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五大的重大理论突破对党的建设的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五大论文,深远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大会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这些重大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次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必将对整个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们党的建党特点、优点。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最重要的莫过于确立党的指导思想,从指导思想上建设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公开举起来的旗帜,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科学理论指导的党。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自此,就从未动摇过。但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有过不少经验教训。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直接关系到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1943年,刘少奇同志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2周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指出:在我们党的各种经验中,“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什么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中国也有许多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命。然而何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何者又是假的马克思主义与假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问题,是在中国革命群众中,并在中国共产党内多年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这种真假之分,并不以各人的主观自命为标准,而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如果我们的党员不了解这种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客观标准,而不自觉地盲从在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去进行革命,那是再危险也没有了的事。这种经验应该是我们党的各种痛苦经验中最痛苦的一个经验。”(《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367—368页)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不等于就实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时代特征、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经过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用了24年时间。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其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表明在我们党的纲领上已举起了三面伟大旗帜。
党的十五大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这面伟大旗帜呢?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这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需要。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呼唤指导和平与发展的新理论的诞生。从本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全球已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然而,在新的时代,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仍一直强调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强调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党的主要任务是搞阶级斗争,消灭资本主义,并相应地为党制定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及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理论。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来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以客观事物为根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早在1959年底,毛泽东就透彻地说过:对于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这样才能解决自己国家革命的实际问题。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单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列宁写出新的著作,就不可能解决帝国主义时代俄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我们在革命战争时期写了一系列新的著作,这些都适合当时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不适合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然而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后,由于主客观原因,毛泽东没能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这个任务历史地交给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近20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唯一正确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极大地促进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就是全党的灵魂,它为党和全国人民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在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这将极大地增强党和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力量,极大地加速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的进程。因此,现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党来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使邓小平理论变为实际的不可抗御的力量。
二、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必将对整个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一个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过去,围绕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党曾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说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在党的八大之后,毛泽东仍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看作主要矛盾,后来竞发展到“文化大革命”那样一场严重的灾难。由于对基本国情的判断失误,党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错误。如:在党的建设目标上,提出“五十字建党方针”,即“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在这一错误的建党目标指导下,党的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党的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在党的建设方式上,主要靠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来整党建党,实践证明这也是错误的。在总结上述错误的教训时,邓小平说:“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这是建国、建党的最基本的客观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党的建设也应毫无例外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刻论述有以下几点:一是比以往更加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共九条。这使党的建设有了更为准确的客观依据,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必须立足于这个新概括。二是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体现。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清醒、更贴近现实了。这就要求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长期不懈地艰苦奋斗的信念,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三是重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报告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为此,党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确保党的基本路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全面准确地贯彻实施。各级党组织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要切记只有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而没有任何别的中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时刻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列。同时,各级党组织还要切记,党的基本路线有两个基本点,而非一个基本点,要把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此外,检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建工作的成效如何,各级党组织既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也要坚持党的建设的具体标准,如党员标准、干部标准等。四是第一次提出并科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大纲领,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实行这个纲领,一定会把中国从现在的国家状况和社会状况向前推进一步,即从目前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状况,推进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明确提出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十五大的重大贡献之一。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建设党,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而党的基本纲领就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所以,明确指出并科学概括党的基本纲领,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奋斗目标,掌握基本政策,统一行动步骤,更加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40年,毛泽东曾在深刻分析当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他又在政治报告中,把这些归纳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50多年后的今天,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科学总结近2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毫无疑义,如同50多年前一样,党的基本纲领,一旦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三、深刻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必将对整个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是基于人们生存本能而产生的社会物质活动。人类生存的方式就是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所以,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就成了社会经济的全部内容。正是这一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于《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我们知道,这时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使如此,他们也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要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然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有很大不同。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可是,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完全清醒,以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不仅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战略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进行系统改革。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关于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不断发展。在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作了深刻论述,同时在所有制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思想观点。例如: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
上述重大理论突破必将对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方面对党的建设是个机遇。因为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需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实践证明都是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倡导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与加强党的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说到底,寻找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为了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更有效地实践党的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正确地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 页)邓小平也说过:“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所以说,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决不是一句空话,最根本的在于更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对党的建设也是个挑战。党如何加强对多样化的公有制经济的领导,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如何设置、如何运作,才能实现既有效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巩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真正体现现代企业制度与党的组织两大优势。此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必然会引发或加剧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利益分化与坚持共同富裕、文化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政治权力公共性与少数权力腐败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会影响到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程度和承受压力,而且会影响到上层建筑,尤其是社会政治权力体制与运行机制。最为严重的是由于权力监督机制和制约机能的不健全、不完善而导致权力商品化的扩大趋势。这就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挑战,即如何使党组织既能促进多样化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能确保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
标签:党建论文; 公有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