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忻州地区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忻州论文,稳妥论文,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产权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现状
山西省忻州地区近几年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确立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坚持先多样化、后规范化的原则,把推行股份合作制,作为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式,不断探索转换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新途径,取得了可喜成绩。据调查汇总,至去年底全区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累计发展到5000 个, 其中, 新建3214个,改造1768个。按照凡乡镇、村参股的乡镇企业,一般视为乡办或村办统计的原则,这些股份合作制企业中,乡镇办167个,村办637个,村以下4196个。这些企业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达到68个, 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13个, 1000 万元以上3 个。 股份合作企业职工人数达到53068个,入股户数14314户,资产总额82234万元,股金总额72629万元,其中现金股金48257 万元。 去年, 全区股份合作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32824万元,实现利润13743万元,上缴税金3493万元。
“八五”期间,我区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不仅取得了量的增长,而且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目前情况看,我区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已初步呈现出五种态势:
——各级领导形成共识,农民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参股形式多种多样,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股份合作制形式已开始打破最初的横向参股、职工入股、农户集股、资产折股等模式,出现了社区性股份、一厂两制、嫁接改造、产权作股、集体控股、公有民营及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而且合作的范围也从开始打破所有制界限,延伸到向跨省市、跨地区、跨国方向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始向高起点、大投入、高档次、大规模方向发展。如忻州市立达生化有限公司和繁峙县北城钢铁厂等为代表的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股份合作龙头企业现已投产运营。
——注重发展与提高并重,从规范改造中稳步提高。明显地改变了过去重发展、轻规范,发展快、改造慢的状况。一大批乡村集体企业在改制规范中得到提高,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股份要素向深层,多元化发展,高科技含量产品企业不断增加。我区股份合作企业已打破最初的主要以劳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的资源型小规模合作模式,开始转向面向市场,注重科技,依托资源,深层开发的多元结构。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广泛发动,大造声势,树立以股份合作求发展、增效益的新观念。
近年来,我区针对全区股份合作经济起步晚、底子薄、商品意识差、产品初级化的实际,在全区掀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规定》的群众性热潮,通过会议讨论、分层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学习股份合作制的先进经验,有效地破除了一些地方“小富即安,保守僵化、不求进取”的旧观念。如忻州、定襄、繁峙、代县、保德、神池等县市由农工部、乡镇局联合牵头搞了现场培训或组织专人深入乡村进行巡回演讲活动。有的由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到兄弟县市学习取经。地区乡企局还组织各县市乡企局长和科室领导到全区五县市30多个企业进行了一次巡回考察参观、现场观摩活动。不少县市还组织乡村主要领导和重点企业厂长(经理)到山东、河南等地学习。这种“内学”与“外学”相结合的办法,不仅提高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操作水平,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选择试点,正确引导,以先发展、后完善,促整体推进。
我区股份合作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把抓发展和抓规范作为工作重点,注意搞好试点,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1994年首先由区局出台了《关于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规范化试点的实施意见》,去年又在全区14个县市选择基础较好的60个企业,确定为规范化试点单位,同时,改旧拓新,双管齐下,确立由领导抓点、部门抓行业的工作思路。通过大胆试验,重点扶持,严格规范,收到良好效果,特别是有的县市还采取了五大班子领导包点包片的做法,有力地加强了规范化试点工作。
3、量化指标,明确任务, 把发展股份合作制作为年度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考核指标
根据各县市的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在全区推行和建立了量化指标,逐级分解,层层考核,年终兑现的目标责任制。具体做法是,每年年初,地、县、乡镇、村四级把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的指标量化,做到任务明确,由各级分管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同时制订奖惩办法,定期考核,年终算帐。如忻州市的考核办法是将发展股份合作企业与考核乡镇企业发展的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合在一起,按百分制计分法进行考核,其中,股份合作企业15分,是所占份额中记分最高的考核项目,并以此为标准,实行增减记分,年终按得分计奖。这种抓领导、促发展的做法,形成了推动我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4.制定方案,政策引导,促进股份合作经济放宽搞活。
为保证推行股份合作制工作的有序进行,首先,由地委、行署确定了发展目标和重点;其次,各县市因地制宜地就推行股份合作制的目的、原则、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及操作方法等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关于大力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要在土地使用、税收、信贷等方面为发展股份合作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对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贫困县,在税收、土地征用、红利分配、信贷等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对引进资金和外资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了重奖的激励机制。去年,原平市实施倾斜政策,对轩岗镇的5个股份合作制焦化厂提供贷款350万元,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保德县委、政府规定每月抽三天时间,组织工商局、税务局、土地局、农行、环保局等有关单位,进行现场办公。较好地解决了股份合作企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三、初步成效
几年来,我区本着“先易后难,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及全面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战略,使全区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构筑起新的机制优势,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股份合作制以其独特的机制优势,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市场挑战,在普遍存在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情况下,日渐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经营原则,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去年全区新建技术项目1069个(新建973个,技改96个),其中80%以上是股份合作制形式。 由于灵活的机制优势和利益的导向作用,股份的范围开始由农民个户之间的小型合作向多层大跨度发展,企业规模也开始向高技术、集约化发展。特别是一些能人也纷纷起来,在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中大显身手。如省优秀乡镇企业家龙泉型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郜永龙,引进技术,设备股份566 万元,实现了东西合作,年可创收入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 新涌现出来的省乡镇企业家保鹿电石厂厂长刘根民,带领村民集股200万元, 从内蒙古包头市引进股金500万元,建成的年产万吨电石厂,1995 年完成收入17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实缴税金106万元。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蓬勃发展,对推动我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明确了产权关系,规范了管理行为。
推行股份合作制,把“官办”企业改为“民办”企业,恢复了乡镇企业的本来面目,做到了还权于企业,还利于群众,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有效地规范了管理行为,改善了政府职能,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在决策机构上,改变了过去乡村行政组织直接管理企业人、财、物,普遍实现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责任制;在利益分配上,改变了过去的行政干预、随意提取行为,实行了按股分红、同股同利、利益共享的原则,有效地根除了侵权行为的发生。从我区推行股份合作制工作的实践看,由于新办企业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因而从管理到速度、效益普遍看好。按照“改旧拓新,增强活力”的思路,全区乡镇企业通过进行股份合作制“嫁接”改造,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底,全区改造原有乡村集体企业累计达到1786个,占到股份合作企业总数的36%。由于产权关系进一步明确,管理行为日趋规范,不仅极大地推动和激发了企业职工和入股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政企不分的矛盾,使企业开始迈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轨道。
第三,改善了经营管理,遏制了过去“跑、冒、滴、漏”现象。
推行股份合作制以来,由于企业利益与职工、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股东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经营的新局面。过去乡村行政领导乱要线、乱使权的做法杜绝了,农村的廉政建设也加强了。去年,我区改造原有乡村集体企业683 个,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股份合作制的政策和法规,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全部建立了新的章程、组织机构、核算和积累制度,有效地遏制了过去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
“九五”期间我区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改造与规范并举,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议,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标签:股份合作制论文;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