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1]2003年在《农产品交易中市场信息失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注入了竞争活力,提高了农业的整体实力和应变能力,也使曾经因计划经济而被隐蔽的农业经济风险显现出来,农业生产者面对的市场前景不再是充分可知和确定的。由于分散的农户和集中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供销链内各经济主体间合作程度低,以及农业信息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产品市场信息在其传递、反馈等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现象,影响了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功能。本论文通过对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运用,以农产品交易过程为基点,分别从: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主要集散场所——市场、农产品市场信息传导的主要媒介——价格、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信息源和信息用户——农户、经销商以及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等叁方面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失真的形成机制。指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于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化、制度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对信息的集散和传递功能;农产品价格较强的波动性、相关性和较低的离散性,以及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基础价格形成与市场之外、产地价格不能反映消费地价格等因素弱化了价格信息的导向功能;农产品供销链的非合作博弈状态造成内部参与者的系统非理性行为和对反馈信息的错误理解。上述因素均增加了市场信息传递、反馈等过程中的失真程度,弱化了信息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针对农产品交易中市场信息失真的形成机制,文章最后提出的弱化和治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失真的总体思路、目标模式以及可操作性建议和对策。
曾桢[2]2014年在《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特征与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叁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目前城乡一体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还关系到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社会共同富裕、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而在“叁农”问题的影响因素当中,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叁个方面:农业市场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带动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流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与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农业政策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利于维护农户的权益,缓和社会矛盾。由于农业信息传播对“叁农”问题的巨大影响,因而对其研究意义极为重要,但目前对其研究却存在不足。首先研究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农户,而对农产品经销商、涉农单位等其他相关信息传播主体则较少涉及,特别是缺乏实证调查,同时也忽略了对农户群体分化现状分析,及对不同农户群体间信息传播差异的研究。其次研究缺乏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的分析,目前研究多基于“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传播框架,忽略农业传播的双向性,及基层主体的信息需求、媒介使用和需求满足情况。最后,相关解决方法比较单一,过度强调政府部门采取政策手段与加大投入资金的作用,忽略从农业信息传播现状出发,面向实际需求、结合相关技术,使用有效媒介,解决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将立足于对农业信息传播中叁个关键主体—农户、农产品经销商、涉农单位,应用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思维方式,通过历时3年的调查,对132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关分析结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善农业信息传播的建议,最后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议进行实践验证。研究结果显示:①通过对农业信息传播的基础——农户主体分析发现,按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年龄、职业等划分的不同农户群体在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媒介使用、信息需求满足、信息问题的感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农户信息传播问题不能单一化、简单化处理,而应该面向不同农户群体的特征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②通过对农业市场信息传播的主体—农产品经销商的分析发现,目前农产品经销商中市场信息传播主要以手机通话的人际传播为主,而对电脑、报刊杂志等媒介的使用较低,调查结果显示,这主要受到农产品经销商交易特征的影响,以及对各个涉农单位所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评价不高造成。③通过涉农单位主体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涉农单位所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中农业经济信息交流频繁,而农业环境、科技信息交流不畅,同时整个信息传播网络整体服务对象仍然以政府为主,面向基层的信息服务效果不佳,并且不同部门在信息采集频率与范围上存在互补,但标准缺乏统一。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内容,以及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论述了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与农业信息传播相关的基本概念,为本文后面的分析提供了支持。第叁章农户信息传播分析,主要研究农业信息传播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农户,并结合农村阶层划分理论,采用聚类方法得到四类不同的农户群体,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不同农户群体媒介使用、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满足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同时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群体农户信息需求满足的影响因素。第四章为农产品经销商信息传播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经济信息传播中关键主体——农产品经销商,包括对经销商基本特征(人口学特征、交易特征、市场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以及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经销商信息需求进行归纳描述,并对媒介使用及媒介评价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层次回归对经销商信息需求、媒介使用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第五章涉农单位信息传播分析,主要研究农业信息传播中处于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地位的主体——涉农单位,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涉农信息交流结构及其特征。第六章为对叁个主体间的信息传播关系的讨论,主要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户、农产品经销商、涉农单位之间的信息传播关系与存在的问题。第七章为农业信息传播改进策略,包括:①加强不同涉农单位间的合作,互通共享信息资源②选择对服务主体有效的信息媒介,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③普及移动互联网络,推广移动智能终端,加强移动应用服务建设。在提出改进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信息及通讯技术,实际设计开发了一个面向农业市场信息传播的移动应用系统,以及一个面向农业生产信息传播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的思路。
马晓丽[3]2010年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至2009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布了有关“叁农”问题的六份“一号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叁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已经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着“叁农”问题的顺利解决,也已经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及时准确把握信息,是引导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了市场信息,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与使用,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正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农业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必须面向市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经济中能否掌握及时准确,充分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直接决定着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大小。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民增收困难、“叁农问题”突出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导论。首先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分析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说明了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主要内容,并给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理论探讨。首先介绍了农产品市场的相关理论,包括农产品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农产品市场的相关理论。然后,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包括信息的概念和形式、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以及研究内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最后,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的基本观点、分类、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后果以及该理论的发展情况。第叁章,介绍了农产品市场及其信息体系的历史演进。本章总结了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得出农产品统购统销阶段、调整价格、开放集市贸易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阶段、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和全面市场化改革阶段;分析了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以统计信息服务为主的时期、以政策信息服务为主的时期、向市场信息服务过渡的时期、以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服务为主的时期、以农业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为主的时期和以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主的时期。第四章,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现实表现及其影响分析。在解释了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后,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原因和后果。第五章,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首先,对农村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户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农户发布市场信息渠道不对称,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以养猪市场为案例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国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建设经验及其借鉴。本章以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和印度等六个国家为例介绍了国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建设的情况,并总结了国外经验:要发挥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国都注意加强信息网络及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其发布机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促进农业市场信息化发展;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加强国际协作,关注国外农产品市场。第七章,缓解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和建议。首先,给出了缓解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目标和总体思路:降低农产品市场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导向功能,提高农产品供销链的合作程度,发展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其次,给出了缓解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目标模式。最重要的是给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主体的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力量的推力作用,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2)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载体的建设: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建设,适时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利用现在通讯手段,搞活信息发布渠道;扶持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引导农民更好的走向市场;充分发挥传统信息载体的作用,提高农业信息的覆盖率。(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相关制度: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调查员制度,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信息采集、报送、发布和处理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制度。(4)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的相关机制建设:改进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披露和传播机制,鼓励多主体参与;建立农产品市场诚信评估、约束机制,规范市场信息传递与预警机制;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建立消费者参与市场监督的体制;推进农产品市场参与者自觉履行契约的信用机制建设。
侯建昀[4]2017年在《专业化苹果种植户市场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转型经济中,市场与政府共同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这两种力量之间的相互竞争、碰撞带来的市场与政府的边界问题成为困扰经济学家的持久谜题。尤其是有效制度供给的不足和市场失灵,导致市场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经济人行为以及他们利润的预算约束扭曲,引发了一系列有待于深入解释的经济现象。在我们关心的广大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滞后与农户经营规模小、经营细碎化并存,技术创新滞后与新技术应用率低并存,市场整合加快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并存,农产品生产区域专业化提高与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加剧并存。这些矛盾和挑战迫切要求从理论上进行创新,进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表明,上述扭曲的经济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太高。概括而言,交易成本是阻碍农户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有机结合的主要摩擦力,是诱导农户参与自组织和市场协作的外在粘合力,也是决定农户契约关系选择的内生驱动力。因此,考察交易成本不为零条件下的农户市场行为规律,是理解农户这一市场主体行为扭曲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背景,本研究拟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交易成本如何影响农户的要素配置和产品市场参与?交易成本可以诱致出哪些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切入点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对交易成本对农户要素配置行为和产品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凝练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研究内容一:交易成本对专业化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的理论机制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应文章的第二章和第叁章,主要的研究目标是考察农户行为影响研究的变迁过程并交易成本对专业化农户影响研究的理论机制。具体而言,第二章运用规范分析法回顾了农户市场行为研究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变迁过程。第叁章将交易成本的概念引入农户模型,并基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讨论了交易成本对专业化影响的机制和方向。研究内容二:交易成本对专业化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对应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的研究目标是考察交易成本对专业化农户土地流转和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具体地,第四章以苹果种植户农地流转行为为研究对象,将农地流转行为划分为是否流转和流转规模两个维度,并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了固定交易成本和可变交易成本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以苹果种植户矮化栽培技术采纳行为为研究对象,将技术采纳行为划分为是否采纳和采纳比例两个,采用cragg’sdoublehurdle模型检验了交易成本对农户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内容叁:交易成本对专业化农户产品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本部分的内容对应文章的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的研究目标是阐明交易成本对农户产品市场参与和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并测度农户参与产业链垂直协作带来的交易成本节约效应和增收效应。具体而言,第六章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实证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第七章运用排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交易成本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第八章分别以运输成本和苹果园单位面积净收益为离,采用tobit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测度了农户参与产业链垂直协作带来的交易成本节约效应和增收效应。研究内容四:降低专业化苹果种植户交易成本的应对策略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基于前述研究结果,探寻降低专业化苹果种植户交易成本的政策选择,对应文章的第九章。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基于专业化苹果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土地流转市场,农户是否流入农地取决于农户的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农地流转的社会经济风险,农地流入规模取决于土地的边际收益、生产能力以及农地流转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执行成本。随着农地流入,农户经营规模扩大,有助于改善农户福利。2.在技术市场,固定交易成本限制了农户的技术可得性,农户离技术供给主体的距离越远,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越低。技术市场的可变交易成本中,信息成本对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构成明显的约束作用,农户的信息对称性越强,其采纳新技术的概率就越大。产品市场固定交易成本和可变交易成本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也有显着影响,由于多年生经济作物对生产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要求与技术要求均高于粮食作物,且经济作物的实物资产专用性要求通常与人力资本专业性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生产设施与农户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化水平相匹配。3.在产品市场参与方面,资产专用性将提高农户的交易成本、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距市场的距离对农户的市场化参与程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农产品的运输方式对农户的市场化程度有显着影响,且呈现出梯次降低的特点。农产品的结算方式对农户的市场化程度有显着影响。这意味着降低农户的交易成本应该是推动农户参与市场,实现小规模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举措。在销售渠道选择方面,信息成本是农户面临的强约束,农户缺乏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来源,存在“信息困境”;谈判成本变量的回归结果证实,农户在谈判过程中的话语权有限,面临交易成本和生产者剩余分割的两难选择。执行成本对农户的销售渠道选择有显着影响,尤其是结算方式和违约情况是农户销售渠道选择考虑的重要因素。4.此外,农户通过销售合约方式参与产业链协作有助于克服交易成本,节约运输成本、谈判成本和缔约成本。与传统的经营方式相比,农户以销售合约的形式参与垂直协作,能提高单位净收益;对合作社或基地进行股权投资对农户的交易成本和单位净收益没有影响。5.基于实证结果带来的对策启示包括:首先,有序推进农地流转的制度创新,降低农户的农地流转交易成本;其次,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降低农户的技术市场交易成本;第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向纵向一体化,降低农户的产品市场交易成本。
金赛美[5]2006年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叁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潘萍[6]2010年在《湖南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蓬勃发展。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城镇居民市场供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覆盖面较小、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量增长缓慢、市场软硬件环境较为落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级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等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迅速建立和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批发市场信息化的功能。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作模式、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等途径,保证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迅速、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有利于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采集、发布、电子结算等功能和检验检测功能,提高市场的档次,实现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中心,使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有利于引导农民按着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发展绿色食品和建设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居民消费供给和安全。
骆浩文, 林伟君[7]2017年在《基于信息对称的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的问题。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信息不对称是监管失灵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与后果,从信息对称的角度提出构建基于信息对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和监控体系的对策。
徐良培[8]2014年在《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大国。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农产品社会物流总额为2.63万亿元,2012年同比增长4.5%,达到2.75万亿元,2000-2012年平均增长高达8.4%,农产品的稳定流转和价值实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加速,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产品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其各自所属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也从局部优化的分布式管理模式、整体优化的集中式管理模式逐步发展到整体和局部协调优化的协同管理模式,其关注的首要目标不再是降低成本,而是提高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顾客满意度以及整体竞争能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是供应链协同,即指供应链合作伙伴采取某种合作机制在业务流程、组织及信息等方面有机整合、协同发展,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总体竞争能力,实现供应链的共同目标。良好供应链协同效果建立在高效的协同机制上,只有建立合理高效的协同机制,供应链协同的稳定态才能得以长期保持。有基于此,本文以农产品为目标,以我国农业产业化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农户+公司”型供应链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协同、灰博弈等理论,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收益风险分配、信息共享以及信任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梳理并厘清了农业产业化、“农户+公司”型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的概念关系及演进过程,重点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合作过程,比较了农产品供应链和传统工业品供应链的协同过程的异同。第二,基于信息熵理论比较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几种基本运行模式,并实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效率状况,藉此强调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存在一定的现实需求。实证表明,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动的不确定性的大小体现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供应链运作模式又会影响供应链中信息的运行。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熵的比较分析来看,以大型零售企业和物流中心为核心组织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是我国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对合理选择。最后,通过信息理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价值进行建模分析可知,公司和农户在现货交易和契约交易两种模式选择下,契约交易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能获得更大的协同价值。因此,优选合适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和协同其运作流程尤其是上游流程,对联结农民和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市场供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叁,以我国农业经济中较为典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灰博弈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关注核心,分别对专用性差异及“期权+保险”条件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中收益和风险合理分配的一般机理。结果表明,供应链协同机制通常通过组织之间的契约合同或专有性投资等来实现。当农产品存在专用性差异且面对动态价格环境时,要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必须在判断产品专用性强度的基础上,对农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进行合理预测,对激励惩罚机制作出理性安排。期权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与风险保障有利于农民和公司与期权市场的对接,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收益分配协同运作机制的形成与实施,对于稳定农产品生产、平衡农产品供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供应链协同信任属于组织信任的范畴,是供应链节点成员面向未来不确定性时彼此间的一种承诺和相互信赖。信任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基石。本文以“农户+公司”型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机会主义防范、相互依赖及利益公平叁个角度,引入了政府补贴、利润返补、专用性损失、保险费和期权费五个变量,并以动态价格下的信任进化灰博弈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过程中信任的显示机制,明晰了基于信任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稳定运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信任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影响供应链协同运行的核心要素。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主体能否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健全与展现十分关键。在动态条件下,当政府补贴、利润返补、专用性损失、保险和期权以适当的形式组合实施或综合利用时,“信任”可以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中的一种进化稳定策略,信任机制的效能能够得到完全发挥,供应链可以通过学习机制实现最大的协同收益。第五,信息共享是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水平、整体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但供应链中众多的不确定性引致的信息共享风险和阻力抑制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的积极性。因此,必要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的核心关键。本文在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体行为进行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中主体信息共享努力水平的激励机制,并据此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信息是否非对称,信息共享的努力水平与激励系数、滞后收益系数、努力成本系数、风险规避系数以及外界噪音呈现一定数据比例关系。综合考虑和妥善配置各种系数,尽管手段较为复杂、操作较为困难,但对于规范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外在环境,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得益,以及稳定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合作伙伴关系均可以模型均衡解的形式得以实现。第六,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主要表现为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及信任协调等运作机制来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和运作效率同步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链上收益风险的合理分配是协同实现的动因,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基础,信息共享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主要技术关键。上述叁种协同机制又因管理的目标、方法和内容的不同分别嵌存于供应链战术层、策略层和战略层叁个不同的层次中。其中,收益风险合理分配机制、信任机制属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层次,收益风险的合理分配是信任存续的基础,信任也会反过来加强和巩固收益风险分配的合理性;信息共享机制则属于供应链的技术协同层次,是与策略层、战略层相互联系的技术联结。信任会减少信息共享的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的水平,而信息共享也会体现和巩固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配会提高信息共享的意愿和能力,而信息共享会减少或抑制信息不对称信息进而会促进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配。
孙玮[9]2016年在《互联网+背景下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生态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的极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VR等新技术更快、更全面地融入到传统产业,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其中,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将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互动性不断增强,为农产品生产、销售及消费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基础平台,不但颠覆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激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还将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产生及成长。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生态环境里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各个主体之间是多重利益依存的复杂关系。同时,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商业行为,涉及政府、社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多个行业及其行为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系统工程。经济社会系统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生态能够清晰地刻画这种关系,在了解实际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的结构特点的同时,又从生态学角度了解整个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网络生态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新热点,而应用此理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较少,对拥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更少,本文试图构建互联网+背景下,以生态学理论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生态体系框架。文章通过对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生态的研究,即丰富了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全国各省、市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生态体系提供了借鉴,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为研究对象,以其网络生态体系构建为研究主体。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出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指出国内外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并对基础理论生态学、生态系统、网络生态、网络生态系统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其次,通过调查与访谈法,发现和总结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网络、网络主体和网络环境叁个维度分析出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着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均衡、主体间联系不紧密、交易模式落后、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晚、规模小、产业布局落后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实证分析法构建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生态体系,并从网络、网络主体、网络资源叁个维度对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体系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良性演进的保障措施。
万传花[10]2017年在《江西省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信息对于市场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农产品市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市场中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竞争力,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但是目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农产品市场中还表现的突出,一些出在农业产业链前端的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供求情况、产品价格情况等信息,导致了他们不能有效地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生产决策。从另一个层面看,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一些劣质农产品挤占了优质农产品的空间,造成了“柠檬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尤其是粮食产量在全国排位靠前,在近年来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过程中,江西省在农业信息平台方面不遗余力,建设了注入江西叁农网、江西农业信息网等知名的省内信息平台。但是我们通过对江西实际情况的分析也发现,江西省目前还没有开发和建设专业化、综合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围绕以上目的和背景,本研究在走访和调查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息需求理论为支撑,对江西省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框架。具体的来看本研究包括如下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研究分析了江西省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既肯定了江西省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网站平台、人员队伍、技术水平和信息采集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在信息内容、信息整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研究从农产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四个层面分析了江西省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的主要需求,目的是了解开发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网站,需要考虑哪些主要的功能和要素。第叁,本研究借助Web技术和B/S框架等网站平台建设技术,将江西省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定位为立足江西、覆盖周边、服务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窗口平台,按照这一定位,研究设定了平台的基本结构框架,提出了5个层次的功能分层,明确了总体及前台信息发布、后台处理等重要功能,同时也提出了业务数据和功能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内容。第四,本研究按照既定思路,围绕江西省农产品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从政府功能发挥、信息采集质量提升、深度挖掘农产品市场信息、突出宣传推广江西特色农产品功能等角度,提出了对平台建设和维护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交易中市场信息失真研究[D]. 刘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03
[2]. 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特征与结构研究[D]. 曾桢. 武汉大学. 2014
[3]. 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 马晓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4]. 专业化苹果种植户市场行为研究[D]. 侯建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5].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6]. 湖南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研究[D]. 潘萍.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7]. 基于信息对称的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探析[J]. 骆浩文, 林伟君. 农业展望. 2017
[8].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D]. 徐良培.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9]. 互联网+背景下咸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生态体系构建研究[D]. 孙玮. 西安理工大学. 2016
[10]. 江西省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万传花. 江西农业大学. 2017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农产品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分析论文; 农业电子商务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