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霉剂双乙酸钠的应用及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马天[1](2021)在《苜蓿干燥剂及防霉剂的高效配方技术及作用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探讨可加快苜蓿干草干燥及防霉处理为目标,通过对干燥剂和防霉剂的研究,探索添加剂作用机理,最终确定适用的添加剂,为相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从喷施不同干燥剂对苜蓿干燥速率、营养成分的影响和干燥剂对苜蓿茎叶结构的喷施作用;以及添加不同防霉剂对霉菌的抑制效果、防霉剂对不同贮藏天数营养成分的影响,复合防霉剂对干草捆贮藏不同天数的霉菌种类及数量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喷施复合干燥剂F1即1%碳酸氢钠+1%碳酸钠+2%碳酸钾后,苜蓿在干燥速率、营养品质以及价格等方面表现较好,为大田生产所需的最佳复合干燥剂比例。(2)苜蓿在喷洒干燥剂后,其叶的上下表皮结构被溶解、破坏,细胞之间发生分离,呈间断性分布,茎秆表现为细胞与组织之间产生间隙,维管束及髓射线均被破坏,从而加快了苜蓿的干燥速度。(3)通过抑菌试验确定最适防霉剂为复合防霉剂f1、f22、f25。苜蓿干草喷施复合防霉剂在贮藏60d后,添加复合防霉剂的高水分处理组f25即0.3%丙酸钙+0.3%丙酸钠+0.4%双乙酸钠在营养品质方面(CP、EE、NDF、ADF)明显要优于未添加的高水分处理组CKh,但与低水分组CKl之间差异不大(P<0.05)。(4)高水分苜蓿干草在喷施防霉剂后打捆能够有效抑制霉菌种类及数量,与低水分处理后的霉菌数量、种类差异不大,添加复合防霉剂处理后能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
靳双星,杨金佩,王强,张桂枝[2](2020)在《四种防霉剂及其复配对黄曲霉菌抑制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有机酸盐防霉剂及其复配制剂对黄曲霉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试验选取双乙酸钠、丁酸钠、丙酸钙和山梨酸钾等四种有机酸盐,按一定浓度添加到黄曲霉菌生长的培养基中,采用二倍逐级稀释法测定四种有机酸盐对黄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涂布法和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四种有机酸盐对黄曲霉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和杀菌率。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有机酸盐的复配,测定不同复配混合液的联合抑菌指数即分级抑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IC)。双乙酸钠、丁酸钠、丙酸钙和山梨酸钾对黄曲霉菌的MIC分别为32 mg/mL、32 mg/mL、64 mg/mL和64 mg/mL,对黄曲霉菌的MBC分别为32 mg/mL、32 mg/mL、64 mg/mL和128 mg/mL。双乙酸钠对黄曲霉菌的杀菌效果最佳,质量浓度为16 mg/mL、8 mg/mL和4 mg/mL时的杀菌率分别为98.6%、95.0%和92.1%。丁酸钠的杀菌效果次之,质量浓度为16 mg/mL、8 mg/mL和4 mg/mL时的杀菌率分别为91.2%、84.4%和72.0%。双乙酸钠与其他三种有机酸盐复配后均有协同作用,以双乙酸钠与山梨酸钾按照21复配效果最佳,混合有机酸盐的MIC为1 mg/mL。结果表明,四种有机酸盐中以双乙酸钠对黄曲霉菌的杀菌效果最强,双乙酸钠与山梨酸钾按照21复配效果最佳。
曹强,杨茜[3](2019)在《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双乙酸钠是一种安全、高效、无毒、绿色的防腐防霉食品添加剂。文章介绍乙酸-纯碱法、乙酸-烧碱法、乙酸-乙酸酐法、乙酸-乙酸钠法和乙酸酐-烧碱法五种制备方法。简述了新型复配性防腐保鲜剂在饲料、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石青松[4](2016)在《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制作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发酵饲料主要是是利用乳酸菌等微生物的自身特性,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下发酵,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乳酸和其它有机酸,这些有机酸的积累导致了饲料pH值的降低,从而抑制了有害菌在饲料中的增殖。这类发酵饲料在生猪养殖上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制作出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发酵饲料,我们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猪源乳酸菌菌种,通过发酵产酸性能和抗逆性能等指标,筛选得到3株具有发酵潜力的乳酸菌,并针对这3株乳酸菌进行最终筛选得到具有高产酸性能、高抗逆性能的唾液乳杆菌L2,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酵饲的制作,并对发酵饲料的特性、存储以及在仔猪养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论文分为3部分进行。1乳酸菌发酵饲料特性研究为确定本试验中所选用的乳酸菌进行固态发酵的发酵条件以及发酵饲料的营养特性,试验以高产酸性能唾液乳杆菌L2作为接种物,以无抗仔猪全价饲料为底物,首先确定了发酵参数(包括发酵温度和时间),比较分析了以L2为接种物的发酵饲料与未发酵的全价饲料的常规养分、干物质消失率、乳酸含量、VFA和大肠杆菌以及乳酸菌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发酵条件在37 ℃、发酵时间为48 h最为适宜;乳酸菌发酵可使饲料的营养价值明显提高,表现为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显着降低(P<0.05),乳酸、乙酸和丙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pH值显着降低(P<0.05),但对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以及其他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发酵过程还使饲料中乳酸菌的数量显着增加(P<0.05),且对大肠杆菌的增殖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以上结果说明,唾液乳杆菌L2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机酸,有效抑制了饲料中大肠杆菌的生长,并可一定程度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具有生产发酵饲料的潜力。2不同防霉剂对发酵饲料防霉效果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几种不同防霉剂对乳酸菌发酵饲料的防霉效果。试验拟在乳酸菌发酵饲料中添加丙酸钙、柠檬酸、双乙酸钠以及山梨酸钾,分别将发酵饲料置于密封袋以及普通培养皿(非密封)中,在28 ℃和相对湿度72%的环境中观察30天。结果显示,在非密封条件下,双乙酸钠和丙酸钙防霉效果显着优于山梨酸钾和柠檬酸;在密封条件下,试验组的保存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双乙酸钠和丙酸钙抑菌浓度试验表明:在非密封条件下,丙酸钙添加量为2.00%,双乙酸钠为0.30%都可以在6天内很好的抑制霉菌的生长;综合以上试验结果,结合饲料的经济性和添加量,以在发酵饲料中添加0.30%的双乙酸钠效果最佳。3乳酸菌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试验一、二所述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8头28日龄断奶的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将其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仔猪饲喂无抗乳猪全价配合饲料,试验组仔猪饲喂80%乳猪全价配合饲料和20%的乳酸菌发酵的乳猪全价配合饲料,试验开始前3天为预饲期,试验共持续29天,第1~14天为第Ⅰ阶段,第15~29天为第Ⅱ阶段。结果表明:(1)在第Ⅰ阶段,乳酸菌发酵饲料对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未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在阶段Ⅱ,饲喂乳酸菌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以及平均日增重(P<0.05),从整个试验期来看,饲喂乳酸菌发酵饲料可以显着提高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对平均日增重以及肉重比无明显影响(P>0.05);(2)对仔猪免疫器官的重量及其脏器指数无显着性影响(P>0.05);(3)对仔猪的空肠和盲肠食糜pH值未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但显着降低了试验组仔猪胃、回肠及结肠的食糜pH(P<0.05);(4)乳酸菌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仔猪结肠中乙酸的含量(P<0.05),但其余VFA的含量以及总VFA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回肠中的各VFA含量以及总VFA含量也无明显差异(P>0.05);(5)饲喂乳酸菌发酵饲料对仔猪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二者之比无显着性影响(P>0.05);(6)试验组仔猪粪便中的乳酸菌数量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比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沙门氏菌的数量也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乳酸菌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有改善效果,对生长性能和小肠健康无明显影响。
王志英[5](2015)在《高纯度SD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乙酸钠是食品添加剂行业应用比较广泛,具备功能较多的一种原料。它主要的作用是应用于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以及饲料行业,主要作为防腐剂、防霉剂、PH调节剂、螯合剂、调味剂及肉制品保存剂,重点应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饲料行业,双乙酸钠不但具备防腐、高效防霉的功能,也有保鲜和增加营养价值等功效。目前双乙酸钠的生产存在用乙醇作溶剂,回收成本高,对环境有污染等诸多问题。以醋酸钠和醋酸为原料,以水为溶剂的条件下制备双乙酸钠,系统地研究了原料配比、温度、时间对产品质量及收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确定的优化条件是:醋酸与三水醋酸钠的物质的量比为1.1:1、反应过程中的水含量控制在10%、过程的反应时间控制在30 min。反应后的母液经过循环回收,其收率可以达到96%以上,而且用此工艺反应合成的双乙酸钠质量非常稳定、外观颗粒均匀度较好,产品具有很高的纯度,具有很高的价值。
王姣姣,赫彩霞,高文惠[6](2013)在《饲料防霉剂的开发及应用》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饲料生产和消耗大国,而饲料在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霉菌的大量生长和繁殖对饲料产生污染,因而饲料的防腐保鲜问题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饲料防霉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现状。
王晓英,王宇光,谷新春,段连海[7](2013)在《双乙酸钠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文中提出双乙酸钠是一种新型多功能、绿色和高效防腐剂,广泛用作食品防腐剂、粮食和饲料防霉剂。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开发的双乙酸钠的应用情况,从应用方面分析了我国双乙酸钠产业发展前景。
王晓英,王宇光,刘颖,谷新春[8](2013)在《新型防霉保鲜剂——双乙酸钠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双乙酸钠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绿色、高效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粮食防霉剂、食品保鲜剂、饲料添加剂等。本文对双乙酸钠的生产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双乙酸钠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马永轩,张友胜,唐小俊[9](2012)在《南方稻谷防霉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稻谷在储藏过程中的霉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稻谷防霉一直是粮食储备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稻谷霉变的原因、稻谷防霉剂的种类及稻谷防霉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稻谷防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使人们对稻谷防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研究出更为科学的综合性防霉技术。
付春丽[10](2012)在《青贮饲料霉变规律及防霉剂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采用试验室青贮法、微生物学技术、化学成分分析、免疫分析方法等手段,研究在试验室自然发酵状态下微生物数量及霉菌种类的变化、霉变青贮饲料中霉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分析、霉菌平板抑菌、防霉剂实际桶装模拟发酵抑菌的研究。试验一,通过试验室青贮法和微生物学技术,研究玉米在青贮不同时期(0、0.5、1、2、3、4、5、6、7、8、9、10、14、22、46、76天)的pH值、乳酸菌、酵母、霉菌的数量及霉菌种类的变化规律。pH变化:玉米在切碎装填后的0.5小时pH下降显着,除了在7、8、14天有所回升外大多维持在3.7-3.8之间。乳酸菌变化:在0天和0.5天、0.5天和1天乳酸菌数量发生急剧的变化。1-8天乳酸菌呈稳定状态,此后几天呈规律性下降。酵母菌变化:酵母数量变化呈现不规则波动,0.5天有上升趋势,之后数量开始逐渐减少。霉菌变化:在0-1天霉菌数量呈缓慢下降趋势,1-2天急剧下降,之后呈规律下降,到第9天儿乎检测不到。霉菌种类变化:毛霉菌分别0.5天、3天、5天出现,几乎贯穿整个霉菌生长的过程。镰刀粉红菌0天、0.5天出现。曲霉菌只在0天出现。青霉菌在发酵开始一直持续到发酵的第二天且种类有两种,根霉在发酵第4天出现,一直持续到第9天。试验二,霉变青贮饲料中霉菌的分离鉴定及霉菌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霉变青贮饲料分离出5种霉菌,根据形态观察和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和分子学鉴定,分别是毛霉、泡盛曲霉、米根霉、止青霉、斜卧青霉。在本试验中5种菌最适pH范围在6-8之间。5种菌最适温度范围在12-35℃。温度、pH联合作用对霉菌数量影响不大。试验三,采用平板抑菌法观察10种防霉剂对5种霉菌的抑菌情况。在抑菌数量上比较10种防霉剂对毛霉的影响,以双乙酸钠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丙酸、苯甲酸钠。综合10种防霉剂抑菌数量效果的比较,以苯甲酸钠抑菌效果最好。最低抑菌浓度的比较均以富马酸二甲酯最低。试验四,采用桶装青贮添加方法对10种抑菌剂实际添加效果进行评价,10种防霉剂的霉变效果比较,以0.5%苯甲酸钠、10%丙酸钙、10%山梨酸钾最好,其次以2000g/M2食盐、30%丙酸钠、4%马来酸,2%丙酸、4%双乙酸钠。添加防霉剂对黄曲霉毒素含量并没有影响,添加2%丙酸、11%磷酸能明显抑制呕吐毒素的产生量。30%丙酸钠明显抑制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产生量。
二、防霉剂双乙酸钠的应用及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霉剂双乙酸钠的应用及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干燥剂及防霉剂的高效配方技术及作用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苜蓿干草生产研究现状 |
1.1.1 国内苜蓿干草生产研究现状 |
1.1.2 国外苜蓿干草生产研究现状 |
1.2 苜蓿干草干燥剂研究现状 |
1.2.1 干燥剂种类及适宜添加量 |
1.2.2 干燥剂作用机理 |
1.3 苜蓿干草防霉剂研究现状 |
1.3.1 霉变条件 |
1.3.2 防霉剂种类及适宜添加量 |
1.3.3 防霉剂作用机理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点及其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3.1 喷施干燥剂对苜蓿干燥效果的研究 |
2.3.2 添加防霉剂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效果的研究 |
2.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干燥速率的测定 |
2.4.2 茎叶结构的观察 |
2.4.3 营养指标测定 |
2.4.4 霉菌种类及数量检测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干燥剂干燥效果及其作用机理 |
3.1.1 干燥剂对苜蓿干燥速率影响的比较 |
3.1.2 干燥剂对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影响的比较 |
3.1.3 干燥剂对苜蓿干燥速率及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
3.1.4 复合干燥剂对苜蓿茎叶结构的影响 |
3.1.5 复合干燥剂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
3.2 苜蓿干草防霉剂防霉效果及机理 |
3.2.1 添加不同防霉剂对霉菌的抑制效果 |
3.2.2 防霉剂对不同贮藏天数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3 复合防霉剂对苜蓿干草捆霉菌数量的影响 |
3.2.4 复合防霉剂对苜蓿干草捆霉菌种类的影响 |
3.2.5 复合防霉剂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
4 讨论 |
4.1 喷施干燥剂对苜蓿干燥效果的影响 |
4.2 添加防霉剂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效果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四种防霉剂及其复配对黄曲霉菌抑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 |
1.1.2 药品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菌种活化 |
1.2.2 孢子计数和试验菌液的配制 |
1.2.3 有机酸盐防霉剂的配制 |
1.2.4 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的测定 |
1.2.5 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和杀菌率测定 |
1.2.6 联合抑菌试验 |
2 结果 |
2.1 MIC测定结果 |
2.2 MBC和杀菌率 |
2.3 双乙酸钠与丁酸钠复配联合抑菌效果 |
2.4 双乙酸钠与丙酸钙复配联合抑菌效果 |
2.5 双乙酸钠与山梨酸钾复配联合抑菌效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3)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双乙酸钠特性 |
1.1 适口性 |
1.2 营养性 |
1.3 安全性 |
2 双乙酸钠的合成方法 |
2.1 乙酸-乙酸钠法 |
2.2 乙酸酐—氢氧化钠法 |
2.3 乙酸—纯碱法 |
2.4 乙酸—醋酐—纯碱法 |
2.5 乙酸—烧碱法 |
3 双乙酸钠的应用 |
3.1 作粮食防霉剂 |
3.2 作食品防腐保鲜剂 |
3.3 作饲料添加剂 |
4 前景展望 |
(4)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制作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生物饲料 |
1.1 生物饲料的概念 |
1.2 生物饲料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 生物饲料在国内的主要研究方向 |
1.3.1 益生菌 |
1.3.2 发酵豆粕 |
1.3.3 发酵杂粕 |
2 乳酸菌发酵饲料 |
2.1 发酵饲料 |
2.1.1 概念及历史 |
2.1.2 发酵饲料的种类 |
2.1.3 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的比较 |
2.1.4 固态发酵的种类 |
2.1.5 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 |
2.2 乳酸菌 |
2.2.1 乳酸菌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2.2.2 乳酸菌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2.2.3 乳酸菌在动物健康方面的应用 |
2.2.4 乳酸菌的安全性 |
2.2.5 发酵饲料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2.2.5.1 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
2.2.5.2 在禽生产中的应用 |
2.2.5.3 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3 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安全和品质控制 |
3.1 乳酸菌发酵饲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3.2 霉菌的危害 |
3.2.1 对饲料的危害 |
3.2.1.1 降低饲料的适口性 |
3.2.1.2 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
3.2.2 对动物的危害 |
3.2.2.1 影响动物生长发育 |
3.2.2.2 直接引起动物中毒 |
3.2.2.3 破坏机体免疫系统 |
3.2.2.4 引起霉菌病 |
3.3 饲料的防霉 |
3.3.1 防霉剂的作用机理 |
3.3.2 防霉剂的种类 |
3.3.2.1 山梨酸及山梨酸盐类 |
3.3.2.2 柠檬酸及柠檬酸盐类 |
3.3.2.3 丙酸及丙酸盐类 |
3.3.2.4 双乙酸钠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试验一 乳酸菌发酵饲料营养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培养基和菌种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发酵饲料 |
1.4 发酵饲料的酸性及营养水平 |
1.5 发酵饲料中VFA的含量 |
1.6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以及大肠杆菌数量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乳酸菌发酵饲料的pH |
2.2 乳酸菌发酵饲料中乳酸菌数量 |
2.3 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饲料营养指标的影响 |
2.4 乳酸菌发酵对饲料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含量的影响 |
2.5 乳酸菌发酵对饲料中VF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比较研究不同防霉剂对发酵饲料的防霉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指标 |
1.4.1 饲料外观 |
1.4.2 饲料的pH值 |
1.4.3 饲料中乳酸的含量 |
1.4.4 饲料中乳酸菌和霉菌菌落计数 |
1.5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饲料的外观变化 |
2.1.1 在非密封条件下饲料的外观变化 |
2.1.2 在密封条件下饲料外观变化 |
2.2 双乙酸钠和丙酸钙添加量梯度 |
2.3 发酵饲料乳酸菌菌落计数 |
2.4 发酵饲料中的乳酸含量 |
2.5 发酵饲料的pH值 |
2.6 发酵饲料中霉菌菌落计数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乳酸菌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2 饲养管理 |
1.3 试验日粮 |
1.4 样品采集 |
1.4.1 粪样采集 |
1.4.2 消化道组织和内容物的采集 |
2 指标测定 |
2.1 生长性能指标 |
2.2 免疫器官指数 |
2.3 胃肠道食糜pH |
2.4 回肠和结肠内容物VFA含量 |
2.5 空肠和回肠绒毛形态 |
2.6 粪便中乳酸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乳酸菌发酵饲料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乳酸菌发酵饲料对仔猪免疫器官的影响 |
4.3 发酵饲料对仔猪胃肠道食糜pH的影响 |
4.4 发酵饲料对仔猪回肠和结肠食糜VFA含量的影响 |
4.5 乳酸菌发酵饲料对仔猪小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4.6 乳酸菌发酵饲料对仔猪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5)高纯度SD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双乙酸钠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
1.2.1 发展趋势 |
1.2.2 产品优越性 |
1.2.3 国内现状 |
1.2.4 投资效益 |
1.2.5 市场前景 |
1.3 双乙酸钠的化学合成法 |
1.3.1 醋酸与醋酸钠反应法 |
1.3.2 醋酸与三水醋酸钠反应法 |
1.3.3 醋酸与碳酸钠反应法 |
1.3.4 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法 |
1.3.5 醋酐-醋酐与碳酸钠反应法 |
1.3.6 醋酐与氢氧化钠反应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双乙酸钠在食品中的拓展应用 |
2.1 双乙酸钠在食品中抑制霉菌的作用 |
2.1.1 霉菌的危害 |
2.1.2 双乙酸钠抑菌实验 |
2.2 双乙酸钠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效果 |
2.2.1 单独和复配使用效果的对比 |
2.2.2 在中性调制乳中的稳定性测定方法 |
2.2.3 双乙酸钠在调配奶中稳定性的测试 |
2.2.4 在不同奶粉中的实验 |
2.2.5 在中性奶中的测试 |
2.2.6 在双蛋白产品中稳定性的测试 |
2.2.7 双乙酸钠在花色奶中的稳定性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纯度SDA的合成与研究 |
3.1 高纯度双乙酸钠的制备新方法及意义 |
3.2 双乙酸钠的溶解度实验 |
3.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双乙酸钠的合成实验 |
3.3.1 主要实验用原料及仪器 |
3.3.2 实验过程如下 |
3.3.3 分析方法 |
3.3.4 影响反应的因素分析 |
3.3.5 合成工艺条件的选择 |
3.3.6 稳定性实验 |
3.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双乙酸钠的干燥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饲料防霉剂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防霉剂的种类 |
1.1 化学防霉剂 |
1.1.1 单方防霉剂 |
1.1.2 复方防霉剂 |
1.2 天然防霉剂 |
2 化学防霉剂的开发和应用 |
2.1 丙酸及丙酸钙 |
2.2 有机酸及有机酸盐 |
2.3 富马酸二甲酯 |
2.4 双乙酸钠 |
3 天然防霉剂的开发和应用 |
3.1 大蒜素 |
3.2 丁香挥发油 |
3.3 山苍子油 |
3.4 杜仲叶提取物 |
3.5 其他 |
4 小结 |
(7)双乙酸钠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双乙酸钠简介 |
2 应用状况 |
2.1 高水分粮食防霉剂 |
2.2 食品防腐剂 |
2.3 饲料添加剂 |
2.4 其他 |
3 发展前景 |
3.1 技术方面 |
3.2 应用方面 |
(8)新型防霉保鲜剂——双乙酸钠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乙酸钠的生产工艺 |
1.1 醋酸-醋酸钠法[5-12] |
1.2 醋酐-醋酸钠法 |
1.3 醋酸-醋酐-碳酸钠法[13-14] |
1.4 醋酸-碳酸钠法[15-23] |
1.4.1 以乙醇为反应溶剂 |
1.4.2 以水为反应溶剂 |
1.4.3 无溶剂法 |
1.5 醋酸-氢氧化钠法[24-28] |
1.6 工艺比较 |
2 双乙酸钠的应用 |
2.1 用作防霉剂[29-33] |
2.2 用作保鲜剂[29-30, 34] |
2.3 用作饲料添加剂[35-48] |
2.4 其他用途 |
3 双乙酸钠产业发展情况 |
4 展望 |
4.1 技术发展 |
4.2 应用发展及市场前景 |
(9)南方稻谷防霉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稻谷霉变的原因 |
2 稻谷防霉的研究 |
2.1 稻谷防霉剂的研究 |
2.1.1 双乙酸钠 |
2.1.2 丙酸及其盐类 |
2.1.3 山梨酸及其盐类 |
2.1.4 富马酸及其酯类 |
2.1.5 复合型防霉剂 |
2.2 稻谷防霉方法研究 |
2.2.1 抑菌防霉法 |
2.2.2 灭菌防霉法 |
2.2.3 包装防霉法 |
3 稻谷防霉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展望 |
(10)青贮饲料霉变规律及防霉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内容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玉米青贮现状 |
1.1 玉米青贮类型 |
1.2 玉米青贮方式 |
2. 霉菌种类及对饲料营养价值影响 |
2.1 霉菌种类 |
2.2 霉菌毒素对饲料营养价值影响 |
3. 霉菌毒素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
3.1 曲霉菌毒素 |
3.2 玉米赤霉烯酮 |
3.3 呕吐毒素 |
3.4 T-2 |
3.5 赭曲霉毒素 |
4. 青贮饲料防霉添加剂 |
4.1 化学添加剂 |
4.1.1 有机酸类 |
4.1.1.1 丙酸 |
4.1.1.2 山梨酸 |
4.1.1.3 苯甲酸 |
4.1.2 有机酸盐类防霉剂 |
4.1.2.1 丙酸钙 |
4.1.2.2 丙酸铵 |
4.1.2.3 山梨酸钾 |
4.1.2.4 双乙酸钠 |
4.1.3 有机酸酯类 |
4.1.3.1 富马酸二甲酯 |
4.2 微生物添加剂 |
4.3 植物添加剂 |
4.4 吸附剂 |
5. 本研究的背景、内容、目的和意义 |
5.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
5.2 本研究的内容 |
5.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青贮饲料的制作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1 测定项目 |
1.4.2 测定方法 |
1.4.3 pH值的测定 |
1.4.4 微生物的测定 |
1.5 霉菌分离纯化 |
1.5.1 霉菌分离纯化培养基 |
1.5.2 霉菌纯化 |
1.6 霉菌的鉴定 |
1.6.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
1.6.2 显微镜观察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贮饲料pH变化 |
2.2 乳酸菌变化规律 |
2.3 酵母菌数量变化规律 |
2.4 霉菌数量变化 |
2.5 霉菌种类数量比变化 |
3 讨论 |
3.1 微生物的变化 |
3.1.1 玉米青贮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3.1.2 玉米青贮过程中乳酸菌的变化 |
3.1.3 玉米青贮过程中酵母菌的变化 |
3.1.4 玉米青贮过程中霉菌的变化 |
3.2 霉菌种类及比例的变化 |
4 小结 |
第三章 青贮饲料霉菌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培养基 |
1.1.2. 霉菌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霉菌分离培养基 |
1.3.2 霉菌纯化 |
1.3.3 霉菌的鉴定 |
1.3.3.1 霉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
1.3.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3.4 霉菌特性分析 |
1.3.4.1 pH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
1.3.4.2 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
1.3.4.3 温度、pH对霉菌生长影响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分离纯化的五种霉菌形态描述 |
2.1.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生长特性分析 |
2.2.1 pH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
2.2.1.1 pH对霉菌数量的影响 |
2.2.2 培养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
2.2.2.1 培养温度对霉菌数最的影响 |
2.2.3 不同温度、pH对霉菌数量影响 |
2.2.3.1 不同温度、pH对毛霉数量影响 |
2.2.3.3 不同温度、pH对泡盛曲霉数量影响 |
2.2.3.5 温度、pH对米根霉数量影响 |
2.2.3.7 温度、pH对正青霉数量影响 |
2.2.3.9 温度、pH对斜卧青霉数量影响 |
3 讨论 |
3.1 青贮饲料霉菌分离鉴定 |
3.2 pH和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
3.2.1 pH对霉菌生长影响 |
3.2.2 温度对霉菌生长影响 |
3.3 温度、pH联合对霉菌生长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防霉剂对青贮饲料中霉菌平板抑制 |
1 试验设计 |
1.1 时间与地点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防霉剂及试验霉菌 |
1.2.2 菌悬液的配制 |
1.2.3 培养基配制 |
1.2.4 浓度初筛 |
1.2.5 重复筛选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菌丝生长情况 |
1.3.2 霉菌抑菌率 |
1.4 试验分组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平板抑菌试验结果 |
2.1.1 10种防霉剂对霉菌菌丝生长情况影响 |
2.1.2 10种防霉剂平板抑菌率比较 |
2.2 霉菌抑制剂最佳浓度 |
2.2.1 防霉剂对毛霉最佳抑菌浓度比较 |
2.2.2 防霉剂对泡盛曲霉最佳抑菌浓度比较 |
2.2.3 防霉剂对米根霉最佳抑菌浓度比较 |
2.2.4 防霉剂对正青霉最佳抑菌浓度比较 |
2.2.5 防霉剂对斜卧青霉最佳抑菌浓度比较 |
3 讨论 |
3.1 10种防霉剂对5种霉菌菌丝生长情况及抑菌数量影响 |
3.2 防霉剂最佳抑菌浓度比较 |
4 小结 |
第五章 防霉剂在青贮饲料中实际添加效果的评价 |
1 试验设计 |
1.1 时间与地点 |
1.2 材料 |
1.2.1 防霉剂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青贮饲料霉变评价指标 |
1.3.1.1 霉变表面积 |
1.3.1.2 霉变质量 |
1.3.1.3 霉变质量百分比 |
1.3.2 霉菌毒素含量测定 |
1.3.2.1 样品的制备 |
1.3.2.2 霉菌毒素酶联免疫试剂盒 |
1.3.2.3 主要仪器设备 |
1.3.2.4 主要试剂 |
1.3.2.5 测定方法 |
1.3.2.6 计算 |
1.4 试验设计分组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腐败程度指标比较 |
2.1.1 筛选10防霉剂腐败指标比较 |
2.2 不同防霉剂霉菌毒素含量比较 |
2.2.1 筛选10种防霉剂霉菌毒素含量比较 |
3 讨论 |
3.1 不同防霉剂霉变指标比较 |
3.2 不同防霉剂霉变毒素含量 |
3.3 10种防霉剂添加效果、方法及溶解度 |
3.3.1 10种防霉剂添加效果 |
3.3.2 10种防霉剂添加方法及溶解度 |
3.3.2.1 有机酸盐类 |
3.3.2.2 无机酸 |
3.3.2.3 盐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防霉剂双乙酸钠的应用及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干燥剂及防霉剂的高效配方技术及作用原理研究[D]. 马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四种防霉剂及其复配对黄曲霉菌抑制效果的研究[J]. 靳双星,杨金佩,王强,张桂枝. 现代牧业, 2020(04)
- [3]双乙酸钠的合成与应用前景[J]. 曹强,杨茜. 价值工程, 2019(29)
- [4]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制作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石青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高纯度SD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王志英.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1)
- [6]饲料防霉剂的开发及应用[J]. 王姣姣,赫彩霞,高文惠. 饲料博览, 2013(06)
- [7]双乙酸钠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J]. 王晓英,王宇光,谷新春,段连海. 农业机械, 2013(14)
- [8]新型防霉保鲜剂——双乙酸钠的生产与应用研究进展[J]. 王晓英,王宇光,刘颖,谷新春. 山东化工, 2013(03)
- [9]南方稻谷防霉研究概况[J]. 马永轩,张友胜,唐小俊.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2(12)
- [10]青贮饲料霉变规律及防霉剂筛选研究[D]. 付春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