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法防治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比较

不同针灸方法防治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比较

周海旺[1]2001年在《不同针灸方法防治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穴位注射、电针、穴位埋针叁种不同的穴位刺激方法,进行预防性治疗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现叁种方法都可以有效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产生,除穴位注射组中HA含量外,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血清中ALT、IVC、PC3、HA含量均显着下降。各治疗组间,电针组降IVC作用优于穴位注射组和秋水仙碱灌胃组,穴位注射组不能明显改善肝组织炎症和减低HA含量。提示不同的穴位刺激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机制,临床应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秦幼平[2]2002年在《针灸防治大鼠猪血清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从ECM合成增加方面对大鼠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进行生理、病理、生化、免疫组化等多角度以及组织、细胞、分子等多层次的研究;探讨针灸防治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和疗效机制,寻找防治肝纤维化的非药物手段。方法:采用猪血清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电针足叁里、艾灸期门穴在不同阶段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血清LN、HA、PCⅢ和CL-Ⅳ,肝组织中α-SMA、TGF-β_1、胶原含量以及肝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①病理形态学证实,模型组肝纤维化分级级数高(假小叶数目和胶原含量显着增多),各预防及治疗组分级级数依次减低,说明针灸及重组IFN-α-2b对预防和治疗实验性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的作用;②针灸预防组与IFN-α-2b预防组对上述各项观测指标都有较好良性调节作用,故表现出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而且针灸表现出更佳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③针灸治疗组与IFN-α-2b治疗组对上述各项观测指标也有一定的、相似的改善作用,但均不理想。 结论:针灸具有确切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预防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优于IFN-α-2b;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或中和)TGF-β_1,消除或削弱其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始动作用,阻抑HSC活化有关。

赵天平[3]2001年在《足叁里穴位注射丹参防治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索穴位药物注射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文观察了足叁里穴位注射丹参液对四氯化碳诱导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变化以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PC3)的影响,同时观察了肝组织病理变化,发现足叁里穴位注射丹参能明显降低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同时以足叁里穴位注射生理盐水、下肢肌肉注射丹参两种方法对照,以秋水仙碱灌胃作疗效标准对照,发现足叁里穴位注射丹参组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明显优于秋水仙碱组及肌肉注射丹参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揭示其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有穴位、针刺与药物叁方面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足叁里穴位注射丹参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有肯定的防治作用,对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有预防和治疗价值。对于穴位注射丹参在抗肝纤维化中的机理,可能是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微循环、保护肝细胞;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改善肝脏机能状态,增强肝细胞的机能活动,且与提高肝组织胶原酶的活性和抑制肝细胞的胶原合成代谢,促进胶原分解有关。

李胜杰[4]2014年在《以“根结、标本”理论探讨肝俞、太冲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阐述了四肢与头身脏腑之间的纵向联系,并强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重要性。针灸临床又多以“根、本”部穴与“结、标”部穴联合应用为多。然而,针对不同疾病,用“结、标”部穴或单用“根、本”部穴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其疗效是否相同,或者是两者配合疗效更优?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课题对“根结、标本”理论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疗效对比及相关作用机制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并依据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的病理特点及针灸治疗HF的现状,进行了电针“肝俞”、“太冲”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对比观察,以了解“根、本”部穴与“结、标”部效应的不同特点及机制,探讨“标本”、“根结”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本论文分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研究综述一对“根结、标本”理论进行了古代文献研究,并详尽地将现代文献中对该理论的临床对比研究及实验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古籍中对“根结、标本”理论的认识,更强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重要性,且对“根、本”部穴位的远道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规律;对疾病的治疗亦多应用“根、本”部穴与“结、标”部穴结合的方法。现代文献通过对两者疗效的对比研究发现,一些疾病“结、标”部穴疗效优于“根、本”部穴,如周围性面瘫、实证耳鸣、腰椎间盘突出以及动物实验中醋酸注射腹腔引起的疼痛,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脑缺血;一些疾病“根、本”部穴疗效优于“结、标”部穴,如痤疮、肩周炎、甲状腺肿;其中,周围性面瘫、实症耳鸣、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标”部配合“根、本”部取穴疗效更优。关于“根、本”部穴、“结、标”部穴的机制探讨多从“穴-脏”相关及“穴-脑”相关的角度进行,在神经解剖的不同层次肯定了“结、标”部穴的近治和“根、本”部穴的远治作用。治疗不同疾病,“根、本”部穴、“结、标”部穴、或两者配合取穴其疗效优势各异,可能在于其激活了不同的神经通路及脑部核团有关,或者通过激活不同“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的反馈和负反馈机制来调节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综述二对针灸治疗HF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做了总结归纳:近年来,针灸治疗HF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穴位注射方法多用,选穴以足叁里、肝俞、太冲为应用频率较高的穴位,结果显示疗效确切,并较西药有明显的优势;实验研究多选用四氯化碳(CCL4)诱发的大鼠HF模型,以足叁里、肝俞、期门、阳陵泉、太冲为应用频率较高的穴位。说明肝俞和太冲在治疗HF的临床及实验中被广泛应用。综述叁对针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肝纤维化的关系进行了整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肝脏生理病理的关系密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促进肝细胞再生,也可通过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与凋亡的调控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针刺对交感神经系统良性双向调节的作用确切。二、实验研究1目的:通过电针刺激“根、本”部穴“太冲”、“结、标”部穴“肝俞”及两者配合取穴,观察不同穴组对HF大鼠的影响,分析电针“结、标”部穴与“根、本”部穴对HF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而探讨“标本”、“根结”理论的内涵。2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肝俞组、太冲组、肝俞+太冲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造模的方法建立HF大鼠模型,肝俞组、太冲组、肝俞+太冲组从造模第3w开始电针治疗,连续波,频率50Hz,强度1mA,20min/次,隔日1次,共治疗12次,第6w末取材。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肝脏组织病理,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及肝脏Ⅲ型前胶原(PC III)、IV型胶原IV-C)、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血清、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3结果:3.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良好;模型组大鼠皮毛蓬松、干枯,没有光泽,活动度差,饮食差,大便不正常;肝俞组和肝俞+太冲组大鼠较正常组稍差,但相比模型组在精神状态、皮毛及饮食方面明显较好;太冲组在各方面相较模型组稍好外,但与正常组对比情况较差。肝俞+太冲组在皮毛的整体度及光泽度优于肝俞组和太冲组,肝俞组、肝俞+太冲组在精神状态和饮食方面稍优于太冲组。3.2血清ALT、AST、AST/ALT的变化:模型组大鼠ALT、AST、AST/ALT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肝俞+太冲组能显着下调血清AST水平(p<0.05),肝俞组和太冲组仅有下调的趋势,与模型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俞组和太冲组的血清ALT水平较模型组有上升的趋势,与模型组比均未见显着性差异(均p>0.05); AST/ALT比值,各治疗组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或p<0.05);各治疗组间均未见显着性差异。3.3血清肝纤四项的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肝纤四项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肝俞+太冲组PC-Ⅲ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肝俞组和太冲组的PC-Ⅲ水平较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肝俞组对血清IV-C,太冲组对HA、LN,肝俞+太冲组对IV-C、HA均有下调趋势,与模型组比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3.4肝脏肝纤四项的变化:模型组大鼠肝脏肝纤四项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较模型组,太冲组肝脏PC-Ⅲ水平显着下降,肝俞+太冲组及太冲组肝脏LN水平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俞组对肝脏Ⅳ-C,肝俞+太冲组对肝脏HA均有下调趋势,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3.5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模型组、太冲组大鼠血清中NE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其他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模型组、肝俞组、太冲组大鼠肾上腺NE含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其他组间末见显着性差异。3.6肝组织病理情况: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无胶原纤维增生。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线条状纤维间隔,可见大方型假小叶形成。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胶原纤维增生及肝细胞索的排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俞组大鼠在汇管区及周围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短间隔形成。太冲组大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假小叶形成。肝俞十太冲组大鼠仅在汇管区见少许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正常肝小叶结构。4结论:(1)电针肝俞组、太冲组、肝俞+太冲组均可减轻肝脏损伤,改善HF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阻抑HF程度。(2)肝俞+太冲组对HF的疗效优于肝俞组、太冲组,即“根本”、“结标”配伍使用对阻抑HF有协同作用;单纯肝俞、单纯太冲阻抑HF疗效差别不大。

段颖华[5]2010年在《合俞会配穴法治疗肝纤维化的探讨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祖国医学并无肝纤维化的概念,而把它归于“瘸瘕积聚”、“胁痛”、“臌胀”等的范畴。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化之前,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是可以逆转的,因而阻断与逆转肝纤维化已被作为治疗慢性肝病,防治肝硬化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秋水仙碱等药物因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祖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抗肝纤维化确有疗效,近年来开展的研究也较多。合俞会配穴法是选用特定穴相互配合使用的配穴方法,合穴包括五输穴中的合穴与下合穴,二者虽性质不同,但通常都用来治疗腑病;俞穴指背俞穴,分布于膀胱经第一侧线,常用来治疗脏病;会穴包括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与交会穴,本文指的是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种物质汇聚的穴位。合俞会配穴法兼顾了脏、腑与相关的物质(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在临床上治疗肝纤维化应用较广泛,值得深入探讨。目的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古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瘾瘕积聚的文献,以探求古代对瘤瘕积聚的症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认识,重点探讨古人治疗肝病积聚的针灸用穴用法规律;本文通过对近代针灸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随机对照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进行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近代针灸治疗肝纤维化的RCT文献的质量,以及合俞会配穴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从临床角度对前人的研究得出概括性的总结。实验部分采用合俞会配穴埋线的方法,取穴足叁里、肝俞、膈俞,以大鼠血清HA、LN、PCⅢ、IVC,ALT、肝脏病理形态为客观指标,选用秋水仙碱作阳性对照,观察合俞会配穴法对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致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以探讨合俞会配穴埋线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部分:对古代文献,总结古人对瘾瘕积聚的症状、病机、治法的认识,以及1994至2009年以来(共16年)针灸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共71篇,对其中36篇RCT文献进行了循证医学的评价,并深入探讨合俞会配穴法在肝纤维化的针灸治疗中的规律。实验部分:将健康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埋线组各20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叁组均用40%CCl4花生油剂,按0.3ml/kg作腹腔注射,2次/周,连续8周,造成肝纤维化病理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进行8周的CCl4腹腔注射;秋水仙碱组:在造模开始后第9周开始治疗,将秋水仙碱制成0.0025%的混悬液,按1 ml/kg体重进行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埋线组:在造模开始后第9周开始足叁里、肝俞、膈俞穴埋线治疗,2周1次,连续8周。治疗结束后,迅速将大鼠麻醉、从下腔静脉取血3-5ml,进行HA、LN、PCⅢ、IVC,ALT检测,并取肝右叶,置于福尔马林溶液中,石腊包埋切片,常规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与分期。结果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文献部分:本文通过对对古代及近代文献的探讨表明,古代针灸治疗肝病积聚多取腹部任脉和肝、脾、肾、胃经穴补气活血,化瘀消瘾,多取背部膀胱经背俞穴调理相关脏腑功能。临床针灸多用灸法,灸量宜大宜重,讲究施灸顺序,针刺则根据辨证进行补泻,并重视施治的时机选择。近代针灸治疗采用方法最多的是穴位贴敷和穴位注射,注射用药物最多的是丹参注射液,贴敷选穴频率最高的是神阙、期门、章门;针灸选穴频率最高的是足叁里、肝俞、期门,所选经脉的穴位频率最高的是肝经、胃经、膀胱经和任脉;穴位处方多用合俞配伍或合俞会配伍。实验部分:埋线组可显着降低由CCl4诱发的ALT、HA、LN、PCⅢ、IVC升高,与秋水仙碱组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显着减少,胶原纤维组织增生显着减少,肝纤维化病理表现明显改善,降酶及降纤效果显着。结论通过对古文献的研究得出,古代针灸治疗肝病积聚多用任脉、叁阴经、胃经和膀胱经穴位,多用大剂量灸法;通过对近代文献的研究得出,合俞配穴或合俞会配穴法在针灸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中运用较多,方法多用穴位贴敷与穴位注射。实验研究得出合俞会配穴埋线对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该法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LT、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来实现的。

魏珂[6]2015年在《探究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络泻血疗法(以下简称“刺血疗法”)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针刺疗法,古称“刺络”、“启脉”,今称“刺血疗法”、“放血疗法”等。笔者导师临床中发现刺血疗法对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的疗效显着。相关文献也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有效防治HF。基于导师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课题组设计实验,采用足叁里、太冲、阳陵泉附近血络刺血的方法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HF大鼠模型进行干预,重点观察模型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凋亡情况以及凋亡控制基因Bcl-2、Bax的表达情况,总结刺血疗法对HF的疗效,探究刺血疗法治疗HF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HF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部分包括叁篇综述:综述一总结刺血疗法的发展状况,以时间阶段为分割点,分析各个时期刺血疗法的特点及创新。综述二探讨祖国医学对HF的认识,总结中医药尤其是针灸和刺血疗法防治HF的优势和不足,展望中医药治疗HF的未来。综述叁总结HSC凋亡的研究进展,探讨调控HSC凋亡的基因、蛋白、细胞因子以及中医药相关因素,发掘中医药调控HSC凋亡的优势和潜力。二、实验研究1 实验目的本实验以四氯化碳(CCL4)诱导SD大鼠HF模型,选取足叁里、太冲、阳陵泉附近血络进行刺血干预,观察刺血疗法对HF大鼠肝脏病理形态、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凋亡控制因子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究刺血疗法治疗大鼠HF的疗效和作用机制。2 实验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雄性,随机分为4组,A正常组(12只)、B模型组(12只)、C秋水仙碱组(12只)以及D刺血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叁组应用40%CCL4(花生油稀释)诱导HF模型,为期6周。从第7周开始,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刺血组继续注射40%CCL4,同时秋水仙碱组给予秋水仙碱200μg/kg/d,5次/周灌胃;刺血组选取足叁里、太冲、阳陵泉附近血络刺血0.15-0.2ml,2次/周,至12周。实验过程中,密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12周后麻醉大鼠,开腹,选取肝左叶小块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HSC的凋亡;荧光半定量PCR法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的表达。3 实验结果3.1 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的发育、体重、毛发、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良好;模型组大鼠发育迟缓、饮食差、体重减轻,毛色发黄、干枯、无光泽,精神状态差;秋水仙碱组和刺血组一般情况较正常组差,但优于模型组。3.2 肝组织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图片显示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仅在汇管区周围可见有少量胶原纤维染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消失,汇管区周围纤维架桥形成,HF明显,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和刺血组大鼠HF程度明显减轻,但比正常对照组要重,说明两组治疗有效。3.3 HSC凋亡情况:正常组HSC凋亡个数较少,其余各组HSC凋亡数目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和刺血组HSC凋亡数目增多(P<0.05,P<0.01);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刺血组HSC凋亡数目更多(P<0.05)。3.4 Bcl-2、Bax表达情况: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和刺血组Bcl-2的表达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ax的表达均值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刺血疗法可以显着下调Bcl-2的表达,轻度上调Bax的表达,影响不大。4 实验结论4.1 刺血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大鼠HF,促进HF模型大鼠HSC的凋亡,减轻HF模型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4.2 刺血疗法可显着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并轻微上调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4.3 刺血疗法可有效治疗大鼠HF,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HSC凋亡,显着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上调凋亡促进基因Bax表达,改变Bcl-2/Bax比值有关。

黄云鉴[7]2017年在《肺纤维化中医治疗数据挖掘及养肺活血方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肺纤维化是一种多个病因引起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肺系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初期的弥漫性肺泡炎和中后期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转化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过度积聚,最终发生肺纤维化。肺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常见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气短等。该疾病可由多种肺系疾病发展而来。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高发等原因,PF患者有逐年快速增加之势。该病预后较差,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难治性疾病。现代西医目前缺乏有效药物治疗肺纤维化,而中医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保存了多年治疗的方药和经验,临床上已显示一定的治疗优势,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临床文献数据挖掘等循证医学及实验研究等数据的支撑。养肺活血方是临床治疗肺纤维化的验方,近年来已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初步阐述了其作用机制。本课题在梳理、分析古今中西医文献,明确本病中医病因病机特点的基础上,对近10年中医临床治疗肺纤维化的文献进行了数据挖掘,探讨了临床治疗立法组方的基本规律。并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采用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观察了养肺活血方对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及体外肺成纤维细胞(MRC-5)激活效应的影响,在分子层面对该方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研究目的1、对肺纤维化相关古今中西医文献进行较深入的系统分析,明确其中医病名、主要病因病机及治法。2、对近10年中医临床治疗肺纤维化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其临床有效治法、用药基本规律和组方原则,为临床中医认识和治疗PF提供有效的线索和客观的循证医学参考依据。3、通过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围绕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胶原蛋白COL I、COL Ⅲ及α-SMA表达、炎症因子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临床验方养肺活血方干预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在回顾肺纤维化相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本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整理及分析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2、数据挖掘按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肺纤维化诊断标准,收集年限为2005年1月—2014年12月的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中医治疗肺纤维相关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及所涉及的方剂进行研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肺纤维化中医临床有效治法、用药基本规律和组方原则。3、实验研究3.1动物实验:本课题研究养肺活血方对博莱霉素(BLM)所致PF大鼠模型的影响。设置空白、模型、阳性叁个对照组和养肺活血方高、中、低叁个剂量组及活血组、养肺组二个拆方组,以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纤维化大鼠COL Ⅰ、COLⅢ及α-SMA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肺纤维化大鼠血清IL-13、TGF-β1及IFN-γ含量,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的活化等。3.2细胞实验:观察养肺活血方对TGF-β1诱导的MRC-5细胞纤维化模型的影响。如上设制各实验组,选择DAPT为阳性药物对照组。以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养肺活血方对TGF-β1诱导MRC-5细胞增殖、α-SMA蛋白表达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肺纤维化临床以慢性咳嗽、咯痰、胸闷、喘憋等为特点,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肺纤维化病名,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分析,得出肺纤维化病名应属中医"肺痿"或"肺痹"范畴,早期为肺痹,中期为肺痹、肺痿兼见,后期为肺痿。温邪等诸多原因导致肺中虚热日久、气阴两亏,久则肺络瘀阻,这是肺纤维化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常用中医治法有活血化瘀法、补肺益气法、滋养阴液法、复合治疗法等。同时,对现代医学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等。现代医学认为肺组织损伤、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其表型转化而成肌成纤维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ECM)积聚,导致了肺纤维化的发生,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一系列细胞因子以及TLR4/NF-KB信号通路等各种信号传导通路,通过组成某种细胞网络参与了 PF的发生发展。2、数据挖掘研究结果:2.1常用中药的种类:肺纤维化治疗使用频数高的中药多为益气、活血中药。频次最高的是益气药黄芪(59次),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丹参(42次)。益气药黄芪、甘草、党参共出现117次,活血化瘀药丹参、当归、川芎,共出现107次。2.2用药基本规律:中医临床治疗PF的方剂主要由补益药(占30.68%)、化痰止咳平喘药(占20.26%)、活血化瘀药(占13.47%)、清热药(占12.98%)、利水渗湿药(占3.83%)、平肝熄风药(占3.74%)、理气药(占3.64%)、解表药(占3.44%)、收涩药(占3.15%)9类药物组成。从用药基本规律来看,又以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为主,累积频率达77.38%。2.3病机及治法:肺纤维化以气(阴)虚血瘀病机最多,频数28次,占40.58%;其次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22次),占31.88%。故本病病机为气(阴)虚夹瘀或夹痰,以养肺(补益气阴)活血法为主要治则,结合化痰止咳等方法治疗肺纤维化。2.4组方配伍规律2.4.1组方配伍多用扶正活血之品药对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益气药黄芪常与当归、川芎、桃仁、叁七、红花、丹参等补血活血药配伍,或与破血通络药莪术、水蛭等配伍,体现了补气行血、化瘀通络的治疗思想。其次,益气药黄芪还常与白术、南沙参等健脾补气、滋养肺胃阴液的药物配伍,体现了补气养阴的治疗观点。药组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益气药黄芪在配伍丹参、川芎等活血通络药的同时,往往又配伍党参、当归等补气补血药。表明治疗PF的组方配伍的药物大多选择扶正活血之品。2.4.2以补益、清热、活血功效药为主PF用药的功效归类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益功效药(13频次),频率为16%,其中使用最多的补益功效药包括黄芪、当归、白术、南沙参、人参、党参等,显示了治疗PF多用补益功效的中药。其次是较多用清热功效(12频次)和活血(10频次)功效药物,频率在12%以上,如有清热功效的生地、甘草等,活血功效的有叁七、丹参、川芎等。提示治疗PF以补益、清热、活血功效药为主。2.4.3四气多以微温之品配伍寒性和平性药从用药的四气分析看,大多使用微温之品(12频次),约占用药频率的52%;寒性药(6频次)和平性药(5频次),频率为22%。既有黄芪、川芎、半夏、陈皮之温,又常用丹参、地龙、黄芩、桑白皮之寒。表明以微温之品补气、活血、理气为基本,配合寒性和平性药以兼顾养阴、清热、化痰,能够切中本病的主要病机。2.4.4五味多以甘味药配伍苦味药和辛味药以药物的五味而论,甘味药频次最高(14频次),频率为41%;其次是苦味药和辛味药,酸味药、咸味药及淡味药频次较低。甘味药多偏润,补益的同时兼配苦味、辛味药不易燥烈伤阴,如黄芩、桑白皮、半夏、陈皮、桔梗等。提示甘味药常配伍苦味药和辛味药以利治肺。2.4.5归经多以肺经药为主,兼配肝脾肾经药治疗PF归肺经和肝经中药的用药频数(11频次)最多,频率都为18%。提示治疗药物首选治肺之品,肺经药有黄芪、南沙参、人参、百合、百部、杏仁等补肺润肺药,亦有贝母、黄芩、桑白皮、生甘草等清肺之品。其次,归肝经之药有当归、川芎、丹参、白芍、桃仁、叁七、红花、莪术、水蛭等,目的在于调理气血、通络化瘀,这是用肝经药"治肝"的核心思想。此外,归脾经及肾经药有茯苓、白术、地黄等,提示临床常有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阴虚等情况,临床治疗常在补气活血通络的基础上与补肾健脾药等同用。3、实验研究结果:3.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养肺活血方对博莱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有干预作用。给药28天后,肺组织胶原蛋白COL I、COL III及α-SMA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其中又以养肺活血高剂量治疗组效果最为明显,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提示养肺活血方可以抑制肺纤维化大鼠ECM的沉积、减少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并且,该方还能调控炎症因子,改善肺纤维化大鼠的炎症反应。具体表现在促进IFN-γ分泌,抑制IL-13及TGF-β1生成,提示养肺活血方可以纠正Th1/Th2的失衡,抑制肺纤维化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涉及到调控肺纤维化大鼠TLR4/NF-KB信号通路的活化,通过降低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少大量炎性递质的分泌释放,达到减轻肺纤维化的目的。3.2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促进细胞增殖,模型组OD值明显增高,而养肺活血方及拆方组OD值均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养肺活血高、中剂量组对细胞增殖的增殖抑制率高达50%以上,说明养肺活血方及拆方对MRC-5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同时,养肺活血方可显着降低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抑制TLR4/NF-KB信号通路的活化,并能使α-SMA蛋白表达下调,以养肺活血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P<0.05),表明该方能够抑制细胞过度增殖、抑制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从而抑制PF的发生。从细胞层面上,初步阐明了养肺活血方对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机制。结论从近10年肺纤维化中医临床用药的文献资料分析结果,认为该病病机与虚、瘀、痰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以益气养阴、养肺化痰、活血通络和养肺清热为主要治法。组方配伍多选择扶正活血之品,功效上多用补益、清热和活血功效的中药。用药多寒温并用,甘味药常配苦味药和辛味药,治疗重心在肺经,兼顾肝脾肾经。养肺活血方能够缓解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肺部病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抗胶原合成、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并且,该方能够抑制体外MRC-5的增、殖,可显着降低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并能使α-SM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因而表明,养肺活血方能够治疗PF,其机制可能与干预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胶原分泌等有关。

王景荣[8]2013年在《清热化痰祛瘀法治疗台湾地区痰热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脂肪肝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总被认为是个肥胖的代名词而忽略。在台湾,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的人口越来越多,脂肪肝的发生率呈急剧上升趋势,根据临床统计,台湾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盛行率为40.8%,几乎每叁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脂肪肝患者,且部份脂肪肝患者是属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可能衍生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甚至是末期肝脏疾病,因此唤起了医界学者对它的注意。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观察清热化痰祛瘀法对痰热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肝功、脂质代谢、肾功、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湾地区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热瘀阻型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合格对象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施以自拟方(炒党参10g、柴胡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瓜萎10g、丹参10g、黄芩10g、垂盆草10g、赤芍10g、白芍10g、泽泻25g、生山楂10g、元胡索10g、地鳖虫10g、水蛭6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叁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施以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Omg/d,连续叁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重、B超、肝功、脂质代谢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组40例,完全治愈15例(37.5%),显效14例(35.5%),有效5例(12.5%),无效6例(15.0%),总有效率85.0%;对照组40例,完全治愈9例(22.5%),显效9例(22.5%),有效11例(27.5%),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为72.5%,治疗中、治疗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经P<0.05,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非常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均能显着改善各临床症状和体征,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食少纳呆、胁痛、疲劳乏力、口干口苦、面色晦暗、胸闷痛、睡眠状况、舌质等症状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ST、ALT、ALP、γ-GT),均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脂质代谢指标(TC、TG、HDL-C、LDL-C),均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在TG、HDL-C、LDL-C上,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TC两组疗效接近,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使用自拟方治疗痰热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

田年秀[9]2015年在《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HA、LN的影响》文中指出刺血疗法又称为刺络泻血疗法,是针灸传统方法之一,是指用一定的针具(如叁棱针、采血针等)针刺某些穴位或者刺破体表的血络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基于《黄帝内经》中刺络泻血疗法可以祛瘀通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笔者导师在临床中利用刺络泻血疗法治疗肝纤维化有显着疗效,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设计本实验,通过观察刺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HA、LN的影响,来探讨刺血疗法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包括综述两篇,综述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肝纤维化的基本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来探讨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综述二从祖国医学的角度,从肝纤维化的古代病名、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原则,来总结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以四氯化碳诱导法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后,以刺络泻血疗法刺破大鼠足叁里、太冲、阳陵泉附近浅表静脉,使之出血,并以秋水仙碱作为药物对照组,观察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蛋白和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刺血组,秋水仙碱组,每组12只。正常组颈后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其余3组分别颈后皮下注射40%CCL4(花生油稀释)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从第7周开始,刺血组从大鼠后肢足叁里、太冲、阳陵泉附近浅表静脉处刺络泻血,每次出血量为(体重×7.4%×2%)/2,2次/周;药物组给予秋水仙碱灌胃,200 μg/kg/d,5次/周,至12周。第12周末时以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5 ml,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检测,剖取肝叶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研究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肝功能指标AST、ALT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治疗,刺血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肝功能指标AST、ALT含量不同程度降低(P<0.05);刺血组与秋水仙碱组比较,指标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血清肝纤指标HA、LN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刺血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HA、LN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降低(P<0.05);刺血组与秋水仙碱组比较,指标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组织病理学: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无坏死,无炎细胞浸润,少量胶原被染色;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大量脂肪变性,肝脏汇管区扩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将肝小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部分形成假小叶,并可见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刺血组和秋水仙碱组经治疗,肝小叶结构较清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少量的细胞脂肪变性。研究结论:1.刺络泻血疗法能有效降低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ALT、AST水平,并降低HA、LN的含量,其效果与西药秋水仙碱作用相当,同时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肝损伤。2.本实验结果提示,刺络泻血疗法具有改善肝损伤、阻止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并能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络泻血疗法能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或促进其凋亡来降低血清中细胞外基质(ECM)的含量有关。

参考文献:

[1]. 不同针灸方法防治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比较[D]. 周海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

[2]. 针灸防治大鼠猪血清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秦幼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

[3]. 足叁里穴位注射丹参防治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 赵天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

[4]. 以“根结、标本”理论探讨肝俞、太冲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效应[D]. 李胜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5]. 合俞会配穴法治疗肝纤维化的探讨及实验研究[D]. 段颖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6]. 探究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D]. 魏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7]. 肺纤维化中医治疗数据挖掘及养肺活血方干预机制研究[D]. 黄云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8]. 清热化痰祛瘀法治疗台湾地区痰热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D]. 王景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9]. 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HA、LN的影响[D]. 田年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不同针灸方法防治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