就是有行无市,或者以分配秩序代替流通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为中心组织经济,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流通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内容,商品流通是市场体系的基础,除了经济力量悬殊,严重供求不平衡和垄断市场的存在,在一般情况下,自愿让渡、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得以普及与贯彻。还有的指出,商品流通的“序”是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都要端正,都要遵纪守法,各司其事,各尽其责,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商品流通有序化的“序”,是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序”,而不是保持或回归到传统的计划经济的那种“序”。
二、关于如何理解和发挥国合商业在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的问题
有的认为,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国合商业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多种所有制的一种流通格局,从生活资料看,基本上是国营、集体、私营三分天下,生产资料方面仍是国营占大头。我们要坚持国合商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这一点不能动摇。对此,许多与会者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到现在,传统流通行业面临困境,出现衰落的状况其原因有:(1)传统流通行业一直在计划体制下生存,它的主渠道地位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行政性的垄断,政府赋予流通行业垄断的政策和权力。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调节作用以后,行政垄断所得到的保护逐渐地失去了,因此它不再有原来比较牢靠的依托;(2)从传统流通行业自身来说,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转,它的经营,对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弱,加上组织结构上原先是按行政条块布局,尽管现在多翻牌成公司,经营机制依然不活,因而,在市场平等竞争条件下,它面临行业内外崛起的众多竞争对手,显然觉得力不从心。由于过去政企不分,国合商业企业既承担流通职能,又承担相应的主管职能,由于惯性作用,到现在当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往往要求国合商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平抑市场波动,实际上,它实力下降,已没有主渠道优势,却还要它承担过去垄断时的职能,显然是互相矛盾的。有的认为,所谓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是指国有商业控制大的商业批发点,而大量零售商业的改革方向是非国有化。还有的认为,所谓“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卖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组织环节,所走过的路线,因而不存在着按经济成分划分的渠道问题,因此,无所谓国有商业主渠道的概念,只有起主导作用的问题。然而国有商业要在商品流中起主导作用,必须:(1)靠经济实力,而不是靠政府封赐和行政垄断;(2)靠良好的体制、经营机制,善于竞争;(3)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行业;(4)国家调控市场时,国合商业接受委托而成为吞吐商品的依靠力量,但不可用行政干预和压制竞争对手,同时政府应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
三、关于过渡期间商品流通的特点
与会者认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不是通过一个五年计划或两个五年计划就能完成的,要经过相当一个历史时期。于光远同志认为,实际工作的一条原则,就是寻找过渡期,有了过渡期,很多措施就有落实的可能性。之所以有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是因为计划经济的思想、计划经济的习惯、计划经济的弊端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还不能完全排除它们,还得共处。与会者认为,这个时期,商品流通不能不带有两种不同体制条件下商品流通的特点并存和交叉矛盾的局面。过渡时期我国商品流通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经营主体单一化向经营主体多元化过渡,利益关系更为复杂;(2)由政府直接管理向政府间接调控过渡,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作用还是有限的。工农产品虽然大部分放开,但仍有一些主要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在政府直接控制之下;(3)指令性计划比例越来越小,但必须保留一部分指令性。在过渡时期不可能完全取消指令性计划,最多将指令性计划转变为国家订货;(4)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市场定价与政府定价并存;(5)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仍然有的负担着政策性亏损,有的又享受着政策性专营权,待遇不公平;(6)由国内竞争向参与国际竞争过渡。
四、关于当前商品流通领域的问题
与会者认为,改革开放16年来,打破了国合商业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非传统的流通业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的商品流通格局,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起来越明显,整个商品流通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方向发展,但由于当前还处于过渡转轨期,商品流通有序和无序始终并存,市场混乱,问题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问题:
(1)市场繁荣,但价格太乱。有的认为,目前一些商家,违背价值规律,乱订商价,牟取暴利。而一些公款消费者为图享受,大款消费者为自我标榜,愚昧的消费者信奉一分钱一分货,趋之若鹜,一个愿打,一个愿换。还有的认为,价格管理,存在只管国合商业企业而不管其它流通机构的倾向,造成不公平待遇。
(2)品种齐全,但假货太多。虽然1994年颁发了关于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等方面的法规,但假货仍防不胜防,据工商局估计1994年假冒伪劣商品价值在3千亿元以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货畅其流,但环节太多。众多环节,层层盘剥,哄抬物价,尤其是批零差价过大。有的认为,现在普遍存在商业流通轻视实业倾向,种菜不如卖菜,写书不如卖书,生产利润率远远低于商业,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整个实业就面临萎缩。有的则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流通多了,而是流通少了,若流通发达,流通高利润就不可能取得。价格的上涨,在买方市场出现的时候,不是由于流通过多,主要由于流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流通形式单一造成的。
(4)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主要问题有: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市场主体有待培育、市场体系建设落后、仓储等农产品流通设施落后等。有的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流通环节上,从收购到批发到零售,价格比基本上是1∶2∶4,流通拿走大头,两头受害。大城市如北京的菜市场,在一个市场内,基本上是老乡经营,分散商贩由于共同的地缘关系,很容易形成协议垄断价格,没有形成竞争市场。还有的认为,现在对粮食、棉花统购统销,采取倒定价方式,如棉花定价标准首先是纺织企业能不能承受、外贸市场能不能承受,这怎么能定出一个能让农业哪怕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水平的价格呢?农民意见很大,已经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还用剥夺农民的办法来保工业、来保城市,这长期维持下去,不管你嘴上喊农业这个基础多么重要,都是于事无补的。
(5)现在改革中一个毛病,就是改革过程中,复归现象经常发生,这影响我们过渡时期任务的完成。本来,在过渡时期,就是我们的市场出些问题,也很正常,认识它,有相应的宏观措施就可能解决了。动不动就把老办法老经验拿出来,或许能奏效一时,但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于光远指出,现在有一种因咽废食的观点,咽了,最好的办法就别吃。现在许多事,象期货、传销,一有毛病就牵涉到要不要。有毛病,就不问清红皂白,一律关、禁,太容易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这个事。
(6)商品流通中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分割封锁,禁止重要原材料输出,造成优材劣用,或拒绝优质产品输入,保护落后生产。
(7)整个物流,包括生产企业内部流通,效益差,积压、浪费大,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关于商品流通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与会者认为,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旧的秩序乱了,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多种因素,各种矛盾,形成了目前商品流通中的各个问题。具体有:
(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轨,而我们流通秩序法制建设滞后,有一定的乱,很难避免。有的认为,市场主体行为的不规范和利益驱动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非法行为,与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到成熟所产生的作用有很大关系,有三种原因:第一,引发性的,市场经济对个人行为,产生利益驱动形成对社会的侵犯;第二,转换性的原因,从旧体制到新体制,旧的惯性还在起作用,新体制还没有成长发育,从这个角度讲,存在一些空档,存在一些机会,让他钻,造成一些行为的扭曲;第三,体制性的原因,或者说政府不适当的干预造成的。
(2)认识上的原因。有的认为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还没形成广泛的共识,理论、实践上尚不清晰透彻,认识模糊,是对实践指导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流通系统不能很快调整自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流通领域,由于受思维,利益局限性的影响,流通决定论影响甚广,许多人想从这基本点出发,建立流通体制,寻求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出现了一些延伸的不正确的认识:把流通部门的作用等同于流通的作用,因而流通决定论进一步成了流通部门决定作用;把流通部门管理流通系统等同于社会流通系统,因而,就认为流通部门直接管理流通系统,才是社会化的,才是流通效用的反映;把流通部门等同于主渠道,因而在强调主渠道的同时,就要强调流通部门的主要作用。这三个不正确的延伸,都是在理论上把流通讲得过高过大。因而到现在,流通系统还很难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地位。
(3)流通有序化的背后,是资金流通的有序化问题,商品流通中,货币是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而起作用的,近几年,长时期的全国范围的互相拖欠货款和贷款,使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损害。货币与资金的媒介不能有效地起作用,媒介系统的混乱,导致了商品流通系统的混乱,阻滞了正常的购售活动和商品流通。
(4)我国过渡期刚好是高速增长期与制度变革推进两个时期交织在一起,流通秩序既与改革问题有关,又与发展格局有很大关系。有的认为,进入90年代,政府通过加大基础产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以重工业打头的经济增长格局重新复归,这是一个远离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高速低效经济格局,它之所以能运行,最基本的是靠农产品统购统销,靠低价收购农产品,靠剪刀差来维持低效率高速度的这么一种发展格局。如果我们的发展格局不改变,农产品流通秩序,国家一整就死,一放就乱,乱和死中间还是这么来回地折腾。
六、关于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与会者认为,不能就商品流通谈商品流通,而要从宏观出发,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去解决问题。与会者提出许多对策、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处理商品流通运行和体制改革的关系,要坚持市场趋向改革,这个方向不能动摇。于光远指出,不是任何的改动就是改革,改革是朝着一定方向一定目标的运动,要做到怎么有利地过渡,怎么快地过渡。改革的方向要求我们用新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办法。有的认为,我国流通企业,距市场经济要求相距甚远,弊端很多,亟需深化改革。改革内容有四点:流通主体多元化;把供销社由“二国营”改成民办;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逐步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现代企业;国有小型流通企业通过租赁、出售转成“合资合营”的股份合作制。
(2)培育市场,包括市场主体,也包括市场客体,走出光搞个有形市场就认为市场培育起来了的误区。
(3)处理好工商关系,确立商品流通的合理市场定位。有的认为,生产与流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二者是相互依存、分工合作的关系。市场经济必须重商,但重商业、重流通,归根到底也还是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与迅速发展。有的认为,在流通领域,流通决定论影响甚广,危害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商品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商品流通也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国有商业企业特别是物资业,必须把自己调整到低成本、低利润、高服务水平的轨道上来,不要再幻想“官商”、“官倒”时代的回归,而要立足于服务。
(4)进行价格改革,价格合理了,商品才能顺畅流动,有的指出,水往低处流,货往高处流,有价格落差(价格区),货才能流得起来。价格差牵涉到生产、流通、消费三方利益,因而,如何掌握、控制、协调价格差,对协调、处理好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关系很重要。有必要把商品重新划分基本品、奢侈品、选购品、特殊品几类,实行分类管理,这对物畅其流,满足各方需要,调节利益很有好处。
(5)由于单纯市场调节本身的缺陷和盲目性,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调控市场,政府的调控基本上不采取行政命令式的计划安排,而是着重利用各种经济机制和经济法制手段,通过工商协会等中介组织来指导与规范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行为,既注意发挥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又切实掌握计划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力度。有的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进行调节固然必要,但范围越小、时间越短、品种越小越好,那样才有利于市场机制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作用。调控重点宜放在投资、金融方面,创造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6)建立流通渠道和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流通结构,推行连锁店、代理制、综合商社等,探索流通渠道多样化的新途径。
(7)进行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为商品流通及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秩序,同时,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使之形成一个城乡、工农协调发展,消费与投资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