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格理论与现代中国人格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庄子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认为,庄子在人性批判基础上建立的理想人格,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指出庄子理想人格对中国现代人格建构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者主张消除其消极影响,重新改造和阐释其积极方面,赋予其现代意义,使之成为现代人格的重要内容。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它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一个人的人格可以通过一系列恒定的行为模式来描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取向,是垂范他人的人物形象。
现实是历史的积淀。现代人格的建构离不开现实的中国人格,它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庄子在人性批判基础上建立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建构现代人格就是对庄子的人格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其影响,研究其在现代条件下的意义和价值。
一、庄子对人的异化的批判
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然而当我们认真细读庄子时,才深刻体会到庄子并非不关注人,而只是关注的方式不同。他主要从人的负面意义上给予关注,揭示了现实中人的社会异化和个体自我的异化,看到了人与社会的对立和人与自己的对立。
1.人的群体存在危机——人的社会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次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思潮、一种意识形态——出现于历史舞台的前面,都与现在社会中的危机有联系,如基督教人道主义出现于奴隶制崩溃时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现于封建主义危机时代;同样,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的发展和对该社会在历史上的短暂性的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或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形成。”[1]纵观古今中外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和关注的确如此,它们都与现实社会的危机联系在一起,不管是高扬人的崇高与伟大,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贬损人的卑微与渺小,如古代的庄子和现代的存在主义,都与当时社会的险恶和动荡相关。一旦整个社会失去秩序,人就感到外在社会与自己的对立,陷于一种生存危机,从而引发人们对自身的关注和投入,庄子就是其中一个。
庄子生当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说:“齐宣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但庄子拒不出仕,并对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把入仕看成自愿当祭品,失去人格,宁在穷闾陋巷中织缕维持生计,靠借贷过日子,也不愿受卿相利禄的引诱。庄子真的不愿入仕吗?并非完全是,其根本原因是他看到了社会现实的险恶和残酷。
人类为了生存结成群体,组成社会,人的地位和价值就开始由社会来体现,而现在为了追求地位和价值不惜将自己凌驾于社会之上,与社会对立。庄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目睹了群雄争霸而发动的无数次战争,他所在的国家也饱受战争的创伤,再加上国君暴虐无道,人民苦不堪言,他谴责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2]卫国君主年青气盛,独断专行,置国家和百姓于不顾,发动战争,致使死者堆满山泽,横尸遍野。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常常置人民于灾难之中,导致人类的自相残杀,整个社会失去了规则和秩序,社会出现了缺损,人类陷于偏执,受刑者比比皆是,“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扬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面对此种现实,庄子也深感迷惑,他不知道人应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人难以按正常人生活,也不能按正常人去思维,否则就有生死之虑。在《人间世》中,庄子盛赞人类的缺损和残废,推崇残疾人支离疏,极力宣染他的身体缺陷,说他四肢不全,面颊隐肚脐之下,肩高过头顶,发髻指向天空,五脏在下,两腿与肋骨平行,但正是这个形体残废者却可以养活十人,不仅如此,他还可以逃避兵役,如果政府发放救济,他还可以领上三钟米和十捆柴,可见生活十分惬意。
这是一种人的异化,也是社会的异化,该正常的不能正常,社会已经颠倒,人格已经扭曲。庄子认为,生活在此种社会中的人已经失去了对事物的正常看法和正常心态,人心疲惫,今处昏乱相之间,而欲无惫,怎么可能呢?成玄英对之说得更加明白,“当时周室微弱,六国兴盛,于是主昏于上,臣乱于下,庄生怀道报德,莫能见用,晦迹远害,故发此言。昔殷纣无道,比干忠谏,剖心而死,岂非征验!引古证今,异日明镜。”(《庄子·山木》)社会现实的确残酷,社会已无正义和是非而言,庄子对之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表达出一种深沉的忧虑。
2.个体的存在危机——人的自我异化
人与社会的对立导致人的群体生存危机,个体之间的对立以及个体与人的自我对立造成了个体存在危机。
人人自危,这是个体生存危机的现实表现,人心险恶,这是个体自我分裂的特征。庄子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描述了一幅幅人心肖像。上至君王臣相,下至士人小子,一幅幅畸形心态令人恐惧,也令人深思忧虑。杀父杀君者有之,逐兄囚弟者有之,追逐名利者有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有之,大言辩辩者有之,贪财好色者有之,自以为是者有之,觉而不醒者有之,病入膏盲者有之,至死不觉者有之。人都为物累,为名利所役,失去了自我,丢掉了人之为人的本性。
如当今宋国君王名偃,贪于美酒女色,暴淫无度,号称桀宋,成为物欲的奴役。齐国田成子杀君取国只为一己之私。田成子,齐国大夫陈恒也。鲁哀公十四年,杀齐简公,夺取了齐国。庄子说齐国原为效法圣人治国,而现在田成之以圣人之名、法制之名杀了齐国君王,所以,庄子抨击他“专有其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胠·箧》)田成子成为名利的奴隶。
君王如此,市俗之人又怎样呢?“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徐无鬼》)同于己者喜之,恶异于己者恶之。浅陋无知,坠入攻歼之中。为了追逐金钱名利不择手段,欲壑难平,愈陷愈深,以至于终身不返,失去自我。
人不能没有钱财,也不能没有名利感,但如果一味贪求则会陷入迷惘,最终将成为金钱的奴隶,名利的附庸。庄子说此种人“愚之至也”,不可救药。
在庄子的视野里,从上到下,从圣人君子到世俗平民都为私利所包围,各用巧智,争相追逐。人都成为非人,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这种异化的原因,庄子认为是人心所致,“人心险于山川”是他的至理名言。
人,有理智有感情,当理智支配人时,人们所看到的都是貌;当情感支配人时,人才显露其真实。然而人们常常不会轻易表露出爱憎分明的感情,而完全将其掩盖在内心世界中,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却难以把握。庄子说其危害胜于兵剑之害,阴阳之敌。“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在宥》)骄纵而无法驾驭的就是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你压抑它,它就会消沉,你提升它,它就会浮现。柔弱之心可克刚强,饱经磨难之心焦虑如火如冰。它可以在抬头举手之间往来于四海之外,驰骋于宇宙太空。沉静似万丈深渊而无法窥其底,骚动时悬于天际而无以系其缰。正是这种人心不可测,不可把握,才生出种种的忧虑、恐惧、喜怒、贪欲,为了满足贪婪,仁义君子尽可丧尽斯文。庄子有“以诗礼发冢”的故事,辛辣讽刺了一些为获取不义之财而深夜盗墓的文人儒士。从表面上看,庄子是“诋訾孔子”及其儒者们,实则是批评了当时一些满口仁义的君子,抨击了那些失去自己本性而不醒悟之人。
庄子对社会的批判是尖锐的,对人的认识是深刻的。他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表达了对现实人格的扭曲而走向畸形的关注和忧虑,他希望拯救这个社会,而建立起超越社会、超越自我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人格的重建。
二、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君子应该有仁爱之心、道义的追求、强烈的自律、快乐的人生和坦荡的胸怀。这一君子人格甚至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理想人格。
与这种进取、有为、入世的君子人格相反,道家塑造了一种遁世、出世、逍遥、无为、超越的理想人格。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道德自律,道家重视自然本性。儒家的君子现实可亲,道家的理想人格超越凡尘,庄子所塑造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都表现出这一特点。
1.庄子理想人物的规定性
何谓真人?庄子描述了真人的特点,一是真人不用心智思虑谋划一切事情;二是真人与常人有异,睡觉无梦,醒来不忧;三是真人齐生死,忘是非;四是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
何谓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游》)至人的特点是“大泽焚而不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至人不受任何限制,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甘冥乎无何有之乡”。(《列御寇》)其根本的特点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达生》)
何谓圣人?庄子说:“圣人无名。”(《逍遥游》)圣人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天下》)“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知北游》)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刻意》)
何谓神人?庄子说:“神人无功”。神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过世俗生活,“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何谓德人?庄子说德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善恶。”(《天地》)纯真如婴儿,混沌如处子,不知财从何来,食从何来。
何谓大人?庄子说大人“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在宥》)
从上面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来看,都给人一种超尘脱俗的感觉,似乎很难在世俗社会中遇到,这与庄子对现实社会中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庄子所塑造的人物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存在的,也只有超离世俗社会,这些人物才能存在。他们体现了庄子的美好人格的追求,也贯注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2.庄子理想人格的特点
庄子理想人格的特点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突出表现了庄子超越现实、超越物欲、超越精神的思想境界。
首先,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超越世欲社会的。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他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对人的本性作了扭曲,人们对“名”的追逐蜕变化虚伪,对“利”的渴求畸变为贪婪。“天下莫不以物易为性。”(《骈拇》)“人为物役”使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世俗之人囿于“小知”,视野狭窄,像蜩与鸠一样,讽笑大鹏展翅九万里,追求什么广大和自由,而以生活在榆枋间为最大快活。即使像宋荣子那样,尚能达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像列子那样,能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境界,但仍然“犹有所待”,为外物所累,为世俗所限,达不到绝对的自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首先必须是超越世俗摆脱世俗的羁绊,所以,庄子所塑造的“至人”、“神人”、“圣从”、“德人”等人物都“茫然徘徨乎尘垢之外。”“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无欲无情,无功无利,远离现实,脱离人间,如此,才能保持清纯的人格。
其次,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超越物欲的。
儒家的君子人格追求的是道德的快乐主义。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而主要是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孔子称道颜子身在陋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庄子将这种道德的快乐主义发挥为精神的快乐主义,认为要达到这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摆脱感官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田子方》)要能“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拒绝外界的一切干扰,寂灭一切感官情欲。因为在庄子看来,人的天性就是感受喜怒哀乐声色味美,“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必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因不待师,此人之性也。”(《盗跖》)陷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就会为了满足感官享受而不惜一切手段,从而湮灭自己的本性,丢失自我。
再次,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超越自我的。
超越自我,是庄子理想人格境界的最后追求。人可能容易摆脱世俗的烦扰,拒绝感官的诱惑,但却难以超越自我。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超越自己。庄子对之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人的一切困境和痛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人类的一切纷争都是源于人心的险恶。“人心险于山川”,(《列御寇》)它深不可测,变化万端,它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厚而益;有长若不消,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列御寇》)天有行常,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日夜交替,这都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把握的,但人心却不行,它比山川要险恶。有的人看似憝厚而行为骄横,有的人看似长者实为不肖之子,有的人看似柔顺而内心刚正,有的人看似坚实而实际怠慢,有的人看似舒缓而内心焦虑。所以,这些人取义急就,而弃义也神速。
中西思想史上都有无数的智者希望超越时代,超越自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人要认识你自己,人要认识自己,就是要超越自己。人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就成为那一时代的产物,他必须适应这个时代,“适应”就意味着无法超越这个时代。人要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改变塑造自己,社会地位、名利荣誉、他人的评价都无时无刻不在驱动着自己去完成自己愿意或不愿做的一切。庄子深刻洞察了这一切,提出寂灭、坐忘,然而他所建立的理想人格,不仅要让别人去追求,而且也是他终生的追求,为了这种追求他必须舍弃一切,对他来说,这无疑也是艰难的,痛苦的,进行着长久的心灵挣扎,一部《庄子》就是这种挣扎的历史。庄子让人们超越自我,而他却未能超越自己。
很显然,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负面性批判的基础上的。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力图予以超越,建立一个思想上的自由王国。他所树立的一系列人格模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开辟的道路。这些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君子人格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塑造那么巨大,但却比儒家君子人格的影响深厚,它深藏在中华民族性格的深层,更加隐蔽。
三、庄子理想人格对中国现代人格建构的影响
现代人格的塑造和建构,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中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并成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理想人格,可以称之为主流人格或外显人格,即它是公开显示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大力倡导的一种人格,但其中却包含着人为装饰的不真实的成份。道家的理想人格往往成为失意者追求的人格,愤世疾俗的文人政客借此远离现实和政治,摆脱烦恼,自我解脱。因此,这种人格往往宣示给那些受社会冷落的人,正是这一原因,它始终不是中国人的主流人格,成为隐性人格,它所展现的往往是人格的另一面,但却是人格中真实的一面,不经娇饰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和了解庄子的人格理论对我们了解中国人格中的阴暗性和负面性,对于中国现代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大变动、大分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撞击,对我国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就目前来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与此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致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难以确定,适应现代社会的规范主体的价值取向难以确定,适应现代社会的规范主体的价值体系难以建立。面对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追问,对道德失落的批评,对价值体系建立的呼吁,如何建构以及建构什么样的现代人格就成为首要的课题。庄子的人格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某些启示。
庄子的人格理论对今天中国现代人格的建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积极的方面,表现出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品格。在社会动荡、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庄子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具有一种超越的品格,这些都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影响深远。
首先,庄子人格中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这点应该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今天的中国社会,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特别是在精神生活领域里问题更多,一些道德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面对这种种社会的弊端,我们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具有自觉的反省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是庄子人格中所具有的,也应是现代人格中所必备的。否则,中国社会的改革就难以进行。
其次,庄子人格中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成为现代人格的内在规定。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着的剧烈的变化,保存着民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封建领主制度已经崩溃,那种以财富为动力的社会进步,虽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与此俱来的并生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剥削、压榨和掠夺,各种贪欲、堕落、道德的败坏成为社会的痼疾。[3]个体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物欲诱惑的社会,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必然是物欲横流,纷争不断,个体自我湮灭在物欲中,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沦为“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徐无鬼》)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市场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弱点和不足就表现得更加充分,其弊端不仅得不到有效扼制和消除,相反,却有扩展和暴发之势。市场经济是以每个个体的相对独立为前提的,而市场经济是趋势利的,利益驱动是经济行为的动机之一。在缺少制约和法制不健全的条件下,个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成为金钱的奴役。逐步失去人之为人的本性,这就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文明病,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异化为非人。立于今天反观庄子,不能不承认庄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人的认识是深刻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闪耀着理性的光点。
有了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人才有了自觉的自我意识,有了这种自觉的自我意识,人才会有获取独立人格和自尊的要求,有了独立的人格,社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平等。缺少了这一点,现代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内在支撑点,就称不上具备了现代人格。
再次,庄子人格中具有一种超越精神,这是现代人格中的人文要求和追求。
为了避免社会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庄子给世人指出一条超越之路,超越社会世俗、超越名利物欲、超越个体自我。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理想人物及其赋予的理想人格,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品格。“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真人不知悦生恶死,德人不知思虑是非,大人无形影声响,他们都远离人间、远离物欲、远离名利,从而保持了独立自由的人格,体现出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在以财富为动力的战国时期,庄子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自身的关注,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思考,对人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实际上,人类一直被这一问题所困扰。一方面,人类要为自身的生存而奋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追求财富的欲望无限膨涨而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人丧失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我国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为人文精神的提高和发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或基础。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常常驱动着主体走向功利主义,无限度地追求实效性价值。目前,我国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受主义正是主体失去目标、失去方向、失去约束的表现,一些人失去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人格。今天重读庄子,他所主张的超越品格,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我们追求实效,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仍然不要忘了还有我们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不要忘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否则,整个社会就成为纯粹追求物欲的畸形社会,人的发展就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由此可见,庄子的人格理论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格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经过批判改造完全可以纳入现代人格理论之中。当然,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人格理论以及所建构的理想人格都必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它对中国人格的形式和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和低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崇古意识是形成民族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
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道家与儒家一样,都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而救治的方案无一例外是让人们回归上古之世。儒生的言必称三代(夏商周),言必称尧舜。道家者流也是盛赞上古,老子有小国寡民,人们纯朴如婴儿之说,庄子有“至德之世”的描述,人们无知无欲、无仁无义,无忠无信,“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总之,上古社会总是好于现实社会,令人向往,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习惯、好古习惯、崇古习惯,厚古薄今就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扼制了人们的开拓精神,影响着人们的进取精神。它总是引导人们留恋过去,沉浸于上古社会,而憎恨现实,惧怕未来。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一项艰若而伟大的事业,需要人们开拓和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人们去探索,这都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满足于现实,而应不断创新和前进。
第二,庄子“缘督以为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阴暗性格。
社会的动荡、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和紧张,父子相残、兄弟相戮、君臣相刃屡有发生,人人自危。庄子也不例外,时刻感受到潜在的危机,作为一个智者和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停留在对这种现象的谴责和批判上,而试图给人们找到一条游刃于社会的生存之路,养身全生的方法,即“缘督以为经”。在《养生主》中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成玄英疏曰:为善也无不近乎名誉,为恶也无不邻乎刑戮。”为善为恶都不好,只有走“中虚之道”才能养身、全生,“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而“窃国者为诸侯。”(《胠·箧》)有用之大树被伐,无用之小树被当为烧柴,有用无用都难以全生,庄子教导人们最好的办法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一处世之道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性格影响深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看到有些人擅长于察颜观色,不发表意见,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形成一种明哲保身的圆滑人格。
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我们不应该回避矛盾,而应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不要推卸责任,保全自己,而应该敢于承担风险,走前人未走之路,创前人未创之业。
第三,庄子的顺世哲学与宿命论。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行安排好的,不必费心去改变它。要“顺其自然”,“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充符》)能像至人那样“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外物》)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庚桑楚》)要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天地》)“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庚桑楚》)要去智、“坐忘”。“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不要以人之好恶损伤天性,一切都顺从自然之道。
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它告诉人们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任意改变自然规律和法则,否则就会招致灾难。但它的消极意义及影响是深远的,受其影响,形成了我们民族一切听信于天的安排的落后保守心理,缺少与天抗争、征服自然的精神气概。当今世界已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任何消极等待都会在瞬间落后。人类在征服地球的同时,已投向整个宇宙空间,“顺其自然”不能再解释为“安之若命”,而应理解为遵守规律,改造世界,征服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庄子在对人的负面性批判基础上建立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和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现代人格就必须消除庄子人格理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对其积极方面应该重新施以改造和阐释,赋予其现代意义,使之成为现代人格的重要内容。
注释:
[1]参见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庄子·人问世》,见郭庆藩著《庄子集释》,上海书店1994年12日版,下引该书只在文中注篇目。
[3]参见赵明著《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