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引导“工科孩子”学语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科论文,语文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那些天生就富有文学细胞和艺术细胞的孩子相比;“工科生”的语文学习就像在跟他们进行一场“龟兔赛跑”。我们家长首先要承认这种天赋的差异,然后才能帮助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工科”儿子难过语文关 我儿子金亚伦是个天生的“工科孩子”。 他小时候非常喜欢《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巴布工程师》等与科学有关的动画片。这些理科方面的知识,他几乎无师自通,在会说话之前,他就学会了认识几何图形和数数,识字之前他已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上幼儿园后,他常常缠着大人读机械工程方面的科普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有“工科味”。为了让他各方面平衡发展,我特别注重对他进行人文方面的培养,常带他接受艺术熏陶。然而,“后天拗不过先天”,带他去赏花,他关心的是电瓶车的轨道;带他去听音乐会,他考虑的是琴键的“动力学”…… 时间飞快地过去,金亚伦已经读到了小学三年级,阅读和作文成了他最害怕的学习科目。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得要领,举个例子,期中考试的一道阅读题: “古诗‘江枫渔火对愁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金亚伦的回答是:“反映了作者睡不着,想写诗的情绪。” 老师批了一个大叉。儿子想不通:“我哪里错了啊?作者是失眠啊,然后他才写诗。如果不是这种情绪,这首诗怎么会写到考卷上呢?” 我跟儿子分析:“诗人写诗是不讲逻辑的,你要抓住描写他情绪的关键词‘愁’,然后进行发挥。” 于是,儿子在试卷上如此订正:“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忧郁症就能使人的免疫系统失衡,致使中年以上的人群出现一些与年龄有关的严重疾病。所以,这个诗人出现了忧郁和失眠问题。” 这段写满拼音的订正,真让人啼笑皆非。我能想象,儿子的思维是多么理性而有逻辑,他对世界的理解充满了“前因后果、非黑即白”的各种“符号”,所以他一直在用学数理化的思维死啃语文。 跟老师和其他学生家长交流之后,我才知道我家孩子的情况并非特例。 几乎每个班都会有几个数理化成绩特好、英语成绩一般、语文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这类孩子在高中分科后,常会成为理科班成绩拔尖儿的孩子,甚至在相关的竞赛中获奖。但学习语文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受折磨的一件事。 他们的语文考卷非常雷同:基础知识的第一部分,他们可以靠死记硬背得到“良”;但是阅读和作文部分,常常是“合格”或“不合格”。 大多数语文老师,不会为这些孩子太花精力。因为他们很难改变,写的作文干巴巴,做阅读题驴唇不对马嘴。语文课上,这些孩子常常走神,因为他们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很没劲。特别是牵扯到想象和移情的部分,他们更觉得是无病呻吟的啰嗦。 我去校外的各种培训机构考察了一圈,发现针对孩子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的辅导班数不胜数,可他们采取的方式几乎都是“多读、多写、多练”。 有家长在网上吐槽:“孩子最怕补语文,成绩越补越差。从前他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写点东西,现在一提笔就想哭……” 种种现象让我反思:南辕北辙的盲目训练,会让孩子对语文学习深恶痛绝。对这类孩子的语文训练,必须有一套对症下药的方法。 另辟蹊径寻对策 我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参照了外国教育学者的经验,和儿子好好谈了一次。 首先,我告诉他我很欣赏他。我说:“上帝创造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禀赋。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总会受挫,你学语文的挫败感和很多孩子学数学的挫败感是一样的。” 为了给他减压,我对他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我不期望你语文成绩拔尖儿,你只要保持全班中游水平就可以。” 成绩中游对儿子来说是不难的。由于此前儿子已被语文成绩搞得自信心大跌,所以我把目标设得比较低。 其次,我告诉他为什么要学语文。这是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他常说:“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我不需要每天写作文。” 我告诉他:“伟大的科学家,需要把研究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应用。”他立即反驳:“公式也可以表达啊,爱因斯坦的公式多简单啊,大家都可以明白。” 我告诉他:“爱因斯坦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公式是简单,但你必须具备相应的表达能力,甚至是给别人上课的口才。” 最后,我拿出杀手锏,我告诉他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 儿子反应很快,说:“我是左脑特别发达的类型。” 我告诉他,右脑有神奇的记忆力和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开发右脑可以帮助人们创新,发明新的东西。我特意告诉儿子,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不但左脑发达,而且很注意对右脑的开发。 然后我把话题转移到了语文上:“对你而言,学语文不是为了成绩,也不是为了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开发右脑。因为右脑的开发能够帮助你整个大脑的发展,这样才能帮助你实现做科学家的梦想。” 在接下来的作文训练中,我鼓励儿子研究课文和范文的结构。 我帮助他整理出各种结构类型,比如“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结构;“总-分-总”是议论文结构;“外貌-性格特征-典型事件-总结”,是刻画人物的一般结构;“矛盾-高潮-解决”,是童话结构,等等。 这样的做法,有些死板,但对儿子这种一写作文就头脑一片空白、写了上段不知道下段的“工科生”来说,非常有效。至少,他会照猫画虎,知道每一段要写些什么内容。 等儿子写好一篇作文之后,我会及时鼓励他:“左脑的工作完成了,现在你要充分调动起右脑的潜能。我们看看,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把这句死板的话替换掉……再看看能不能加一点想象和夸张……如何承上启下,变得顺溜些……” 在我的帮助下,儿子充分利用语文课上学的修辞手法,对作文进行再加工,把干巴巴的“八股文”变得尽量生动活泼。 当然,他的作文读起来依旧有些枯燥。我也不指望他的作文一下子变得辞藻华美,因为他常要绞尽脑汁才能找到一个词汇,又要对照上下文琢磨很久,所以他的写作速度很慢。 因材施教渡难关 我深深感悟到,与那些天生就富有文学细胞和艺术细胞的孩子相比,“工科生”的语文学习就像在跟他们进行一场“龟兔赛跑”。我们家长首先要承认这种天赋的差异,然后才能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每次儿子将写着“合格”和“语言一般”等批语的作文本交给我签字的时候,我都具体地写上他最近的进步。比如,我表扬他又学会了一个比喻句、表扬他某个成语使用得很恰当……我的做法也渐渐感动了语文老师,我发现她的批语也越来越多地鼓励代替了批评。 在阅读训练中,我鼓励儿子完整地阅读一些名著。因为大多数教辅书上的文章是截取名著的某个片断,所以儿子很难领悟整本书的结构和精髓。 我给儿子选了一套C.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鼓励他将全套7本书看完。然后,我用图表的方式——“工科生”普遍很喜欢的学习方式,把每个故事的结构分析给他看。比如1/4篇幅的时候,会出现第一个矛盾点;全文3/4篇幅的时候,故事会推向高潮,疑团会揭开等。 这样的阅读,符合孩子一板一眼的思维模式。他会渐渐发现,以文字为载体的语文,和以数字为载体的数学,其实某些层面是异曲同工的。当他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词汇之后,阅读和写作都能再上一个台阶。 以前,我儿子最害怕概括总结,比如“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现在,他有了阅读名著的底子,就有了归纳总结的自信心,甚至会点评作者的写作技巧。虽然这样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仍有很大出入,但是比他从前不知所云的状态要好多了。 我感觉到,我这样的阅读训练,比那种“让孩子读一段话,然后做一堆习题,再用标准答案去批判孩子”的传统训练方法要好得多。 陪儿子学语文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在思考“学语文干什么”这个问题。 这类孩子将来十有八九要从事理工科的工作,然而在应试教育的10多年中,他们却要痛苦地与语文为伍。 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觉得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鼓励他们以自己在数理化方面的天赋为荣。 其次,我觉得语文学习要让孩子“畅所欲言”。孩子用理性的头脑去做阅读题的时候,常常会批评作者无病呻吟、不合逻辑。如果他们不能在考卷和作业上写下自己的看法,至少我们家长要聆听他们的看法。就算这些看法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依旧是孩子独立思考的成果。当他们敢于向课本和考题质疑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偷偷鼓掌。 最后,就是让孩子有话说。当孩子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好写的,这时候家长要启发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也许只是一些普通的小事情,却可以成为孩子们笔下的素材。当他们在若干年后遇到高考作文时,或许会自然而然地用上这些素材。对工科生来说,这无疑就是一种成功。标签: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