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众标注的情报学基本原理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探析论文,大众论文,基本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350
1 引言
基本原理是指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开展情报学基本原理研究,有助于丰富情报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加强情报学的学科地位;掌握情报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情报学研究和实践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在传统信息环境下,专家学者曾对情报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杨超提出了情报学的6个基本原理[1]: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用户友好性、系统安全性、兼容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原理;该基本原理主要侧重于信息系统方面,而对用户行为方面的概括较少。马费成教授提出了情报学的6个基本原理:离散分布、相关性、有序性、易用性、小世界及对数透视原理[2],并认为离散分布原理和相关性原理虽然目前研究较多,但尚有很多不足,其他原理的情报学研究成果显得很零星。梁战平教授提出了情报学的10方面基本原理[3]:隐藏、相关性、离散分布、有序性、重组、转化、对数透视、小世界、可视化、最小努力原理。梁战平教授的基本原理中包含有马费成教授的6方面基本原理,并又提出重组、转化、可视化和隐藏四方面原理。
情报系统是“人—中介—资源”系统,其基本目的和任务是将知识和信息组织有序化,以用户认为方便的形式提供有效利用[4]。对情报学基本原理的概括和总结,除了应该关注信息中介载体的获取和加工过程规律外,还应关注信息资源本身的形成和存在规律,信息用户组织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行为规律以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中介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
受传统情报信息技术及环境的限制,信息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情报信息的提供,并且信息用户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交互共享的环境条件,因此,传统的情报学研究多关注于文献等信息载体方面,虽然有的学者也认识到用户认知和效用在情报学中的重要性,但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日志分析等方法,尚不能客观有效地揭示情报用户的认知和效用。
新一代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和实践面临着新的环境和应用,特别是大众标注技术的出现,使得用户能够主动参与对信息资源的标注,相互之间能够交互共享相应的情报信息资源,并且社会化的大众参与标注能够形成一定涌现的有序性特征,因此,对于情报学相关原理的体现和升华,大众标注具有传统理论研究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
2 大众标注的含义及特征
2.1 大众标注的含义
大众标注是指在公开分享的环境中,由信息使用者共同为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标记或分类,也即由使用者个人对于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索引或分类,进而形成众人共同索引和分类的机制[5],如图1所示。
图1 大众标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大众标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社会性书签网站的应用。Smith Gene总结了大众标注的发展简史[6]:2004年初,Joshua Schachter开发了del.icio.us系统(网站),开始采用非层次的关键词分类系统并允许用户在线标引网页;2004年底,Thomas Vander Wal通过一个邮件讨论列表,首次提出“folksonomy”概念;2005年初,支持标签的网站开始大量出现。
大众标注的发展如此迅速,主要由于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在实践应用方面,有“flickr”、“Del.icio.us”、“Technorati”等著名网站的带动;理论研究方面,有ASIST、SIG/CR、DC、WWW、ACM CHI、ACM SIGIR、IA Summit等组织和会议的推动。
2.2 大众标注的特征
2.2.1 信息用户的主动参与 在大众标注过程中,大量信息用户分别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知能力,选择相应的标签进行标注,并将相应的资源和标签保存到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相应的信息资源。
大众标注是面向用户的,完全依赖于用户个体的参与和贡献。大众标注的产生,是用户基于个人信息管理的目的,使用自己的词汇对信息进行标注,以便再次查找和使用。所形成的标签集是由关注该信息资源的用户群生成的,这些用户在检索该标签集合时,能够显示一定的兴趣[7]。大众标注是以用户主动参与为特征,体现了用户的个性化认知和价值效用。
2.2.2 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 大众标注有两个独特的特点:①参与的广泛性;②标注的随意性(不受限制)。无限多用户的参与使得被标注对象每个角落的内容得到较全面的揭示和反映。从长尾理论的角度看,资源的每一部分都是有价值的,区别仅仅在于价值的大小及受众群体的不同。用户参与标注可以实现对不同部位、不同细节的注意与发掘,有利于长尾价值的揭示和利用。以往的网页内容是分散的孤岛,标签将它们相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具备更强的用户吸引力和粘合力[8]。
标注的典型功能是共享。通过标签中介,用户与资源之间以及具有相似标注的用户之间,建立了交互共享的联系。除了准确定位个人信息,相同的标签能够聚合整个信息空间中的所有相似内容,实现资源的共享,基于标签的浏览更能使用户获得意外的发现。
2.2.3 社会化标签的社会化协同 用户在资源的共享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身有相同兴趣的人群,得到关于标签使用的反馈,从而影响其未来的行为,因而大众标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化性质[9]。在大众标注过程中,大量的信息用户运用大量的社会化标签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标注,不同用户之间能够彼此相互浏览对方的资源及相应的标签,可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而纠正自身随后的相关标注行为,从而随着标注的增加,用户标注行为存在着协同效应。
通过大量用户对资源的大众化、持续的标注,所形成的标签集既能形成对资源客观属性特征的较全面的揭示,又能较充分地反映用户的认知及效用特征[12]。用户随手对自己的内容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标签,就对这些内容产生了重新的认识,更容易将过去、现在的所有思维串联起来[10]。标签可以快速地在一个公共信息空间创建一个信息剖面,智能聚合各种相关信息,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很多应用价值[11]。
3 大众标注中情报学基本原理的体现
基本原理的精髓在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统摄具体的原理,并且相互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关系。情报学基本原理应基于情报学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宗旨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适性,并应避免现象和操作的一般性总结。鉴于此,本文在大众标注的新型情报信息环境下,基于马费成、梁战平等教授所提出的基本原理,尝试提出如下情报学的基本原理:最小努力性、适度相关性、混沌有序性。
3.1 基于主动参与的最小努力性原理
大众标注中信息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资源,并根据自身对该资源的认知能力选择相应的标签对其标注,因而能够较充分地体现信息用户的主动参与和能动选择特征,可较好体现最小努力性原理。
最小努力性原理体现的是用户的能动性选择的特征,即用户在组织、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情报时,总是趋向于简捷、方便、易用和省力的原则,在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效用之间权衡,从而选择最省力且满意的方式来进行[2]。其衡量标准是成本最小、效用最大,因而达到效益最大化。
对数透视现象表现了情报信息在客观的物理领域和主观的认知领域间具有数量上的对数性差异。这种对数性差异不可避免需要考虑到用户的能动性选择因素,因此对数透视现象是最小努力性原理的体现。
3.2 基于交互共享的适度相关性原理
大众标注为资源和用户、作者和用户之间提供了中介,使得用户主动参与资源的组织和获取,且相互之间能够通过标注而进行交互和共享,从而用户之间依托于万维网而形成用户网络,且用户集和资源集之间形成多对多的关联对应关系。
情报的相关性具有需求相关性、社会认知相关性、中介(情景、主题和算法等)相关性等类型[13]。情报学的相关性除了体现情报信息与信息用户的相关性之外,还体现情报信息要素相互之间以及信息用户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离散分布和小世界现象正是上述两种相关性的体现。离散分布现象主要体现关联要素的分散和集中的规律,也即社会领域中常见的幂率分布特征。小世界现象揭示的是人类信息联系和信息对象之间的相关性,也即无论用户和资源的范围多大,都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达到最短的路径联系。
情报信息系统中,在分析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中介相互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时,应该相对于特定的时间阶段、空间范围、对象社区,运用具有相对性的适度相关的观点来分析。
3.3 基于社会化协同的混沌有序性原理
情报的上游是具有物理结构的数据、具有认知结构的知识,下游是具有价值效用的用户,因此,情报应该具有物理结构的载体、认知结构的内容、效用结构的目的。大众标注为用户和载体之间提供了有效的中介,较好地体现了上述三种结构,并且随着标注用户和资源的增加,用户参与对资源属性的揭示会越来越接近于客观,并且在此过程中,信息用户能够将自身的认知偏好集中体现于标签集合中。
情报结构的有序性,即情报系统要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既来源于科学体系的有序性,又来源于人的创造过程的有序性[2]。
重组操作是通过连接、分割和结合的方法,使对象获得改进的机会,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转化操作是信息链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转化,主要体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之间的转化[14]。无论是重组还是转化,都是情报知识有序化的途径。
有序性原理主要体现情报资源存在结构和发展过程的相对有序化。这种有序化由于涉及社会性因素,因而更显其复杂性。绝对的有序和绝对的无序是不存在的,客观的有序是一种相对的有序——混序,即介于绝对无序和绝对有序之间。
4 大众标注中情报学基本原理的升华
情报信息组织和获取的有效性评价,取决于其用户效用价值的大小,此外,从情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总是沿着用户主动参与性越来越强、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体现越来越便捷的方向发展,从而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情报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原理的总结符合情报学的宗旨和目的。
情报学的基本原理的核心在于以用户的认知和效用为中心,关注用户和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分布及有序性演化(见图2)。
图2 大众标注中情报学基本原理的体现和升华
4.1 最小努力性所体现的能动选择规律
情报信息用户在选择性认知和获取相应的情报信息时,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即根据自身的效用需求及认知能力来有目的性的选择合适的情报信息属性进行认知,因而,其获得的情报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修正”痕迹,不是传统的客观量化结果。
最小努力性原理取决于用户所付出的成本和所获得的效用之间的权衡,权衡的标准取决于信息用户在获取情报资源时的能动性选择。在大众标注中,情报信息用户通过大众标注的手段和中介,能够主动参与情报信息资源的组织和获取,因而能够较充分地体现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效用需求,从而较好地体现了信息用户的能动选择规律。
4.2 适度相关性所体现的关联分布规律
情报信息系统的要素主要有用户、情报信息、中介(如社会化标签等),这些要素在情报信息的组织和获取中,相互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对应和作用关系,从而能够形成多样化的分布特征。
适度相关性原理主要体现情报资源与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及用户的效用目标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情报信息载体能否真实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特征,以及能否恰当满足用户的效用目标。大众标注条件下,用户不但能主动参与对情报信息资源的标注,使得用户和资源之间联系更紧密,而且用户与用户之间能够相互浏览和借鉴彼此的标注结果,能够交互共享相应的情报信息资源,从而能够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关联关系,较好体现了情报信息要素间的关联分布规律。
4.3 混沌有序性所体现的混序演化规律
情报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要素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随着情报环境、用户效用偏好及信息技术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演化。
混沌有序原理主要体现情报系统要素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特征。社会化标注使得信息用户能够自下而上持续地参与信息的组织和获取,所形成的社会性涌现特征不仅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最终用户的认知需求,而且也体现出了情报结构的混沌有序的演化规律。
5 总结与讨论
情报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技术性特征,又有社会科学的人文性特征,因而,情报学的基本原理不能仅局限于客观自然规律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有主观社会规律的阐释。
大众标注技术弥补了传统信息技术的不足:大众标注所体现的信息用户主动参与,不同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被动浏览,能够较充分体现信息用户的认知和效用特征,是对最小努力性原理的较好体现;大众标注所体现的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不同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之间相互隔离,能够较充分体现不同信息用户之间、不同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特征,是对适度相关性原理的较好阐释;大众标注所体现出的社会化标签的社会化协同,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专家分类,能够较充分体现信息用户自下而上参与的,较全面和持续的协作性分类特征,是对混沌有序性原理的较好阐释。
因此,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应该是在大众标注中所体现出的能够反映信息用户能动选择规律的最小努力性原理、能够反映信息要素关联分布的适度相关性原理以及能够反映信息中介混序演化规律的混沌有序性原理。情报学理论和实践中较为具体的现象和操作过程,如离散分布、小世界、对数透视、重组及转化等,都能够涵盖于上述相应的基本原理之中,传统的情报学研究的关注点在上述三个基本原理中都可找到相应的影子。信息推荐研究和信息语用研究主要侧重于最小努力性原理方面的探讨,其中渗透着用户能动选择的规律;信息检索研究、信息分类研究和信息语义研究主要侧重于适度相关性原理方面的探讨,其中渗透着信息要素关联分布的规律;信息排序研究和信息语法结构研究主要侧重于混沌有序性原理方面的探讨,其中渗透着信息结构混序演化的规律。
收稿日期:2009-07-20 修回日期: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