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变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_经济全球化论文

国际环境变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_经济全球化论文

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化与论文,环境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世界进入21世纪之初,国际环境即发生很大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与斗争加剧,反全球化运动日益高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成为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进行创新,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国际环境的新特点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又呈现出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新特点

1.冷战后两制斗争呈现出新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的斗争,经历了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热战”、二战结束至80年代末的“冷战”,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新的形式。一是斗争的主要形式由对抗转化为竞争,战略重点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军事战略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二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且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三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接触”和“交往”,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循序渐进和平演变”。

2.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一是“新帝国主义”理论凸现。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顾问罗伯特·库珀提出“新帝国主义”概念,主张后现代国家(即北美、欧洲国家和日本)应动用它们的国家力量(包括军事力量),控制现代化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同时应制止前现代国家(如非洲国家、阿富汗、中东国家等)那些诸如屠杀之类的行为;美国教授约翰·米尔森也认为,每一个大国为了自身利益必须寻求国际关系中的霸权。这种新霸权主义理论的出现在实践中必将侵犯别国的主权和人权,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1]

二是“新干涉主义”威胁世界和平。新干涉主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流行的一种以捍卫人道主义和西方“民主”、“人权”、“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国际关系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理论。[2]

三是美国单边主义气势逼人。单边主义主张,一国在外交活动中,应尽可能摆脱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和牵制,单方面采取行动,反对“把国家主权转让给国际组织”。[3]在对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单边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是文化霸权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西方国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其影响力实际上已成为西方霸权的一个组成部分。[4]西方文化霸权表现在以各种手段向其他国家强行推行其民主、人权及价值观,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渗透。

3.政治多极化趋势中单极与多极的较量尤显激烈。冷战结束后,世界正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从双边关系看,各大国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致力于修复和改善双边关系,各国普遍建立了高层对话和磋商机制。从多边外交看,各种多边磋商机制已成为大国间对话与协调的重要途径。双边和多边外交关系的改善,在客观上有利于逐渐抛弃旧格局的不利影响,形成新的游戏规则,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但在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多极与单极的矛盾与斗争。冷战结束后,美国相对和绝对实力的增强为其称霸世界、建立单极国际政治格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美国政府的霸权主义行径,已经越来越引起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不满。

4.恐怖主义和“打恐战争扩大化”威胁世界和平。恐怖主义泛滥已成为国际形势中新的重大变数,也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动荡的一个爆发源。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标志着恐怖主义活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国际恐怖主义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因素,愈来愈为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但是“打恐战争扩大化”也会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立即表示,“任何支持和庇护恐怖组织及其恐怖行为的国家负有恐怖组织及其成员同样责任。”[5]美国动用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对阿富汗及其境内的恐怖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伤亡人数至今难以完全统计,但是肯定不会低于“9·11”事件的伤亡人数。

此外,美国还将反恐行动纳入其全球战略规划中,并扩大了恐怖主义的概念,将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外武器扩散以及视美国为敌人的行为也视为恐怖主义,这无疑将会加剧地区的紧张局势。

(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风险与斗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和冲击。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更大,特别是对其经济主权的侵蚀,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主动放弃部分主权。为了引进本国急需的资金和设备,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自觉放弃某些权力,以便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大的利益。为参与区域一体化组织,必然会让渡一部分主权。国际组织的国际协调机能是绝大多数国家所需要的,但其权威性来自主权国家的让渡。

二是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恶意侵蚀。发达国家利用在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地位,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威胁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发达国家利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提出苛刻的条件,有时甚至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达国家凭借不平等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进行恶意侵犯。如美国借“赫伯法”和“达马托法”企图干预其他国家双边经济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反全球化运动也同时发展。从1999年到现在,世界各地街头爆发了数百起反全球化示威,反全球化运动已上升为一种新的政治与意识状态。

(三)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成为影响国家实力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速展开。其中网络技术凭借较强的渗透性,大大突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心理和制度障碍,使整个世界经济通过网络连接成为一体,把国别经济扩展成了真正的世界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突出,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仅为5%至20%,而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上升到80%至90%。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已经不再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军事实力的作用也在明显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以高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此外,科技进步使高利技武器的破坏力剧增,这一方面对战争起到一种威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和平增加了新的不安全系数。

二、当前国际环境新特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和深刻变化的世界。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的思想政治领域和人们的思想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国际政治新特点及有关思潮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1)两制国家“和平共处”有助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互相沟通和理解,互相借鉴对方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优秀成果;有助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交往中逐步制定和形成一些彼此都认可的观念和行为规范。(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和发展,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起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知和认同。(3)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些各国都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各国人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比较自主、自由、自愿地选择和借鉴其他文化价值体系的成果。(4)国际反恐斗争有利于遏制我国境内某些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和恐怖主义分子的极端行为。

2.消极影响:(1)“两制”和平共处、合作交流成为主流,促使“两制”国家之间出现了非制度性交融的新形式。所谓非制度性交融指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体制层面上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和吸收,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会主义成分可以被资本主义利用,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可为社会主义利用,这必然会使人们在思想上“淡化”“两制”间的差异与斗争,从而潜在地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2)政治多极化加剧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流转和冲撞,西方发达国家借机对外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于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目的“是征服和控制人心,并以此为手段改变两国之间的强权关系。”[6](P90)因为不同文明的生存根底和传播力量不同,科技力量相对落后、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丧失文化市场竞争力和丧失意识形态阵地的危险。(3)国际恐怖主义泛滥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国内某些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恐怖主义分子和弱势群体产生某种“示范”作用,使他们倾向于采取恐怖手段来追求自己的目的。此外,恐怖主义本质中包含的无政府主义情绪也会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冲击。(4)国际政治思潮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国际政治的新变化引起了国际政治思潮的新动向。这些思潮主要有:“趋同论”:即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最终要趋于一致,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并不是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而是变成一种既非社会主义也非资本主义的“新”制度,这种论调极容易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新保守主义:坚持冷战思维,突出反共意识,强调战略优势和军事威慑的作用,主张保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其突出理论有“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说到:“共产主义气数已尽,世界正进入历史上共产主义的最后阶段”。[7](P37)新自由主义:强调美国霸权的领导作用和国际干预的必要性。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理论,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新自由主义的代表还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的冲突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冲突。他说:“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8](P9)他把文明的冲突归结为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冲突,并在“多文明并存化”的旗号下隐藏着“西方文明优越论”,不难看出其中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隐藏着分化、孤立社会主义的实质。

(二)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既打破了传统的民族经济的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精神、文化上的壁垒。伴随着经济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各种信息和观念愈益快速地传播,人们将在日益扩大和频繁的思想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各国经济生活的变化,相应地带动了思想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变化,以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为基础,世界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思潮在众多领域广泛交流,有利于我们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抛弃落后观念,加速形成和确立新的和必要的思想观念。

2.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敌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艺作品等常常被一起引进来,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以为它们是社会主义所允许或认同的东西,从而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体,越来越影响到民族国家主权和职能的实施,甚至对主权国家本身存在的价值构成挑战,这当然会使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挑战;同时全球化进程中还产生了许多全球性问题和超国家的人类共同利益,这促使人们以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越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界限的全球意识,这种全球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与效忠,从而削弱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需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共同合作,这就容易使人们模糊阶级界限和制度界限,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力

1.积极影响: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会通过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而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而且也会通过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和人类征服、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不仅焕发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还有利于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导致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当然,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能够迅速地获取知识,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大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加人们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2.消极影响: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运用强大而系统的物质设施和组织,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扩大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占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阵地。这对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冲击,淡化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极大的冲击,使我们对媒体管理和舆论导向的控制非常困难。目前,我国互联网络迅速普及,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而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90%以上是英文信息,且80%以上是由美国提供的,这势必给中国网民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校园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进入大学的每个角落,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网上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引诱和毒害大学生。高校师生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受到网络垃圾信息、黄毒和迷信思想的毒害,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冲击。网络的发展,还使人们逐步陷于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中,使现实世界越来越带来虚幻的感觉,淡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极大冲击,使原有的教育方式受到严峻挑战。[9](P204-205)

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以适应这些新变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1.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互联网络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出现了全球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利技手段,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等宣传阵地的同时,提高对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网上宣传力度,抢占网上信息制高点,发挥国际互联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优势。当然,加强网络上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往说教的方式,要对主流文化、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力求升华,不断推出精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思想侵略。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手段、情感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其中充满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10]特别是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这种不平衡性更加严重。在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控制和引导其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同时,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通过与工作对象的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工作对象的心理距离,增加工作对象的信任感,主动激发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目的。[11]

3.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关心人民群众正当的物质利益。邓小平明确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2](P146)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由习惯空洞说教方式转到与物质手段相结合上来,重视物质利益的影响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就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和切身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行为与物质利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离开物质利益原则,单纯说教,就难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

4.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制度、管理制度相结合。毛泽东曾指出: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施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制度对了头,就会促进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各种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条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有效多了。随着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国际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有所弱化。进行思想教育,光靠正面灌输讲大道理的方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同时,思想教育要和科学管理相结合,不能以管理代替教育,也不能以教育代替必要的管理。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有助于人们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有利于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5.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指调动和运用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校这一主阵地、主渠道之外,还要使家庭、社区、大众传媒、各种社会机构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13]思想政治工作是全社会的事情,仅靠有限的政工干部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西方国家利用宗教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信仰;新加坡格外关注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和深化。[14]对此,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应从本国实际加以考虑。我们不能利用宗教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综合运用理论宣传、大众传媒、社会舆论、文化活动等各种手段对人们进行灌输,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标签:;  ;  ;  ;  ;  ;  ;  ;  ;  ;  ;  ;  ;  ;  

国际环境变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