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衰落的问题与出路--对近30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_大学和学院论文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衰落的问题与出路--对近30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_大学和学院论文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中国旅游论文,出路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本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为标志,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到2008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已走过了30个春秋,回顾这30年来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在为教育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而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旅游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而忧虑: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不断走低,本科生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确存在着严重问题。关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已有学者从多个方面进行过论述[1-4],并且提出了各自对策,但是上述问题在不同的大学里的表现及严重程度是不同的,譬如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和中国最先开办旅游本科教育的大学以及其他综合性大学,由于校情的差异,他们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旅游本科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

1 中国大学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现象

本文所说的旅游本科教育萎缩,指的是学生专业认可度低、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旅游专业教师数量相对减少或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相对降低、旅游院系的地位相对降低等现象。在此没有把旅游招生规模作为衡量因素是考虑到目前高校仍处于扩招态势,学生人数的多寡不能说明问题,但是对于同一学校来说,招生规模的纵向变化可以部分说明旅游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了使问题呈现得更加清楚,分为著名大学、最先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三类分别阐述。

1.1 中国著名大学旅游本科教育情况

“著名大学”是一种模糊说法,为了便于考察,这里以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位的大学作为分析对象。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吕嘉、郭石林的《2002-2007中国大学评价》的研究成果[5],近6年里进入前10名的大学一共有12所(因为有的大学并非每年都进入前10,所以不止10所大学),它们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这12所大学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办学水平,分析旅游专业在这些大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有利于我们了解旅游专业在利用优势教育资源方面的情况。旅游专业在这些大学里的发展及处境可以分为以下5种情况:

第一种:没有旅游及相关专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二种:有旅游及相关专业但已停止招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三种:虽然未停止招生,但是学科地位有所下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第四种:偏重于旅游文化或历史、地理某一方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第五种:设有旅游学院的大学——中山大学。

这5种情况的产生都是由其校情和专业发展的背景造成的,具体来说: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知名的两所高校,立足于发展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而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理工类大学,自有其专业定位。最著名的大学里往往不设旅游专业,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譬如美国有旅游相关专业的大学排名较靠前的也在10名左右,如康奈尔大学(Connell University)和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6],旅游及相关研究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研究者的视野。但是,根据吴必虎和蔡利平的研究,“旅游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向这些最高学府渗透”[7]。

西安交通大学曾经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现已停招,其原因是2003年实行按照工商管理专业统一招生,由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较少而停招。与旅游管理专业萎缩乃至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校管理学连续6年获“管理学”学科门类排名全国第一[8]。这种情况似乎说明:置于管理学院下的旅游专业并不会因管理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甚至强大的工商管理专业有可能“吞掉”旅游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大学虽然未停止招生,但是学科地位有所下降。下降的表现有:第一,旅游专业在学校教学机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如浙江大学,由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旅游学院一级教学单位下降成新浙江大学商学院下的一个系,属于二级教学单位。第二,招生规模有所下降,如复旦大学旅游本科招生人数,从2002年的41人下降到2006年的30人[9]。第三,旅游专业在横向师资力量对比中居于劣势,如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有教师5人,仅占管理学院教师总数的4.8%[10]。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不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而是分别在人文学院、地理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与历史、地理、文学类的专业相比,其“管理学”的特点更有吸引力,所以旅游专业在这3所大学里的招生规模没有大的下滑,南京大学2006年、2007年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甚至还有所上升[9,11,12]。但是这种专业安排方式是否有助于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还值得商榷,毕竟旅游专业与历史、地理和文学等专业的学科差异性较大。

在中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里,中山大学是唯一有独立的旅游学院的大学。最初旅游专业也是在管理学院,2004年成立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后,管理学院和旅游学院均有旅游专业[13]。

中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是中国优势教育资源所在,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著名大学的旅游专业大多数处于萎缩状态或萎缩状态的边缘,这将影响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研究未来的发展,并进而对行业的发展带来长期不利影响。

1.2 最先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8所高校的情况

1981年,由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春大学、中山大学8所院校最先开始开办旅游本科教育。由于起步早,这8所大学在旅游本科教育方面较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办学优势,但是即使如此,现在这8所大学里旅游专业的境况也不容乐观。

1.2.1 招生规模相对于其他专业没有增长甚至还有所下降

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趋势相反,这8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普遍出现了下降的态势。上述大学中的多数,近年来每年招生规模维持在30人左右。

1.2.2 师资规模和职称结构27年来变化不大

伴随招生规模下降的还有旅游师资的变化,虽然旅游专业教师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是相对规模仍在缩小。旅游专业教师规模最大的浙江大学,教师人数22人[14],教师人数最少的长春大学仅有2名旅游专业教师[15]。而且教师的职称结构经过27年的发展也没有很大改观,仍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为主,教授人数较多的有4—5名,大多数学校的教授人数在1—2名,与各自学院其他专业的差距较明显。

1.2.3 专业特色不明显

除了外语类大学强调外语特色外,各高校并没有依托师资和研究优势进行特色化专业设置,仍采取高度雷同的专业划分模式。

1.2.4 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行业内就业比例“双低”

旅游专业一度是“就业率高、收入高”的热门专业,但是随着就业层次的走低,选择专业时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譬如某大学2007年30名毕业生中,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人数仅8—10人[15];大多数大学近年来选择行业内就业的不足50%[16]。学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看来,至少是高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职业期望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策略三方面共同造成的[17]。

1.3 其他综合性大学

在上述8所高校率先开设旅游专业后,随着中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和高校扩招,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旅游本科。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762所(包括开设旅游本科的综合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学校及专门性学校),与2005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69所[17]。旅游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盲目开设旅游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难尽人意,因此院校的增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不能视为旅游教育真正的繁荣,这种盲目开办旅游专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以至于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限制批准高等院校新设旅游本科专业[18]。

从对三类学校旅游本科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旅游专业的整体招生规模在扩大,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正逐渐淡出那些著名高校,连最早开设旅游本科教育的8所高校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所以旅游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总体而言是非优扩张。这种扩张正把旅游教育从优势教育资源中挤压出来,转入其他不具旅游本科教育优势的学校,这不仅进一步降低旅游本科教育的声誉,还会对旅游的研究生教育和旅游研究带来不利影响。

2 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原因分析

旅游本科教育的萎缩有部分原因是原来盲目扩张后规模上的正常回落,但是通过对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行业发展两方面的审视,我们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与高等教育体制下人才的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矛盾,即旅游高等教育体制下人才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这种不适应最终导致旅游高等教育萎缩。其实这种矛盾从旅游本科教育开始之初就存在,只不过在过去统一分配的体制下,加之旅游本科生人数较少,矛盾没有这么突出。扩招后,尤其是实行自由选专业以来,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现在到了不得不正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了。

2.1 矛盾之一:旅游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与本科教育人才同质化之间的矛盾

行业对人才需求有潜在定位,这对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著名大学的旅游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差异化的要求。旅游行业对人才分层需求的潜在定位是:

(1)初级人才:劳动力市场或者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2)中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和普通大学毕业生。(3)高级人才:著名大学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和具有旅游本科教育优势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这种潜在定位是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所需要具备的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眼界视野而形成的。一般来说,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著名大学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能使他们拥有胜任高级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较高的综合素质。但这一潜在定位在实际中却难以实现,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的都是同一层次的旅游从业者,行业需求的多层次人才中需要高校提供的,高校却提供不了。

在顺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方面做得较好、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香港理工大学。该校通过对旅游业用人需求规律的长期摸索,将本校的饭店及旅游管理的毕业生定位在旅游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招生人数限制在香港每年新增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数量内,并通过课堂学习和实习,使学生毕业时能真正达到行业对中高级管理者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层次很高,实现了高等教育定位与行业对人才需求定位的对接。

2.2 矛盾之二: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无疑对工商管理的一般专业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却存在明显的弊端。按照上述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而存在,因而课程体系突出了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而掩盖了旅游的特色,由此导致学生所学的旅游行业知识只能是泛泛而论而缺乏行业针对性。不管是饭店业、旅行社业、会展业、航空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这些大的行业,还是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管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等细分的行业领域,行业特性都非常强,都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统一尺寸”的学生所能胜任的,甚至也不是传统的“饭店+旅行社”的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所能应付的,所以培养模式与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适应,自然难以帮助学生在旅游行业发展。

2.3 矛盾之三:行业对理论和经验的双重要求与本科教育中实习缺乏之间的矛盾

旅游行业对于从业者的经验非常看重,一般来说,企业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要求是理论可以弱一点,动手能力要强,要有实习经历,对本科生的要求则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要强。所以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是双重的,但是目前高校旅游本科的培养方案普遍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实习,培养的是单向度的理论型学生,使得旅游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难以与职高生竞争。

由于缺乏实习经验,旅游本科毕业生只能从最底层的服务岗位做起,而其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初级岗位工作则看起来要“优越”很多,这种同一学校、同一院系毕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后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增强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失落感,打击了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使旅游管理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较多实习机会和实习经历,那么旅游毕业生职场上的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即使在行业内就业也无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行业内就业率“双低”的局面就无法扭转,旅游本科教育必将因为生源萎缩而陷入困境。

3 解决问题的措施

3.1 解决问题的契机

当前旅游本科教育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时候,所幸有利的外部环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3.1.1 契机之一:有利的旅游业就业前景

与旅游本科毕业生行业认同度低和就业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70万个旅游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16]。旅游业面临着巨大人才缺口,这缺口既有总量上的缺口,也有结构上的缺口。旅游就业前景看好为我们解决旅游本科教育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旅游本科教育的问题加紧研究,商讨解决方法。

3.1.2 契机之二:学生就业观念正在改变

长期形成的“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偏见和大学生“天子骄子”的看法使大学毕业生不愿在旅游行业择业。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出现,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转变旧有的择业观念,由“精英化择业”向“大众化择业”转变。这对旅游就业是一个利好消息。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高旅游毕业生行业内择业率。

3.2 解决措施

在无法完全改变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情况下,只能在体制内寻求问题的出路。

3.2.1 强化旅游的专业特色,为行业培养专业性人才

首先应紧跟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发展进程,将旅游专业进行细化、特色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人才培养口径统一、却不适应行业需求的尴尬局面。可喜的是,一部分高校已率先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他们通过调研行业的实际需求来细分出恰当的专业来。这其中又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从原有的学科设置中细分出一些专业,譬如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除了保持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外,又从中分出了饭店管理、国际旅行两个细分专业,是立足原有专业进行的较稳妥的改进方式[19]。第二种,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所采取的通过具有实质性的产学合作对专业设置乃至授课内容调整、教材编撰、授课方式和实习安排所进行的较深入的改革[20]。第三种,较为彻底的变革方式,即依托强有力的师资支持成立新的旅游院系,专业设置完全从行业实际出发,如2004年成立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的华南理工大学,所设立的专业方向(系)均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旅游人才最缺乏的专业方向。它们的实践给高校在专业设置改革中提供了有益借鉴,那就是旅游管理这类应用型专业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进行细分化和特色化,才能适应行业需求,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3.2.2 实行实习时间累积的弹性实习制度,缩短毕业生的基层工作时间

已有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具体做法是借鉴国际著名酒店管理学校洛桑酒店学院的学生实习方案,在整个大学期间,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初级、中级实习,将学生的实习时间累积起来记入学分,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行业的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这样有助于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从事中层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3.2.3 将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的课程整合,同时增设专业性强的旅游行业管理课程

在这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课程改革进行得较为成功。该校与首旅集团进行新的校企合作办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深入听取企业方的意见,将课程体系完全与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结合起来,并通过深入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达到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这样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与别的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要从基层干起相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毕业生却被企业早早聘为管理者[20]。

3.2.4 充分发挥旅游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提高旅游在其他强势学科中的主导地位

在目前“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多设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但是与工商管理专业比较,不管在学科成熟度上还是在师资方面,旅游管理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只有依靠学科带头人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作用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立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才能获得较多的办学资源,摆脱旅游专业附属于工商管理的不利地位,真正实现“旅游人”领导旅游专业发展的局面。

4 结语

高校扩招后本科生就业面临严峻局面,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这为我们改变当前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局面提供了良好契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从提高学生就业层次入手,通过采取上述诸项改革措施,形成“就业层次提高——专业认可度提高——生源充足——学科摆脱萎缩转向成长——提高学科地位——获得更多办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就业层次”的良性循环,使旅游高等教育能够增强利用优势教育资源的实力,获得好的发展空间,由萎缩转向成长和优质扩张。

标签:;  ;  ;  ;  ;  ;  ;  ;  ;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衰落的问题与出路--对近30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_大学和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