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学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事业,按照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在传统的观念上,事业“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区别于企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称事业不是饭碗,而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之献身的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对于我们从事地理专业的工作者来说,面对活生生的现实,一方面国家从宏观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势不可挡,市场机制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必将日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所酷爱的地理学事业历史悠久,在目前全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垮下,而应该有扎扎实实的发展。可是,在迅速建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样发展我们的地理学事业呢?根据近几年我们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理学事业的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1 转变观念
1.1 学科观念
党的十五大要求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现有条件下,地理学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所谓观念一变天地宽,对地理学这么个传统学科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在我国地理学是一个传统的、不少人都认为是基础性的学科。整个学科知识体系比较庞大,但系统性较差,新技术应用比较薄弱。这就使地理学可以用来教育人的功能较强,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从80年代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开始,国家就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按照这个方针的要求,从那个时候开始地理学在摆脱旧的思想约束、面向经济建设方面就应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有些人主动调整研究方向,注重与生产实际结合,艰苦地向新的领域开拓。同时,也有一些人却在80年代中期大喊地理学危机,甚至抱怨有关部门对地理学不够重视。回顾这些年地理学走过的路程,不管地理学工作者持什么观点,全国国民经济照样高速持续发展。哪一个学科适应了国家发展的宏观趋势,就可以在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同时,从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营养,促进本学科的健康发展。这种严酷的事实不得不迫使我们进一步重新审视什么是地理学?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怎么样发展地理学?我们认为从哲学的层次考虑,传统的地理学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地理学现有的丰富的知识,而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在目前条件下地理学应该怎么办的办法。所以,面对现实我们地理学工作者不应该只强调我们能干什么,而是应该立足于地理学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想方设法干成社会急需的工作。大多数地理学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火热的经济建设主战场,要确确实实为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解决问题。而不应该固守地理学基础性较强的老框框,总是花费很大力量在讨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强化地理学的应用性、系统性,这是社会发展对我们地理学提出的迫切要求。
1.2 服务观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就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毫无疑问,地理学是一门科学。既然它是科学,它就应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不应该让社会为我们地理学服务。因此,树立明确的服务观念,瞄准实实在在的服务目标,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立足于我们的学科优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势在必行。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地理学工作者缺乏服务观念,擅长于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搞研究,写文章,而不去认真地考虑这项研究或这篇文章对谁有用,谁能够用,怎么样去用?所以,不少地理学科研成果,或是论文让人感到园糊糊的,无法操作和应用。在火热的市场经济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当然,我国地理学体系比较庞大,地理学工作者之中需要有一部分人从事基础研究,他们的科研成果可能主要是学科积累性的东西,这就整个学科发展来说也是需要的。但是,就地理学大局而言,从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必须把地理学队伍的绝大部分力量放在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领域。只有我们凭学科的独特力量为社会做出了充分有效的服务,才有可能在服务的同时得到社会应有的报赏。不求服务,只求报赏,既不合理,也不可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学已有的综合性、区域性的独特优势,迅速强化新的系统性、应用性的专业优势,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所有需要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单位和成员服务。
1.3 市场观念
对于我国现代地理学家来说,过去已经熟悉的是计划经济,而目前需要面对的是大家并不熟悉的市场经济,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绝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利益所在。宏观形势要求我们地理学家必须迅速强化市场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这种宏观调控机制要调整全社会的资源和利益,其影响力必然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历史早已证明,在社会变革时期,谁适应了新的社会运行机制,谁就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地理学家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迅速摆脱计划经济观念的约束,树立强烈的市场观念。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什么是市场观念?怎么样面对市场?怎么样走向市场?怎么样赢得市场?我们认为,一是要调整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重视市场,研究市场。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地理学家主要是跟着政府走,即政府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思维方式上基本是被动的。而在现有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变被动的思维方式为主动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心市场,观察市场,认识市场,并想方设法走进市场,适应市场。而不是远离市场,恐惧市场,抱怨市场。我们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蔡德龙博士为主开发的硅肥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迅速产业化,在全国形成硅肥潮,为我们赢得数百万的收入,就是我们强化市场观念,主动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向市场进军的结果。二是要以宣传为契机,勇敢地培育市场,开拓市场。因为科学研究具有超前性,所以我们所面对的市场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市场,往往是潜在的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分析社会发展的形势,策划我们的市场,主动培育我们有用武之地的市场。近几年,我们结合河南发展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软科学和各种规划的重要性,促使各级领导重视软科学和规划工作,从而有效地培育了地理学研究市场,为我们赢得了几十项找上门的科研任务。这既发挥了我们地理学的学科优势,也确实为相关市县解决了他们工作中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三是要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比较优势,形成占领市场的能力。我们所从1994年就明确提出以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软科学和地理学应用技术三大支柱为重点,调整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所现在河南省省属研究所之中已初步形成了GIS应用、区域规划、硅肥生产技术、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草桨造纸污水治理技术等专业优势。这种比较?
势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本,它正在为我们所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铺平前进的道路。
2 强化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学事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我们学科本身的自我发展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建设与形成有赖于我们学科内部基本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1 科研的发展
由于过去受前苏联学科体系的影响,我国地理学学科体系比较庞大。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资本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我们的学科组成显得比较松散,无法适应进军市场的需要。
(1)在新的条件下科研的发展首先要明确每个单位的主体方向和研究重点。我们认为,尽管我国地理学研究队伍数量较大,但是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考虑仍然应该明确要以应用研究为主,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一方面我们国家短期内还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供一批人长期都去从事基础研究,这是国力所迫;另一方面我国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确实还存在大量急需地理学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地理学家也确实大有用武之地。明确了这种指导思想之后,在应用为主的前提下,抓好重点项目,尤其是抓好有创收能力的重点科研项目就显得特别重要。应该说我们国家并没有硬性要求我们地理学家非要在哪些领域长期作投入性研究,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集中力量作一些开发性研究呢?国内不少地理单位近些年已经在地理学开发性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类区域规划、软科学项目咨询等都既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又可直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问题是搞这类项目的组织方式必须有所调整,不能再零打碎敲,几年时间什么都搞,具体到一个方面才搞那么一项两项,结果什么都不精不熟,没有王牌。而应该在专业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自己的优势,打出自己的王牌,逐步形成“批发能力”,即能够成批地承担某一类研究项目。这既能形成专业优势。又能够带来规模效益。我们所这几年以软科学为金字招牌,以善作规划为王牌,连续承接各类规划几十项,既锻炼了一批规划方面的科研人才,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科研的发展需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科学研究是一项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需要积累,需要激情,需要飞跃,而宽松的科研环境是产生激情和飞跃的基本条件。我们这几年在为科研工作创造宽松环境方面一是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对课题经费坚持不收任何管理费用,减轻科技人员的负担;三是用足用活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和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放活课题经费管理,让多做贡献的科技人员确实得到实惠;四是尽力改善科研条件,自筹资金积极配备计算机,强化计算机应用,提高科研能力;五是明确科研岗位是弹性工作制,除全所集体活动以外,工作时间可以自行掌握;六是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想方设法吸引人才。这些措施的实行并没有使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打乱,反而使科研工作的整体活力日益增强,全所科研经费数量和科研成果数量均逐年迅速增加。
(3)抓量化考核。我们在为科研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对科研人员的年度业绩按进所科研经费数、完成成果数、发表论文数、带人数和奖励得分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促进了科技人员在科研岗位上的业绩竞争,也为真正科研业绩突出的科技人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公平舞台,并督促业绩平平者加油工作,从而在科技队伍内部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鼓励多出业绩的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2.2 开发的发展
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主要具有两大目的:一是把科研成果推向社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取得一定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并以此促进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从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绝大部分科研单位都在积极地探索科技开发之路,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们地理学界是大家公认的科技开发比较困难的领域之一,但客观形势要求我们还是要立足现实进行一些必要的尝试,这是大势所趋。我们所从1993年开始对开发工作加大力度,经过艰苦的努力,现已形成初步的开发规模。我们的基本做法如下。
(1)紧紧抓住集体的一块。对于多数科研单位来说,开发工作中集体这一块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一部分开发工作赚到的钱能够直接用来为全体职工办事,是单位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应该有所领导拿出精力紧紧抓住。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科研单位创办科技企业者甚多,成功地发展起来的也有一部分,如中科院的联想集团、成都地奥制药集团等,但是确实有不少单位在开发初期就投资办企业,结果往往赚钱很难,甚至陷得很深。究其原因,要么开发项目没有选好,要么就是企业的负责人不得力。而即是开发过程中赚到钱的企业,只要其负责人不是单位领导的话,让其向单位交钱往往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我们所近几年重点抓的开发项目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和硅肥开发,全都直接由所领导亲自抓。这些项目启动初期确实非常艰难,不仅资金紧张,而且职工从观念上难以接收,不少人怀疑这些开发项目能否赚到钱、甚至怀疑地理学研究单位是否应该搞科技开发。我们在初步调查其它单位科技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所领导亲自抓重点开发项目。这样既可了解开发工作的具体运作方式,又可亲身体验科技开发究竟有多深多浅。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现有条件下所领导亲自抓重点开发项目是正确的,能够为单位实实在在地赚到一部分钱。从未来科技体制改革的趋势看,科技开发仍然是科研单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利用人才优势发展高科技企业潜力巨大。但是,如何理顺所办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关系至关重要,需要继续作深入的探讨。
(2)适度支持一块。从一个单位开发工作的发展实际分析,一般都需要不断有新的增长点,但事实上我们对新的开发项目很难一下子就看得很准。在这种情况下,不支持新的项目有可能错失机遇,而对其支持力度过大又有可能陷入被动。因为在目前条件下,我们科研单位不少人在心态上要求开发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对于有一定前途的新开发项目宜采用适度支持的办法起步。即先适当给以支持,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看一看实际运作的进展情况。如果发展势头良好,可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如果起色不大,则要冷静处理。既不要一口否定,也不要再盲目支持,应再观察一段,等待发展机遇。一旦机遇来临或成熟,即可积极支持,加速其发展。而对于有些项目来说,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或制约,可能一直发展势头不好,那么宁可损失一部分利益,也要痛下决心中止对其进行支持,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向企业家学习,即既要善于决策,又要敢于调整。
(3)彻底放开一块。组织科技开发工作,需要考虑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对于有些善于独立经营,能够在单项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宜放开他们的手脚,大胆让他们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拼搏。这部分人的独立作战能力往往较强,理应受到单位的尊重和支持,尤其在解除后顾之忧方面应为他们作扎扎实实的工作,以利他们安心从事开发工作。在经济利益上一般不宜向他们追加什么负担,要看到他们大胆从事开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举,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往往就可以给单位职工转变观念、走向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我们这几年的开发工作在起步投入不大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独具特色的创收能力。回顾这段路程,深感科技开发之艰辛,但正是这样苦苦地探索,才换来了我们一个地方地理研究单位在原来缺资金、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工作的稳步、快速发展。
2.3 综合发展能力建设
对于一个单位而言,是否具有发展活力主要看其综合发展能力。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认为综合发展能力集中体现在科研能力、开发能力和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水平等方面。
(1)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成果数量、发表论著数量和重大成果应用成效等。近几年我们在历史性地顺利实现科研骨干新老交接的同时,全所科研能力稳步提高。1993年以前,我们所每年科研完成成果5-8项,1993年在全所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完成成果突破10项,1994年为11项,1995年完成成果数量突飞猛进到20项,1996年完成成果数量又高达31项,1997年完成成果24项。全所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数量,1993年为20多篇、部,1994年上升到30多篇、部,1995年达48篇、部,1996年高达112篇、部(专著6本,论文106篇),1997年为69篇、部。加上以硅肥为主的重点研究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和以各类区域规划为代表的软科学研究项目影响的迅速扩大,使我们所的科研实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我们所对外初步树立了成果多、论著多、人才多的良好形象。
(2)开发能力。对于我们地理学研究单位来说,科技开发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事。但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主体方向要求我们尽快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全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面对宏观发展形势,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开发是明智的选择。我们所从1993年开始把开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且由所长亲自抓开发工作。不仅保证了工作力度,还在全所形成一种工作导向,促进全所职工认识开发、重视开发、支持开发、参与开发。当年开发创收30万元,使开发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此后,全所更加重视开发工作,开发创收收入基本上以每年约50%的速度递增,为全所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全所开发促进科研、科研带动开发的良性循环局面初步形成。
(3)基础设施建设。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委、河南省计委、河南省科学院等上级部门支持下,经过全所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这几年新建和改建了办公楼、家属楼,基本上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正在建设“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筹资金开通了拥有42台终端的计算机局域网;职工生活条件和全所的科研条件建设都在以较快的速度顺利推进;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一个单位的向心力所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一个单位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科研单位知识分子集中,绝大部分职工的精神境界要求较高,对精神文明看得更重,更需要不失时机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便能够让多数职工在“心态平衡”的条件下勤奋工作,多做贡献。
3.1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现有条件下,一个单位不改革就直接影响发展。而无论什么样的改革只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就必然会涉及职工利益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争论或讨论。另外,我们这样的学科性较强的科研单位,如何摆正科研与开发的关系也特别头痛。我们所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是坚持不争论,定下来的事就干,干成以后让事实说话。当然,干的时候绝对不能蛮干,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作为依据。二是通过一种新的理念引导大家,形成共识。为此,我们形象地提出了象我们这样的公益性科研单位在管理上的“马车理论”。即一个单位的改革犹如一驾马车的动力,缺乏这个动力马车就无法前进。而科研与开发就是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通过中间的一根轴有机地连为一体才具备了车轮本来的功能。这样在我们单位就没有任何理由再去讨论科研与开发究竟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了,你说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谁重要呢?实际上缺了哪一个轮子都不行。与此相连的是单位内部的管理犹如一驾马车的车厢板,管理抓不住,就好象马车上车厢板有漏洞,不管马车跑得快慢,车上拉不住东西一切都等于零。而条件建设就象一驾马车的车体,需要保持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使这个“车体”保持健康,这样才能快马加鞭,出速度、出效益。整个单位的发展,依靠改革作为基本动力,依靠科研与开发作为基本支持撑点,依靠加强管理和加强条件建设保证运作的效率和发展的活力。这样不仅形象地表明了一个单位内部各项工作的基本关系,也容易说服大家不再把精力老放在没完没了的抽象讨论之中,而应该集中力量谋发展,谈发展,求发展,用发展统一全体职工的思想,统帅全所的各项工作。
3.2 塑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形象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具体工作支撑,更需要有一个有约束力的建设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一个单位的精神和形象。我们结合这几年发展的实际感受,在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我们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精神文明形象为:“团结高效、开拓务实、三老四严、爱所敬业”。有了这样的形象,它就成为一面旗帜,也是全所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它既充分肯定了过去几年全所职工精神文明建设的业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升华,也形成一种明确的导向,激励更多的职工向更高的精神文明目标迈进。
3.3 积极开展必要的大型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需要务虚,以便统一思想;也需要务实,以便检验结果。务实的基本办法就是积极开展必要的大型活动,以便在具体的活动中检验每个人真实的精神境界。我们这几年在提倡精神文明的同时,先后开展了大型义务劳动、大型集体活动、“我为地理所添光彩”、“精神文明奖”、春节联欢活动、运动会、歌舞比赛等丰富多采的具体活动,既活跃了全所的空气,打破了过去科研单位的沉闷气氛,也通过这些活动给大家一个舞台,让大家有个表现的机会,显示一下各自的内心世界。可以说究竟谁德才兼备,谁关心集体,谁乐于奉献,谁不怕吃苦,谁言行不一等等,通过这些活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后我们再根据各类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必要的思想工作,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了更好的可操作性。
4 急需探讨的问题
4.1 资产管理的改革
过去我们国有科研单位的资产都是国有的,看起来在资产管理上好像比较正规,也十分注意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确实没有把资产盘活,尤其是我们的很多无形资产并没有有效利用。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我们应该在保证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资产管理改革。一是要盘活现有有形资产,能够进入市场的要尽快进入市场,以获取必要的直接效益;二是要想方设法利用我们的无形资产,以技术参股、商誉参股、管理参股等形式积极参与经营,既发挥我们人才集中的优势,也获取应得的经济效益,加速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使无形资产尽快转化为有形的财富;三是要大胆地引进资金,改变我们的资产结构,增加资产运行的活力,尽快把资产运营转变为资本运营,增强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2 企业化发展问题
从长计议,无论下一步国家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有多大,我们一个单位自身有无自我发展能力都至关重要。我们认为,科研单位企业化的发展方向势不可挡,走向市场的趋势不可逆转。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我们这样的地理学研究机构一是要注意强化特色,尽快在科学研究上创出名牌,以“名牌效应”赢得市场份额,赢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在企业化的过程中注意高科技含量。一般企业能干的事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在高科技领域从事企业化发展工作,一旦在某个高科技领域站得住脚的话,将形成一种独特优势,而这种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是大有前途的。三是要注意发挥和进一步强化地理学的学科优势,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开发、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决策咨询等都具有广阔的社会化应用前景。近几年部分单位进行的市场化开发已经取得良好的效益,应尽快开展更大规模的企业化开发,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纳入国家信息产业进行开发,把资源开发、区域规划等软科学研究与应用纳入咨询产业进行开发,加速地理学的现代化步伐。
4.3 分配制度改革问题
党的十五大提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我国在分配制度上的新突破。我们要按照十五大精神的要求,顺利地让生产要素进入分配。因为我们科研单位专家的智力、技术等就是最好的生产要素,应该科学合理地进入分配。这是在新的条件下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我们科技领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如果这一措施抓得不力,我们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就比较困难,长期留住高层次人才就更加困难。而如果没有足够的高层次人才,我们的地理学就难以在新一轮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获得长足发展。所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事关我们地理学的发展前途,必须引起各个单位的广泛重视。
标签:地理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地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