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茶一味”的禅法意蕴
黄勋杰1,冯雨婷2
(1.泰州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江苏泰州 225700;2.江苏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江苏扬州 225000)
摘 要: “禅茶一味”,这个词句,无论在茶界,还是在佛教界都是时常被提及的。在茶界,多用来显示由茶到禅的过程,从而赋予茶以独特的文化意蕴:而在佛教界,这个词语又多用来显示从禅道禅的过程,从而赋予高悬的“禅”以具象化色彩。本文将融合这两种倾向性,从佛教体用的角度出发,认为“禅茶一味”即是禅宗“体用一如”更为具象化的表达。从而,通过禅之体(藉茶以悟道),到禅之用(藉茶以显道),再到终极的体用一如(禅茶一味)三个维度来具体阐释“禅茶一味”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 禅;茶;禅茶一味;体用一如
1 “禅茶一味”在禅门
关于“禅茶一味”这个词语最早的起源,在学术界仍没有定论。关于“禅茶一味”四字真言的来源,在国内有两种说法,一种来自《中国茶叶大辞典》,一种来自《俗语佛典》,都均没有明确的说明,至于日本学界关于“禅茶一味”之来源亦没有明确墨迹佐证。但圆悟克勤参赵州吃茶去公案确是公认的事实,而且在其公案中,涉及到“赵州”和“吃茶去”字样的地方达一百处之多。
互联网对普通大学生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公平,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互联网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布和接受信息是平等的,不受各种限制,使他们获得了公平的待遇。
在禅门语录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赵州和尚的“吃茶去”公案: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真正将“吃茶去”升华为“禅茶一味”之境的是唐代的夹山善会和尚。夹山大师的“夹山境”表述了夹山“禅茶”境界,被认为是“禅茶一味”形成的基础。
后来,著名的圆悟克勤禅师首先提出“禅茶一味”。据说是因为他住持夹山期间,受前人启发,参悟茶与禅的关系,终于有所悟,提出“禅茶一味”的概念。
据统计在《景德传灯录》及《续传灯录》两部著作中,有“吃茶去”字眼的公案共计25次。可见,禅在中国禅门界已成为常用来启发学人和阐释禅理的重要意象。
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仅是第二课堂,它还包括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真正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相融合。其主要形式包括学术讲座、各类科技竞赛、专利发明创造、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参与或申请课题等)、创业大赛、模拟情境或真实情境的科技活动、带有专业色彩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等[2]。
由上可见,即使“禅茶一味”在今天已成为茶界和禅学界共同标榜的理念,,“禅茶一味”的开端仍没有定论。无论如何,“禅茶一味”毕竟是以禅为主导的,“禅茶一味”说法之始作俑者仍是禅门。所以,纯粹从禅法的角度考察“禅茶一味”的意蕴是十分有必要的。
2 “茶”与“禅”
2.1 由“茶”到“禅”
另外,青海探索将缴存住房公积金事宜纳入劳动合同、聘用合同文本正式条款,为自主缴存人员依法缴存住房公积金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建立健全不缴、欠缴住房公积金“黑名单”制度,将未按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或拖欠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单位予以曝光,并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政府信用信息平台,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禅传入中国以后,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禅宗之禅。关于禅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灵山法会上迦叶尊者拈花微笑、达摩尊者一苇渡江,少林寺九年面壁、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等故事。自六祖慧能以后,禅宗便成为一大宗,影响后世上千年。至于禅宗之禅,洪修平认为:“禅是一种意境;一种力图摆脱思维羁绊,超越相对,涵盖相对,游行自在的意境。”他进一步总结道,流入中国之禅,被赋予了老庄玄理论和思辨精神,如本体无相,即体即用,静虚空灵,佛性本有,顿悟成佛等,后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见性成佛”的宗旨。因此,我们可以说禅宗之禅是一种以悟心为本的,体用一如意义上的独特本体论。
进入20世纪以来,从文化上占优势的“西学东渐”,发展到越来越自觉的“东学西渐”,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正如乐戴云先生所言,近年来西方文化显示了对他种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她还特别提到一位法国学者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的文章,该学者认为“穿越中国也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23]。这说明了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有相当多有待发掘的领域,这不仅包括这位法国学者所提到的哲学领域,而且包括与此相关的中西科学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外学者需要携起手来,共同探讨。
根据搜集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首先运用SPSS分析了标准化处理后的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然后本文分别就解释变量与gdp、city、village 3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依次为模型1、2、3,其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在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楞严经》认为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既是生死的结根,同时也是解脱之依据。经中说:
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声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具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经典又说,如果能深入一根,令其解脱根尘之系,显无妄本体之境,则刹那间六根同时得清静: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
根为体之用,《楞严经》所言由六根之某一根入手,返本还原,实则是藉用返体的功夫理路。针对此,《楞严经》具体提出了二十五中圆通法门,其中有香尘圆通、味尘圆通: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此精觉妙明之性,本来体用一如,具有随缘不变之性,所以精体不变。
茶的味道,有苦有甘,苦后回甘,“人们在品茶时,可以透过茶之苦后回甘的特性,产生多种联想,这便可以帮助参禅悟道的人品味人生,参破‘苦谛’。”放在禅法种,参学者通过观茶之味道“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令参禅之人,藉茶之味道拷问“此味道有来去,那个不随味道之来去的,永恒长存的是什么?这个能品茶之味道的又是什么?”从而,达到藉用返体的目的,这是利用了二十五圆通中的味尘圆通。
茶的香气或清新淡雅,或芳香馥郁,“去无所著,来无所从”,也容易启发学人于倏忽的香气间,拷问“此香气有来去,那个不随来去之香气而来去的,永恒长存的是什么?这个能闻的闻性又是什么?”如此反省,即是藉用返体,返闻自性,这正是利用的二十五种圆通中的香尘圆通。
禅宗的修法直接了当,所有的当机指点无非令人歇掉妄心而已,妄心但歇,真心即得显。《楞严经》有云: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继,三缘断,故三缘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楞严经》强调的是佛性本有,只是被我们的颠倒妄想遮盖住了,如果能够歇下狂心,则当下证得真如佛性,当下成佛。事实上,最为知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也无非是运用了“歇”的原理。两次“吃茶去”,一次唤学人,都是为了堵断学人的思维理路,令学人不再攀援取舍,从而歇下狂心,证得菩提。当年,虚云法师在高旻寺打七参禅,参到极处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真是此种大休歇的境界。
茶特有柔和、清凉本性,以及提神醒脑的作用。参禅者通过喝茶,不仅可以起到防治昏沉,深入禅定的作用,而且对学人的身心起到荡涤和休歇的作用。试想,于闲暇的午后,品茗一杯,看花开花落,任云卷云舒,但觉身心轻畅,与世无争,此即是修歇的相似状态。
2.2 从“禅”到“茶”
菩萨在佛教中指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有情,使有情众生觉悟的意思。菩萨与佛的区别在于菩萨仍有众生未度尽,所谓“度尽众生,方得成佛”。佛教通常以“六波罗蜜”为大乘菩萨欲成佛道必须实践的六种德目。所谓“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亦即达成理想、完成的意思。赵州柏林禅寺的明海大和尚曾将禅品与六波罗蜜联系起来,写成《茶》之六度:
公园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志留系(S2)、泥盆系(D2-3)、二叠系(P)、三叠系(T1-2)和第四系(Q),其中以泥盆系、志留系分布最广,第四系分布面积相对很小。砂岩峰林地貌的成景地层为泥盆系云台观组(D2y),该地层的岩性为层状层组结构的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石英砂岩质纯、石厚。构成岩溶地貌的地层是二叠系与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天子山顶部和索溪峪东北部。二叠系岩性主要为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团块或条带。三叠系与下伏二叠系呈假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中厚或巨厚的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8]。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无涂层和有涂层样品在80 ℃模拟海水中浸泡6 h的照片如图9所示.图9显示,无涂层样品的表面是发亮的[图9(a)], 在80 ℃模拟海水中浸泡6 h后样品表面腐蚀,出现黑色锈斑[图9(c)],所浸泡的模拟海水由无色变成黄色.有涂层样品的表面是银白色的(图9(b)),在80 ℃模拟海水中浸泡6 h后表面仍呈银白色,没有出现裂纹(图9(d)),所浸泡的模拟海水仍是无色透明的,说明有涂层样品没有被腐蚀.这表明所制备的涂层具有较好的抗80 ℃模拟海水腐蚀的能力.
香严童子观所闻檀香之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意识剥落),尘气倏灭,得阿罗汉。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事实上,不仅仅是禅门引“茶”入“禅”,用禅来表达禅理,茶界亦引“禅”入“茶”,赋予茶道更深厚的文化内涵,“禅茶一味”的形成经历了茶与禅双向渗透,双向互动的过程。
佛法在茶汤中。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实践六度,终得解脱。片片茶叶,亦如同六波罗蜜的一只只扁舟,载度众生脱离苦海,同登彼岸。因此,由“禅”到“茶”,可以说是本体智慧起用度众生的另一种表达。
此外,由“禅”到“茶”同时也是完善悟境的需要。
因此基准电流的电流大小只受到MOS管的宽长比和电阻RS的影响,其温度特性也只与电阻RS的温度特性和热电压UT有关。但是若想得到1nA的基准电流,假设K=4,η=1.3,则电阻RS阻值为47 MΩ,电阻面积太大。
一般认为,东土禅宗传至六祖,分为南北两宗,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强调“顿悟”;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强调“渐修”。事实上两者的对立最终取得了“顿渐相资”的共识,渐是顿悟的前提,顿是渐悟的结果,二者相互渗透、资用,共同实现对真如佛性的回归。“顿悟”和“渐修”只是笼统来说禅宗修学的步骤,如果再展开来讲,先由前期的准备,包括读经看教,参禅打坐等准备资粮,树立正确的知见,积累到一定程度,某个机缘出现才能实现顿悟。顿悟是悟到法身边,但仍有习气在,未得全体大相,还需“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真。”
室内试验桩土界面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如图3、图4所示.模型桩及FBG应变传感器安装如图5所示,模型桩及硅压阻式传感器安装如图6所示,测试过程如图7所示.
如果说“禅”是高悬的本体,那么“茶”就是实实在在的现象界之用。证悟者要以本体的智慧,在现象界起用,以不断摄用归体,不断由“渐修”实现“顿悟”,最终实现禅宗“体用一如”的境界。
3 “禅茶一味”与“体用一如”
“体用一如”是中国哲学中特有的本体论。关于“体用一如”的境界描述,明代的观衡法师在《楞严经悬谈》中说道:
3.8.3 腹痛频率评价方法 7项研究将腹痛频率作为有效性指标。其中,5项直接评价每周发作次数;1项采用等级评价方法,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变差、非常差6个等级;1项则以无痛天数评价腹痛频率的改善情况。
定是内心处于专一、平静的状态,止是培育定的方法——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的觉醒。“禅”原意是指静虑、思维修,是一种特殊的定。由于小乘佛教主要奉行“戒、定、慧”三学,大乘佛教外加六般若蜜,因此禅定是大小乘佛教的共法,南怀瑾先生更认为定是一切圣贤之学,包括外道的共法。禅虽是一种特殊的定,但禅的含义更加宽泛,禅可称为定,但定却不见得都被称为禅。《大智度论》云:“除四根本禅,从未到地,乃至有顶地,名为定,亦名三昧,非禅;四禅亦名定,亦名禅,亦名三昧;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如来依如如空寂之理,生起广大遍照之智,照破世出世间法当体全空,了无一法阻碍。
溥畹在《楞严经宝镜疏》中说道:
药王、药上等观诸草药味“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前文论述,在“禅茶一味”中,禅是体的概述,而茶又是用的象征。“禅茶一味”正是修行者“依如如空寂之理,生起广大遍照之智,照破世出世间法当体全空,了无一法阻碍”后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当然,这种随缘应物之妙用主要得益于佛性本体的妙用恒沙,是修行者在证悟,除习气后,佛性本体的完全展露。舒曼更认为,“禅茶一味”实际就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法宗旨。惟有将“禅茶一味”的真谛融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才是其真正要义,也是其智慧所在。
那么,“禅茶一味”之妙理在具体的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让我们回到赵州“吃茶去”公案一探究竟。
这个公案中既是赵州禅师对参学者的勘验,又是对参学者的启发。这里的“此间”并非实指某个相上的处所,而是指禅宗所证悟的法身、佛性,而法身、佛性又是“无形无相无方所”的,学人言说“曾到”或“不曾到”,显然已落入确定的方所,与实相相乖离,所以让他们都“吃茶去”,意思是还需要继续参究。而赵州呼唤院主,是希望院主藉声音而反观——“这闻声的是谁?这观音的是谁?”若能蓦然悟去,则“当下”便到“此间”,尔后的“吃茶去”,便是在生活中随缘任运了;如果不能蓦然悟去,则仍需“吃茶去”,即需要继续参究。
为揭示诗歌的主题和隐含意义,笔者用前景化的理论对《羊齿山》进行分析,主要从变异和过分规则化两个方面来考察,对诗歌中在不同层面的前景化实现手段进行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说,禅茶一味的妙理,是在第二层次的“吃茶去”,即在生活中随缘任运。
佛教有句话叫“开悟之前,挑水劈柴;开悟之后,挑水劈柴”,又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禅宗三境界之说。其中,开悟后的挑水劈柴,与见山还是山的境界,都是无修无证无得,生活处处是修行的随缘任运之理。
“禅茶一味”中的“禅”是超越的本体的代言,“禅茶一味”中的“茶”又是最物化的生活的代言,“禅茶一味”的“一味”就是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将超越的精神与物化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之水乳交融,最终使人们认识到“行住坐卧梦中事,举止动静皆是禅!”
暴雨工况下,沿基岩层面不会产生滑动,基覆分界面亦不会整体滑动,满足边坡稳定性的规范要求,暴雨工况下覆盖层内部圆弧滑动所得安全系数更小,使边坡局部破坏进一步加剧。且边坡上个变形开裂部位控制工况均为暴雨工况,这与汛期边坡变形加剧情况相吻合。
4 结语
从禅法的角度来看,“禅茶一味”是“体用一如”的生活化,世俗化表达,他经历了从“茶”到“禅”(由用返体)与从“禅”到“茶”(由体起用)的双向过程,其最终时间的是“禅茶一味”(体用一如)的完美。本文从禅法角度对“禅茶一味”进行解读,把“禅茶一味”的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舒曼.“禅茶一味”综述[J].农业考古,2013(5):227页-228.
[2]贺佳欢.“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考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5):73.
[3]谷文国,汤月娥.谁之禅?何种味?——对“禅茶一味”的哲学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4.
[4]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1):1-3.
[5]鄢敬新.禅茶一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2(1):262.
[6]代训锋,梁忠.论转迷成悟之顿悟与渐悟[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1.
[7]舒曼.禅茶一味综述[J].农业考古,2013(5):225-226.
[8]鄢敬新.禅茶一味 [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2):252.
[9][清]溥畹述:《楞严宝镜疏》卷二,《卍字新续藏》第16册,第473页上.
作者简介:
黄勋杰(1990-),男,山东临沂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教育学。
冯雨婷(1993-),女,江苏扬州人,本科,高级茶艺师,研究方向:心理学、茶道。
观察组(50例):性别(例):男31,女15,年龄(岁)21-71,平均值(41.54±0.25)岁,平均烧伤面积为18.38%。
收稿日期: 2019年8月13日。
标签:禅论文; 茶论文; 禅茶一味论文; 体用一如论文; 泰州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论文; 江苏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