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困境及其制度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生态论文,物流论文,制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随着个性化绿色需求引致现代物流不断向高端发展,生态物流应运而生。资源与环境瓶颈日益制约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努力发展生态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世界环境保护潮流,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一、生态物流系统运行原则
(一)生态物流与生态物流系统的内涵
客观地说,现有不少研究倾向于将生态物流与循环物流、环保物流、绿色物流等概念混为一谈,尤其是把生态物流等同于绿色物流的倾向最为严重。我们认为绿色物流与生态物流虽然联系密切、十分相似,但是其内涵和外延互不相同,绿色物流重在强调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生态物流除了追求绿色物流以外,更加强调物流系统共生、开放、自适与演进等生态特征,其内涵的广度与深度均超过绿色物流。生态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是对常规物流的一种改进、完善和优化,其外延与内涵仍在继续发展和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尝试性地将生态物流定义为:生态物流是生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满足客户要求、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遵循生态系统一般规律,对绿色商品、绿色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正向和逆向移动与储存等活动进行的生态设计、计划、执行与控制。而生态物流系统则是根据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基于生态物流理念构建起来的一种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客户)在内的仿生态循环物流网络。它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二)生态物流系统运行原则
一是统一协调原则。物流建设与发展既要同自然地理环境、产业组织环境乃至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又要与本地区物流发展理念、战略定位、运作模式相统一;而且要追求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技术流的协调与集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二是开放稳定原则。要依据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保证各自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三是公正高效原则。要尽力优化生态物流系统内不同层次组织或成员的“生态位”,避免物流组织或成员恶性竞争,保证系统的公平与正义;要全方位、全过程追求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维护生态平衡。
二、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困境
(一)宏观层面困境
1、物流战略规划缺乏可持续性与生态改进机制。生态物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产业关联度较大、集成性强、网络化程度高的复杂工程,因此其发展规划必须具备战略性、前瞻性与先进性。然而目前我国生态物流发展规划缺乏充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许多地区短期物流规划方案较为完备,但中长期物流发展规划缺乏应有的柔性和变通性,与发展生态物流的目标差距甚远。另外,物流发展规划缺乏生态导向的物流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物流主体恶性竞争,无序发展,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
2、现有物流系统的集成与协调功能较弱。发展生态物流必须和城乡布局相互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据点的空间布局既要适应城乡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又要符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要求,特别要加强物流与商流、信息流的集成。然而地方本位主义和部门本为主义依然存在,多头管理,各行其道,建设前互不磋商,建设中互不交流,建设后互不协调,以致重复建设、破坏性建设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有物无流,货物周转速度迟缓,有些地方却无物可流,物流设施与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社会化、综合性、集成化物流服务比重不高,物流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物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加剧。
(二)微观层面困境
1、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网络反映能力较弱。对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物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物流系统成熟化的标志,但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却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软肋”,物流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不高,技术手段落后,不少企业没有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一些中小物流企业仅仅依靠电话、传真来传递信息,信息处理能力极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真正基于供应链管理系统来开展物流信息工作。
2、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准入不完善。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总体发展很不均衡,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些处于初创期,有些处于发展过渡期,有些处于高速发展期,有些效益显著,有些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由于物流市场准入条件较低,部分物流企业由传统国有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部分物流企业由民营或私营企业新建,有些充其量只属于小型运输公司,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不少物流企业功能单一、供应链反应速度缓慢,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真正提供基于客户供应链的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客户关系缺乏稳定性、战略合作性。个别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违规作业,不但增加了安全隐患,而且,造成巨大环境污染。
3、物流企业自适应性较弱,缺乏供应链柔性。21世纪的国际分工正由以产品为界限转向以要素为界限,从而物流服务边界迅速扩展至全球,物流管理水平日益成为企业有效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这一巨大变革要求物流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供应链柔性,同时还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洞察市场机遇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事实上,目前我国许多物流企业自适应性较弱,缺乏供应链柔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业、管理方式粗放,许多企业限于运输、仓储、配送等基础性物流服务,流通加工、信息集成、库存管理、成本控制、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高端物流服务水平低下;二是物流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柔性,开展系统性、网络化、综合性物流服务的能力十分不足。
三、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相关制度改进措施与建议
(一)宏观层面的措施与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市场准入标准。确立科学、合理的物流市场准入标准是发展生态物流的立足点。政府要在物流产业组织、结构、布局、技术等方面全面统筹,强化铁路、公路、航空、港口、邮政、流通、外贸、环保、土地、海关等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尽力规避重复建设,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努力健全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有序竞争。另外,必须努力规范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整合自营物流资源,创新物流经营模式,提高物流社会化程度,健全社会化物流体系,从总体上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周期、减少物流污染。
2、完善生态物流产业政府规制。生态物流产业政府规制是生态物流得以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我国生态物流产业政府规制十分落后,与日本、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法律法规与产业政策体系往往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态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几乎是空白,企业往往热衷于常规物流,缺乏有效的宏观激励机制来驱使企业真正实施生态物流。因此,当务之急是着手建立促进生态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创新物流产业政策体系,为生态物流战略的实施和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首先,把实施生态物流的要求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执法力度,在现有相关物流管理法规、条例中增加控制、治理物流污染的条款,或者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关生态物流的专门法律法规,对非法排放物流污染物、车辆严重超载、运输工具或物流设备带病运行等予以有效控制和限制。其次,努力创新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健全宏观约束和激励机制,努力设计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富有特色的物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物流企业和组织良性发展,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对实施生态物流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以提供奖金、津贴或补贴等手段对生态物流活动中的节约行为、绿色行为予以鼓励和支持,利用税收、收费等杠杆或手段对物流污染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
(二)微观层面的措施与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物流战略规划。生态物流战略要求在整个物流网络的组织规划上不仅充分满足常规物流的需要,还要实现循环物流。生态物流的发展必须基于生态供应链,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协调管理,向上联系供应商,向下联系销售商,通过供应链上、中、下游的共同协作来减少整个供应链中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核心企业选择供应商和销售商时,提出实施生态物流的相关要求,能够满足此要求的才准许进入整个供应链。供应链上游企业实施生态物流的成就在供应链中下游会得到放大,形成“生态牛鞭效应”,结果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受益。采取这种模式来搞生态物流,让整条供应链上的众多企业参与其中,不仅可以降低管理的难度,还大大分散了企业所担负的风险。物流企业应在其组织结构体系中增加生态物流管理部门,赋予其特殊的权限,负责对生态物流实施的规划设计、协调、管理、监督等任务。
2、加快生态物流技术改造与创新。(1)强化环保型物流设备与物流器具的开发和研究。譬如在物流作业领域改进物流设备设计、探索新型动力装置,积极推广环境友好型托盘、包装及衬垫物。(2)大力推进洁净高效的新燃料、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将可能成为21世纪能源市场的新宠。在巴西,以甘蔗为原料制作成的酒精燃料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据专家统计,巴西80%以上的车辆使用酒精汽油,新上市的汽车可以100%地使用酒精燃料,清洁而且便宜(林琛,2006)。(3)加强物流作业系统与信息系统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一方面,要全面开展物流作业系统技术改造与创新,提高物流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尽力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物流污染。另一方面,物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物流企业必须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物流信息收集数据库化、物流信息处理集成化、物流信息传递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数字化,不断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创造较高的物流客户服务附加值,减少物流作业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3、积极开展生态取向的逆向物流,优化、完善逆向物流渠道建设。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深入开展生态取向的逆向物流势在必行。逆向物流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不合格物品、顾客退货、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的逆向物流,二是正向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废旧、遗弃、废弃物品或包装物,因收集、运输、分类、处理、加工、循环使用或转化为新的资源而导致的逆向物流。目前,我国逆向物流从业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环卫部门和自由职业者(专业废旧物品收购者和拾荒者)。企业层面的逆向物流渠道有内外之分:企业内部渠道主要表现为生产、加工、仓储、搬运、运输环节的废品、次品、边角料、损货等的回收、处理、利用;外部渠道主要表现为退货、包装物的逆向物流以及消费后废旧品的回收或耐用品的“以旧换新”等,废旧物品与生活垃圾的处理、回收与利用还没有很好纳入企业正常运营体系,主要依靠环卫部门和大量分散的专业、非专业废旧物品收购者和拾荒者来完成。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尝试建立跨企业、跨部门的多层次逆向物流渠道体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总体物流成本、挖掘企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