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论述乡镇企业在贫困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剖析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多种障碍以及探求排除这些障碍的策略。
[关键词] 贫困地区 乡镇企业 障碍 对策
一、乡镇企业在贫困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创举。就全国来说,乡镇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乡镇企业,对贫困地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需要 纵观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经济发展迅猛的发达地区,那里的乡镇企业必定有较大的发展;相反,凡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那里的乡镇企业必定很弱小。就拿广西经济比较落后的河池地区来说,1995年,该地区乡镇企业总收入75.95亿元,总量仅占全广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2.71%;与较发达的广西玉林地区相比总量相差824.05亿元,只相当玉林地区的8.43%。因而,贫困地区要狠抓乡镇企业,加速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需要 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低,按照扶贫标准,尚有相当多的群众未解决温饱,就拿河池地区来说,1995年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98元,大大低于全国、全区的平均水平,尚有110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如果不尽快提高乡镇企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要实现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目标也是困难的,奔向小康更无从谈起。因此,不重视发展乡镇企业,只靠种粮,要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出路。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安置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贫困地区一般是自然条件恶劣,山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如河池地区是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人均耕地只有0.93亩,剩余劳动力达40多万人。这些剩余的劳动力需要给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否则将成为社会的一大包袱,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怎样安排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贫困地区普遍是由于财源少,财政非常困难,工资发不起,靠上级补贴过日子,出路就是要大上乡镇企业,发展生产,开辟新财路,才能增加财政收入。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 农村村委会一级现在能不能稳定干部,有没有凝聚力,讲话有没有人听,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看那里的经济状况怎样?如果有经济实力,许多事情都比较办好,没有经济实力,即使说得再好也没有人听。而且,村一级经济发展不起来,要给群众办实事,只有向群众摊派,增加农民负担,自然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所以,要通过办好乡镇企业来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加强了,群众脱贫致富也就有了希望。
二、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几个障碍
(一)环境障碍 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远离经济发展中心,交通阻塞,通讯落后,造成信息不灵,人才奇缺,资金缺乏,严重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观念障碍 贫困地区农民和一些干部由于长期受自给经济的束缚和所处边僻恶劣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发展乡镇企业存在一些病态观念,从而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1.保守观念。贫困地区的农民信奉“成事在天”、“听天由命”的落后愚昧观念,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和贫富是上天安排的和命中注定的,人的力量很难改变。因此,他们对开创新业和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存在一些排斥心理,习惯继承祖辈遣留下来的传统耕作方式,不愿轻易放弃。2.畏难观念。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所处的地理较差,加上人的素质也比较低,因而缺乏战胜困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本领,对发展乡镇企业产生畏难情绪。3.求稳观念。贫困地区的农民经济实力单薄,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很低,普遍存在着求稳的观念。他们对经济发展往往采取“小打小闹”的办法,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等待观望,反复权衡,犹豫不决。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抓不住机遇,难以迅速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4.依赖观念。建国40多年来,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了大量的救济性扶贫,导致他们产生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他们常常是依赖于国家给钱、给物、给技术。更有甚者,已办起来的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企业,国家一不扶持就垮掉。
(三)人才障碍 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人才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1.科技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贫困地区科技人员老化,更新慢。由于基层科技人员生活环境很差,条件艰苦,收入很低,再加上科研资金、设备、信息、仪器短缺,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2.初级人才开发利用不充分。贫困地区人才短缺,主要是中、高级人才短缺,而初级人才并不一定短缺。初级人才主要是受过军地两用人才训练的复退军人、当地的能工巧匠、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基层干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回乡高中毕业生等。目前,对这部分人才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3.对经营管理人才重视不够。当前,人们说贫困地区人才短缺,大多是指技术人员短缺。实际上,贫困地区更为缺乏的是经营管理人员。一些乡镇企业之所以办不好,是由于经济管理不善。如果有好的厂长、经理,他们就能用各种方法聘请科技人才。反之,管理不善,企业上不去,也留不住科技人才。
(四)科技障碍 由于贫困地区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无法推广,因而造成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低,经营粗放,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企业效益低。
(五)资金障碍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实力目前还处于弱小的状态,需要大量的资金给予扶持,但往往在资金上很难得到应有的照顾,资金紧缺,乡镇企业难以大力发展。
(六)能源障碍 我国目前还是个能源短缺国,而贫困地区的能源更显得短缺,特别是电力不足,甚至有相当的贫困乡村还没有电,发展乡镇企业缺少了必要的能源条件,更谈不上大力发展了。
三、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基本思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要振兴离不开乡镇企业。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做到“三破三坚持”:要破除抓农业保险,抓乡镇企业担风险的思想,坚持农业、乡镇企业一起抓;破除重国营、轻乡镇企业思想,坚持国营、集体、联户、个体一起上;破除小农自给经济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畏难情绪,坚持主动出击要项目、争资金、请人才、找原料、销产品,克服困难办企业,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力争大干快上,以较快速度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乡镇企业有机遇也有挑战。乡镇企业如何接受这一挑战,就是走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规模,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倘若乡镇企业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产品将难于销售,难于转化为商品,企业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后劲。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必须立足本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如大力发展采矿业、选矿业、建材业、食品业、林牧土特产加工业、养鱼业、林果业等等,这不仅仅是为了发挥地区优势,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要素交换的需要。贫困地区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首先只能用当地自然资源与外地其他要素进行交换。相对地说,在自然、经济、社会三大资源中,贫困地区除自然资源之外,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贫乏。所以,贫困地区要发展乡镇企业,就应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相关产业,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贫困地区乡镇企业还应有一定的规模,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才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有了一定规模才便于科学技术的传递,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吸纳较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创造条件。但产业规模的大小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在通常情况下,它是由市场需求量、资源的供给量、产业的生产能力、资金和劳动力供应水平等决定的。因此,在决定发展某种产业时,要对以上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三)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全方位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乡镇企业单靠国家、集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广泛动员和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方针,把乡镇企业推向新的台阶。在实施中,应不重形式重效益,不看成分看发展,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一起上,哪个“轮子”转得快就让它快转。一些办集体企业缺乏条件的乡、村,应放手发展个体、私营、联户办企业,进而发展股份合作企业,不论何种经济成分,在政策上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四)多开绿灯,从政策落实上提高速度和效益 实践证明,乡镇企业的起步靠政策启动,持续发展靠政策稳定,快速发展靠政策突破。在贫困地区,各方面的情况尤为特殊,更需要放宽政策,多开绿灯,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环境。1.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休养生息。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对贫困地区给予倾斜,对乡镇企业的所得税、产品税、增值税、农林特产税等给予一定期限的减免或一定的比例的减免,使其能够积累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滚动发展。2.在发展资金上给予特殊倾斜。一是国家应增加农业发展基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基金、贴息贷款和支边贷款的总量,并应规定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二是要搞科学研究金融。金融部门应根据需要,给乡镇企业发展大力支持,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好、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要增加贷款规模,适当核增流动资金。三是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为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加大引进外资等等。3.为乡镇企业的产、供、销提供优惠条件,搞活流通。除国务院禁止和限制的生产经营项目外,应允许和鼓励乡镇企业开展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包括经营不属专营的重要的生产资料、机电产品、矿产品及林产品等。4.在能源上给予优待。国家要注重在贫困地区加强能源建设,在电力供应上不要统得太死,要给乡镇企业国营企业同等待遇。5、奖励政策。一是鼓励引进资金、技术、项目,凡为乡镇企业引进资金、项目、技术的,应给予奖励。二是鼓励开发新产品,凡为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经济效益显著的,要给有功人员奖励。三是鼓励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为乡镇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允许获取合理的服务收入或利润分成。四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与乡(镇)、村联办企业,可享受乡镇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五是实行乡(镇)、村办集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乡(镇)、村干部实际报酬直接挂钩奖励办法。六是设立乡(镇)企业产品创优、技术进步、管理效益显著奖。凡是经营管理有方、产品创优、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要给厂长(经理)及有功人员重奖。七是大力推行购销总额承包,购销人员收入不计奖金税和调节税。八是对发展乡镇企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地方长官及其他有功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抓培养、选拔、引进人才,依靠科技进步促发展求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乡镇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从整体上看,仍处在一种低水平、粗放的状态,企业技术含量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加工深度浅,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理想等等,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升级上档,已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含量显得十分迫切。要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含量,首要的前提是有科技人才,有了科技人才,才能实现以科技进步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因而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培养、选拔、引进科技人才,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五大”毕业生和机关干部到乡镇企业去工作或领办乡镇企业;要通过各种培训,造就一批熟悉业务、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特别是要抓好技术、管理、供销三支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总体水平;要筑“巢”引“凤”,大力引进人才,一方面是引进急需的外地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使用本地的“土专家”和能人。有关部门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给他们应有的地位,享受应该享受的待遇,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科技实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鼓励乡镇企业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与合作,努力寻求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及减少污染、减少浪费的捷径。再次,对一些老的企业,一定要下决心进行技术改造,在技术上上等级。新办的企业,要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能生产那些过时的产品。总之,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促进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六)狠抓管理,从管理上要速度,要效益 经验证明,在贫困地区为数不少的乡镇企业办不下去,除了客观上的一些原因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懂管理。因而必须狠抓管理。要立足于加强管理出效益。要引导企业自觉地应用先进的管理成果来管理生产,最充分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要加强质量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把企业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还要注意加强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提高,规范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推动乡镇企业高速高效发展。
(七)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 乡镇企业能不能上新台阶,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乡镇企业作为振兴贫困地区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重点,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其他领导成员也要主动关心、支持乡镇企业工作,齐心协力共谋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识,真正做到各级领导统一认识,全民形成共识,在全社会形成发展乡镇企业的大气候。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对乡镇企业的宏观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逐步由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关系,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