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鉴赏及其教学_文学论文

论阅读鉴赏及其教学_文学论文

浅议鉴赏阅读及其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语文(H)版教材编写总说明》中的“目标”一栏中,作者写道:“高中阶段注 重培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处在理解能力和评论能力之间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推进,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 越受到关注。鉴赏阅读的本质特征和过程是什么,怎样进行鉴赏阅读的教学,对于上述 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文学鉴赏阅读的本质特征

什么是文学鉴赏阅读呢?鉴赏是阅读者建立在心理快感基础上的一项满足审美需求的活 动。如果把创作看作生产,那么鉴赏便是消费,便是阅读者悦目、愉耳、娱心、怡神的 一种精神消费。鉴赏是鉴赏主体的积极能动的一次再创造活动,它要把创作者在作品中 提供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对作品中提供的“空白”与“不确定”进行补充完成,把自我 的情感、想象和理解注入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 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者的创作,总是由内 而外,而鉴赏者的阅读,则是由外而内,沿波(辞)探源(情),逐步获得对形象的具体感 受和体验,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使阅读活动获得最终的成功 。因此,鉴赏活动不仅制约着创作者,更创造着鉴赏者。

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所产生的这种由外及内的感受与体验,欣赏和鉴别,就是 文学鉴赏阅读。

文学鉴赏阅读本质上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有的、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说它 是“特有的”精神情感活动,就是它同阅读政治、历史、经济、科技以及其他各类实用 文章时的精神活动,有明显的区别。例如,阅读理论文章,重在披文见理,是一种冷静 的心智活动;而阅读文学作品则重在披文入情。它伴随着一种炽热的、复杂的精神情感 活动,一方面是阅读者被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后,要像“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那样 ,得其“悠然”滋味,并受到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读者又要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 生活经验来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以求最大限度的倾诉、对话和默契,达到所谓“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再者,读者在作鉴赏阅读时,还要以自己的经验和 联想来丰富与补充作品中形象的内涵。因此,鉴赏阅读不是对作家创作的被动的、消极 的接受,而是包含着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的、具有积极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种创造性的精 神艺术活动。

二、文学鉴赏阅读的过程

文学鉴赏阅读,主要是借助于阅读者的审美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感受作品,从作品的复 杂斑驳的艺术容量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生活的启迪和社会历史的感悟。但如 何获得这种鉴赏的效果呢?从鉴赏阅读到鉴赏成果的获得,这中间经历了一个“入文” 的过程。

1.心灵感应

鉴赏需要多读作品。不读作品,缺少对作品的实际感受,那么,鉴赏就是一句空话。 读作品是鉴赏的开始,读作品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从作品中接受语言的信息,将“外部 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这么两句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讲的是爱情上的“心灵感应”,比喻相爱的男 女双方心灵上的契合和相通。文学鉴赏同样也要“心灵感应”,即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 感交流。这种交流过程中的心灵上的呼应,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灵感应”。一个成功的 作家及其作品,应该兼有独特的个性和普通的人情,这就为读者找到了与文学作品沟通 的桥梁,这是“心灵感应”的起点层次;若再细心揣摩,把作品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 ,那就能把作品整个儿了解了,这是心灵感应的较高层次;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 用心灵去体验,把作品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化为读者自身的感受,那么,作品每一 根神经的震颤都会在读者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即达到与作者完全共鸣的境地,这是“心 灵感应”的最高层次。在文学鉴赏过程中,只有读者把感情移入作品对象,作品的人物 才能变成活生生的有生命人物,才能是“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想象创造

文学鉴赏阅读,必须经历想像创造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提出读诗不仅要眼睛看文字, 更要在想像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图画。他曾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到的只 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像中睁开眼睛来看,看这十个文字所构 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的很,景物只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 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一个‘圆’字,并不是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地上时,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 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 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 体的一致。像这样驰骋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假如死盯着文字而 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由此可见,想象能显现出画面的意象,这就使得读者的再创造成为可能。有了想象, 读者面前所呈现的就是染有感情色彩的,生动具体的画面意象。

鉴赏阅读文学作品,想象不仅具有显现画面意象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创造的功能。阅 读者在欣赏艺术形象时,总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加入某种想象,它是艺术形象的 补充,甚至可以说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

3.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是文学鉴赏过程中最后的步骤,是读者对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认识,做 出正确的判断。但是,怎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呢?其间必有一个分析过程,可以说,没有 分析就没有审美判断和结论。

分析可分为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

微观分析是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透视力、阐发力。朱自清先生在读到散文家如何观察事 物时说过:“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 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朱先生的这段话完 全适用于文学鉴赏阅读中的微观分析,因为微观分析,就是要把文学作品“拆开来看” ,“拆穿来看”,以便分解出作品的各个部分的特点和关系,品赏出许多新的滋味,例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称道前一句是“着一‘闹’字而 境界全出”,后一句是“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是因为“闹”和“弄”把景物 人格化,使景物成了人的情思,不仅表现了客观自然景物本身,而且体现了词人对春色 、月夜的独特感受,因而形成了优美的意境。

宏观分析,是指把文学作品经过微观分析后,仔细辨别它们的特点,然后再综合起来 做出审美判断,给作品以整体的综合估价,因而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概括力、统摄力。

三、文学鉴赏阅读的教学

茅盾先生在《杂谈文学修养》一文中具体谈到了对文学名著如何进行鉴赏阅读的一般 方法,他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把它很快地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 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 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就是要注意到它的特字特句。”根据茅盾先生 的观点,我认为,文学鉴赏阅读教学应有以下四个步骤。

1.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要求学生把要鉴赏的文学作品,首先从头到尾地完整地读一遍,保持阅读的 连贯性,以便自己作综合还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图画)和总体感受(获得总体形象 的感性印象)。这种“还原”与“感受”的情形大体是“喜爱”“感动”“共鸣”等情 感体验和心理过程,而要获得这种审美效应,必须身临其境,融入感情,再结合自己的 生活和审美体验,进行想象、联想和创造,以求最大限度地同作品“对话”,这样才能 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蕴涵和艺术魅力。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反复朗读才能使自己 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同作品的实际逐渐接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 吾之心”,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2.层次阅读

我们这里说的层次阅读的“层次”,不是指划分段落层次的层次,而是指从文学作品 的外观层次到意象层次,再到意识层次的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但都存在着结构体的多度层次面,它可以被分解成外观形态层面(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意象层面(主观情态和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和社会历史意识层面(凝聚着社会历 史的意识、情感和理想)。

外观形态层面透视出作品的亮度,意象层面显示着作品的力度,社会历史意识层面则 形成了作品的深度。它们既发挥出整体的效应,又从不同的层面发挥各自的功能。文学 作品的鉴赏阅读教学,必须通过层次阅读,才能引导学生进到作品所构架的殿堂。

3.印证阅读

印证阅读是指回头将全文再完整地浏览一遍,通过进一步的艺术感受来验证自己的发 现和创造,理清思路,做出综合性的审美判断,将那些正确的、独到的、符合作品实际 的发现和创造,作为鉴赏阅读的成果肯定下来。这也是一种整体阅读,但这和前面所说 的整体阅读有很大的不同,前面说的整体阅读,主要是鸟瞰作品的全景,获得总体感受 和整体把握。而印证阅读则由感情上升到理性,由主观情感达到主客观的一致。它既可 以校正整体阅读和层次阅读中某些不符合作品实际的理解和判断,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发 现作品中某些新的内涵,使美感由清淡而浓郁,使认识由肤浅而深刻。

4.会通阅读

所谓会通阅读,就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即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有关作 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言论以及作家的其他著作来了解作品产生的来龙 去脉,弄清作品在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让学生探求作品的精蕴和艺术 上的独到之处,以求开掘深化。梁启超先生曾说:“会通,更需旁求当时之大势,再求 此主意之所在,以及当时大势之关系,即所会通之功夫也。”这段话揭示了会通阅读的 要旨、途径和重要意义。

例如我们在阅读《雷雨》时,就不能不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曹禺在谈 到《雷雨》的创作时曾说:“我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我看到许多高级恶棍、高级流 氓,《雷雨》《日出》《北京人》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期甚至 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五四”以来外国戏剧,特别是易卜 生的戏剧创作给作者的影响。曹禺在回顾自己的创造道路时曾说:“我开始对于戏剧及 戏剧创作产生的志趣、情感,应当说,是受了易卜生的不小影响……”

只有通过会通阅读教学,学生才能进一步探求《雷雨》的精髓,才能充分了解到《雷 雨》是怎样从外国戏剧中汲取精华,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融会贯通,从而 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戏剧作品的。会通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 知人论世,实际上,也为更好地进行评论性阅读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阅读能力,重在培养他们具有对美的感受、鉴别、 分析与欣赏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作品是艺术美的结晶,是学生学习 生活中审美活动的重要对象。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所具有的艺术美,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接受,去激发感情的共鸣。只有提高到美育的高度,鉴赏 阅读能力的培养才不会变成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才能成为对学生的一种素质与修养的 陶冶。

标签:;  ;  ;  ;  ;  ;  ;  ;  

论阅读鉴赏及其教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