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性抉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战略性论文,基本原则论文,大开发论文,重大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和矛盾,已日益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条件已经成熟。
加快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宏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经济全方位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扩张规模、经济结构转变升级和人民生活提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近十年来,由于政府宏观政策适度倾斜,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提高,有些重要指标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1998年东部地区增长19.5%,西部地区增长31.2%;1999年第一季度,西部投资增幅达35.4%,高出东部一倍以上。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正在扩大。例如1978—1997年,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 东部地区从52%上升为61.4%,西部地区则从17%下降为14.8%。人均GDP 差距也逐渐拉大。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各省区人均GDP高于福建, 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但到1997年全国人均GDP为6392元,西部人均GDP仅为400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7%。1998年广东、福建人均GDP 都已超过10000元,西北五省区除新疆达到6435元,其余各省区均不到4500 元,相差达一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实行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地区发展,逐步实现从先富到共富的目标。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实现东西部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西部十省市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57%,草原面积占全国55.9%,森林面积占全国36%,而人口只占全国1/4。全地区未开发土地达8亿亩,开发潜力极大。 在矿物资源方面,全国已发现的160种矿产中,西部均有发现。其中钛、铜、 汞、铅、锌等3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煤的贮量占46.8%,钾的贮量占96.7%,水能资源贮量地区的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地区合理分工,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后劲,加快西部开发十分必要。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扩大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状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物质短缺转为相对过剩,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从供给不足转为有效需求不足,近几年更有从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趋势。至1999年底,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均已连续下降27个月。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在内的社会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高于出口需求。尤其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变化无常的情况下,以扩大内需为主,也是降低经济风险的重要措施。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扩大内需。一是西部开发需要修建公路、铁路,发展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从而需要大量投资,增加投资品的需求;二是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随着西部开发,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的建设也需要大量投资;三是随着西部的开发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消费品的潜在市场将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市场。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当前,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相当大。199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为10.68%,陕西为5.10%, 甘肃为3.82%,青海为4.50%,宁夏为7.07%,新疆为6.96%, 平均比全国水平约低4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必然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增加本地区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为改善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加快西部开发,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政治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步伐,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各族人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无疑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进而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西部开发的基本原则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业,是需要统筹兼顾、长期奋斗的跨世纪工程,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打破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敢于跳跃式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梯度推移观念,认为经济、技术的发展只能从东到西,一步一步推移。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的发展,完全靠国家投资、政策支持,只能按国家既定计划梯度推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地区不必“等”和“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力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凡是能够抓住机遇,发挥自己优势的地区,就能比其他地区更快发展起来,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
用改革总揽全局,大力加快改革步伐。有人认为,经济落后地区,改革也应该滞后。这并不是规律。事实上,许多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速度缓慢,是由于计划经济理论、政策、体制和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由于人们不敢和不善于通过改革搞活经济。因此,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加快改革。在国有经济改革中,应坚持有进有退,采取具体措施,逐步退出一些可以退出的领域,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为了加快改革,首先必须转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转变领导干部的观念。改革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会发生一些新矛盾,甚至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如果不改革,如果经济不发展,问题会更多,矛盾会更尖锐,损害的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改革当然会有风险,但不改革、延缓改革的风险更大。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改革促开发,以改革促发展。
坚持两个开放,对国内开放和对国外开放同时并举。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不断加快。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对国外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加快西部开发,政府要对外商投资实行比东部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与此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吸引东部投资。我们不仅要给外资以政策优惠,而且要给东部、中部地区的投资者以政策优惠,不仅要给公有制经济以政策优惠,而且要给非公有制经济以政策优惠。开发西部,不仅要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也要利用东、中部的资源和市场。坚持两个开放,是加快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坚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的有关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筹资融资和社会负担等方面,给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以平等待遇,促其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导向发展西部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例如改革开放前的“三线”建设,完全是用政府的、计划的、指令性的办法进行的,弊端丛生,损失严重,教训十分深刻。现在西部大开发,绝不应重复“三线”建设的做法,而应依靠市场来推动。在开发项目和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规模、企业组织和动作、产品生产力销售等等方面,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竞争,法律和政策要保障市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也必须强调,西部开发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开发落后地区中,政府从规划、协调、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
速度与素质并重,以提高素质为主。在西部开发中,速度是重要的。西部与东部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东部。为了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因此,忽视发展速度是不妥当的。但是,西部开发不能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而应把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素质相结合。所谓提高经济素质,一是经济结构要合理,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有市场,竞争有优势;二是经济体制要合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素质;三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强化技术创新;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力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五是实行优胜劣汰,提高企业、市场和地区经济的总体素质。
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忽视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等,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在开发西部地区时,我们要十分重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定科学规划,逐步推进,长期发展。西部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都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我们既要只争朝夕,防止消极等待和无所作为,又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冒进。
开发西部的若干对策
西部开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事关全局,国家应该像发展深圳和发展浦东一样,下大力气,在政策、体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转变人的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开放力度入手,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西部地区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铁路、公路密度较低。交通不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加快货物运输速度,节省物资消耗,改善投资环境,而且可以与东部地区密切经济联系,有利于技术、人才的交流。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西部信息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西部城镇家用电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8 —3.05个百分点(重庆市例外),全国城镇平均每100户拥有电脑3.78台,其中北京15台,上海13.2台,广东12.34台,但青海仅0.73台,新疆1.13台,宁夏1.47台;移动电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1.91个百分点,全国每100人1.9台,其中上海8.6台,北京8台,而西部十省市区毫无例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增加信息产业的投资十分必要。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劳动力和人才素质。从统计数字看,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分布不平衡,除重庆、新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突出。这种情况有喜有忧。喜的是通过人才流动,才尽其用,素质提高;忧的是发展西部的人才缺乏。当务之急,一是发展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术素质;二是利用有利条件,发展专业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比重;三是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四是从国内外聘请高素质专家,开发新项目。西部有的省份,如陕西、四川等,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成果较多。当前的问题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实验室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从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市场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从国内优势转化为国际优势。
用资源换资金,筹措发展经费。发展西部地区的一个主要难题,是资金不足。从当前情况看,增加政府投资是必要的,但潜力不大,而且完全依靠政府投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当地自筹是主要方式。但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积累缓慢,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西部资源丰富,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是可供选择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土地使用、资源开采、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以吸引外地和外国投资者。这样做,当然会使当地经济受到一定损失。但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得大于失,利大于弊,就可以采用。用资源换资金和技术,加快西部开发,无论从西部地区还是从全国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加大金融对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充分重视和运用金融市场。建议:组建西部开发银行,加大银行对西部地区发展项目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组建西部发展实业基金,支持中长期发展项目;组建西部投资风险基金,支持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行西部投资债券,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以便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国家商业银行应增加对西部地区发展项目的贷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贷款,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和人才流动。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农民进城。部分农村劳动力转为城镇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行户籍管理体制,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应在政策上加以调整和突破。改革的方向是,允许农民离土离乡,鼓励人们投资移民、置业移民、技术移民,逐步取消从农村到城镇、从小城市到中心城市的种种限制,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步伐。
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显著成就。1979年全国建制镇只有2656个;到1998年底,全国建制镇已达19216 个,增长了6.23倍。建制镇人口约1.7亿人,占城镇人口45.94%。西部开发不仅要发展大中城市,而且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其好处是可以提高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大量吸收农村过剩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全国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投资少,可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克服“城市病”和“农村病”,为城乡均衡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