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提高学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中学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文学刊物《萌芽》以“教育怎么办”为主题组织了一组文章,以揭示中学语文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核心是“唯理性教学模式”纵横贯穿于语文教学领域,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生活趣味的语文教育变成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概念作文大赛”应运而生,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新概念”旨在提倡“新思维”——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其作文倡导的文学写作,是有个性有想象力的一种写作。《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发展思维”。“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富有青春活力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对各种事物都怀有好奇心,因此,初中三年正是开发思维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高尔基曾说:“人的天赋就是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教学,设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勤于思考,可以使思维变得灵活、敏捷。比如房龙的《〈宽容〉序言》与别人写法完全不同,它避开了一般化的叙述,通过讲故事,以生动的诗一般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能把原本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给人以咀嚼与回味。比如“无知”“永恒”“未来”之类的词语,原本极为抽象,但作者把它们都变成具象事物,在“无知”之后加上“山谷”,在“永恒”之后加上“山脉”,在“未来”之后加上“沼泽”,这就大大增强了可感性与可读性,引人入胜。再如“守旧”“先驱”等抽象的概念,在房龙的笔下,也都成了形象化的人。作者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非常值得借鉴。我们就可以借此启发学生这是一种创新,是作者勤于思考、善于构思的结果。所谓构思,便是思维活动。如果不动脑子、不善思考,写成流水账,文章便不会生动,不能感人。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也可以借题发挥,用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旦学生沉睡的神经被激发,思维也就活跃了。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成果。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其思维空间。几十年来,语文教学习惯于一种刻板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那就是太拘泥于课文本身的分析,如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等;在教学方法上,用的是灌输式而不是启发式,更不是合作探究式。无形中,这些都拘囿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理念就推行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如对《风筝》一课的主题的理解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认识: 1.对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 2.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3.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4.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进行这样多角度的思考以后,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就不会是单向的、只停留在浅层面了。“劝君莫奏前朝曲,请听新翻杨柳枝”,所以,每上一堂课,教师都不要忘记启发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丰富学生的思维资源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必须使学生扩大知识面以丰富自己的思维资源,并且善于应用已获得的知识。“知识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学生如果知识贫乏就无法活跃思维。如杭州市2004年中考优秀作文《不经意的感动》,如果考生没有丰富的知识、活跃的思维是不可能写出如此令人拍案的作文的。文章广征博引,引用当时网络流传的有关“鱼与水的对话”“罗马艳后的感动”“徐志摩诗作《沙扬娜拉》的感动”以及“庄子‘知鱼之乐’的和谐”来阐述主旨,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意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哲理性,读后不能不为考生丰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这就启示我们,写作与阅读是紧密相关的,没有广博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写不出丰厚的文章的。另外,为丰富学生的思维资源,我们还应在教学中引进更多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单元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笔者以为这对打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应引领学生认真学习和探究。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联想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所谓独立思考能力,是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就是求异思维,就是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向,善于对客观事物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具有独创性和探索性的特征。这样的思维有助于开拓思路,获得创新。课堂上,如果有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提出不同见解,就应当受到鼓励和尊重。否则,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
而联想,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文本身,展开由此及彼的想象。这是一种有序的内化力,常常会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在上《第一次真好》一课时,作者由自己的两个“第一次”经历而联想到生命中无数的“第一次”,感悟到“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由此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生命中无数的“第一次”,并“珍重”这“第一次”。通过这样穿越时空的联想,学生的思维获得了训练。事实上,所有联想都是对课文所引起的向外延伸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说,只有联想才能把书读活,进入一种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质量。
五、营造学生的思维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S.Arieti)曾对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应适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相对自由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比如在课堂上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可在春游时提议学生来一次作文比赛。辛弃疾写的是夏季乡村夜行中的见闻感受,而我们所要表现的是春日见闻感受。无疑,这样的作文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充分被调动,是一次极好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炼。其他的班队活动也能达成上述目的。实践证明:相信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能活跃思维的轻松氛围,他会还你十分的精彩。
六、开放学生的写作思维
作文最能衡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写出与众不同的独特发现、真知灼见和真切感受。在体裁上,要鼓励写作形式的创新。在评价上,则应把握好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导向,凡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的都要给予肯定。杭州市现行的新课程中考作文命题之所以基本采用“话题作文”,就是为了还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由,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2005年中考优秀作文《花落了,春天来了》《采撷最美》《风景这边独好》都能紧扣“风景”这一话题,但写得又各具特色,真正印证了话题作文选材范围广、立意角度多、表达方式自由等开放性特点,能充分发挥考生的写作个性。所以,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热门事例和学生身边的人事,让学生发表议论,阐述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深入认识社会、把握人生,开展逻辑思维训练,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辨的能力。
“新概念作文大赛”迄今已举办了八届,通过这一平台,一大批文学青年在文坛崭露头角,如韩寒、郭敬明。与此同时诞生的,是媒体与社会对我国现行的语文教育现状的反思。语文教学应培养怎样的人才?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曾说:“一个人最富有的是创造力,而不是银行账户。”如果我们忽视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会因循守旧,要求学生一律按“标准答案”答题,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常规思维,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懂科学的思维方法,便谈不上会有多少创见和创造。所谓素质教育,首先应当包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为了对付竞争,美、英、日等许多文化教育发达的国家对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都空前重视,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我们的孩子思维能力平平,能成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而参与国际竞争吗?
语文教学中,突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这一课题,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着眼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体现“新概念”理念的语文教学新景观能在我国语文教育领域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