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裙[1]2011年在《试论陈独秀人权思想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陈独秀可谓是“特独秀为汝南晨鸡,先登坛唤耳”(章士钊),虽遭世人颇多争议,然而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对当时风云变幻年代的国人的启蒙,是谁也不能进行否定的,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更是团结了当时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在中国真正的传播者,是中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先驱。他的民主人权思想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研究陈独秀的人权思想及其演变进程,对我们理解和把握陈独秀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借鉴陈独秀的人权理念,可以进一步健全适合中国特色的人权建设与保障,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本文为能更好理清陈独秀人权思想的演变,以及其人权理念对当代中国人权思想演变中的地位的论述,论文分成了四部分:第一部分,陈独秀人权思想形成渊源。一是从时代的客观渊源进行阐述,陈独秀所处的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使得陈独秀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二是从近代西方思潮对陈独秀人权思想的影响。在复杂的时代,陈独秀受到外来不同思想潮流的影响,如天赋人权说、进化论和功利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等,使其人权思想也呈现了发展阶段的不同。三是从特立独行的个性出发进行分析。陈独秀人权思想也深受他人格魅力和家庭背景的影响。第二部分,陈独秀人权思想演变轨迹。本部分分析陈独秀人权思想具体的演变阶段,分成了四个阶段来说明陈独秀人权思想史如何演变,主要是前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时期和陈独秀晚年时期,特别是晚年时期的人权思想,中间经过了托派思想的转变。第三部分,陈独秀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了介绍与探析,一是从陈独秀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进行分析,指出了陈独秀早期的人权思想史建立在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上,而对下层尤其是劳动人民的人权状况并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和揭示。二是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初步形成。在五四时期陈独秀就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的权利的诉求。三是晚期人权思想的形成。陈独秀反思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对自己的人权思想进一步作了补充与发展。第四部分,陈独秀人权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视野。一方面是探讨了陈独秀人权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从他对西方人权理论认识不透彻、对托派主义人权思想理解也是不够科学和其晚年对资产阶级民主人权认识的局限性,这三面进行了探讨,其思想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是不够全面、彻底和科学,这也是他思想的矛盾处所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他的人权思想的不合理之处,以便能更好的完善中国人权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探讨了陈独秀人权思想对当代中国人权思想演变中的地位,主要是通过生存权、自由权、民族自决权和女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了陈独秀人权思想对当代人权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着巨大的启蒙与促进作用。抗日名将陈铭枢曾评价陈独秀是“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更是对陈独秀一生的风风雨雨作了形象的刻画。陈独秀一生都是在为救国救民,富国富民而执着奋斗,其人权思想也为当代中国的人权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蕾[2]2013年在《陈独秀的现代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独秀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中共党内唯一一位连任五届总书记的杰出政治人物。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他见证了中国近代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大变局。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必须要看其对社会和历史的进步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陈独秀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断思考和探索着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他的这些思考构成了以人的改造为核心的现代化思想。陈独秀的现代化思想从总体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和人的现代化四个方面。在政治现代化方面,陈独秀现代化思想的核心是民主和法制。陈独秀早期追求资产阶级民主,中期批判资产阶级民族,晚期重新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呼唤大众的民主,其中包含了许多超越同时期思想家的真知灼见;陈独秀法制思想的核心是通过中西方社会的对比,批判中国的宗法社会,呼吁建立现代法制国家。在经济现代化方面,虽然陈独秀不是一位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但透过这些零碎的思想和主张,我们仍能把握到他以社会开放和工业化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思想。陈独秀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中最大的贡献是该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大革命时期他就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到晚年他更是直接呼吁“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他主张通过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基础,后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已经鉴证了陈独秀的思想,历史已经给予陈独秀这一思想应有的地位。在文化观念现代化方面,陈独秀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提倡科学、批判宗教、反对传统、发动文学革命等等,陈独秀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就是要用科学的、理性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在人的现代化方面,陈独秀承接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从改造国民性入手开始近代中国的启蒙和救亡运动,提出了“现代人”的口号,并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他积极倡导妇女解放,提倡人权、思想自由,并提出个人本位主义人权观念,这些思想主张在中国近代人的解放和发展进程中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对陈独秀的研究,将以其政治思想和社会影响为主线,将陈独秀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特别是陈独秀与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文学革命、人民民主运动、人性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与科学、文化与宗教、民族独立以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呈现出来,以期充分展示陈独秀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影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初步发展的困境和陈独秀早期的社会活动,交代陈独秀思想变化发展的社会背景;文章的第二部分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即五四时期、建党时期、大革命时期等,将陈独秀在各个历史阶段内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演变情况进行深入解析,纵向体现其现代化思想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演变和相互作用及内在关联;文章的第三部分,分别从陈独秀在科学、社会、经济、法制、宗教、伦理、文学、教育和妇女解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其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入阐述陈独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在当时石破天惊但不乏远见卓识的新主张和新观念,并汇聚成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方向,着实的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步,尤其是社会思想方面的历史前行。通过以上的论述和分析,本文力争还原彼时代的思想精英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并思考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影响。
姜金林[3]2011年在《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开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时期所做出的探索性贡献,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肯定。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由于其政治和思想上的跌宕起伏,也是在中共党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奔走革命,既有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功绩,也有脱离中国实际、落后于时代的历史悲剧,以他为个案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和开创时期的曲折历程具有特殊的标本意义。本文试图依据最新研究资料,特别是前苏联解体后解密的一批档案资料,梳理和阐明陈独秀在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艰难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做出的探索性贡献和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并据此较准确地估量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发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提供启示。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宏观整体分析和微观实证分析结合起来,以陈独秀一生救亡图存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为主线,以他初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重要政治活动和理论成果为重点,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探寻融入到过程研究之中,深入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陈独秀所留下的思想文本中去。本文同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进程时,把陈独秀和同期的李大钊、李汉俊、李达、瞿秋白等人在这方面的贡献相对比;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上,把陈独秀不同历史时期的观点加以对比,也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加以比较,力求更清晰地考察陈独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得失成败。以科学的求真精神和宽广的历史眼界,来挖掘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的贡献和成就,借鉴和吸取他早期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文用六章的篇幅力图较全面地展现陈独秀筚路褴褛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历史场景,及其取得的正误交织的理论成果,以此来澄清、还原陈独秀因历史上政治斗争、路线斗争云雾所遮蔽的本来面目,从而为推进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启示和镜鉴。第一章,从历时性维度考察了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主要描述了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陈独秀由封建秀才转向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然后在共产国际、俄共(布)代表的指导下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追溯了他在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及大革命失败后直到晚年复杂的心路历程。较全面地展现了陈独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由热情信仰到探索运用再到怀疑、否定的矛盾心态,展示了幼年时期的共产党、共产国际、俄共(布)和国民党三方力量博弈的复杂关系,以及陈独秀作为共产国际决策的执行者、国民党的合作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所处的独特的历史角色。第二章,对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不足之处予以梳理。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当时的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毅然接受并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导向作用。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中,旗帜鲜明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投身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当时公认的、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但由于民族危亡局势的影响和个人学识结构的限制,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深,在传播过程中带有选择性、教条性和简单化的不足。第三章,对陈独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和历史局限进行梳理。陈独秀在共产国际、俄共(布)的直接指导下,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的最主要创始人,他开启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先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领导核心。但由于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受早期共产主义者缺乏厚实的理论准备等因素影响,陈独秀在建党实践上,出现了轻视理论研究,忽视党内民主,缺乏独立性等问题。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幼稚性和对共产国际的严重依赖性等历史局限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四章,对陈独秀初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探索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前途和道路等基本问题,所取得的正误交织的理论成果加以考察和总结,力图全面展示他围绕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所做出的开拓性、探索性的贡献和失误。具体表现为:在共产国际、俄共(布)的直接指导下,陈独秀提出了国民革命理论,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结束了共产党的地下活动状态;领导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兴起,使之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有力打击。但由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深、对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清,更受共产国际的错误和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陈独秀在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提出了“二次革命论”、“城市中心论”等错误思想理论,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挫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成果被国民党右派所独得,中共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反思,陈独秀加入并领导了中国托派组织,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走向歧途,做出了错误的回答;由于党内民主的不健全和个性使然,他分裂了党,分散了革命力量,客观上阻碍了革命的发展。第五章,考察了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考量和历史性偏差。结合特定历史条件的变化,厘清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变迁。陈独秀依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不可分离的重要观点,抨击了斯大林忽视民主的官僚集权体制;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开放性观点。但由于受苏联党内政治斗争不良风气的影响,陈独秀与中共和斯大林的政治积怨不断加深,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他对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路径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因而反对党在农村武装割据、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夸大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适性,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批评,带有情绪化的片面性错误,甚至出现了怀疑、否定列宁主义的重大错误。第六章,对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历程中的地位进行历史的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肯定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确定所做的艰难探索,把他定位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起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者和早期开拓者,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雏形。本着总结历史、指导未来的科学态度,对陈独秀早期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本文提出必须把它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思想资源,启示着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生产力标准和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二十一世纪取得更大的历史成就,实现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梦寐以求的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
贾可卿[4]2000年在《试论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步展开的背景下,陈独秀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着力于民主的价值层面,对人权自由作了大力阐发;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的认识转到民主的主体层面,以阶级的眼光透视民主;到了晚年,他的思考重心落在民主的政体层面上,觉悟到制度化内容的重要意义,并实现了这三个层面的初步结合。价值层面、主体层面、政体层面的统一,即构成了民主的完整内容。而陈独秀围绕民主问题的思想演变,则蕴含着他对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文章由此阐释了现代民主的涵义,并在一些方面对陈独秀作出了新的评价。
刘丽, 胡槿, 杜华[5]2009年在《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文中提出论文一、总论、专题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虞和平.近代史研究,6警惕在中国近现代史断限问题上的“理论陷阱”.朱佳木.高校理论战线,10也说历史研究中的“假设”问题.赵庆云.近代史研究,1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几点不系统的反思.罗志田.社
田琨[6]2011年在《论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文中指出陈独秀,中共一大至五大时期的党内最高领导人。自五四时期陈独秀就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其后的一生中他始终倡导并积极推进民主。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历经三个时期,发生两次转变。在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后,对民主的思考和阐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见解深刻独到、发人深省。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堪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奇葩。本文主要通过对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进行探析,分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特点,从而发掘其晚年民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对陈独秀的晚年作了时间上的界定。关于“晚年”的时间段,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本文选择了将1929年陈独秀被开除出党至其客死江津这段时间作为陈独秀的晚年时期。而后,通过对另外三种时间界定的分析简要阐述了本文采取此种界定的理由。第二部分详细解读了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内容。陈独秀通过对民主内涵的解析、民主发展史的阐释、民主价值的强调以及民主实施条件的说明,将其对民主的基本认识作了介绍。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之上,陈独秀重点对资产阶级民主与苏维埃民主进行了比较,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价值所在及无产阶级民主的超越之处。另外,陈独秀还阐述了一国之内党内民主及给予反对派自由的重要性及相关主张。第三部分主要探寻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独特之处,总结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源于对现实的批判思考。苏联及中共党内的状况、当时国内及国外的局势是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产生及展开的现实基础。第二,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强调和追求民主的真实性和彻底性。统治者的宣扬以及社会制度本身都不再是判断是否民主的标准。他揭示只有劳苦大众真正掌握政权的大众民主才是最彻底、最真实的民主。第三,陈独秀第四部分论述了对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历史评价。首先,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扩充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方面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增添了理论佐证。其次,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极具借鉴意义。而在晚年强大精神力量支撑下的陈独秀更是现代青年的楷模。最后,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
胡槿, 周新民[7]1996年在《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著作索引》文中提出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著作索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论文一、总论近代中国的历史道路沙健孙高校理论战线8期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危兆盖光明日报2月20日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忧思录苏全有中州学刊5期中国近代史几个问题评价的再评价李锦全哲学研究10期近年来中国近代...
杨云芳[8]2006年在《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独秀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有着重要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在中共党史上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学界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陈独秀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特别是我国发生“文化大革命”和苏东剧变以后,人们面对现实,反思历史,逐步认识到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的真知灼见和高瞻远瞩。在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研究领域,国内外学术界对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关注,主要在于陈独秀作为一个思想先行者的慧观洞识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反思,而忽视对产生此思想的主客观因素的系统分析研究,没有从陈独秀个人的阅历、知识结构、行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方面综合系统考察这种思想产生的深刻原因,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缺陷。晚年的陈独秀作为一个无任何党派关系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民主主义者,以自己特有的学识、经历、思想方法和个性气质较早地怀疑和反思苏联体制问题,探索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理论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和研究晚年陈独秀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和探索,开展对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研究,对于陈独秀研究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对于认识和探索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对于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角度看,开展对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研究,对于分析解决当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式、建设重点、发展程序以及实现途径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实践意义。 本文认为,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生、发展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对共产国际推卸大革命失败责任和党内“左”倾错误压制民主的不满、与托派内部关于民主问题争论的反思和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基础,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把客观历史事件与个体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对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进行总体研究,展现晚年陈独秀本人的思想状况,全面深入地理出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变化的脉络和轨迹,增强人们对陈独秀本人客观而理性的认识,从其富有开拓性的思想中找出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本文首先界定晚年陈独秀及其民主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把晚年陈独秀放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探讨这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系统论述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特点、发展规律、价值,
参考文献:
[1]. 试论陈独秀人权思想的演变[D]. 王丽裙. 西南政法大学. 2011
[2]. 陈独秀的现代化思想研究[D]. 高蕾. 复旦大学. 2013
[3].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姜金林. 武汉大学. 2011
[4]. 试论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历史演变[D]. 贾可卿.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5]. 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J]. 刘丽, 胡槿, 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9
[6]. 论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D]. 田琨.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 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著作索引[J]. 胡槿, 周新民. 近代史研究. 1996
[8]. 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研究[D]. 杨云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陈独秀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