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思路
1.用主题描绘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但不了解兴起的原因。根据课标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重点确定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难点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本课整合为四个主题:主题一 焕然一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题二 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题三 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题四 万象更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每个主题都带“新”字既蕴涵着新文化运动的四个特点,也突显了运动的本质。以主题立意的形式整合一节课,学生学到的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完整的历史走向。
2.用细节彰显新文化运动的厚度。教材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影响的介绍看似详细,实质上忽略了很多关键点,如陈独秀为什么会采用思想革命的方式来救中国?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解答这些问题是深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此外,比较各版本的教材后发现,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有11 处提到“新青年”(含《青年杂志》三处)一词,岳麓版《新文化运动》先后有18 处提到此词(含《青年杂志》三处),因此,本课选取《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的封面以及发刊词,介绍了法文字母“LA JEUNESSE”(青年)的内涵和封面人物卡内基,既从宏观上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又从微观上帮助学生理解陈独秀办杂志的初衷——借思想文化改变知识分子以解决中国的内忧外患。此外,这些补充内容也为学生理解陈独秀为何首倡民主与科学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奠定基础。
3.用史料创设新文化运动的情境。史料是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引用史料不仅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课通过史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新文化运动的距离。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运用1915年前北京大学上课礼的材料,将学生带入20世纪初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题三 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运用三则史料展示“20世纪初国人之灵魂”,使学生深切体验20世纪初国人的病态,感悟中国为什么会掀起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二、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本课在讲授新文化运动内容时关注的知识点过多,显得比较分散,导致学生抓不住“三个提倡”之间的关系,应该只详细讲解“一个提倡”。比如“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着重分析“张家媳妇和李家儿子的故事”,来说明20世纪初国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进而引出新文化运动为何“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通过对比,学生更能深刻认识新旧道德的内涵。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讲透,学生照此思路可以迁移到其他“两个提倡”,如此一来,教学中心突出,内容深化,教学环节比原来更加流畅。
2.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讲授“主题四 万象更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匆忙,无法有效地突破难点,让听课老师感觉课堂头重脚轻,不能面面俱到而忽略了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效果。短短的40分钟,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3.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本课比较成功地运用“北大上课礼”、油画《北大的钟声》、“20世纪初国人之灵魂”等史料创设出新文化运动的情境。课堂教学表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把新文化运动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加以审视。此外,通过这些史料及图片学生还会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客观资料的了解和掌握,也在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现细节的闪光处。教学成功与否,重要的是看教学是否真的为学生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否真的有效,思维的深度是否真的达到。本课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和思考力度,如“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用相对激进的方式塑造公民意识”,“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这些问题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刺激学生的思维,他们各抒己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4.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既是挑战又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备课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教材由于受字数的限制,往往把一些具体的历史史实变成枯燥乏味的术语。想要历史课生动,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挖掘教学价值,创造性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通过查阅许多论文、著作、视频还有一手史料,对关键的历史人物、情节、场景等作一些合理的细节补充,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加深课堂的深度,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外”。这要求教师要有更加充足的知识储备。创意决定课的高度,灵魂决定课的厚度。课本在表述上缺少一个统摄性的灵魂,就像一堆散落的零件没有主轴一样,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作科学、合理、适度的整合。评课是一个感动的过程。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莅临指导,毫无保留地给出改正意见和传授教学经验,帮助年轻老师更快地成长。
年轻需要成长,成长中不可能没有错误,能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历史教学的生命力源于充满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探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到来,年轻的我们必然会从探究、挑战中获得乐趣、感悟和成功。
论文作者:韦夏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新文化运动论文; 学生论文; 史料论文; 历史论文; 主题论文; 内容论文; 世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