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文化与生态旅游_清平乐·六盘山论文

六盘山文化与生态旅游_清平乐·六盘山论文

六盘山文化与生态旅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生态旅游论文,六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观赏大自然为目的的旅游活动。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走向森林,回归大自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里人们的心愿。六盘山自然生态和森林旅游从地域讲,虽处在发展中地区,旅游还未形成网络,缺少吸引力,但也不能坐失良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六盘山旅游资源亟待开发。

一、陇山杰作六盘山

(一)六盘山及其称谓探源。

六盘山,古代称为陇山。它北起宁夏海原县的西华山,一直向南伸展到甘肃和陕西境内,呈南北走向,跨越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绵延近千里,其主峰六盘山在宁夏固原、隆德二县交汇处的米岗山,海拔2942米。山体主要由垩纪页岩、砂岩构成,与火石寨石城、须弥山石窟都属于丹霞地貌系列。山顶浑圆,山坡略成阶梯状,东坡陡,西坡较缓和。整个山势巍峨险峻,山路盘旋曲折。两千多年来,它总是或隐或显地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尤其是西北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演进。

六盘山地势高耸,松柏茂密,夏季凉爽宜人,是避署的好地方。古人描写过它夏秋的景象:“曾经夏半山犹雪,才到秋初露已霜。”这里木本植物多达200多种,森林面积42万亩;各种兽类30多种,鸟类90 多种;山上野生植物非常丰富,仅药用植物就达300 多种……这一切都成为六盘山森林旅游的天然蕴藏。

今天的六盘山,山峦仍为森林覆盖,依旧碧海春波,荡漾在黄土高原的边缘。这座千古秀峰已携带着两千年来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正以“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的雄姿,涌动着绿色世界春潮,迎接四面八方的游人们来登临、观光和游览。

“六盘山”名称之由来,有人说是因为山路迂回曲折,道盘六重才能到达山顶所致。有人说是古代山上多鹿,有人曾沿着曲折的山路追赶小鹿而得名。其实,“六”只是一个概数,极言其山道弯曲,盘道多重。民间相传,“六盘”是由“鹿盘”之音讹传而来的。

相传很久以前,六盘山无路可登,是一座森林茂密,山峰高耸的天然屏障。只在山脚下有座寺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暮鼓晨钟,终日念经,以图求得正果。有一天,老和尚到山脚下的小溪边提水时,一只正在溪边饮水的梅花鹿见和尚便扭头就跑。须臾又停,好像在示意什么。老和尚觉得奇怪,便尾随其后。老和尚追它就跑,不追鹿就停下来。就这样老和尚追了好长时间,不知不觉间忽然抬头,发现已登上了山顶。当老和尚回首放眼山下,山外如诗如画的美景山色尽收眼底,他感慨不已。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把这座山称为“鹿攀山”。久之,“鹿攀山”就变成了“六盘山”。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已有“略畔道”的称谓,“略畔道”后来转音为“络畔道”,已经与“六盘道”很相近了。此外,古音“鹿”与“六”二字同发一个音,也是六盘山之名演绎过程中的一个原由。而六盘山盘旋而上的山势,也与渐次演变的“鹿攀山”从外在形态上不无关系。看来,史书记载的也好,民间演变的也罢,都有其史之凿凿的来历,文化的蕴藏是极为丰富的。有了老和尚追鹿的民间传说,六盘山便融进了这个神秘故事,也融进了虔诚的宗教色彩。

这个传说的背后,反映了宗教与六盘山的关系。

中国的佛、道两教历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佛道寺观多与名山有关联。实则是以山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为依托,再将人文景观和谐地纳入进去,与宗教结合起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宗教文化,为山蒙上一层宗教色彩。“鹿攀山”的传说,就是“宗教”与“山”民间化的再现;同时,也能让游人幻化出古代六盘山上的寺庙建筑和烟云缭绕的自然景象来。

六盘山上寺庙彻底毁弃,应是近代的事。明代平凉人山西巡抚赵时春的《和胡大参六盘山》诗里有“百年芜没阎王殿”的诗句,说明六盘山上有寺庙建筑;清代道光年间林则徐贬谪新疆途经六盘山时,仍见山上庙儿坪有庙祀奉“关帝”,且香火甚盛。其实,由“鹿攀道”的民间故事,即可见六盘山上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及其表现。

(二)六盘山自然景观特点。

中国山的形态不一,越是名山,造型越是各具其气质神韵。与全国的名山相比,六盘山算不得是高耸的大山,却也高峻雄壮,有它山无法比拟的神韵。在它身上,体现了南方山的清秀与北方山的壮美,既妩媚明丽,又淳朴宁静,自有其清高孤傲之感。它的粗犷和雄壮的外在特点,孕育和再现了它淳朴而明丽的内在个性。

山雄奇而景秀丽,固然有其诱人的魅力可言。如果仅是山势浑厚而没有无垠的林木覆盖,没有潺潺流水,便是光秃秃一片灰色景象,自然谈不到旅游开发。六盘山是颇具气质神韵的山脉,壮阔而明丽;森林景观,妩媚滴翠,是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

追溯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六盘山主脉东西延伸至黄土高原边缘的广袤地带,均为森林和森林草原。《山海经·西经》中说:“华山西七百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秦汉之际,六盘山仍是被天然森林所覆盖的地方。但随着气候的变迁,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古老林区已减退到现今六盘山林区的面积。因此,六盘山林区更显得珍贵。据《隆德县志》载:六盘山海拔1700米至2300米之间的阴坡、半阴坡多为草甸草原,树种多为落叶阔叶林,构成森林草原带。海拔2200米至2600米之间的阴坡地主要分布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地分布阔叶矮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森林种类有华山松林、辽东栎松、山杨林、红白桦林和糙皮桦林等。

就是这些树种和林带,构成了六盘山林区的景观。时下,游人观览六盘山多在春夏之季。其实,六盘山的美,不仅会因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其独特的个性,还会因为四季的变化、云雾的开合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观,如六盘云海的景致是极为壮观的。尤其是领略过华山、泰山日出和云海涌动的游人,更能体悟到这些。隆德旧县志记载:“山雨欲来,必先作云;即是晴天,亦多烟岚,是以轮声鞭影从云霭中出。”可见六盘山上云海景致的壮观。因此,要领略六盘山上的景色变化,若不能把握和捕捉那些随季节而变化的林区,还有那显示出来的昙花一现的美的信息,就要依四季登临观览,分层感情大山的馈赠。

六盘山阳春的黛色,盛夏的绿波,深秋的枫林,寒冬的白雪,代表了四时变化的鲜明特色。尤其是“三冬之雪色与夜半之涛声更有其可玩可听者。”境界欲出,这是前人早已感悟和总结过的。将雪色与松涛声连在一起,是一番难得寻觅的境界。更让人向往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伴随着松涛声观雪景,这与外面下着大雪,在屋子里围着火炉读书的舒畅心境是相通的。所以,游人能在四时中观览,在比较中感悟,在山之美中观照,山,才能幻化为美不胜收的诗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前往登临。

二、以六盘山为载体的悠久历史文化

六盘山,历来被喻为“秦陇锁钥”,关乎着整个陇东陇右,乃至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一座经历了历史风云、积淀了历史文化的山峦。这些文化遗迹就成为六盘山的文化窗口。

(一)秦始皇敬山与祭祀。

六盘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山岳崇拜为自然崇拜观念中的一种,在古人看来,雄伟而神秘的大山,由于其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常常与天道和神灵联系在一起。山在人们心目中是有意志的诸神的化身。其实,这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反映。尤其重要的是,六盘山(陇山)横亘在关中以西,南北绵延近千里。在它的南段,有关中四塞之一的大散关;在它的北段靠东,有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这些雄山和险关共同构成了关中西北的天然屏障。因此,无论从地域位置,还是山岳崇拜说,都是古人所关注的。六盘山作为陇山之主峰,更是古代名君贤臣所向往的。六盘山下的古朝那湫,如同关西的“神海”,帝王们也是诚心祭祀的。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首次出巡,取道陇西, 由鸡头道穿越六盘山。笔者臆测,秦始皇此行除了军事上的目的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敬山岳,举行祭祀活动。因为古人的山岳崇拜观念和古代帝王崇敬山岳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山海经》中曾载记的天下名山有5300多座,其中多为神山,有近500 座都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祭祀活动(吴承忠、 杨永忠《论中国山岳崇拜观念的物化》,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以此看来, 秦始皇崇拜和祭祀六盘山是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秦始皇在泾源城西平台上建筑有行宫——回中宫,这从侧面也能看出此次崇山和祭祀的影子。六盘山下的朝那湫,也可能是秦始皇观览和祭祀过的。

(二)西汉武帝、西魏皇帝与六盘山。

以秦皇汉武帝并称的汉武帝,雄才大略,拓疆辟地,为西北边地军事防御的加强尽心竭力。他不但设置安定郡,开固原州级建制之先,而且先后六次亲巡安定、回中,开通回中道。期间,曾登临六盘山,观览和眺望苍茫悲壮的固原河山。

汉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 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兵南下进入萧关,烧回中宫。秦始皇时筑就的“回中宫”虽毁于大火,但遗迹尚存。公元前110年冬十月,汉武帝“西临祖厉河而还”。 汉武帝登临六盘山,亲临回中,作为回中道上的故宫,他应该说是要凭吊的。所以崇山祭祀活动也不能排除。

西汉以后,北方多于战乱,少数民族政权迭立。期间,六盘山也是各方争夺和凭借的地方。总揽西魏军政大权的宇文泰,着实是看准了使他得以控制关陇政权且足以依赖的地方——原州(固原), 曾于公元548年夏五月、公元554年秋七月两度巡幸原州,登临六盘山; 公元563年秋七月,周高祖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回视他童年成长过的地方原州,并于秋七月登六盘山观枫林。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游山或出猎,是伴随着祭山活动的。

(三)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与六盘山。

纵观元朝与六盘山的关系,早在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的11年前,即公元1216年冬,他即听取郭宝玉之策,准备经营六盘山,并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六盘山。其后的宪宗蒙哥、太宗忽必烈等与六盘山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成吉思汗与六盘山的关系。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师渡黄河由西道攻临洮,夏四月进入六盘山西侧的隆德,因攻取西夏战事顺利,即登临六盘山。凭借六盘山清静的山恋,涌动的涛声,汩汩的泾水,调整和谋划攻金伐宋的战略决策,从而奠定了六盘山在蒙元统一过程中的地位。

二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自成吉思汗开府并避暑六盘山后,宪宗蒙哥、太祖忽必烈先后驻跸于此,特别是忽必烈时期,六盘山已成为元朝政治、军事的中枢。公元1259年七月蒙哥去世,在六盘山地区发生了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军事斗争。一时间,六盘山成为双方争夺的要地。忽必烈采纳谋臣之良策,加强对六盘山地区兵力的控制,一面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一面四处斡旋攻心诱导,结果挫败了阿里不哥而牢牢控制着六盘山这个军事要地,使其成为成吉思汗之后统一南宋过程中的军事指挥中枢和大后方。

三是安西王府与元朝统一南宋。开城安西王府的设置,是元朝统一南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它直接控制着四川战局的发展,实则是元朝中央派出的秦蜀地区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统一南宋的战争结束后,预示着安西王使命的完成。此后,便是安西王府的衰落:首先是由于继任的安西王阿难答参与争夺皇权斗争的失败;其次是公元1306年八月开城路的大地震,所造成开城王府毁灭性破坏。

(四)六盘山古道的开辟与当代隧道的开通。

元朝统一后,疆域广阔。征服中亚的过程已为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东段有一条通道在六盘山上延伸,大体是今天西兰公路的原型。元朝安西王时期曾在山上建有清暑楼。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大将徐达进军关中,就是经由隆德翻越元代开辟的六盘道至开城的,明、清以后六盘山古道已成为关中西去兰州的主通道,但这时仍是艰险的山道。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三月,林则徐流放新疆翻越六盘山,也是走元朝开通的山道;当时山上仍有驻军。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军新疆,途经六盘山时再整饬和拓宽两侧路段,加筑车道20里。本世纪30年代,王洛宾由西安西去,也是走这条道。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中国建立后,六盘山道才得以大规模的拓修。这条312国道,成为中原西去的大动脉,尤其是全长2385 米的六盘山隧道的开通,结束了自元代以来随山附形、修筑拓路的历史,在西北首屈一指,成为新时代六盘山上新的风景线。

(五)红军长征纪念亭。

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打开了通往陕北根据地的最后道路。毛泽东登上六盘山,寄景抒情,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清平乐·六盘山》。50年后,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伟大创举,鼓舞人民奋发进取,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六盘山上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亭,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了亭名。

六盘山顶峰的这座纪念亭,依山而建,造型独特。它象征着红军长征翻越最后一座大山时留下的历史性纪念,也象征着红军长征胜利50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文化的角度讲,它不仅是为六盘山增添了一处新的永久性的纪念景观,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学生来这里瞻仰和观览。作为六盘山上的文化积淀,它将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迎接四方游客。

(六)王洛宾与六盘山。

30年代,王洛宾由西安西行,准备翻越六盘山时,天公留下了这位风靡了半个世纪的音乐天才。

那时六盘山道行艰险,遇雨便无法翻越。王洛宾一行被连日的大雨隔在了六盘山下的和尚铺(或者在什字路)一家车马店里。

车马店的老板娘花儿唱得远近闻名。因她额头上有处梅花状的印迹,认识她的人都亲切的称她为“五朵梅”。王洛宾邀请五朵梅唱一首民歌,五朵梅毫不推辞,慨然应允。一曲终了,歌声扣人心弦,果然名不虚传。此后的日子,他们常有歌声往还。

一个雨后初晴的黄昏,老板娘心想王洛宾很快就要西行了,便邀请王洛宾一道爬上屋后的黄土高坡,面对着落日洒在远山上的余辉,情不自禁地为王洛宾唱了一首当年曾在这里送别情人走西口时唱过的“花儿”:走哩走哩越远了,/眼泪的花儿飘远了。/走哩走哩越远了,/眼里的花儿把心淹哈了!/褡裢里的锅盔轻哈了,/哎嗨哟的哟,/心里的惆怅重了!

老板娘的歌声率真质朴,情思委婉悠远,唱得悲悲切切,实在动人。王洛宾被歌声震憾了,在情不自禁地叫绝之余,急忙用五线谱记下这首闻所未闻的情歌格律和调令,向她搜集民歌,记录歌谱。王洛宾成了第一个用乐谱记录“花儿”的人。六盘山下的偶遇,改变了王洛宾的人生经历。从此,他走进了一个多彩的民歌世界,完全放弃了去法国深造西洋音乐的想法,决心在中国西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实现他音乐人生的理想。

三、伟人毛泽东与六盘山

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抒写了红军北上抗日消灭敌人的决心。《清平乐·六盘山》的最初形成,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由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10年以后的1946年8月1日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时,毛泽东对《长征谣》作了较大改动,题名亦由原《长征谣》改为现在的《清平乐·六盘山》。更有历史意义的是1961年应宁夏人民之情,毛泽东重新手书《清平乐·六盘山》长卷,为宁夏人民、也为中国人民留下了颇具时代意义的长诗画卷,绝冠古今的艺术品从此传世。而今,六盘山下和尚铺耸立的石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手书长卷,供过客和游人们观览、追忆,成为游人登临六盘山的第一道风景线: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六盘山因了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而更闻名,被世人公认为名山。

标签:;  ;  ;  ;  ;  

六盘山文化与生态旅游_清平乐·六盘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