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_张霞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_张霞

张 霞 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回民学校 251807

问题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起点,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重要。本文结合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宽松环境的营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学习时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不致于产生畏惧的心理,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去,问题意识才能够得以激发和培养。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般心理学认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知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明确地阐述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杨振宁教授曾经讲过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讨论,启迪学生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常常无法做出最后结论。就是这种看似无序的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高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的,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中教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

2.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对“截去长方体的一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很多学生一开始都认为还剩七个。这时,教师笑笑说不一定,学生们都急切地追问为什么。如果学生在认识方面出现了困难与问题,他们都迫切地希望得到解决。正是这种心理,使得初中学生努力地分析、思考和研究问题。

3.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

作者简介

本人自2004年8月毕业于山东省滨州学院以来,就业于阳信县刘庙回民学校。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以课题研究带动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几次获得“县优秀教师”、“镇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论文作者:张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_张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