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目标护理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黄如意

经调查研究显示,神经源性膀胱是指各项病因引起膀胱功能周围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诱导机体发生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属于临床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表现为尿频、尿储留及排尿困难等典型症状,甚至影响生活质量。陆俐[1]学者认为,递进式目标护理能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属于循序渐进的新型护理模式,获得良好的效果。为分析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应用递进式目标护理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时段2017.1-2017.12,研究对象是我院接收的5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抽签法分2组各2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占15:10,年龄19-84岁,均值(47.28±3.46)岁;病程11-74d,均值是(34.38±3.42)d;对照组:男女比例占14:11,年龄21-83岁,均值(47.29±3048)岁;病程12-72d,均值是(34.23±1.09)d。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①纳入:经MRI检查确诊符合神经源性膀胱者[2];临床表现为尿频或排尿困难等症状;知情并通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②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或免疫系统异常;精神病史;依从性较差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完善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综合评估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后制定对症的护理计划,给予按摩推拿、针刺、体位训练及行为训练等。

观察组:递进式目标护理,①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以患者病情综合评估结果为基点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将总体康复目标逐步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护士主动与其交流沟通,改善心理应激反应,讲解康复训练计划、方法及作用等内容,纠正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知识存在的错误理解,给予适当的鼓励与支持,重建信心且提高康复依从性[3]。②挤压排尿操作:护士严格控制患者的摄水量,以自身尿道频率、残余尿量及排尿量为基点合理制定导尿训练,拔除尿管后按摩挤压膀胱部位。③间歇导尿操作:对患者膀胱挤压无效后采取间歇导尿的促使,扩张周期性膀胱且促进膀胱反射性恢复,每隔1h开展1次较适宜;若两次导尿间排出尿液≥150ml且残余尿量<300ml,则每隔6h开展1次;若两次导尿间排出尿液≥200ml且残余尿量<200ml,则每隔8h开展1次;若残余尿量≤80ml则不再导尿[4]。④反射性膀胱:指导患者定期自主收缩盆底肌,吸气时将肛门周边的肌肉收缩,每次持续10s,每日3次,呼气时保持放松,同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基点合理制定排尿计划,告知养成定期排尿的习惯,在直肠及阴道内放置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棒,对神经肌肉产生刺激,便于改善膀胱功能[5]。

研究对象均护理8周。

1.3观察指标

①膀胱功能:统计自行排尿频率(护士对患者每日自主排尿次数做好专门记录)、残余尿量(自行排尿后利用膀胱扫描仪测量膀胱内尿量)及膀胱容量(指导患者平卧位,给予导尿措施,膀胱容量=导出尿量+自行排出的尿量)。

②统计发生管路堵塞、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痉挛的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膀胱功能)(±s)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n/(%)],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膀胱功能

观察组自行排尿频率较对照组高,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率(12.00%)低于对照组40.00%,P<0.05,见表2。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属于临床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是指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对膀胱壁血流量造成影响,使得膀胱壁抵抗细菌的能力明显减弱,具有发病率高及难治愈等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痛及尿频等典型症状,留置导尿管使得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增加,病情持续发展导致机体发生泌尿系统结石及感染,甚至引起肾衰竭威胁生命健康,因此李群[6]学者认为,优化该病症患者的护理管理模式能提高治愈效果,促进排尿功能恢复且提高整体料想,便于控制病情。

有研究报道,递进式目标护理能改善该病症患者的预后,其属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新型护理模式,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合理制定康复计划及训练流程,给予心理指导、健康宣教能改善心理应激反应,纠正其对疾病知识存在的错误理解,将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总目标划分成直接导尿、留置导尿及建立反射性膀胱等小目标,促进膀胱肌肉的张力恢复且构建正常神经反射,确保患者能自主排尿。

本研究观察组自行排尿频率较对照组高,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并发症率(12.00%)低于对照组40.00%,P<0.05(具统计学差异),说明本研究与常翠翠,汪澄,李珍等[7]文献报道结果接近。

综上所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递进式目标护理能减少参与尿量,增加自行排尿频率与膀胱容量,减少并发症且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陆俐.递进式目标护理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8,24(36):45-47.

[2]钟慧琼,邱陪凤.延续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平均残余尿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6):120-121.

[3]佘佳,史又文.专人护理模式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医学,2019,47(06):720-724.

[4]司新艳,郭倩.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0):115.

[5]肖萃.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中集束化康复护理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20):183-185.

[6]李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的路径化健康教育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8,37(29):167-169.

[7]常翠翠,汪澄,李珍等.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在神经源性膀胱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6):74-75+77.

论文作者:黄如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  ;  ;  ;  ;  ;  ;  ;  

递进式目标护理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黄如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