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_代理成本论文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研究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结构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长期资金来源包括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因此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着重研究资本结构中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构成比例的变动对企业总价值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先后出现过净收益理论、营业净收益理论、折衷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其中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影响最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指由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的MM理论,还包括对MM理论的一些发展,如在MM理论中引入权衡模型、激励理论、非对称信息和控制理论等。本文将围绕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探讨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现象和当前的“债转股”现象。

一、对MM理论的回顾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安尼和米勒于1958年在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一文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他们认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此后,对该理论又作出了修正,加入了考虑所得税的情况,并相应修正了结论。MM理论的基本假设有:

(1)公司只有长期债券和普通股票,债券和股票均在完全的资本市场上交易,交易成本为零。(2)公司未来的平均营业利润的期望值是个随机变量。对每一个投资者来说,这种期望值都相同。(3)同一风险类别假设,即经营条件相似的公司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4)所有的现金流量都是永续年金,包括企业的利益、税前利润等。(5)不考虑企业增长问题,所有利润全部作为股利分配。(6)不论举债多少,企业和个人的负债都无风险。

概括地说,MM理论的模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无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MM模型

假设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的总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在一定的资本结构中,公司负增加并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因为负债带来的利益将被随之增加的权益资本成本所抵消,因此公司的价值和本成本均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该模型有两个基本命题:

命题一:不管公司有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取决于预期息税前利润(EBIT)和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报酬率(K)风险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负债程度,即:V=EBIT/K

命题二:负债经营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负债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加风险报酬,即K[,SL]+风险报酬=(K[,su]-K[,b](B/S)

2.只考虑公司所得税时的MM模型

在存在公司所得税时,由于税法允许利息支出作为费用以抵减所得税,因而负债经营会形成税收屏蔽(Tax-shield),为企业带来税收节约价值。公司的价值会随着负债的持续增加面断上升,当负债达100%时公司的价值达到最大。该模型有两个基本命题:

命题一:无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税后经营收益除以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即V[,u]=EBIT×(1-T)/K[,su]。同时,负债经营公司的价值等于同类风险的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税收节约价值,即:V[,L]=V[,u]+T×B

命题二:负债经营公司的权益成本(K[,SL])等于同类风险的非负责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K[,su])加上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则取决于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所得税率,即:

K[,SL]=K[,SU]+(K[,su]-K[,b])(1-T)(B/S)

3.同时考虑了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MM模型(即米勒在1976年美国金融学会上提出的米勒模型)

基本公式为:V[,L]=V[,u]+[1-(1-T[,c])(1-T[,s]/(1-T[,b])]×B,式中:T[,c]为公司所得税率,T[,s]为个股票所得税率,T[,b]为个人债券所得税率,B为企业负债价值。负债经营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经营公司的价值加上负债带来的税收节约价值,其中税收节约价值取决于T[,c]、T[,s]和T[,b]:

(1)假设企业处于无税收环境,即T[,c]=T[,s]=T[,b]=0,则该模型变为不含税的MM模型,V[,L]=V[,u]

(2)若忽略个人所得税,即T[,s]=T[,b]=0时,模型变为含公司税的MM模型,V[,L]=V[,U]+T*B

(3)若(1-T[,c])(1-T[,s])=(1-T[,b]),模型变为不含税的MM模型,V(L)=V(,u),此时负债减税的全部好处恰好为个人所得税抵消。

(4)若个人所得税中股票收入的有效税率与债券收放的有效税率相等,即T[,s]T=[,b],由V(,L)=V[,u]+T×B,此时负债减税的部分好处为个人所得税抵消。

(5)当T[,s]<T[,b]时,意味着括号内的值小于T,甚至可能于小0。此时,V[,1]<V[,u]+T×B,个人所得税中债券收入的有效税率大于股票收入的有效税率,利用负债增加的企业价值至少要小于含公司税的MM模型中所增加的价值。

从修正后的含税MM模型可以看出至少两点: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总价值;负债经营将为公司带来税收节约价值。由于MM理论有着许多严格的假设前提,因而与现实存在不少冲突,但它为分析研究资本结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起点和框架,后来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也都是在MM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首先,MM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是该理论只考虑了负债带来的税收节约价值,却忽略了负债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而现实中,随着负债的增加,财务风险和费用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在MM理论中加入更多的现实因素,其中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就是两种典型的风险、费用因素。引入了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的MM模型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权衡模型。

考虑了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后,负债公司的价值计算需在已有的MM理论基础上作一些修改。此时,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责公司价值加上税收节约价值,再扣除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价值。即

V[,L]=V[,u]+T×B-PV[,F]-PV[,A]

式中:PV为现值,F为财务危机成本,A为代理成本。

图1反映了在权衡模型中负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图1中,负债额到达A点之前,公司负债率较低,此时公司价值主要由MM理论决定,即税收节约价值起完全支配作用。超过A点后,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显著增强,抵消了部分税收节约价值,使公司的价值逐渐低于MM理论值,但负债带来的税收节约价值的增加值仍大于因此而产生的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增加值,公司价值仍呈上升趋势。在B点上税收节约价值的边际收益等于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的边际成本。超过B点时,增加负债带来的税收节约价值增加值将小于引起的代理成本和财务危机成本增加值,公司价值将随负债的增加而降低。即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在B点,此时公司价值最大。

财务危机成本是指公司因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需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勉强支付这些债务而付出的代价。破产成本即为财力危机成本的一种,破产时企业所有者将损失其投资额。此外,由于管理不善导致财务危机但尚不至破产时,可能会发生以下成本:(1)大量债务到期,企业不得不以高利率借款以清偿到期债务。(2)当陷入困境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发现企业出现问题时,往往不再购买其产品或供应原材料,从而可能引起企业破产。(3)当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时,管理人员往往出现短期行为,如变卖资产以获取现金、降低产品质量以节省成本、推迟机器大修等,而这些短期行为均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4)当破产案件发生时,所有者和债权人长期争执会导致存货和固定资产损坏或过时,损害企业资产价值。(5)破产案件发生且尚未了结时,律师费、诉讼费和其他行政开支会耗费企业大量财富,也会降低企业价值。

代理成本指因股东正确处理企业管理者和债权人之间代理关系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代理成本和间接代理成本。直接代理成本指债权人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利益时,由这些保护措施引起的开支。审计费就是一项典型的直接代理成本,债权人希望藉审计工作来了解企业的真实活动。显然,审计成本冲减收益会导致企业价值下降。间接代理成本常见的如债权人在借款合同中制定保护条款以维护自身利益,例如限制举债、限制股息发放等。一方面债权人对条款实施的监督费用会被计入利息中,提高了利息支出成本;另一方面这些限制可能会使企业失去较好的投资机会,从而造成企业价值下降。

除了权衡模型外,80年代以后引入的激励理论、非对称信息论和控制理论等进一步拓宽和发展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激励理论研究的是资本结构与经理人员行为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会影响经理人员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它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收入和企业市场价值。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二者中,债权融资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因为债务的存在类似一项担保机制,由于存在无法偿还债务的财务危机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经理人员必须作出好的投资决策,努力工作以避免降低风险。相反,如果不发行债券,企业就不会有破产风险,经理人员也丧失了扩大利润的积极性,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也相应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上升。因此,应当鼓励企业举债,迫使经理人员努力工作以避免破产。

非对称信息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Ross)首先引入资本结构理论中。假定企业经理者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没有,但投资者知道对经理者的激励制度,因此投资者只能通过经理者输出的信息间接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资产负债率或企业债务比例就是将内部信息传给市场的工具。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外部投资者会把较高负债视为高质量的一个信号。负债比例上升表明经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期望,传递了经理者对企业的信心,同时负债也会促使经理者努力工作,从而使投资者对企业充满信心。企业的资本成本得以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随之上升。

迈尔斯(Myers)和麦吉勒夫(Majluf)的进一步考察发现,企业发行股票融资时会被市场误解,认为其前景不佳,由此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但是,多发债券又会使企业受到财务危机的制约。因此,企业资本的融资顺序应是:先是内部筹资,然后为发行债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

控制理论由从企业经理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问题。企业经营者出于对控制权的偏好,会通过资本结构来影响控制权的分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相比较而言,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动力问题,股东的控制力较弱;如果企业的资金依赖于银行,则银行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司;当企业达到发行债券来融资的规模和条件时,通过举债带来的控制权损失小于银行融资,更为有利。当然,最安全的方法是用未分配利润即内部资本进行投资。综合而言,从一个对企业控制权有偏好的经理人员角度看,企业融资的顺序应该是:内部筹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贷款;但从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和建立约束监督机制来说,其融资的顺序相反。平衡两者后,增大债券融资的比重是最优的。

从以上有关权衡模型、激励理论、非对称信息论及控制理论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当负债引起的成本费用未超过税收节约价值时,采用债券融资对企业而言是相当有利的,既可形成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还能减少企业控制权的损失。对债券融资方式的肯定与MM理论是一致的。

三、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启示

由MM理论的分析还可知,税收节约价值与公司所得税税率相关。公司所得税率越高,企业由于债权融资所支付的利息可抵税的好处就越多。也就是说,就不同国家而言,公司所得税率越高的国家中企业应更倾向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倾向相对较低;在公司所得税率低的国家中企业债权融资倾向相对较低、股权融资倾向相对较高。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公司所得税率偏高,企业理应更倾向于采取债权融资。

但是,事实上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上文所探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相悖。到1996年底,我国累计发行有价证券9918.74亿元,但企业债券只发行了1565.09亿元,所占比例仅为15.5%;同时,长期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也较小。特别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更存在着对股权融资的强烈偏好,并极端偏好于送配股等股本扩张型的分配方式。据统计,1997年底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比1996年增长了36.66%,而同期负债总额仅增长了10.64%。从1996-1998年上市公司各年底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3.33%、48.27%和47%,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股权融资比例却逐渐扩张。

为什么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会作出这种有悖于资本结构理论的融资选择?这究竟是企业的理性选择,还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必须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产权效率等进行分析。

首先,公司资本结构事实上是公司各利益关系人(股东、经理和债权人)相互博奕的结果,尤其是经理与股东的博奕。它反映了双方不同的谈判能力和实力。股权资本的过度扩张会“稀释”股东权益,导致股票价格下跌,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而过度负债又必然会增加公司的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直接威胁到经理人员的利益。可见,对于公司的资本结构,经理人员和股东面临着不同偏好,成本与收益函数不同。公司最终资本结构则取决于个利益关系人特别是经理、股东不同偏好的合力,而这一合力对股东意愿和经理意愿的拟合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的治理和产权效率。

公司治理结构是要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即股东与管理者的关系问题。产权效率则反映了公司通过制度安排对经理人员进行激励和约束,实现代理成本的降低程度。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产权效率又如何呢?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大股东是由原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的原国有企业,其股票不能上市流通,即通常所说的法人股;另外还有一部分为国有资产管理局代为管理的国家股。这两种股权在上市公司总股权中比例最大。但是,由于这些股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国家所有,且国家也难以对管理者做出评价和奖惩,使得大股东明显缺乏监督公司的激励机制,有时甚至出现所有权虚置缺位的情况。另一方面。广大的小股东既无监控公司的动机,也无监控的能力。我国持股散户寻求的是短期买卖差价利润,而并非着眼于公司的股息收入或长期增长。突出的证明即投资周期短,换手率极高(约200%,美国仅为67%)。显然,小股东不具有监控企业经理行为的激励,更不用说监控的能力了。

由于缺乏股东对公司的监控,导致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很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相当严重。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必然导致公司行为更多地体现了经理人的意志,而非股东的意志。正如前文所分析,采取债权融资会加大对经理人员的压力,迫使其努力工作以避免破产。经理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会放弃债权融资,选择股权融资,因为股权融资既无监督约束、又无偿付股息压力。经理人员通过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越多,越有利于其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尽管股权融资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的减少,但由于股东对公司的监控能力太弱,经理人员偏好的资本结构仍会顺利得以实现。

其次,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而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均远未达到有效的阶段,从而导致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企业价值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一般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有人甚至认为连弱式有效性都尚未具备。投资者无法通过企业发行股票这一信息作出判断,因而发行股票的信息不对称成本在我国基本不存在。此外,构成股权融资成本重要内容的股利分配成本在我国也是相当小的。据统计,1994年有40%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1995-1996年,30%的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3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7-1998年,23%的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56%的上市公司不分配。采取不分配股利政策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显然,这与MM理论中假设的利润全部分配不符,也使得在我国采用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进一步降低。

有人在综合各项因素后,对我国股权融资成本和债权融资成本(银行贷款融资成本)分别进行了计算,得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成本约为1.18%,远远低于银行贷款融资成本的6.05%-6.17%。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股权融资成为公司的一种理性选择。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同样也处于发育不完全的非市场化阶段。一方面,企业债券市场品种过于单一,无法激发投资者热情。另一方面,严重的债券偿付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截至1997年末,全国有29亿元的企业债券逾期未能兑付。估计我国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及时偿还的约占需兑付余额的11%。此外,有关法律也并不利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如我国的破产法不允许债权人接管公司,使债权人无法实现优先追讨权,其利益缺乏保障。可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导致了债权融资成本和股权融资成本在我国的逆转,股权融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既有悖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也与国际上的融资潮流相左。而企业强烈偏好于股权融资正是针对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的理性选择。

四、结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指出:在有效的市场条件下,资本结构变动会影响企业价值;债权融资方式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在较有效的资本市场背景下,发达国家中企业的资本结构也证实了该理论。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发展不足,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无法由企业融资行为体现,甚至出现了与之相悖的现象,这也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偏好也必将逐步发生改变;当资本市场真正有效时,企业的融资行为也将符合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和结论。

标签:;  ;  ;  ;  ;  ;  ;  ;  ;  ;  ;  ;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_代理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