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观察论文_李静

李静

(溧阳市南渡镇中心卫生院 江苏 常州 213371)

【摘要】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术式分为观察组(42例,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6例,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3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的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月,观察组的痊愈率、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浅前房发生率、脉膜脱离率、术后总并发症率也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111-02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眼科疾病,该病可对患者的视神经造成不可逆性损伤[1],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眼压、促进视力恢复,对于各类青光眼具有确切疗效,为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特作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9月间78例青光眼实施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所选对象均为青光眼单只患眼病例,根据所选择的术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行复合式切除术,男28例,女14例;年龄在28~65岁间,平均(42.3±2.3)岁;病程3月~3年,平均(1.1±0.3)年。对照组36例行单纯切除术,男24例,女12例;年龄在27~63岁间,平均(42.0±1.8)岁;病程4月~3年,平均(1.0±0.4)年。经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手术方法

(1)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入室后对患者眼部实施局部麻醉,以患者角膜边缘为模型做0.3cm×0.3cm大小的梯状巩膜瓣,分别从3点钟方向、9点钟方向实施前房穿刺,穿刺后将合适浓度、浸泡充分的MMC(最低髓浓度)棉片置于患者巩膜下3min,后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巩膜、前房,随后切除小梁组织、修复虹膜及周边组织、从巩膜瓣顶部进针,使用可调缝线缝合巩膜并固定、结扎于结膜外部,术中应注意结扎不得过紧以防止影响滤泡形成。

(2)对照组:本组麻醉方法、小梁组织切除过程、缝合结扎操作同观察组,但本组仅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未应用MMC棉片及可调缝针。

1.2.2 观察指标

(1)疗效:术后3月对两组患者实施复查,根据视力恢复情况,将手术效果分成痊愈(与术前基线值相比,眼压降低10mm Hg及以上,国际标准测试视力值>0.2,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好转(眼压降低5~10mm Hg,且最高值≤21mm Hg,国际标准测试视力值在0.1~0.2间,出现滤过泡)、无效(未能达到痊愈、好转标准)三种,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2)滤过泡:采用Kronfeld分级法[2],术后3月根据患者眼部过滤泡的结构、形态将滤过泡分为I型(微囊状薄壁隆起泡)、Ⅱ型(弥漫状扁平隆起)、Ⅲ型(隆起不明显、与结膜、巩膜粘连)、IV型(局部高度隆起),其中I型、Ⅱ型过滤泡为功能性滤过泡,有助于视力恢复。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两组对比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数±标差)分别作χ2检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分析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显示,术后3月,观察组的痊愈率、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

*

2.2 术后并发症

在术后随访3月期间,观察组出现浅前房2例(占4.76%)、脉膜脱离0例(占0.00%),总体并发症率仅为4.76%(2/42);对照组出现浅前房10例(占27.78%)、脉膜脱离4例(占11.11%),并发症率38.89%(14/36),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脉膜脱离率、术后总并发症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S对照组,浅前房率:χ2=7.888,P=0.005;脉膜脱离率:χ2=4.919,P=0.026;并发症率:χ2=13.846,P=0.000),P<0.05。

3.讨论

青光眼可导致病理性高眼压、视野缺损、持续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眼部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研究提示,高眼压是影响青光眼疗效的关键因素,小梁切除术则对眼压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因此,该术式对青光眼的疗效、手术安全性也显著强于药物治疗、激光治疗[3]。临床上,小梁切除术也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类型青光眼的经典术式。然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单纯切除术)在临床应用当中容易导致滤过泡细胞增生、瘢痕、水肿等并发症。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巩膜中置入了MMC棉片、应用了可调节缝线,使术后前房深度的维持、选择性拆线成为可能,这也使复合式切除术在青光眼的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4]。本研究结果也提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率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单纯式小梁切除术(P<0.05)。

综上所述,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善善,崔巍.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 2015,15(5):832-835.

[2]刘娟,冯天玉.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裹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06(13):84-85.

[3]李伟.体位改变对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 2015, 15(2):301-303.

[4]尹宝存.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2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3):169-170.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观察论文_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