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TA框架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中国证券市场论文,模式论文,CAFT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实施,区域内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必将需要一个统一的区域性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作为提供资本要素的最重要场所,其国际化进程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市场化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当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更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可行与必然性
对于筹资者来说,在国际市场上最有可能实现资本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资本价值增值有两种风险,即外汇风险和政治性风险,它们目前均被认为是可以应付的,其理论根据就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这一理论推动了证券市场国际化。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R.L麦金农和E.S.肖在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状况所得出的“金融二论”(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论)也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的理论依据。这两个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即所谓的“金融压制”,而要使金融在这些国家发挥作用,必须实施“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核心观点之一便是政府要放弃对金融市场包括对证券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管制。80年代拉美的许多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都对证券市场放松了管制,甚至完全放弃了政府干预。事实上,像韩国与日本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和发达国家也都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采取了金融深化的战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区域化合作的现实基础
建立东盟10国和中国的区域金融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构建区域金融合作与安全体系,进行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维护区域内经济和金融的安全与稳定,维护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共同利益,是必然的选择。就我国来说,在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的同时,应该顺应这一潮流,着眼于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最终实现区域性统一市场的构建。
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区域金融体系。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金融体系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区域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能协调和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金融体系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其次,区域金融体系的成长和完善离不开区域证券市场。金融体系决定着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和效率提升。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金融体系本身可能是一个“整盒”。但实际上,金融体系是由一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用拆解金融体系的方法来审视区域金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在金融行业中,国际间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方面发展的金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一个金融控股体系,由一个统一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对国家和地区而言,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金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金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方式来提升融资效率,区域性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合作的前提
1.国家体系新概念的建立
显然,孤立的、缺乏有机联系的发展中国家很难独自抵御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种种风险,“一超多强”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美国在金融领域的霸权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亚洲各国应该加速其开放的、自由的区域主义进程,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的开放型国家体系,逐步减少在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方面的冲突,以区域经济实力作为总准备以迎接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挑战。也就是说,只有在CAFTA形成一个有机国家体系的可能性的前提下,才谈得到亚洲金融区域化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可能不片面坚持经济国家主义,而让渡部分金融决策和监管的权力给一个制度化的、区域化的组织。目前争议较多的是,CAFTA各国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性,是否象欧盟成员国那样具有形成整体性区域联盟的可能。我们认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都是可行的。
2.货币自由兑换和区域化的实现
到证券市场完全完全直接开放阶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资本项目下的各国货币可自由兑换问题。欧元的诞生,改变了世界货币格局,区域货币逐步取代国别货币已经成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特征之一,是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亚洲金融的区域化,也应顺应这一自然历史进程,加速区域货币协调机制的确立,使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国际收支政策相互协调,并形成制度化的汇率联合浮动机制。欧盟从最初的货币汇率机制到形成欧元大约化费了三十年的时间,亚洲国家应该是有条件从形成某种汇率联合浮动机制最终过渡到区域货币的。至今未能形成亚洲货币协调机制的主要困难恐怕不是源于国家和地区间贸易、投资和金融方面的差异性,而是其他政治、社会因素。目前来看,考虑到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而且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应适当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以更好地适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化管理并扩大、完善国内经营外币业务的国际业务部。通过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为资本的引进和流入提供配套服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
统一证券市场构建设想
根据市场一体化构想,首先构筑中国—东盟各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债券能相互自由买卖的制度与系统,同时为使今后同一企业能在各地上市,研究制定统一的上市标准和信息披露标准,共同开发新的金融商品。基本设想是:
1.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合作组成统一市场监管协调委员会
区域化应加速区域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建设,使未来的区域金融资本具有一个稳定有效的区域监管框架。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在统一证券市场监管协调委员会的领导下对各国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统一市场监管协调委员会根据制定的统一监管规则,负责对新成立的统一证券市场进行监管。香港和台北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参与监管。只要各国意识到在金融资本全球化面前,各自为战的金融体系不能让亚洲免于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必须以同一个声音说话才能在金融霸权面前有足够的底气,鉴于此,金融区域化要求各国让渡部分金融主权组成一个区域监管机构,对于亚洲各国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2.确立香港交易所的中心地位
香港作为中国统一证券市场的一部分,是世界第八大股市。同时,香港作为新兴证券市场的典范,资本自由出入国际化程度极高,市场环境优于东京证券交易所,法律监管和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融合,是亚洲主要融资中心。有鉴于此,为节省构建成本,上交所、深交所、台北交易所通过香港交易所的联网进入亚州统一证券市场,实现其证券的国际化交易。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也是国际知名的重要交易所,现在东盟各国的证券交易所可通过与其联网实现国际化交易。
3.建设构想
在这个开放的区域化证券市场中,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特征。
首先,这个区域应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区域内部金融资本一体化的成果原则上是可供非成员国所共享的,区域金融资本的一体化本身就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不存在将全球金融资本与区域金融资本隔离的藩篱;二是不仅要致力于区域内金融资本在整合后的亚洲金融市场的自由流动和扩张,也要致力于减少区域金融板块之间的协调和融合,使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基础重构在一个多极化的区域金融板块之上。
其次,这个区域化进程应该是制度化的,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现存的CAFTA框架内,论坛式的、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既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但也使一些关键性矛盾被回避和积累,而金融区域化涉及到从区域货币协调到区域货币的两个阶段,区域金融内的成员国在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方面必须做出相当大的让渡才能保证区域金融的有效性。换言之,以区域金融板块分享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收益并抵御其风险,就相当于将一叶叶孤舟连锁起来,鉴于投机性攻击风高浪急,所以脆弱的、随时可以单方脱开的连锁固然方便,但往往有效性较差,因此坚固的、制度化的连锁可能更奏效。亚洲国家在危机后,有必要正视区域内各国货币汇率联系机制的重要性,以日本、中国和东盟的中央银行为核心,致力于形成一个制度化的汇率浮动范围和干预机制。
最后,证券市场区域化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国家、次区域和其他区域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内有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也有东盟等次区域板块,还有与亚洲区域金融有密切联系的澳新紧密经济联系协定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共处于APEC以内的其他板块,所以证券市场区域化应该在东盟次区域首先形成基本框架并逐步向外扩展,但开放型金融区域化的基本特征始终应该得到满足,以避免区域金融机构对成员国和次区域结构在金融资本区域化方面约束的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