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二九一农场小学 徐芳
摘要: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仅仅靠无休止地占用时间,留作业、听写背诵、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时逢学校结合核心素养,引领教师创建有“五四三”有效教学的模式,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每位教师都深知,课堂才是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节奏,才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因此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怎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呢?我采取以下方式:1、潜心读课本,重组仿写训练点;2、吸引学生,创建魅力课堂。
关键词:研读 思考 仿写
从教十多年,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着,以求在重复性的教学与教育历程中追求多变的风格,可孩子们仍对语文不感兴趣,要知道语文培养的是一种文学素养,语感不强,语文自然不上不下,这样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仅仅靠无休止地占用时间,留作业、听写背诵、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时逢学校结合核心素养,引领教师创建有“五四三”有效教学的模式,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怎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呢?长年的问题积重难返,孩子课堂关注度仍然不高,基础知识还可以,但是阅读及作文始终不上不下。一个改变的机会来了,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在学完写景单元的课文后,能按照某一篇课文的段落格式及写作方法仿写作文,太神奇了!于是我赶紧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了以下调整:
一、潜心读课本,重组仿写训练点。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我在钻研教材时发现,五年级的课本有许多值得人发掘的地方。比如下册的三单元课文一组《杨氏之子》、《晏子使楚》等课文就让人感受到描写方法极其独有的特色,怎样发掘教材内容,抓住课文语言训练特色进行习作指导呢?首先我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提示,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文特点确定每节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实施教学时,通过对教材地再次理解,以提升为指导学生的文章写作风格的仿写教学作为突破口,提高学习的质量。
学《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章节,学生对凤辣子描写极为感兴趣;“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一处精彩的外貌描写,可离学生们距离原著时代空间太遥远了,为了初步领略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课前布置学生们预习生僻字,看资料,课中特意带孩子们观看了相关的视频,(当时学校条件有限,只能在电教室看网络视频)当孩子们看到邓婕逢迎贾母及初见林黛玉,哭得梨花带雨时精湛的表演,顿时学生们纷纷说道:“虚伪!”“变脸太快了!”接着将视频与课文同时分析,此时再次看课文理解王熙凤的人物特征就更清晰了。可能出自文章的喜爱,段佳旭同学在当时课堂的片段仿写中就借鉴了这幅肖像描写,只可惜她描写的是李鸿淼,李鸿淼不仅瘦高,其貌不扬,而且皮肤黝黑,任意一点都与王熙凤的外貌不符,于是我在习作中这样修改,“身量苗条,体态轻盈,黑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改后让她将范文读一遍,立刻博得一片掌声。
二、吸引学生,创建魅力课堂。
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源自兴趣。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照着课本讲述,学生都会哈欠连天,可如果你只要在大家困倦的时候稍加点出一个小故事,孩子们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针对孩子们不喜欢语文的现象,我决定努力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时的要点,或与学生研究句型之间如何转换,或与学生争论文章写作手法……总之课堂中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将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
记得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第一次教时,学生读不明白课文,在第二次教这一课时我特意以一副漫画切入,(餐厅中一位顾客用尽任何办法都没法让侍者过来为他服务,灵机一动之下,他掏出一把金币扔到桌子上。金币发出的声音立即将侍者吸引来。刻画的主题就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因为外国文学作品在描写中与中国传统文学有很大地区别,侧重直白地进行语言、心理、表情描写,中国传统文学比较含蓄。为了理解课文,我再次播放视频,反复看伙计和老板的表情,动作前后不同表现,看明白后,再结合课文,仔细读课文中对伙计前后表情变化描写的那段文字,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作者的描写意图。并开始针对人物性格发生激烈地讨论,直到课下学生仍意犹未尽。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宽松氛围,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只有孩子头脑高速地运转,才能使他在被教师的肯定中寻找语文的乐趣。比如在《猴王出世》《景阳冈》两课中,姜海龙就在学习中突然提问:“老师我发现这两部作品的描写手法上不太一样,一个文笔凝练,一个叙述方言居多。”这个问题提得好,学生立刻由此问题引发思考。我借机组织学生仔细看两部作品,反复比较,的确在语言描述中有极大地区别,后来通过查询作者背景,我们发现吴承恩是书香世家,而施耐庵则是苦寒学士,出身不同,语言风格、情感色彩自然不同。
在反复思考与研究之中我深深感受到,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抓住课堂的每一个时刻,关注每一分钟的变化,相信创造出更多超越40分钟的精彩。
论文作者:徐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高效论文; 孩子们论文; 素养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