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前景展望_金融风暴论文

泰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前景展望_金融风暴论文

展望泰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金融危机论文,阴影论文,前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7月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由1996 年的6.7%,降至1999年的0.6%,199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泰国经济近年内能不能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笔者认为一要探明引发泰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因素;二要认清泰国金融危机的性质,把握泰国经济的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泰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前景有个准确的认识。

1.受外界经济周期影响的政策性因素。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一直实行高汇率政策。高估本币削弱了泰国出口竞争力,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滑坡,其负效应是引发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泰国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于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体系中占很大比重,实际上,泰国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80年代中期至1995年上半年,泰铢对日元的汇率一直趋于上升,特别是自1995年下半年开始,泰铢随美元持续坚挺,至1996年底,泰铢对日元的汇率累计上升43%,泰铢在国际汇市上处于高定位。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或产业结构转型时期,需要大量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外债必然会增加,偿还外债的货币压力常常会诱发政府采取高估本币的政策取向,泰国政府没有及时调整汇率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泰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其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1994年至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9%、22.5%和3%, 同期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8.6%和6.7%;1997 年上半年泰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同期经济增长率随即降为4%。由此可见, 泰国经济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关系高度相关。泰国的出口竞争力深受本币高估的影响,主要因其出口产品单一,电子电器和纺织服装是泰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所占出口比重很高,一旦这类产品不景气,泰国出口必然会大幅下降。世界电子产品市场从1995年底出现需求不振的现象,1996年价格又大幅度下降,给1995年出口值达160 亿美元的泰国电子电器产业出口造成很大冲击,1996年泰国电子电器产业出口仅增长0.5%。 同时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受到来自中国、越南等国的竞争,1996年纺织品出口出现了5.3%的负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实行的是高利率政策。1990年5 月泰国开始实行外汇管制自由化措施,放宽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由于泰铢是钉住美元的,一旦美元升值,泰铢也要跟着升值,但又缺乏升值的经济基础,只能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国外的资金。1995年下半年随着美元对日元汇率稳步攀升,泰国银行一再提高利率,商业银行的最高存款利率达到13.75%,贷款利率为15%。由于本国资金使用成本较高, 促使商业银行、 金融公司通过曼谷国际银行, 大举借取国外短期低息美元贷款,1993年至199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流进泰国。

大量国外短期资金为追逐高额利润投向房地产业,成为导致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又一直接因素。1994年以日本、亚洲“四小龙”为主的对泰直接投资再度升温,当年泰国国外直接投资增长36%,1995年又增长了178%,且投资主要集中在曼谷及其周围地区,1995 年该地区来自国外的投资占当年泰国外资总额的94%,这就更加促进了曼谷地区房地产需求的扩大,曼谷市中心地价几乎达到房屋成本的21倍。房地产市场过热加速了泰国国内资金流向房地产业。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各银行对房地产业的直接贷款占总贷款额的17%,金融公司比例则更高。1992年至1996年,泰国房地产业收入每年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至50 %,1996年房地产总量的价值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23%。1997 年上半年房地产过热形成的泡沫终于破灭,为此,房地产公司债台高筑,银行坏账高达400亿美元,91家金融公司就有58家破产,20家银行仅有5家不受坏账的影响,泰国金融业受到重创。

2.难以适应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体制性因素。汇率制度往往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及其政策的支柱,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驱动器,一般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应是汇率制度发生最频繁变动时期。泰国经济在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间,一直没有调整汇率制度,于是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缺陷,越来越难以准确反映本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收支的实际状况,这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因素。泰国汇率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与日本主导的加工型经济协调困难

传统上美国一直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80年代中期以前,泰国对美贸易依存度很大,根据贸易加权定值法,泰铢钉住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比重占80%。然而,自1986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以来,日本公司设在本土及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出口生产基地便不断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其中也包括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是泰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投资总额占泰国外国直接投资的1/3。日本通过产业转移将一部分贸易出口通过泰国实现,以缓和日本与欧美的贸易纠纷。泰国形成技术密集程度高的半成品、零部件从日本进口,然后在当地组装的加工型生产模式。泰国的出口支柱产业是以电子部件、家电部件、汽车部件等日资企业为主。金融危机爆发时,泰国对美出口依存度仅为17.9%,而对日和东盟则达到50.3%。泰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及日元主导的东盟区域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显然难以适应这一特点。

——汇制改革没有保持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化

当一个国家经济开放度低、经济规模小且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时,一般倾向于实行钉住汇率制。泰国在80年代中期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对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的流入起到重要作用。其表现在:(1)对泰国国内投资——储蓄缺口起到弥补作用。1987 年至1993年泰国批准的外国投资额合计377.78亿美元,有效弥补了工业化初期投资饥渴的需求缺口;(2 )对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改善起到推动作用。泰国在1985年前五大农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40%以上,到1992年降到17.6%,制成品出口占75%,1986年至1993年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0%,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比重由2.2%上升至24.7%; (3 )对国际收支状况起到平衡作用。1987年至1993年泰国证券投资额由4.99亿美元上升到37.93美元,非居民帐户的存款也由4.2 亿美元上升到 42.94亿美元,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因贸易逆差造成的经常项目赤字。

90年代中期泰国在由日元升值引起的第二次外资潮的推动下,成为亚太地区新兴的工业品出口基地,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736美元,逐步实现外汇交易自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可以说,泰国从经济规模和开放度看,已经具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经济基础,但因泰国汇率安排的过于僵化,使其汇率制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原有汇率制度下进行金融自由化趋向的改革,难以防范金融风险

进入90年代,为适应国际金融自由化趋势,泰国货币政策开始从严格管制逐渐向宽松的自由化方向发展。由于是在固定汇率制基础上搞金融自由化改革,必然使通货兑换主体与外汇风险承担主体在汇率波动幅度外相互脱节,正因为通货兑换主体的自由度与政府承担外汇风险成正比,政府为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而进行的市场干预只会累积起更大的市场风险。泰国金融风险在危机爆发前逐渐积聚,其主要表现在:非居民泰铢帐户的短期套利存款增多;私营机构大量举借外债, 累计超过700亿美元,且大部分为短期贷款;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外汇储备相对于外债比例偏低;整个银行业不良债务比率达到8.15%,呆坏帐比率达到20%左右;美元在近两年时间里升值40%以上,泰铢贬值的压力也在剧增。在上述金融风险存在的背景下,给国际游资找到了攻击点,由此直接引发了泰国金融危机。

泰国经济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深刻调整后,将会走上复苏之路,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泰国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产业结构转型较为成功。危机爆发前,泰国在吸纳外资的同时逐步开放本国市场,1995年关贸总协定开始适用于泰国,1995年至1997年,泰国计划将11类、3908项产品的进口关税从30.24%降至17.01%,这表明泰国保护本国产业的时期已经过去,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泰国有选择地利用外资,提高本国的产业结构水平,努力发展电子和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电子产品占其制成品的比重达到25%,成为泰国的支柱产业。

第二,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泰铢汇率回到了比较合理的区间,表明泰国经济走上了正常的轨道。泰国银行在1997年上半年干预外汇市场无效后,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一种比较冒进的汇制改革。由于泰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如加强金融监管、调低经济增长率、颁布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条例、削减预算额和内阁成员工资、增加消费品进口税、鼓励使用国货、简化旅游出入境手续等等,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998年6月中旬以来,泰铢汇率基本稳定在38铢至42铢兑换1美元的水平,提高了国内外投资者对泰国经济的信心。而且,泰国政府在1998年底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抵御危机的信心。

第三,泰国对外收支状况有所好转。1998年7月底, 泰国外债已由上年底的934亿美元降为872亿美元,在外债减少的同时,外汇储备逐步增加,截至1998年10月上旬,泰国外汇储备已达283亿美元。1998年6月以来,泰国政府放宽了投资限制,鼓励外商扩大投资领域和投资范围,这些措施起到较好的效果,外资开始回流,日本的丰田和三菱、美国的通用和福特、德国的奔驰和奥迪等汽车公司纷纷准备在泰国建立汽车生产基地。由于泰国在1998年进口大幅下降,外贸出现大幅出超,使经常项目出现盈余。1998年头9个月,泰国贸易出超达87.7亿美元,1998 年头7个月,泰国经常项目盈余额82亿美元。 随着泰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泰国经常项目盈余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在未来几年里,预计世界电子工业将呈周期性回升,泰国以装配电子消费品为主的出口形势会有所好转。另外,作为泰国最大出口市场的美国,经济继续看好,泰国产品在美国将有一定的市场。而且,泰国纺织、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仍占较大比重,中国、香港、越南等主要竞争者的货币如继续坚挺,无疑对泰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将会有一定作用。

泰国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货币已经有稳定的迹象,经济增长也逐步见底,泰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已为期不远,但要重新回到过去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1)高技术产业缺少根基,货币贬值效应有限。泰国外商投资的高技术产业并没有带动相关外围产业的发展,仅停留在依靠廉价劳力的产品组装水平上,主要部件需从发达国家进口,而货币贬值促进出口增加只能是以国内资源为主要来源的经济,如果出口增加依赖于进口的增加,就很难说其出口竞争力一定会提高。(2 )教育和科技水平的落后制约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989年至1995年,泰国劳动力工资年均增长11.8%,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7个百分点, 而劳动力素质并没有提高,泰国劳动力中的72%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每万人中工程师、科学家仅15人,泰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丧失。泰国用于研究开发的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 显然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尤其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泰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标签:;  ;  ;  ;  ;  ;  

泰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前景展望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