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大攻势,国内一些产业由于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形势,一时间,产业安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要求保护,支柱产业要求保护,一般竞争性行业也要求保护。然而,进入市场较早、一直被当作低水平重复建设典型的家电工业在与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不仅生存下来,并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家电工业的异军突起,值得我们深思。

一、我国家电工业的成就

我国的家电工业是伴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崛起的一个新兴行业,也是国家投入较少的行业之一。经过10多年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市场到跨入国际市场,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1.我国已成为世界家电生产大国。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并占有较大份额。1996年我国电冰箱产量为928万台,洗衣机为1068万台,空调器为646万台,均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1/5左右。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电风扇、电饭锅产量则居世界首位,空调器已进入世界前列。1996年,家电工业销售额约为2000亿美元,占世界家电年销售额的7%,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同类产品贸易量首位。

2.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国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形成了中国家电名牌。1996年,据对35个城市百家大型商场家电商品销售情况调查,十大畅销品牌是清一色的国产货,其中,电冰箱市场占有率为93%,冰柜为88.75%,洗衣机为83.15%,空调器为57%。格兰仕微波炉市场占有率就达34.85%。在整个“八五”期间,我国电冰箱、洗衣机进口总量不到国内市场份额的1%。

3.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敢与国际大财团一争高下的企业集团。1996年,电冰箱前6位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2.4%,洗衣机为65.1%,空调器为68.1%。容声冰箱、海尔冰箱、容事达洗衣机产量已超过或达到150万台,达到国际同一产地的最大规模。容声、海尔、新飞冰箱,荣事达、小天鹅、杭州松下、水仙、威力洗衣机,春兰空调器的产量均已超过百万台。据统计,1996年度有20个家电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元,累计年销售额为462亿元,占全国家电行业总销售额的40%,这20个企业已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1996年,我国对美国的家用器具出口额超过了纺织品和玩具出口额,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4.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我国部分家电企业已能追踪国际最新技术,开发智能化、节能化、无污染、高档次的新产品。青岛海尔集团实现了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向输出技术的跨越,已经向日本、德国企业出口电冰箱的制造技术。

但是,家电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开发能力还不很强。尽管近两年,对技术开发,企业都给予了重视,有的企业设立了国家级企业开发中心或建立了研究所,但从总体上讲,国内企业在捕促信息及在工业设计水平上都还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产品档次跟不上国际市场的需求,更未形成中国家电的特色。其次,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够大。1996年,我国家电工业已有20家企业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20家总销售额为462亿元,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外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年销售额62.1亿元的海尔集团只占伊莱克斯的十几分之一。我们最大的冰箱压缩机厂150万台的生产能力也只占巴西恩布拉克生产能力的1/10。第三,产业内多数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我国家电工业要想培育出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任务还很艰巨。

二、家电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家电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是我国家电工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所谓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国际竞争力由多种因素组成,如研究开发能力、产品质量、新技术储备、劳动生产率、品牌知名度、国际营销网络等,但国际竞争力最集中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占有能力上。在我国家电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中,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一个重要条件,由此引发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并迅速成为消费热点。各地区、各部门引进国外成套技术和装备,大上家电,总量迅速扩张,进入大规模扩张建设阶段。

以电冰箱工业为例,1984年底,轻工系统内投资由上年的2084万元猛增到16202万元,增长6.8倍。全国生产试制电冰箱的厂家达116个,对外签订的合同和洽谈的引进项目有56项,引进生产规模为1350万台。1985年,国家确定41个定点生产电冰箱的企业,以限制新厂家的进入,但未能见效,1988年,投资额又比上年增长1.7倍,全国电冰箱生产厂家又达到114家,电冰箱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台。而当年的社会总需求量为700-800万台,只有生产能力的一半左右,电冰箱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1988年以前,由于需求急剧膨胀,电冰箱市场是卖方市场,厂家生产什么,消费者购买什么。并且产品价格高昂,企业利润丰厚,企业引进生产线后,无需对产品作任何改进就可以生产,产品就可以畅销。1988年,电冰箱产销达到顶峰。从1989年开始,国家实行治理整顿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在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电冰箱行业也从急剧扩张阶段转入了调整阶段。1989年,国内电冰箱生产量从1988年的755万台下降到671万台,下降了11.2%,电冰箱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于是电冰箱行业开始了第一轮激烈的竞争,电冰箱生产厂家为争夺有限的市场展开了残酷的你死我活的较量。电冰箱工业属于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扩大规模成为竞争的主题,同时生产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售后服务的改善。经过第一轮市场竞争,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

由于条块分割体制的制约,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并没有将剩余的资产转移给优势企业。1992年开始,这些厂家纷纷寻找外商合作,以求提高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出于全球战略和产业转移的需要也看好我国市场。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再度兴起,与跨国公司合资成为新一轮建设的主题。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40多家家电企业与国外公司签约,协议投资总额31.7亿美元,兴建了60几个家电产品的合资企业,其中国际知名家电公司与我国主要家电企业的合资就有50余家。这使得国内市场形成国际竞争的态势,家电行业进入了更加残酷的第二轮竞争。在第一轮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国内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国际大集团展开了“阵地战”。开始很多人担心,怕国产品牌丢掉阵地,但几年来事实证明,国内家电企业经过第一轮市场竞争的磨炼,适应市场的能力显著提高,不但没有被打垮,国产家电产品仍然主导着国内市场,名牌企业更壮大了。在第二轮带有国际色彩的激烈竞争中,国产名牌产品的市场覆盖能力、生产集中度、产品出口及技术整体水平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正是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家电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规模经营迅速发展。

首先,市场发挥了优胜劣汰的机制,一批管理不善、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够好的厂家,以往靠行政办法三令五申调整不掉,而通过残酷的市场竞争被淘汰出局,同时一些管理、技术、产品质量好的生产厂家脱颖而出,生产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1988年有114家,1992年减为72家,1994年再减为50家,电冰箱行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得以改善。90年代以后,生产集中度扭转了10年的下降趋势开始上升,1991年销售量最大的前4家电冰箱产品占全国的比重升至44.4%,比1988年上升了15.4个百分点;1996年为65.3%,又比1991年增长11个百分点。主要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都已远远超过了最低经济规模的要求。

其次,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国内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形成巨大压力。在国内电冰箱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消费者变得非常“挑剔”,对电冰箱的价格、质量和品牌非常关注。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厂家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降低成本。如果继续采用进口的零部件,由于进口件价格较高,再加上80%的关税,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价格上必然缺乏竞争力,由此刺激了国内对电冰箱零部件的替代生产,零部件的进口大量减少,国产化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二是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厂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新型产品,不断地提高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在激烈竞争的逼迫下,家电企业纷纷采用国际最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企业采用国际最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步伐大大加快。由此刺激了国内生产厂家研究开发能力的提高。

最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还大大提高了我国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出口大幅度增长。在电冰箱发展的初期,我国是电冰箱净进口国,1985年进口量高达98万台,随着国产电冰箱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电冰箱进口迅速降低,1996年进口量仅为3万多台。与此同时,电冰箱出口迅速上升,由1986年的133台上升到1996年的103万台,主要销往发达国家。并且已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家电行业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即将来临,跨国公司在国内新办合资企业的高潮集中在近两年,且多利用原国内企业的销售渠道,使国内企业原有的优势大大减弱;合资企业的增加,也使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新一轮竞争中,还会有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差等原因被淘汰出竞技场。国内暂时领先的大企业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适度保护使国内企业得以积累资金,迅速成长

我国家电工业还处在幼稚工业时,国家采取了相对较高的关税和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等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政策,并鼓励技术引进。1993年以前,电冰箱进口优惠关税为100%,主要零部件的进口优惠关税率为80%,1993-1996年电冰箱进口优惠关税为50%,主要零部件的进口优惠关税率为35%。由于家电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政府有效的保护,这使得我国家电市场成为相对封闭的市场,有较为丰厚的利润,使国内企业得以积累资金,滚动发展。在良好的内外因素促进下,幼稚的中国家电工业才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避免了过早地与国外公司进行竞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和享誉国内的名牌。如果没有初期的适度保护,大量的国外产品可能会占据我国家电市场,国内企业就会丧失发展空间,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3.足够大的国内市场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前提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的消费特点和消费习惯,家用电器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保证了国内部分生产厂家通过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逐步达到了经济规模。如果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几个生产厂家达到经济规模,同时产品又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话,那么国内竞争将导致恶性竞争,也不可能形成国际竞争力。电冰箱工业在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之前,正是经过残酷的第一轮竞争,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使前6家企业在产量均在50万台以上,达到经济规模。

三、我国轿车工业未能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与家电工业相比,我国的轿车工业无论是从资金的投入还是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来看,国家都给予了更大的支持,但为什么至今未能形成国际竞争力呢?

从世界范围来看,某个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最终形成国际竞争力,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由分散到集中,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家电工业采用的就是这种发展模式;二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扶植而形成规模经济。应该说这两种方式都有成功的经验,第二种方式更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法宝,这种方式已为日本、韩国工业化初期的实践所证实。我国的轿车工业采用的也是第二种发展模式,政府从产业发展开始就严格规划,重点支持。但应该说,我国轿车工业至今未能形成国际竞争力,仍处于幼稚工业范围。如果将其“幼稚”归咎为发展时间太短的话,显然是站不住脚的。1986年,韩国大宇集团的轿车厂投产,经过10年的努力,1996年大宇集团共销售63万辆轿车,其中35万辆出口海外。我国上海大众公司1985年投产,1996年销售20万辆,没有轿车出口。看来原因主要还是在主观方面。

1.缺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日本、韩国的政府导向作用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始终以市场为基础,以竞争为前提。日、韩等国,由于其国内市场较小,一开始面向的就是国际市场,以出口为导向,着眼于国际竞争。即使是在有政府强有力保护的初期,企业无时不感受到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存在。同时,国内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相反,我国轿车工业采用的进口替代策略,从一开始就把市场重点放在国内,长期200%的高关税保护使国内厂家与国际市场割裂开来,国内企业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实行限制外地车等种种保护主义措施,国内市场被人为地分割,国内厂家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优胜劣汰的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国内竞争呈现寡头垄断态势,形成保持高额垄断利润;那些规模不经济的小厂也能得到很高的利润率,这也是我国汽车工业造成散乱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产业组织结构得不到改善,规模经济效益不能实现。

上海大众汽车厂生产的桑塔纳轿车的成本高于国外同等排量轿车的销售价,根本谈不上国际竞争力,但1996年仍创利润60多亿元,高关税保护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潜在市场开拓不力

我国的轿车工业发展一直不象家电产业那样快,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支撑生产厂家达到规模经济水平。目前,我国轿车已形成65万辆的生产能力,可每年的销量只有40-50万辆,除桑塔纳几大轿车厂形成规模之日,就是开工不足之时。市场小有成本高导致价格高的因素,也有市场分割、市场保护、乱收费等市场不规范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正规军将“高起点”理解成高档化,不顾国人的购买力,盲目发展中高档轿车,使潜在的市场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可喜的是,1993下半年,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低谷后,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轿车工业缺乏竞争的问题有所缓解。汽车企业也开始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制止散乱和重复建设,阻止新的竞争者的闯入。如桑塔纳轿车近几年来,车价频频下调,其目的就是凭借其已形成的规模优势,通过降价竞争,维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抬高新竞争者的进入门槛。为适应我国的消费水平,价格适中的、面向家庭与个人购买的轿车开始批量投入市场,使个人购买的份额迅速提高。在利用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同时,非价格行为也被大企业采用,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技术开发。

因此,当前我国轿车工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通过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等措施,大力开拓市场。

四、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处理好竞争和保护的关系

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主体和竞争主体,使市场竞争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适当保护是应该的,也是符合国际通行的规则的。但保护政策在本质上应是为了创造有效竞争,而不是消除竞争,是在国内产业非常弱小的时候,能够在比较安全一些的环境中参与国际竞争,而不至于因为无力抗衡激烈的竞争而丧失生存的机会。采取保护政策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不仅表现在损害消费者利益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不适当的保护会使受保护的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外实行一定的保护时,不应同时造成消除国内竞争的局面,而且,对进行保护的产业应制定明确的保护期限,使之有紧迫感。受保护产业一旦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政策必须及时放松或取消。

2.对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高强度的投入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力、制止重复建设的重要保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前提。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科技水平的较量。我国产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下大力气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当前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同时,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对企业在技术开发上的投资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国家的高强度投入对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将投资领域分成三类:即基础性、公益性、竞争性。国家逐步退出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是对的,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赶超任务十分艰巨,客观上已不具备当初家电工业发展时的外部环境,没有时间、也不可能让所有的新兴产业都象家电工业发展初期一样经过几轮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因此国家对竞争性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要加大投资强度,迅速提高产业制造水平和规模生产能力,从而有能力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同时,也是提高产业进入门槛,防止在新的领域出现更大范围的重复建设。

3.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鼓励一批基础好、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组建大集团,特别是对竞争过于激烈、集中程度低的行业和急需提高竞争力以对抗跨国公司垄断的支柱产业,要采取措施推进兼并联合。逐步取消对企业在跨地域、跨部门和跨所有制实行兼并和收购的政策限制,逐步扩大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范围,让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我扩张能力。使兼并和收购等成为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促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合理集中,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4.取消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为了保护本地企业、使之不被淘汰,而限制其它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壁垒性措施;有些行业部门为了本行业的利益大搞行业分割和行业垄断。由于地区的封锁和行业垄断,把大市场割裂为若干小市场,使得该集中的生产要素集中不起来,该专业化的专业化不起来,阻碍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名牌效应难以发挥。这也是造成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大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尽快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标签:;  ;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