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东部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东部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

吴国干[1]2003年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陆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做指导,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技术为手段,通过研究塔东地区与南天山、阿尔金山之间的耦合关系,探索塔东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结合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及其盖层条件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塔东地区油气成藏规律,从而指出有利勘探区带。 本文以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野外工作与室内年工作相结合,通过对塔东地区的地质、地物、地化、钻井及油气前景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证实了塔东地区是由震旦—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内断陷盆地共同构成的大型迭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期次沉降、隆起的构造演化史。该盆地属塔里木盆地的一部分。它与北侧的吐—哈等微板块、南侧的羌塘、柴达木等微板块,经历了复杂的离散、聚敛过程和相互作用历史,构成了今日盆—山整体的构造格局。 ●较准确地提出了盆地内部构造格架具双基底(古老深结晶基底和较新浅变质基底建构)双盖层(震旦系—古生界全套海相为主的沉积构造层和中—新生界全套陆相沉积构造层建构)的基本结构序列。 ●首次提出了塔东地区受叁套构造动力学系统演化共同作用和控制。北缘经历以天山造山带为主体的构造动力学演化旋回;南缘经历以阿尔金山造山带为主体的构造动力学演化旋回;盆地内部还经历以区域南北向构造动力学演化旋回的联合复合控制和影响。天山构造体制、阿尔金山构造体制、区域径向构造体制之间既有同时的干涉、迁就作用,亦有先后的继承、改制作用,对塔东盆地的沉积建造和形变改造,共同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较系统地综合分析了塔东地区沉积构造系统特点,在评述在历经震旦纪—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叁迭纪两个离散,裂解—聚敛,拼合构造动力学演化基础上,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盆地成因与判别,地层与岩相序列及构造演化史。全文突出了塔东盆地与塔里木全盆的对比分析,明确了两者之间的沉积差异要点在于塔东地区上二迭—下叁迭统普遍缺失,震旦—石炭系全为海相,二迭—第四系全为陆相。 ●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塔东地区内部形变构造系统,其特点是在海西—印支期,由于板块运动挤压作用,盆北天山造山带和盆南阿尔金山造山带隆升,岩块分别向盆地内部推移,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变形,形成巨型逆冲推覆构造系。 ●初步认为塔东地区构造对油气藏控制规律与塔里木盆地基本一致,即古生塔里木盆地东部盆山祸合与油气成藏界油气藏的分布受古隆起及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藏受前陆逆冲断裂带的控制。研究区有两种油气源:(a)海相成因油气(寒武系一下奥陶统是区内最主要油气源);(b)陆相成因油气(侏罗系烃源岩)。分析认为区内英南2井油气来源,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且与古油藏有关,油主要来源于中生界煤系地层,初步建立起英南2井的成藏模式。 通过对塔东地区盆山演化特征分析,指出英吉苏凹陷、塔东低隆起以及库鲁克塔格南缘山前盆地是本区具有前景的勘探区带。

刘朝露, 贾承造, 夏斌, 李景明, 李本亮[2]2005年在《塔东地区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大陆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做指导,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了塔东地区与南天山、阿尔金山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塔东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完善了塔东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从中新生代以来,塔东地区与南天山、阿尔金山盆山耦合关系十分密切;构造是塔东地区沉积演化史的主控因素,控制了油气的生储盖成藏组合;侏罗系煤系露头的发现,为混源油气成藏模式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吴国干, 夏斌, 王核, 李华启, 陈志勇[3]2004年在《塔里木东北地区盆山耦合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文中指出震旦纪—寒武纪库鲁克塔格、英吉苏地区为陆内裂谷盆地,加里东末期与早海西运动造成塔东地区的普遍抬升剥蚀,孔雀河斜坡、罗布庄凸起开始形成,早二迭世,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板块最终碰撞拼贴,古天山造山带相继形成。燕山晚期,受中特提斯洋关闭影响,塔里木盆地基底随造山带的构造抬升而部分抬升,喜马拉雅期开始,在南北向挤压力作用下,收缩、隆升的山体侧向扩张,向沉积盆地逆冲形成型逆冲推覆构造。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不同的油气成藏系统。元古界地层由北向南推覆,可能预示着在库鲁克塔格南缘西段山前前寒武纪地层下部保存有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烃源岩建造,如果配有有利的油气储盖组合和圈闭,有望在山前获得突破。

梁兴[4]2006年在《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沉积盆地已不复存在,现今残存构造-沉积实体的基本性质是多旋回迭合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中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盆山脱耦作用对印支期以前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印支-早燕山期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强烈破坏与改造是南方海相盆地演化的重要特色。面对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的中国南方海相新区,“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与系统总结,提出在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和勘探部署过程中引入并应用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指出含油气保存单元已经成为一种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为核心的油气成藏研究体系,适合于构造复杂、水文开启程度高、断层发育的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这对南方海相有利勘探区块评价和勘探靶区优选既现实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科学的理论意义。 认为南方海相油气能否得以成藏并保存到今,取决于整体构造框架下的宏观封闭保存体系、烃充注源、圈闭与储层、成藏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匹配关系等4个方面因素的有效匹配。明确提出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3个基本要素,可以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3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包括沉积重建型和构造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包括剥蚀残余型和构造肢解型)等4种基本类型。 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强调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应围绕盆地构造演化这个决定根本的主线,从区域盖层、烃充注源、储集层、圈闭等因素的“时空匹配”来动态地(正演)研究现今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展布,从含油气系统形成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强弱、成藏时间早晚、区域盖层保存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储层有机流体等方面来描述(反演)现今含油气系统赖以存在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以盖层、抬升剥蚀、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宏观性地质条件和油气流体、水文地质与水化学场、地温与地电化学等微观封存能力标志为手段进行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综合评价。

汤济广[5]2007年在《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沉积盆地是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其演化受地球动力学所制约。受地球深部热一构造体制变化,岩石圈表层的板块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反复分离和汇聚,同时拼合后发生多阶段陆内俯冲作用,地壳运动表现为多阶段性和多旋回性。受多旋回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控制,盆地的演化有着复杂的构造体制转换和频繁的旋回性,制约了盆地的形成环境、沉降机制、沉积充填。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的演化多经历多个成盆期,油气资源丰富,而由于大陆构造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分层性,对盆地变革过程中构造变形机制、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的探讨已超出经典的“二维”板块构造理论,而需从“叁维”的新思维上去认识。因此对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对盆地发育演化过程中构造体制转换的探讨亦有着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洲中轴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围限,中、新生代有着复杂的成盆机制和构造演化过程。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为盆地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分布区,油气资源丰富,中、新生代以来的成盆作用主要与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相关。受周缘造山带的多旋回造山运动,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中、新生代以来有着多期成盆作用和复杂的构造演化,从而导致了盆地的复杂构造变形,制约了烃源岩的分布和演化、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油气的成藏与改造过程,也决定了研究区油气的多期次聚集、改造与重建,因此使得油气形成和分布复杂。尽管围绕油气勘探工作在研究区开展了许多地质研究,但由于受盆地复杂的结构构造所制约,许多认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如成盆动力学机制、构造演化过程、成藏富集规律等。对于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是控制油气成藏的主导因素,直接制约着油气形成、运聚成藏及改造、保存,即对该类盆地的成藏研究需以构造为先导,通过构造的研究以带动对成藏规律的认识。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成藏研究中主要的问题,论文基于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的成盆和成藏理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剖面的解释、岩石组构分析、物源分析、EsR测年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以及典型油气藏成藏期次和形成过程的剖析,在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盆地结构、成盆机制与演化、构造演化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以下新的成果和认识:1、平面上,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划分为赛什腾—绿梁山隆起、赛昆坳陷和马海隆起等叁个一级构造单元,且基于变形强度和变形运动学特征,在一级构造单元的基础上划分出10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区的构造变形具分带、分段和分层的特点,沿着南祁连山构造作用方向,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逆冲断褶构造带和滑脱拆离构造带;垂直于构造作用方向,沿马仙断裂将分为东西两个构造段;纵向上,根据卷入地层变形样式的不同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形变层。并基于构造样式的分类原则并结合构造变形特征,将研究区构造样式分为山前基底逆冲、山前断层褶皱、下形变层基底逆冲、扭动构造和上形变层逆冲—褶皱组合和深浅层断裂组合等六类。2、NE—SW向和SE—NW向两条剖面共21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大于地层年龄的样品揭示了母岩物源区存在多次构造热事件,其对应的时间分别为52~57 Ma、106~110 Ma、133.3~161.9 Ma和208.9Ma,其中208.9Ma的年龄值为阿尔金山隆升的体现,而其它叁个年龄段直接体现了南祁连山的隆升。在裂变径迹年龄小于地层年龄的样晶中,样品的年龄集中于叁个年龄段:12Ma、50~63 Ma和89~118Ma,反映了研究区的叁次构造热事件。综合全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可知,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在中、新生代存在四期隆起事件,其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古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而周缘造山带在晚叁迭世还存在一期隆起。结合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可知,晚侏罗世—白垩纪主要为一种单纯的隆升作用,古新世和中新世的构造事件主体为隆升,断裂褶皱作用不明显,而渐新世以及O和C同位素所揭示的上新世—第四纪则是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发生强烈断裂褶皱的两个时期。3、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柴达木北缘西段节理、断裂及裂缝中充填物具有方解石→石英→(石膏、沥青)的充填时序,其时间分别为晚侏罗世—白垩纪、古新世—渐新世、上新世,显示多期构造活动。研究区古近系与上侏罗统角度不整合、古近系与白垩系平行不整合和白垩系与侏罗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晚侏罗世—白垩纪存在差异隆升过程。岩石组构分析显示,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构造运动处于相对较强烈时期,也是构造变形持续时间较长时期;白垩纪以后一直到始新世时期构造运动强度呈现减弱趋势,而渐新世时期构造运动又呈现有增强的趋势;中新世又呈现构造运动减弱趋势。4、通过古水流和重矿物综合研究,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和盆地构造变形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为受阿尔金山和南祁连山非同步或非同性质造山运动共同作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阿尔金山和南祁连山有着多个造山运动旋回。多旋回的造山运动促使了多期成盆作用,基于多期原型盆地在空间上的迭加、后期构造运动对早期盆地的改造作用,在此提出了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的概念,认为:①印支期受秦岭—祁连海槽的关闭和祁连山的逆冲挤压作用,原型盆地为前陆盆地;②早燕山期受地壳均衡垂向调整作用形成局部伸展环境,形成断陷与坳陷;③晚燕山期由于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形成挤压作用下的坳陷型盆地;④早喜马拉雅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阿尔金山和南祁连山复活,共同作用形成走滑—前陆型盆地;⑤晚喜马拉雅期青藏高原再次隆升和扩展,走滑—前陆型盆地进一步发展。5、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中、新生代盆山关系,将盆地构造演化分为叁个构造旋回,四个亚构造旋回。印支构造旋回以逆冲推覆、隆升剥蚀为主要特征;早燕山亚旋回为拉张作用,造成局部小型断陷发育;晚燕山亚旋回以差异隆升为主要特征,同时还伴有弱的逆冲作用;早喜马拉雅亚旋回为逆冲推覆、断裂褶皱和扭动构造作用:晚喜马拉雅亚旋回的构造演化方式与早喜马拉雅亚旋回相似,但构造作用更为强烈。6、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油气成藏与构造演化相响应,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起着建造和改造作用。综合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认为燕山期和早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对成藏起着建造作用,晚喜马拉雅期构造作用则为建造—改造作用。燕山期的建造作用表现为促进了生烃洼陷的发育、形成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隆起和油气侧向运移的不整合面输导通道;早喜马拉雅期的建造作用为加速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排烃作用、形成构造圈闭和断裂输导体系;晚喜马拉雅期为建造与改造并存,改造作用方式为油藏抬升和断裂活动,针对侏罗系和古近系油气藏,使其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建造作用对象为新近系油气藏,构造作用促进了构造圈闭和断裂输导体系的发育,具有断裂输导,晚期成藏的成藏特征。7、根据构造演化和典型油气藏的解剖,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油气成藏受控于为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和有效的输导体系。受地壳垂向均衡调整所控制,研究区发育多个生烃洼陷,处于生烃洼陷周缘的构造将易于捕获油气,且各洼陷烃源岩的发育规模控制着周缘油气藏规模大小,而烃源岩的成熟度则制约着油气相态的分布。研究区绝大多数油气藏与烃源岩区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油气都是通过烃源岩中排出沿一定的输导体系经过一定距离的运移、聚集到圈闭中而成藏,由断裂、不整合面和砂岩输导层所组成的网络状输导运移体系,对油气起着垂向和侧向运移作用,而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直接关系到油气运聚成藏。8、在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中,构造演化控制着盆地油气分布,而这种控制作用具体体现在对生烃洼陷分布、烃源岩热演化过程、有效封闭体系规模、输导体系形成和构造圈闭发育等方面的制约上。综合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的油气分布存在叁方面规律:烃源岩的分布及成烃演化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和相态;晚燕山期古隆起和早喜马拉雅期发育的构造是深层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深、浅层断裂共同组成的有效输导体系控制着新近系油气成藏

金之钧, 王清晨[6]2004年在《中国典型迭合盆地与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以经历过多次构造与沉积迭加为特征,可用“迭合盆地”去统称那些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原型盆地迭加或复合在一起的盆地.这些盆地的特性可概括为“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多套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多期运聚散”.针对迭合盆地的特性,应用波动分析方法进行“成盆-成烃-成藏”过程分析,建立油气成藏体系理论将有助于提高此类盆地的油气勘探效率.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重点介绍当前在成盆、成烃及成藏研究过程中的重大进展.成盆研究进展有:(i)地球物理综合剖面揭示了塔里木板块向天山造山带的“层间插入消减”以及具有东西分段特征;(ii)沉积-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研究成果揭示了库车坳陷中新生代的演化阶段及盆地性质;(iii)野外调查及应力恢复结果显示,第四纪以来库车坳陷处于天山挤压隆升后的浅层重力伸展阶段.成烃研究进展有:(i)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环境指标;(ii)确立了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成藏研究进展有:(i)建立起适应不同条件下流体包裹体古压力与古温度确定方法;(ii)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指出轮南、塔河地区的原油可能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iii)对轮南地区不同时代储层石油包裹体进行分期并探讨其形成时间.

韩伟[7]2009年在《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古生代》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孔雀河地区是迭合盆地发育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改造,存在多个原型盆地的迭加。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对各时期油气成藏要素有着重要的影响、控制作用,因此,原型盆地研究对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孔雀河地区油气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盆山理论为指导,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以孔雀河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原型盆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钻井岩心研究、测井资料整理,运用地震地层学,常量、微量元素判别,重矿物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重点对研究区奥陶纪、志留纪、侏罗纪沉积相及原型盆地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并分析了不同时期原型盆地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根据孔雀河地区的沉积相特征研究,结合稀土、常量、微量元素和重矿物特征及野外露头观测到的古流向等证据,对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在奥陶纪时期处于拉张环境,推测当时盆地边界位于东大山口一带或更远,区内以兴地断裂为界,北区大部分地区为盆地边缘斜坡至广海陆棚沉积,南区则为深海盆地沉积,发育一套复理石建造,盆地原型为大陆裂谷盆地;志留纪时库鲁克塔格及孔雀河斜坡在挤压背景下发生构造反转,库鲁克塔格地区已全面隆升,海盆范围缩小,主要为滨浅海相沉积,盆地类型为陆缘坳陷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沉积呈现出陆内凹陷沉积特征,早侏罗系时期沉积范围较小,仅在孔雀河斜坡南部开始出现湖相沉积,到中侏罗世,湖相沉积面积逐渐扩大,到中侏罗晚期达到最大,库鲁克塔格山可能为低隆起,孔雀河地区由北向南发育有泛滥平原—浅湖—深湖相沉积,盆地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根据研究区库鲁克塔格露头区及钻井样品重矿物、稀土元素、古流向等分析结果及资料,表明奥陶纪、志留纪孔雀河地区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向,侏罗纪库鲁克塔格为隆起区,该时期库鲁克塔格山向南北两侧孔雀河斜坡地区及北部焉耆盆地提供物源。在兴地发现了奥陶纪礁滩相沉积,根据礁滩相在地震相得反射特征,对礁滩相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对孔雀河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由于多期复杂的构造活动,孔雀河地区经历了多个原型盆地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对油气成藏要素中的圈闭形成、烃源岩及储盖层、生烃及成藏史都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原型盆地以及这些要素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古生界—中生界龙口背斜构造带、中生界维马克—开屏构造带、古生界草湖凹陷东部斜坡带和库南台缘斜坡相地带为勘探有利区。

金之钧[8]2006年在《中国典型迭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西部典型迭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成盆方面:1)地球物理综合剖面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的深、浅层耦合特征具有走向分段性,大致以羊布拉克为界,以东表现为近东西向斜向伸展的特征;以西,主要表现为近南北向垂直于地层走向的伸展状态;2)揭示了塔里木盆地的翘倾式迭合演化的特点,自寒武纪到第四纪,盆地沉降中心经历了由东向西向周缘的迁移过程。成烃方面:1)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环境指标及发育的盆地类型,高丰度烃源岩仅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裂谷、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前缘斜坡、挠曲类前陆坳陷中;2)确立了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为0.25%~0.30%。成藏方面:1)轮南地区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与区域性油气充注事件有关,分别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晚白垩世及新近纪;2)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指出轮南、塔河地区的原油可能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3)同位素示踪研究及包裹体测温揭示了塔中地区流体具有深部来源特征。而且,萤石交代灰岩对储层物性具有显着改善作用。并指出塔里木盆地近期油气勘探中,在台盆区碳酸盐岩勘探领域不断有新层系和新类型油气的发现,台盆区碎屑岩勘探领域于志留系和泥盆系也连获突破,展示了塔里木盆地良好的勘探前景。

吴斌[9]2015年在《塔东地区关键构造体制变革、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迭合盆地,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多期构造体制的变革。构造变革期的构造特征、温压场及区域应力场变化进一步控制了盆地的油气成藏。本文以塔东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基于大量的地震、探井、露头及分析测试资料,确定了关键构造变革期次,探讨了关键构造变革期内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恢复了研究区的能量场变化,分析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对塔东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塔东地区存在9个不整合面,不同构造单元内不整合面的分布、迭合关系及剥蚀厚度存在差异。结合不同构造层和不同时期的断裂特征,识别了研究区内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期4期关键构造变革期,其形成与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和周缘沟-弧体系的转变密切相关。数值模拟法为定量揭示研究区的能量场演化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对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的模拟,发现加里东中期到印支期以来,塔东地区的地温梯度演化经历了降低-升高-再降低的过程。压力异常主要出现在满加尔凹陷和塘古孜巴斯凹陷地区,且剩余压力的数值和分布范围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应力场方向的变化则经历了从南压北张到南张北压再到南北两端挤压的变化过程。关键构造体制变革期的叁场耦合对塔东地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加里东中期,塔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层的地层温度大于60℃,油气开始生成,受塔东地区南部挤压应力的影响,塔中低凸起和塔北隆起开始发育,并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海西早期,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层的温度升高,油气的大量生成导致剩余压力产生,成为排烃的主要动力。该时期受塔东地区南部挤压应力的加强,塔中低凸起和塔北隆起形成,仍然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海西晚期,烃源岩层内剩余压力增大,分布范围扩大,促进油气从烃源岩排出,该时期受塔东地区北部挤压应力的作用,塔北隆起抬升,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印支期,烃源岩层的排烃能力继续增强,剩余压力分布的层系扩展到上奥陶统。受盆地南北两端的挤压作用,不仅形成大量断裂,构成了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还使隆起区进一步靠近烃源岩中心,有利于油气的运聚。

曾春林[10]2009年在《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前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分析区域地质及柴北缘相关地质资料,剖析柴北缘侏罗系沉积分布和演化与区域构造背景的耦合机理,确定了侏罗系烃源岩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沉积格局和埋藏特征。结合测试分析和前人资料,揭示了柴北缘中生代以来古地温梯度的总体演化趋势,研究了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生烃作用演化历史,分析和研究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及其组合特征对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揭示了侏罗系烃源岩有利生烃的地域、时域、深度和相态,为油气地质勘探提供依据。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红山以西是此次工作的研究范围,即柴北缘西段。柴达木盆缘的构造发育、组合型式、空间展布、规模大小和变形特征等虽然各有差异,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显着的特征是以压性或压剪性构造为主。从基底的形态来看,柴北缘主要受到NWW-NW、NE-NNE和近NS向叁组断裂的控制,形成了东西分段、南北分带且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盆地边缘的阿尔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东昆仑造山带,其构造演化在成因机制上与周边板块构造运动具有有机的联系,同时又对盆地构造的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经过研究区主干地震测线的构造解释及实验测试结果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将柴北缘的构造演化分为早-中侏罗世的断坳盆地、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期的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坳陷盆地和新近纪挤压坳陷盆地5个大的演化阶段。柴北缘侏罗系主要是在造山期后的伸展作用及自身的沉积载荷下沉积的,其构造的复杂性主要是后期构造旋回迭加和改造的结果。受构造活动的控制,柴北缘侏罗系沉积中心具有由SW向NE迁移且沉积范围不断萎缩的特点。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经历了2期构造-深埋作用,分别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在平面上,各构造带之间埋藏时代和埋藏深度存在一定差异,致使烃源岩成熟演化存在明显不同,多数地区普遍只发生一次生烃演化,仅有少部分地区发生二次生烃。喜马拉雅期(E3-N1),烃源岩埋藏深度大,成熟度高,是最主要的生烃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控制了侏罗系烃源岩的沉积、圈闭形成、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这些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便形成了柴北缘现有的油气藏。通过研究,认为控制柴北缘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生烃中心和构造活动。生烃中心确定了油气田的分布范围;构造活动也能破坏油气藏,使浅部油气藏会沿着破碎带逸散到地表。故应在生烃中心附近寻找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作为勘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塔里木盆地东部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D]. 吴国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

[2]. 塔东地区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J]. 刘朝露, 贾承造, 夏斌, 李景明, 李本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3]. 塔里木东北地区盆山耦合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 吴国干, 夏斌, 王核, 李华启, 陈志勇. 矿物学报. 2004

[4]. 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D]. 梁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06

[5]. 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迭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汤济广. 中国地质大学. 2007

[6]. 中国典型迭合盆地与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 金之钧, 王清晨.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7].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古生代[D]. 韩伟. 西北大学. 2009

[8]. 中国典型迭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 金之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9]. 塔东地区关键构造体制变革、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D]. 吴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10]. 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D]. 曾春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东部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