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831118)
【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62-01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等因素的产生,功能性便秘(FC)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主要良性病之一,同时长期便秘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因此(FC)的合理诊断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1 FC的诊断及分型:
国际上对FC的诊断多采用罗马II标准:即慢性便秘患者缺乏确切的病因,又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证剧,同时在过去的12个月中,至少达3个月(不必连续)出现下列症状(具备下述2个或2个以上条件):.>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1/4的时间有粪便呈块状或硬结;>1/4的时间有排便未尽感;>1/4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直肠阻塞感;>1/4的时间有排便需要手法帮忙(如手指抠,抵住骨盆底);>1/4的时间每周排便<3次,无细便,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FC通常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和混合型便秘(MC)三型。 STC系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肠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结肠通过缓慢的便秘。又称结肠无力。这是FC最常见的类型。治疗上首选促动力剂。 OOC系具有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而由于肛直肠的感觉或动力异常所致。治疗上可选择生物反馈训练治疗。 MC系既有结肠慢传输特点,同时又存在肛直肠的感觉功能或动力异常,或两者均不典型。治疗因人而异。
2 发病机制
FC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综合机制。
STC是FC最常见的类型,大多数FC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结肠排空迟缓,测压研究显示结肠动力降低是造成这些患者排空迟缓的原因。肠电活动研究表明,便秘患者空腹及餐后结肠推进性电活动明显降低,表现为频率减慢,持续时间缩短,乙状结肠的顺应性降低,肠壁对肠内容物的最大耐受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由于肠内容物通过缓慢直肠充盈速度减慢,导致直肠的反应性降低,同时由于肠内容物在结肠滞留时间长,水分过度吸收,粪便干结,加重了排便困难。
肛管内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平滑肌动力障碍,直肠感觉功能损害等因素都会造成排便梗阻,导致OOC。Kamm[1]等用持续发放电流的双向电极刺激直肠黏膜,测得OOC 患者直肠感觉阈值增高,推测存在直肠感觉神经病变,肛门直肠反射减弱,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矛盾收缩,使肛管内压超过直肠内压而引起排便困难。
另外,研究表明FC老年人发病高,主要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下降,肠管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张力蠕动减弱,以及参与排便肌肉张力低下有关。[2]
FC与精神心理因素的调查中显示:长期抑郁症和焦虑可导致FC。研究表明心理 因素可通过自律的传出神经通路影响胃肠功能,从而使肠蠕动减弱,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导致排便时肛门矛盾运动,导致便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对慢性功能性便秘其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去除病因,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的生理功能,因此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3.1 对病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加以指导。主要内容如下: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的含量,粗粮和蔬菜都富含纤维素。增加如香蕉等通便润肠类水果的进食量,倡导规律生活。建立定时而有序的排便习惯,适当增加活动量,运动和锻炼对恢复正常排便是有意的。改正不良的排便习惯如排便时读书,看报都会影响正常排便。解除病人的顾虑,减轻精神负担。
3.2 药物治疗:恢复肠动力,软化粪便,促进排空。
3.2.1促动力药:对于STC患者多选用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从而改善和治疗便秘。
3.2.2 缓泻剂:刺激肠道分泌和减少和吸收,增加肠腔内渗透压软化粪便。如聚乙二醇—4000(福松)或乳果糖(杜秘克),酚酞(果导),潘泻叶等都是较常用的缓泻剂。特别是刺激性泻药如酚酞(果导),潘泻叶几乎都含有蒽醌类物质,长期服用不但会导致“泻药依赖”而且还可能引起结肠黑变病,并损害神经系统,使结肠的动力减弱,所以长期使用泻药也是导致慢性便秘的一个原因。
3.2.3 抗精神类药物: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给予心理治疗,同时服用帕罗西汀等抗精神的药物。
3.3 生物反馈疗法: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它是利用仪器将个体在通常下意识不到的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某些生物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方法显示给个体,训练个人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学会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种疗法适用于OOC患者。
3.4 手术治疗:对严重便秘患者上述治疗无效,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结肠次全切除术,回直肠吻合术,肛管直肠括约肌切除术。手术治疗虽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手术创伤,并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部分患者术后改善不明显,甚至个别患者症状加重,因此对外科治疗存在有争论。
参考文献:
[1]KammMA,Lennard—JonesJE.Rectal.mucosal electosensorytesting:evidence for a rectal sensory neuropath in idiopathic constipation[J] .DisColonRecton;1990,33:419—423.
[2]罗金燕 胃肠动力及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21(10):582—584.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中华医学杂志,2000;80(7)491-492
[4]刘宝华.便秘的诊断及治疗.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02:16-127
[5]张胜本.大便排出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外科杂志,2004;12(6):327-329
[6]刘世信.外科治疗顽固性便秘的评价,普外临床,1996;11(3)137-141
[7]王学勤,朱有玲,戴菲,等.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1)6-8
作者简介:
阿力马斯。阿斯哈尔,(1968年-),男,新疆乌鲁木齐市,大学本科,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结直肠疾病及肛周疾病的研究。
论文作者:阿力马斯.阿斯哈尔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
标签:直肠论文; 结肠论文; 患者论文; 动力论文; 功能论文; 时间论文; 粪便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