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饮食禁忌
1.1忌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是导致肠胃炎患者病情严重化最大的因素之一,所以在饮食调整的过程中,肠胃炎患者首先要保障食物清淡且对自身胃黏膜刺激较小,同时保持饮食规律,切勿出现过度饥饿或过度饱涨的情况,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则。特别是年老体弱或胃肠功能减退的患者,尽可能保障每天有4~5餐的进食频率,同时每一餐维持六七成饱即可。
1.2忌饮食不洁
患有肠胃炎的患者,肠胃已经因为受到伤害而变得脆弱,因此此时不能食用一些生冷不卫生的食物,特别是在夏季生吃瓜果时,一定要将其清洗干净,不能够食用变质食品,因为被污染的食物中会有大量的细菌毒素,这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康复速度,同时也会对人体胃黏膜产生更严重的破坏,放在冰箱中的食物一定要加工熟透之后才来进食,如果发现已经变质,则需要立即处理,禁止食用。
1.3忌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
肠胃炎患者出现肠胃不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受到了过度刺激,在饮食上,患者就要尽可能避免一些过凉的食物和饮料,这些食物和饮料进入人体后会导致胃部痉挛,使得人体胃黏膜血管收缩,这不仅不利于炎症消退,同时也会对人体带来更大伤害。而温度过高的食物或饮料进入人体后会直接烫伤胃部,也同样会刺激人体的胃黏膜。肠胃炎患者在选择食物时也要注意食物的软硬度,过于粗糙或坚硬的食品、粗纤维的蔬菜或烧烤类的食物都会造成人体胃部的消化负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使患者的胃部恢复速度减慢,同时也会使胃黏膜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加大,从而使其受到损伤,加重胃黏膜的炎性病变。
1.4忌油炸食物
油煎炸过后的食物硬度会增加,这一类食物进入人体之后会加重胃部的消化负担,而肠胃炎患者本身胃部就受到了伤害,消化功能处于低迷状态,因此吃多了会导致患者疼痛感增加,甚至还会提高患者体内的血脂,对健康极为不利。
1.5忌甜食
含糖量过高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乳脂,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一定的消化负担,人体为了将其消化掉,不得不让人肝脏分泌过多的胆汁帮助肠胃将其进行分解,因此肠道很容易会产生华德嗜胆菌,但这种菌类恰恰是导致人体出现肠胃炎的罪魁祸首,因此肠胃炎患者在治疗期间严禁食用过多甜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忌产气食物
有些食物会导致人体产生过多气体使肠胃炎患者有较为明显的饱胀感,因此要尽可能避免摄入该类型食物。比如豆类食物很容易引起患者消化不良,主要原因在于豆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低聚糖,进入人体后会被肠道细菌发酵,从而产生一些气体,使患者有胀痛、腹痛等症状出现。 肠胃炎患者摄入豆类或豆制品会引起胃酸分泌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但食物是否会产生大量气体引起不适,会因为患者自身情况而有所不同,因此患者可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决定。
1.7忌牛奶
牛奶进入人体后会因为发酵而产生大量气体,同样会引起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不良症状,从而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感,此外在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而这些脂肪会起到增强肠道蠕动、润滑肠道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肠道负担,对肠胃炎患者的恢复产生不利。
1.8忌烟酒
酒精对胃黏膜的伤害十分巨大,因此肠胃炎患者首先要戒除酒精饮料。人们在吸食烟草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燃烧溶解进入人体的口部、咽喉部,并随着人们吞咽而进入胃部,这些有害物质不仅会损伤身体的其他器官,同时也会对人体胃黏膜造成巨大伤害,因此肠胃炎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才能够防止病情加重,避免造成恶性病变。
2.四个饮食期
2.1禁食期
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排便次数会增多,常常也会伴随着呕吐等症状,甚至很有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或脱水的情况,因此这个时期患者需要禁止禁食,让胃肠道保持充分休息,并且要依靠静脉输液来补充电解质和水分,情况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补充糖盐水,防止水盐代谢紊乱。
2.2流食期
进入恢复期后,患者首先要食用流质食饮食,一般患者在呕吐停止后,选用易消化的流质软食,能够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每日的饮食频率达到一日6~7餐为主,最开始时可食用米汤、藕粉等等,待症状逐步缓解,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后,可食用全流质食物如浓米汤、蛋花、胡萝卜米糊等等,尽量食用一些不产生气体的食物。
2.3少渣半流食期
患者完全适应流质饮食后,可进行少渣半流食饮食,但仍然要保持少量多餐,每天尽可能维持五到七餐即可,最开始的食物用量不可超过300毫升,后期可逐步加量。
2.4半流食期
进入半流食期后,食用量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进行,防止病情反复。
相信您在看完以上介绍后,对于肠胃炎患者的8个饮食禁忌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食物禁忌外,还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能够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患者在服用药品期间,要根据医生的嘱咐,不可随意增减药物,以防病情恶化。
论文作者:唐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患者论文; 肠胃炎论文; 食物论文; 饮食论文; 人体论文; 胃部论文; 流食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