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论文_胡舍囡

浅谈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论文_胡舍囡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小学 321000

摘 要: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成了阻碍城市发展的“隐疾”。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校开设“变废为宝”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创设和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新生代,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厨余垃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程整合 家校合体 校园文化

一、缘起: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餐厨垃圾1000万吨左右,成了中国发展的“隐疾”。环境整治已经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改革,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据数据统计显示,金华市区年产垃圾32万吨,厨余垃圾比重较大,垃圾围城的现象日益突出。为此,我市掀起了一场推广垃圾处理的“绿色革命”。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校作为培育人的重要熔炉,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践行者。而小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概念、有意识,但是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环保行为存在缺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等单位建设一体化的教学网络,自下而上地推动社会提高生态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担负环保使命的新生中坚力量。为此,如何引导和增强小学生对环保的认知和参与成为学校的迫切任务。

二、实践:有益的探索

1.课程整合,丰富教学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因而虽自主创造的空间增大了,但也为活动设计带来了难度。为克服传统教育的惯性、现实情境的挤压,我校打破了单一学科一统天下的局面,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课程研究小组,规划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课程的多元评价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此同时,开展了以“化圾为机”为主题的系列特色课程,利用听一听、算一算、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宣传厨余垃圾的相关知识,并做到各学科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真正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脑子里。

2.家校合作,拓宽生本教育广度。我校在“厨余垃圾大变身”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加强家校联系、以点带面树立环保意识进行了有益探索。给每一位家长发去了精心准备的“环境保护倡议书”,引导陪伴学生,利用厨余种下绿植。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运用在实际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制作植物土壤,挑选种子,进行播种。通过实践,家长们也受到了教育。他们由不重视到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开始自觉收集厨余垃圾进行再处理,有的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这一活动给学校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让小手牵起大手,能够很好地把学校的教育成果转化为对家庭的良好影响,从而使学生家长也能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正是这种校内校外的结合,起到了双管齐下的作用,综合实践课程,既让学生从课堂里学知识,又能在父母的陪伴下,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产生对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3.活动创新,挖掘校园文化深度。在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多样化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活跃的、民主的、开放的活动环境,勇于改变强势灌输的教育模板,打破空间的壁垒,创新活动模式。为了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除了教育课程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更渗透了校园文化活动。

三、成效:喜悦的收获

1.推己及人,树立环保意识的“连锁反应”。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学生在垃圾“变废为宝”的劳动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环保的重要,进而能自觉争当改善环境的先行者,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人,积极发扬主人翁意识,认真实践“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把节能环保当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动中来。同时,以学生的“点”去牵引家庭的“面”,能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带动厨余垃圾利用的“连锁反应”,将环保观念意识根植人心。

2.辐射面广,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效应”。 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以“变废为宝”系列活动为基点辐射更多的人群,他们对厨余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更深层次地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活动效果,提高了环保公益活动的社会认知度,并引导人们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环保做出积极努力。

3.上下求索,紧跟课改步伐的“实践响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产物,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作为课改的“新生儿”,长期处于被压缩、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很多学校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教育评价不到位、课时被占用、无法常态化实施等问题。“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校重视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现实生活”的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这也奠定了我校设计活动时的“生活取向”。

参考文献

[1]张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01,44-47。

[2]赵国金 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1,(35),62-64。

论文作者:胡舍囡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浅谈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论文_胡舍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