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中国论文,移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的移民活动长达40年之久,先后实施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的移民侵略活动,实现了日本“建国以来第一次民族大移民”。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战后,日本有关这段历史的出版物可谓汗牛充栋。虽然也不乏如日本进步史学家浅田乔二的《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冈部牧夫的《满洲国》等客观评述这段历史的力作,但遗憾的是,这类著作不多。更多的是日本国内右翼分子和反动学者、政客、不断掀起“重新认识历史”的反动思潮,公然篡改侵华历史,大肆渲染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如极右翼分子岸信介、加藤完治等参与编撰的《满洲开拓史》、伊东六十次郎的《满洲问题的历史》等书,歪曲历史,颠倒黑白,将日本移民侵略活动美化为“想建立五族协和的理想国家”,“为促进满洲的现代化的‘神圣’事业”,“日本民族努力于亚洲的近代化,以满洲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对亚洲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说,战后我国史学界对日本移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是不够的。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日益抬头及甚嚣尘上的对历史肆意歪曲,引起了中国史学界的警惕。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为“以史为鉴”,以正视听,关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研究才逐步呈现出广泛和深入的趋势,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在学术性刊物上发表:新出版的专著、资料性书籍也在增加,主要有:高乐才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左学德著《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史》(《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年);孙继武、郑敏主编《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调查与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辽宁省档案馆编《满铁密档·满铁与移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日本移民档案黑龙江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为对国民进行宣传与教育,央视CCTV《探索与发现》栏目还根据研究成果并邀请部分专家拍摄了二集记录片《掠食者——日本移民东北揭密》。总的说,近年来史学界对日本移民东北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本文在此仅作择要概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根本动因
早期曾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进行移民侵略,“其目的首先在于进攻苏联”。后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的。靳宝民等认为:“日本向我东北搞移民入侵有对付苏联的动因,但它不是第一位的或首要的。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首先是它妄想把中国变成独占殖民地的开始,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亚太地区、想当‘东亚王’的序幕。它对东北的移民入侵首先是为了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巩固它的军事占领,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学界对日本大规模移民动因的探讨现渐趋一致,这里以高乐才在《日本“百万户移民”国策评析》一文中的论述加以介绍:第一,解决“人口过剩”,“建设第二故乡”,实现“日本国土延伸”。日本虽然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但日本国内的贫困和激烈的阶级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而且不断恶化。“社会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导致“土地饥饿”的现象严重,地主和佃农之间的阶级对立日益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认为,解决日本“农村不景气的根本方法”是向“满洲”大量移民,计划在20年内将日本占有土地5反以下“土地饥饿”农民半数的100万户迁移到中国东北。向中国大规模移民的长期目标,在于改变中国东北的民族构成和土地占有关系。500万移民20年后可达1000万人,预计中国东北总人口5000万人中的二成以上,并且直接占有中国东北耕地的1/3,从而达到最终吞并中国东北,使其日本化的目的。第二,镇压抗日武装,完善对苏攻势,建立“新大陆政策的据点”。九一八事变后,“满洲国”“治安陷入了紊乱状态”,抗日联军作为中国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主流”,其对“满洲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关东军的“心腹之患”。“百万户移民”国策的出笼目的之一就是出于“镇压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满抗日武装斗争”的需要。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以中国东北为依托,不断发起对苏军事挑衅,还利用开拓民在中苏办边境筑起“活人堡垒”工程。“百万户移民”在抗日游击区和中苏、中蒙边境的密集配置,是“移民政策上军事意义占主要地位的结果”。它不仅给抗日联军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同时对苏联也构成了强大的威胁。“百万户移民”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培养确立新大陆政策据点”的基本力量,同时也是关东军的后备兵源。移民作为关东军的补充兵源,不但迅速及时,而且储备雄厚。太平洋战争后期,“开拓团”内男性除老弱病残者外,全部被强征入伍,送上前线,支援“大东亚战争”。第三,掠夺农业资源,确保“开拓增产”,支援“大东亚战争”。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土地肥沃,人口稀少,面积相当于日本的数倍。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早已垂涎欲滴,视其为“皇国日本的生命线”。日本“百万户移民”国策正是这一“开发”、掠夺的产物。“百万户移民”国策成败利钝,土地是首要的必备条件。因此,日本在“百万户移民”计划中掠夺土地作为首要任务。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掠夺了中国大量土地,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掠夺土地已达3.9亿亩,其中日本移民直接占地2281.5万亩,约占东北全部耕地面积的10%-15%。土地的掠夺一方面使日本移民取得更多的土地所有权,实现长期占领:另一方面解决日本“土地饥饿”农民的粮食自给,在战时则力保日军的粮食需要。
二、关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特点
国内相当多的学者都对日本移民东北的侵略特点做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季淑芬总结了其移民的军备性、缓和日本国内社会阶级矛盾的紧迫性、移民输出的强制性和移民宣传的欺骗性等特点。李淑娟则从五个方面剖析了日本移民侵略的明显特征:1、规模大、时间长、数量多,是世界殖民史上很少见的大规模的野心勃勃的移民侵略计划。日本政府不仅将向中国东北移民定为国策,而且将移民活动的主导权转归日本政府控制。上至日伪中央政府,下至每个乡村,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在整个日本和伪满洲国从上到下形成一张移民侵略的黑网,把中国人民拉入深重的灾难之中。就其时间、数量来讲也是世界移民史上罕见的,从日俄战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长达40年之久。据日本战犯古海忠之笔供;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移到东北的日本移民实际数共计10.6万户,31.8万人。伪满时期用于掠购和为日本移民开造农田的经费达6.5亿万元,用于移植日本移民及其它方面的经费达5.9亿万元,共计12.4亿万元。以上数字,充分证实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2、日本移民的政治性、军事性、掠夺性昭然若揭。日本的移民是作为其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军事占领、经济控制互为表里,互相配合的。首先,日本帝国主义把移民作为对苏战略的潜在兵源和对内维护其殖民统治的辅助力量。日本移民在关东军的武力保护下成批入侵到我国东北的战略要地,其军事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由于移民是农业移民,掠夺土地是进行移民的必然前提条件,而广大中国农民被剥夺了土地,丧失了重要的生产手段,则是移民的必然结果。因此,移民入侵过程必然要与土地掠夺的过程相伴随。而拼命掠夺土地的直接目的,在于实现更大规模的农产品掠夺。3、日本移民的国策化、法律化。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在1936年8月25日正式宣布,把向中国东北移民作为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活动的“国策化”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满洲移民”政策的最终形成。为使移民侵略的行径合法化,日本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移民的法律。4、移民输出的强制性。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基本手法是法西斯式的强制性,表现在浓厚的国家功利主义色彩。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有计划的强制性的集团移出是其突出特征。所谓武装移民是在军部和在乡军人会干预下进行的。百万户移民计划开始实施后,实行所谓“分村分乡”式的移民。这是一种极其毒辣的做法,把每一个村子中的一半或者两个村子中的一个村子的居民全部作为移民送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作出所谓“强化开拓民送出的一个方案”,加紧进行移民侵略活动。这时,更有所谓“大陆归农开拓团”,将无业者和非农业户强行移送中国东北。此外,还有所谓“满洲建设勤劳奉仕队”的组织。尤其在战争末期,其强制性和掠夺性表现的更为明显。5、移民宣传的欺骗性。日本帝国主义除使用强制性输出手段外,还辅之以虚伪的欺骗性宣传。到中国东北来的人多数是在日本过不下去贫苦农民,他们抱着从“土地饥饿”中解放出来的幻想,而被利用来对满进行侵略。日本侵略者在募集移民时经常使用“为了祖国”的口号蒙骗日本人民。这样,在日本侵略者的蛊惑宣传下,分村分乡运动急剧的开展起来。尤其在“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募集要纲”公布后,日本政府开动各种宣传机器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这样,日本青少年在政府的欺骗宣传下,离开了自己的土地,被强制送往东北。
三、关于日本移民东北给中国人民所造成的灾难
所有的研究者都指出了日本移民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简要归纳如下:1、日本对中国的移民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直接灾难是对土地的掠夺。掠夺土地是进行农业移民的前提条件,日本向东北的移民与大量掠夺东北农民的土地同时并进。到1941年3、4月,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巧取豪夺的东北土地已达20026000公顷,是“日本内地耕地面积约600万町步的3.7倍强”。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地区侵占土地3900多万垧,其中日本移民直接占地2281500多垧,约占东北全部耕地面积的10%-15%。虽然日本一再强调所谓“未利用地主义”,但其所强占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熟地。其剥夺土地的手段主要有:一是逼迫伪傀儡政府开展地籍整理,“合法”地没收“国有地”、“公有地”、地主不在土地和抗日将士的所谓“逆产地”,并直接划入日本移民征地之中;二是以极低价格强行“收买”,变相对中国农民的土地强制剥夺;三是以“危险地”“维持治安”为名,将农民赶出家园没收土地。另外通过“紧急农地造成计划”的实施,更掠夺了大量的土地。2、失去了土地的中国农民被迫沦为日本移民的佃农及长工,遭受了民族剥削和压迫。据1941年统计,日本移民将强占中国土地的66%再出租给中国农民耕种,有的地区竞高达94.65%,收取高额地租。3、日本将失去土地被迫离开家园的中国农民强行编入“内国开拓民”的行列,他们历经苦难,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榨,死亡率极高。4、为推行移民行动及掠夺土地和安置移民,日本不仅是强行低价“收买”甚至以治安、军事需要等名义公开掠夺,并不断发生暴行事件。5、日本移民团来到东北后,以“优等民族”和“太上皇”自居,对中国人民肆意欺压和迫害之事也屡有发生。
四、关于日本移民中国东北是否带来现代化的问题
日本帝国主义为掩盖其移民侵略的罪恶目的,大肆宣扬日本移民为中国东北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给这一落后地区带来了现代化”。中国史学界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揭露与批判。他们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史实,说明日本移民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而决非带来了“现代化”。辛培林在《必须正确认识日本的移民侵略问题》一文中,结合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论述,尖锐指出:第一,如果说英国在印度造成的社会革命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话,那么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连这一点也没做到,因为它的移民活动完全是为侵略、为战争而进行的对土地、农产品、农业劳动力等一切农业资源的疯狂掠夺。第二,再进一步说,当时的日本虽然已是一个帝国主义,但就其经济形态来说,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所不同的。它“虽然发展到垄断资本阶段,仍是多半具有封建色彩。”它在农业上更是“半封建的”。由于在自家不经营、专靠出租盘剥佃农过活的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下,无法实行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也就是说,连它自己都不那么“先进”,都不那么“现代化”,怎么能把先进的现代化带到中国东北来呢?君不见,日本移民侵入到东北之后不也是逐渐变成了寄生地主了吗,从而使中国农民雪上加霜,不仅受其封建的超经济剥削和掠夺,更受其民族的压迫和奴役。至于农业中的一两件新式农具的使用(有的也没有使用)和水田面积的扩大也只是为它的侵略战争提供了更多的粮草而已,而根本上起不到也没有起到东北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孙继武和郑敏也在充分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揭露: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也是非常恶毒的,所谓“开发”、“开拓”、“五族协和”和“王道乐土”只不过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用来蒙骗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一种宣传。从根本上讲,它绝对不存在什么“开发”和“开拓”的动机;从结果上看,日本移民更没有带来所谓的“其乐融融的五族协和”和“王道乐土”的景象,带给中国东北人民的只有侵略、掠夺和血淋淋的殖民统治与民族压迫。
五、关于日本对中朝日三民族移民政策的不同
一些学者在研究日本向东北移民侵略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同一时期日本对中国关内汉族及朝鲜人往东北称民的不同政策。孙春日作了如下分析:日帝推行东北农业移民的目的,在于解决国内问题的同时,要在东北人口中让日本人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使日本人在伪满州国中稳定的处在场心地位,并为将来进攻苏联打下人力、物力基础。因此,日本极力地推行了日本国内的大规模的“满洲移民”。日帝的“满洲农业移民政策”,以日本人为主体而推行,对汉朝二民族的移民政策也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1932年关东军特务部制定了《满洲移民要纲》并规定了对汉朝二民族的移民政策。规定汉朝二民族移至东北的过程中,在社会秩序、占有土地、地域选择等方面不能为日本移民带来不便。此外,即使对汉朝二民族的移民政策,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为缓解日本殖民地朝鲜国内的民族矛盾,巩固其殖民统治,对朝鲜人迁入东北,日伪采取了“放任”政策。即把着眼点放在安定既往东北的朝鲜农民身上,而对新移民者则采取了不积极奖励的政策。同一时期,日本对关内汉族的移民政策与朝鲜人不同,一直采取了兼用“不放任”和“不拒绝”之限制政策。其限制关内汉族的迁入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限制每年迁入的移民数,第二是限制移民资格。日帝在大力推行日本人满洲农业移民的同时,对朝鲜人和汉族人分别采取“放任”和“限制”政策,使二个民族的移民结构发生了变化。即朝日两民族移入东北处在上升的趋势,而关内汉族则处在减少的局面。朝鲜人大量涌入东北,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初衷事与愿违,却反映了朝鲜人到东北改变其生活处境的愿望。而汉族移民的减少,则正好满足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意愿。
对日本移民东北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还涉及了许多方面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述之。总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是一个亟待进一步拓展的领域,仍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继续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此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