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询问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动性论文,自觉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也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 程,建立在认识、掌握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历史自觉能动性”,尤其是“社会 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 并且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问题。因此,反思和总结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 的经验、挫折及教训,应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询问和思考。
一、理论与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 展过程。马克思指出,“我们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8页。
)恩 格斯进一步指出,人们只要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可以自觉地利用历史规 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 候 ,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作用。但是我们一旦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 影响,那末,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 决于我们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19页。
)“它的本性(指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 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13页。
)恩格斯还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建 立在自发性的基础上的,人们未能认识历史规律性而被盲目的必然性所支配,现代生产力 只是作为一种盲目的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的和破坏性的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力量,因此, 在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在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存问题都取决于天然的 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清除掉。“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搬到社会中的 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 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3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以强食弱肉、生存竞争为外部表现的社会发展的自发性特征,和社 会化生产力与私人占有的矛盾,却正是人们自觉地利用历史规律性从而创立新社会的基础和 起点,新社会的理想是要按照社会大生产的本性,以生产资料的社会性所有代替资本主义私 人所 有,从而消除生产发展的人为障碍,使生产获得无限的增长,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 然导致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是人们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创举,人们由此进入真正作为自 然界和社会主人的时代。可以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归结为“历史自觉能动性”和“ 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命题。所谓“历史自觉能动性”,有别于一般的“自觉的活动 ”,自觉的活动指的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 础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活动;而“历史自觉性”虽然属于“自觉的活动”和“意识能动性 ”的范畴,却是特指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历史规律性,和社会化大生产 的本质要求,能动地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使之合乎既定的理想目标,自觉地创造历史。而 所谓“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是指人们将历史自觉能动性运用于创建、运用、发展新 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动过程。马恩认为,与资本主义的自发性不同,社会主义是以人 们自己自觉创造自己历史为其本质特征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多种重要著作之中,现将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段文字照录如下: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随之消除。社会 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 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 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 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这 些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 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 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 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则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 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 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17页。
这是一份人类自由解放的宣言书,一种辉煌的理想,她对于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影响 是不可估量的。然而,我们认为,恩格斯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设计,毕竟是建立在对 当时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的,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的一些人类理性的普遍性因素, 如“商品”、“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作用却估计不足。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 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分析,是对现存的历史事实的认识,合乎“历史的本质” 、“历史的必然性”的范畴,而对于未来新社会的预见、构想,是根据历史本质和历史必然 性的推断和预见,属于“逻辑的必然性”。显然,关于事实的“历史必然性”和关于预见的 “逻辑必然性”其含义、实质、地位、有明显的区别。我们认为,要将“逻辑的必然”(社 会理想)转化为一种现存的事实,需要多方面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配合,特别在物质世界运 动的最高形式社会领域里更是如此。根据恩格斯上述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从构想的实现 条件和操作手段方面,可以提出一系列理论上的歧义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中证 明,对社会主义运动本身而言,往往是生死攸关的,这些问题包括:
其一,恩格斯所言:“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2页。
)是不是指“社会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还是别的形式的“所有制”?如果是“社会 所有制”,那么其具体形式又是什么?如果是“国家所有制”是不是指国家直接经营、管理 ,即所谓“国营”?所有制与经营形式能否分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尚未说明和系统论述,而 在实践中却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一语中的“一旦”,字面上指的是“一天早上”, 而组成连词“一旦……就……”即如果这样做,就会立即产生相应的结果,无论这两种用法 都 关涉到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的“时间”或“时机”的问题。也就是说,实行生产资料社会 所 有的时间、时机应如何把握?马克思曾经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 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3页。
)这就说,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以现存的生 产力状况为前提,那么,这二种说法又该如何分别理解?
其三,“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里“人们”的实际涵义是什么?作为 历史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是指“联合起来的生产者”、“自由人的联合体”、“无产阶级的 国家政权”还是“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如果是指“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才是“历史自 觉能动性的主体”,那么,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又怎样?“无产阶级国家”或“ 自由人的联合体”又如何保证马克思所言的“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简言之,民主与集中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成为关系到全局的重大问题。
其四,把“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即公有制,“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管理社会生产即计划 经 济,作为生产力无限止地发展和人们自觉创造历史,进而走向人类自由王国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成立?或者还需要其他相关的一系列条件?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又 一个重大问题。
上述问题说明,社会主义要从理论走向成功的实践,由逻辑的设想转变为存在的实际,包 涵着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的配合和一系列实践操作具体环节的理解运用。而这些,马克思恩 格斯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需要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们正确地运用发挥历史自觉能动性, 作出自己的回答。
二、实践和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构建新社会的理想,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确运用和发挥历史自觉性,推动社会历史进 步的理论,由十九世纪延到二十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和基 本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的阵营撕开了一个缺口,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又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多数又是倒向社 会主义阵营的。总之,世界历史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确实证实了马克思恩格 斯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论断的正确性。然而,社会主义在人类 历史上毕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她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或模式可资借鉴。马克思恩格 斯提出的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理想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构想,而将这种构想转变为成功的实践, 必须应对现实提出的种种挑战。而且,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自觉地创造一种新社会,与在 自然领域通过认识事物规律组合创造一种物质的新结构或新形态,其困难和复杂程度无异要 增加千百倍。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 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各国既有的客观条件,并把两者合理地结合起来。
列宁领导的党成功地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较好地解决了极其 严酷的革命和战争条件下人们的物质供应与分配问题,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当列宁发现供 给制已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时,及时采取了不同于供给制的“新经济政策” , 允许农民的余粮上市场交易。这说明列宁并没有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新社会消除商 品生产的既成结论,而是创造性地根据现实社会生活提出的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 的基础上灵活地变化党的政策措施,这是对马、恩理论的正确解读方式。但是,列宁的新经 济政策由于持续的时间过短,理论上远远没有完善,因而本身还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和摇摆 性。
斯大林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但他没有延续列宁的改革思路。在二十多年的实践 中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代表了他对马、恩理论的特殊解读,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 了深刻影响。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一是将“生产资料社 会占有”直接界定为“国家所有制”,而且这种所有制将所有权、经营权直接融为一体,在 农村则推行强制的农业合作社制;二是国家同时也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生产计划组织,市 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的自主性为行政性的计划指令所代替;三是国营和计划体制在极 大的程度上排斥了生产资料的商品交换,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排斥了消费资料的商品交换, 不需要遵循商品、市场、货币的运行规律,或将这种规律或规则缩减到最小程度。如此,马 、恩提出的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能动性,被斯大林理解为只是国家——这个兼任政治管理和 经济经营的超级巨无霸的“能动性”,不需要每个具体的个人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或为 自己的利益、幸福去奋斗,而只要用最大的热情拥护认同国家的意志、指令和政策就行了, 如此,权力集中和个人崇拜也就在所难免了。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取得的 巨大成功和战胜法西斯的辉煌,但同样不能否认不顾客观条件教条主义地解读马恩基本理论 所造成的苏联社会主义的严重危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恩关于历史创造的自觉能动性理论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亦不乏深刻的教训。毛泽 东根据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的时间相当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 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41页。
)这说明当时毛泽东清醒 地意识到,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允许 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村富农经济和各种合作经济并行发展的时期。此外,毛泽东还提出,要 以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作为判别中国各阶级、政党社会作用的标准。但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的顺利进行,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越来越快,而国际上两个阵营的对立,匈牙利事件的影响,渐渐使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与苏联相比,中国除了同样采用了斯大林模式,实 行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以外,更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更强调消除商品、市场、货币的 经济社会功能,形成了一套极左的路线和政策,从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个集政治、经 济、文化于一体的社会灾难的爆发,其教训是极为沉痛的。
“文化大革命”实质上宣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即对马、恩社会发展和历史自觉能动 性理论教条主义解读的挫折和失败。挫折和失败本身并不值得称道,但引起了以邓小平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展开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选择和创新
二十世纪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重要经验教训。人们如何自觉 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如何科学、正确地发挥创造历史的自觉能动性去建设社会主义?这里特别 集 中到二点,一是怎样正确解读马恩的基本原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解决好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二是怎样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吸取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 切合理因素,解决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 义基本方向和价值理想的前提下,不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有结论,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 主义,根据现实生活实践不断认识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得出新结论,寻找新办法,从中国 国情的实际条件出发去建设社会主义;开放,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人 类总体的多元文明的大背景中,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 、经济、文化、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吸取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人类优秀 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活力。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 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理论提供了大量新鲜经验和结论,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一系列突破和超越 。
第一,对生产资料公有制认识的突破和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将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理解为以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为代表的公有制,并将“一大二公”的 公有制看作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一切旧社会弊端的根本措施,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事 实上,将复杂社会生产的广阔的领域都归结为公有制带来多方面的弊端和片面性,大锅饭和 绝对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邓小平理论仍然坚持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但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归根到底要服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不仅公有制与它的经营形式可以分离,而且,公有制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逐步退出某些竞争性生产领域;公有制企业本身必须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一切所有 制形式,只要是能有效地增加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总量,它就有自身的存在合理性。这些关于 公有制和所有制的观点及其实际措施都是马克思恩格斯书上没有的,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 的突破和超越,但却是建立一种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的。
第二,对计划体制认识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的“社会生产的有计划的自觉的 组织”,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演变为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瞎指挥等严重弊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践,使计划体制获得了新生。自觉计划 是社会主义所必需的,问题是如何计划?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充分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的宏 观计划才是真正有效的计划,计划是指导性的、协调性的和前瞻性的,计划的实现形式主要 的并不是靠行政性的指令,而是大量依赖于货币、债券、利率、股市的金融手段,这样的计 划是与充分发挥劳动者、经营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一致的,从而使我国的经济 发展保持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三,对商品、市场经济认识的突破和超越。马、恩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充分肯 定资产阶级运用商品竞争和价值规律,开拓市场、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贡献。以后,马克思又 在《资本论》中指出,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商品 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而导致经济危机,生产的无政府状 态和竞争的白热化,从而引发资本主义的种种社会弊端,因此,马、恩在未来新社会的构想 中,要求将商品、货币、竞争作为资本主义的前提和伴生物在新社会中排除出去。这个观点 及结论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影响十分巨大,也一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问题是:商品 、货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人类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即是说并不是人们想消灭它就可以消灭的。而且,市场、竞争等的社会作用也是双重 的,一方面,它们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又促进人们去努力奋斗,创造更多的社会 财 富,使社会充满活力。没有了以物质利益追求为中心的市场竞争,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 义、人的生活没有压力,社会发展没有活力,只能是死水一潭,普遍贫穷。这是我们在传统 社会主义实践中看到的现象。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践对商品、市场、竞争是取其 所利,避其所害,也即既要坚持社会主义人民共同富裕幸福的基本方向和价值理想,又要充 分利用市场竞争带来的高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统率和规约市 场竞争,以市场竞争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 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理想预言就将在 中国大地上得到实现和证实。
第四,对未来新社会特征认识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目标更多 地着眼于生产关系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如“生产资料社会占有”、“进入真正人的生存 条 件”、“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如此等等。对于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要解 决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即调整了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将是自然而然的,“生产资料 的扩张力撑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加给它的桎梏。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 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2页。
)由于后来人们机械地解读马恩这些文字或结论,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么不注重生 产力的发展,要么把发展生产力简单地理解为变革生产关系,因而没有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加 速 发展生产力的应有优势。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 为奋斗目标,现代化是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实现现代化,核心是发展生产力 ,如此才能提高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真正成为富裕、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显然,邓小平理论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目标的首要 任务,这不仅符合马、恩的原意,而且将马、恩的观点具体化明确化了,理清了“生产力是 目的,而生产关系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这两者之间关系。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才能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准备基本条件。这样把马、恩关于未来新 社会的特征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并付诸于实践,这是前人想做却未 能做到的,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上述可见,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的 情况下,果断地作出了自己的历史性选择和理论上创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重 新解读和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突破及超越。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 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高度来看,开拓了关于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新思考,提出新见 解,从而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积累和提供了新经验。
标签:能动性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