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SSCI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国人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C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近500种学术性较强、学术影响较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自1998年至2006年,CSSCI已收录论文63万余篇,引用文献400余万篇次。这些数据为我们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概况的了解提供了客观依据,清楚地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地展现了各学科之间的差距。本文将通过论文的引文情况阐述各学科研究之间的差距,并对一稿多发、期刊自引互引等现象,分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问题。
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引用分析
学术论文通常是建立在前人、他人或自己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创新成果,即使是一些原创性的论文也往往需要借鉴或运用他人或自己的前期的成果。这种借鉴或运用,在论文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注释、引用或参考文献。通过参考文献或注释引用,可以分析一个学科的研究深度和规范。分析各学科的引用文献文种可以发现该学科与国外研究的接轨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情况,考察引用文献类型可以分析出一个学科的发展态势和成熟度。
1、引用文献数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篇均引文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CSSCI的统计,2000年CSSCI所收录的论文篇均引用文献数量仅有4.99篇①,到了2006年篇均引文数量已达9.01篇。2000年无引文文章占40.1%②,2006年已降低到18.6%。这说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不断走向规范,研究深度在逐步加深。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无论在拥有引文的论文比例上还是篇均引文数量上,均与自然科学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2004年的统计,自然科学期刊论文的篇均引文数已达到十数篇③,而同期的CSSCI期刊的篇均引用文献数量只有7.38篇(见表1)。通过表1和表2,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学科之间的引文差异。
应该说,引用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所研究课题的发展源流,使读者可以对论文的来龙去脉、研究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它对读者全面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和引导读者获取文献、阅读文献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从表1可见,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论文篇均引文数相差很大: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社会科学学科普遍低于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还同样告诉我们,传统的人文科学在学术规范和学科成熟度上要好于和高于社会科学,那些篇均引文数量较低的学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表2中无引文论文的比例虽然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没有显著差别,但某些学科偏低的比例应当引起这些学科及相关期刊的重视。有些学科(例如统计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不仅无引文文献很多,而且篇均引用文献数也很低,说明这些学科的学者要注重学术规范,注重引证,加强研究力度。
2、引用文献语种分析
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可以帮助分析学者的阅读取向和获取学术资源的语种状况,了解学者对国外成果、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把握情况,各学科学者对外文学术资源的重视程度及阅读与获取能力。表3给出了2004-2006年CSSCI各学科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
表3的数据证实了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来源主要还是中文文献,占据近2/3的比例。如果将所引用的外文文献按语种划分,则英文文献也占据很大份额,达到了20%。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文献是译文,其占比达到11%左右,其他语种文献的引用相对较少④。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虽然学者更多的引用中文文献,但仍有1/3的比例是对国外文献的引用,表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到来自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英两个国家)的较大影响。
比较各学科引用文献的语种可以发现,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学科其论文对中文文献的引用比例较高,如考古学为92.09%、中国文学为86.05%、历史学为82.93%、民族学为75.84%、宗教学为74.93%;具有明显对国外研究和对国外理论、方法吸收较多的学科其外文文献的引用较高,如外国文学为72.953%、心理学为69.66%、管理学为48.67%、政治学为48.48%、哲学为46.59等。
分析对外文文献引用比例较高的学科可以看出,我国的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界的研究在大量地吸收国外的理念、方法和经验等方面的成果,政治学界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研究的关注扩大了整个学科对外文文献的引用比例,而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流派一直在影响着我国哲学界的研究,这些文献在我国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3、引用文献类型分析
从学科角度分析引用文献类型可以考察学科的成长性和成熟性。一般来说,发展快速的学科其文章引用的论文比较多,而较为成熟的学科引用著作较多。例如,自然科学引用文献中论文的引用量占全部引用文献的70%以上,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的引用量大约占33%左右。因此我们通过引用文献的类型可以考察一个学科的成长性,为我们进行学科规划提供依据。表4给出了2004-2006年CSSCI收录论文的引用文献的类型数据。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参考文献最主要还是来自于图书,图书占全部引用文献的2/3左右,说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图书的倚重。分析数据我们还发现,人文科学相对社会科学而言,图书资源更加重要。这一方面说明人文科学较社会科学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科学大多学科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社会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期刊论文的引用量大于人文科学。例如,日益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心理学,其期刊论文的引用量占该学科全部引用文献量的60%左右,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经济学、体育学和管理学的论文的引用比例均在50%以上,说明这些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着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增长点。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趋势是,网络文献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2000-2006年间,其被引数量增加了20多倍⑤。作为擅长于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者对网络文献具有更强的获取能力,引用比达该学科全部引文的12.62%,而其他学科均没有超过5%。这表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资源必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
三、论文的合作状况分析
科学研究的合作对科学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科学研究的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其优势已经日益显现。我国自然科学的合作论文已经超过90%,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力度近几年虽然在不断加大,但还显得不够。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CSSCI每年论文涉及的作者数约6万左右,作者有独立完成论文的,也有合作发表论文的。表5给出了我国2004-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作者合著情况统计。
通过表5可以看出,相对自然科学研究而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合作度是很低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指出⑥,2003年中国科技论文的合著比例已经超过了85%,并且还在逐年增加。虽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如2000年还不到24%,2004年已达29.9%⑦。但表5中统计的2004-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平均合著度仅为30.84%,说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形式主要还是以个体为主,尤其是人文科学。从合作形式上看,主要以两人合作为主,两人合作的比例占合作论文的总量的74.08%,人文科学的两人合作的论文更是占合作论文的90%以上。而两人合作绝大部分来自于师生的合作模式。
分析各学科的合作情况可以看出,那些具有自然科学性质、需要团队合作以及需要大量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或相互渗透的学科,具有较高的合作比例。例如,一直自诩是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具有和自然科学相近的合作比例(75.62%);其次是大量借助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的体育学具有59.77%的合作比例;管理学一直被认为是交叉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也具有47.98%的合作比例;另外,经济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日益渗透,其合作比例为43.09%;同样,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也具有较高的合作比例,达到33%左右。另外,考古学的合作统计数字虽然只有24.6%,但实际上考古学论文的合作比例是非常高的,它的大量论文(发掘报告)都是以团体作者呈现的。其余学科,除了统计学、社会学和法学超过24%以外,其他学科的论文合作比例均在20%左右或以下,可见传统的人文科学的合作比例都是非常低的。我们可以预感到,随着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合作度必将不断增加,合作研究必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
2、合作类型分析
对高校作者和非高校作者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透视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合作形式。借助跨机构合作数据,我们可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跨机构合作状况。表6为CSSCI统计出的2004-2006年论文作者的机构合作数据。
由表6可以看出,高校作者的合作论文占所有合作论文的80%以上,高校合作论文的比例远高于非高校论文的合作比例(高校为31.93%,非高校仅为13.98%)。这也印证了我们上面的分析,即带有大量自然科学成分的心理学、体育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均具有很高的合作比例,人文科学论文的合作大多来自于导师和学生的合作。同时也反映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真正跨学科、跨机构,相互优势互补的合作相对较少。分析各学科合作情况,除考古学、艺术学以外,其他学科的合作论文比例均以高校为高;跨机构合作则以那些合作性较强的、交叉明显的学科为高,如考古学、体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等学科。
通过上述合作论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研究需要大力加强,个体研究节制了创新,学科的交叉渗透期待着团队协作,只有通过学科渗透、强强合作、优势互补,才能使人文社会科学得到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
近几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学风问题、学术腐败以及学术道德规范问题。仅仅从CSSCI收录论文的数据统计中就发现了大量学风和规范问题,如一稿多发、一稿重发、论文虚假引用、期刊自引、期刊互引等。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正确引导,以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1、一稿多发问题
仅对CSSCI收录的2004-2005年2年所收录的论文统计,即发现了一稿多发的论文300多篇(其中还不包括作者将文章题名改变了的那些文章,也不包括跨年度的一稿多发)。同一论文发表在3种杂志上的就有5篇。假如把统计范围扩大到所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这一数字将会更加触目惊心。我们对所有一稿多发的论文都进行了核对,有一半以上的为完全相同,还有1/3左右的略有不同,还有较少的部分进行了一定数量的修改。一稿多发原因的分析:
其一,作者问题。由于一些职称评定、科研奖励、获取学位等政策上在论文数量和时间上的规定,许多作者为了论文能尽快发表,以防退稿后再投耽误时间,采取了一稿多投的策略。特别是网上投稿的出现,更方便了这种一稿多投,有许多网上投稿的杂志社每月可收到千篇以上的稿件。我们对一稿多发的论文作者作分析后发现,在校研究生的一稿多发现象最为严重。据我们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投稿几乎有50%的论文是一稿多投的。
其二,期刊社问题。我们分析了一稿多发的时间差距,有少量的多发文章跨越了半年左右,这就有可能是杂志社延误了规定的审稿时距或录用了文章后没有及时回复作者而造成。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呼吁,第一,学者要自重,要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和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各机构的学术考核制度要进行一定的改革;第二,建立杂志社网上投稿联盟,对每个杂志社的来稿可以在整个投稿联盟中查询,以杜绝网上一稿多投现象。这样对一稿多投会有很大的威慑力,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稿源调剂;第三,各杂志社应建立完善的稿件及时回复制度,保证稿件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作者。
我们除了发现不同杂志上的一稿多发现象,还存在一个杂志上重复发表同一篇文章的现象。我们对2004-2005年期间在CSSCI收录的期刊进行了查询,同一篇论文重复发表在同一种杂志上的就有15篇之多,有的是题目、内容完全相同一字不差的连续发表在两期上,还有的只是做了很少的改动发表在半年以后的卷期中。可见,我们的一些杂志在管理上、制度上、选稿上存在着很大问题。这必须引起这些期刊杂志社的重视。
2、期刊引用问题
由于目前高校文科评聘职称、考评绩效等的论文统计源主要是CSSCI,这样使得非CSSCI来源期刊的稿源和文章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大多数期刊在为能够进入CSSCI努力提高学术质量。也有许多期刊在“另辟蹊径”,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其一,期刊的自引。CSSCI一些来源期刊为了有较高的被引数量使之得以保留在来源期刊中,泛滥自引,甚至编辑部擅自在作者的文章加上对自己刊物的引用。通过对2004-2005年的期刊自引率统计,CSSCI来源期刊自引率非常严重,其中自引率达到25%以上的期刊均在100种以上,有的期刊自引率甚至达到90%左右,如果排除一些狭窄的学科期刊的话,仍然有70-80种期刊的自引率在25%以上。而美国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对自引率超过20%的期刊就拒绝收录⑧。如果CSSCI的选刊也以这样一个标准,那么CSSCI现有的来源期刊将有1/4左右的期刊将被请出。
其二,期刊的互惠引用。为防止大量的自引造成选刊数据不准确,因此CSSCI选刊中除了被引数量之外,还使用了一个主要指标“它引影响因子”。而这一指标又引发了另一种办刊不正之风,一些期刊的相互“交易”或“互惠”,即相互引用,以保证相互间都能保留在来源期刊中。有一个CSSCI来源期刊杂志社的主编和我们说,有数个杂志社要求与他相互“帮助”,并将近两年的自己期刊刊载的文章目录交给他,同时向他索要他们期刊的文章目录,这样好相互引用、“共同提高”。可以想象,这样的引文还有科学性吗?我们的统计数据还能反映真实的科学研究的源流吗?
其三,期刊的协议引用。有些非CSSCI来源期刊为了能早日进入CSSCI,他们不是从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入手,而是在寻找“捷径”。例如,一些期刊主编“求助”与自己关系密切或本机构的来源期刊主编,请求他们在文章中加引自己的期刊,以提高自己期刊的被引数量和影响因子。
其四,高校学者引用学报。这一问题主要是反映高校学者撰写文章引用自己学校学报的问题。每个学校都在把自己学报当作本校的学术生命线,如果学报进入了CSSCI,对本校的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学术地位都会有很大帮助。但如何进入?许多学校发起了“总动员”,让本校的老师发文多多引用本校学报。有一个数据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2005年我们在遴选来源期刊的时候,来源期刊中综合类期刊与高校学报在同一个指标数值(遴选来源期刊的最低值)以上的比率是45:51,而在2007年选刊时,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45:69。
五、结束语
CSSCI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全面、客观、较为科学地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概况、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从CSSCI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是健康的,发展是迅速的,是欣欣向荣的。但从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存在许多不健康、不规范甚至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也与许多部门和机构的政策导向有关。例如,许多部门和机构的政策在无形中刺激着这些学术上的不健康、不规范行为,许多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催生了各类问题的出现。我们应当警觉,不能让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偏离科学这一轨道。
①②④⑤⑦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第7页,第9页,第8页,第13-14页。
③章建勇主编:《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2005年卷),[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5年版,第7-33页。
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⑧邱卫平:《ISI Web of Science(SCI,SSCI,A&HCI)的选刊标准和过程》,在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报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