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框架论文,标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上海正在进行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那么,上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应是什么呢?明确这个问题,不仅对正在进行中的试点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实际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谨以此文提出几点想法。
要讨论上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问题,有必要先行明确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一种微观体制制度。与古典市场经济体制中只有企业和市场两种要素不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已是一种“内生变量”。
企业、市场和政府,在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功能方面,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种替代不仅会影响各种组织自身运作的效率,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种替代会影响经济体制的整体运作效率。因此,使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形成最合理的分工及界定,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在整体上高效率运作的关键所在。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是唯一的组织要素,因此,旨在提高经济体制整体运作效率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原有的状态出发,形成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比较合理的体制结构,走的是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途径:市场替代部分政府组织的经济职能;企业在不断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即企业组织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开始在较高的层次上直接替代部分政府组织了,或者政府的一部分组织被改制成企业组织了。
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非仅仅只要在企业个体内部进行转变机制就可大功告成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企业、市场和政府组织都较为成熟,相互间并形成合理界定条件下的企业微观制度。可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也应是一个体系,我们必须从总体上来加以把握。
(二)
要确定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由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不仅仅是指一家一户的企业个体转变机制,而必须从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均衡来考察,因此,必须贯彻整体性原则。要看“三位一体”配套改革(即政府机构改革、企业制度创新和社会综合配套)是否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性原则
企业的成长,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况且我们改革的起点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各种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可能在短短的二、三年中彻底解决,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能分阶段实施,在初始阶段,其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必定会带有很强的过渡性质,体现的只能是阶段性成果。
第三、实证性原则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的形成与否,是能够通过各项标志或案例来加以验证的。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否形成?政府主管部门是否转变职能?政企是否分开?政资是否分离?各种市场是否形成?各类中介机构是否适应市场机制相应设立并有效运作?企业产权是否清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企业能否依法设立、中止、解散、甚或破产?企业是否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实证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我们需要加以验证的一个标准体系。
(三)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可分别从企业、市场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十二项内容来加以设定。
第一、企业方面
1.从面上考察,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产权多元化的占70%以上;国有小企业可采用更多的方法来实现其改制工作,诸如转让产权、股份合作等等。
2.对企业个体而言,初步完成内部机制的转变。
国有企业改制后,建立起法人财产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能够落到实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3.初步形成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与资本的良性循环。
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降低(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60%左右),偿债能力明显增强,自有流动资金比例明显提高。
第二、市场方面
4.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并运转良好。
按市场交换的内容来看,整个市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应初步形成,并运转良好:最终产品(或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为有利于国有企业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其中劳动力市场、人才(特别是经营者)市场、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所等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有企业切实解决冗员问题、资产存量盘活问题、融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5.各类中介机构形成并依法发挥作用。
各类依法设立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各种信息中心、咨询机构、各种高中级人才的培训中心、再就业人员培训中心等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作用,确实承担起原在政府部门的社会职能。
6.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设立并发挥作用。
各种综合经济类的协会(如工经协会、企管协会等)、各种大、中、小行业的专门协会(如化工协会、船舶协会、自行车协会等)、各种专业协会(如质量管理协会、设备管理协会等)依法整顿设立后,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为全社会的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第三、政府方面
7.基本建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
建立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即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国资运营机构的全资、控股、参股的企业。按照“三分离”的原则(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在资产管理中,资产行政管理与资产经营运作分离;在资产经营中,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初步进行规范化运作。
8.基本建成经济管理的新体制。
初步形成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措施、政策导向等方法,通过市场对全社会的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新体制。专业主管局改制为控股(集团)公司工作完成;控股(集团)公司承担的政府行政“漏斗”职能和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基本剥离。
9.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
第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得到优先发展,占全市比重的40%以上。其中,金融、保险等几个重点行业初步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在第二产业中,形成2—3家在“九五”期末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还能形成一批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年销售额的总和能占全市销售额总数的60%以上,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在总产值和实现利税方面分别能占全市工业的50%和60%左右。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调控、渗透、吸纳能力增加,并在全社会总资本中占据优势。
10.形成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全市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三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线”(职工最低收入保障线、职工待业收入保障线、城镇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线)进一步完善。再就业工程取得实效,再就业服务中心由试点向面上推开,企业下岗人员的分流能初步形成一种机制。
11.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法规是政府管理、组织和领导经济的重要工具。经济立法、经济法制建设以及经济司法的完善,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鉴于上海是在试点、探索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因此,以地方性法规来补充、完善国家的法规,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破传统法规中的滞后性的条文的约束,是十分重要的。
12.经济体制整体运行效率提高。
企业内部转变机制,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排除市场经济中竞争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企业不亏损、不破产,更不能保证所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经济体制总体运行效率的提高。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持续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