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竹产业促进云南山区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仁武[1](2021)在《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以其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其被西方赞誉为“世界花园之母”。19~20世纪,西方国家在华进行了长期和大规模的植物考察、采集和引种活动。中国竹类植物自然分布广泛并且具有悠久的栽培和利用历史,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把竹类植物作为在华采集和引种的一类主要植物。对美国在华竹类植物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中国植物资源对世界的贡献,为今后植物引种史研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历史背景,调查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和引种竹类植物的时间阶段、采集地和属种等,对主要采集人员的采集活动进行重点分析,最后探讨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活动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原本让欧洲各国在华植物采集、引种工作受阻的屏障被打破,使其采集、引种活动迅速展开并且收获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间的采集引种活动趋于有序。欧洲各国在中国近代的植物采集、引种活动对美国来华植物采集活动有一定激励作用。在美国联邦政府鼓励、经济发展需求的促进、相关机构积极组织以及拥有一批热衷植物采集、引种专业人员的前提下,最终促成了美国来华开展植物采集、引种活动。(2)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时间跨度为1840~2010年。根据收集到的标本数据,美国在华共采集2 238份竹类植物标本。可鉴定的竹类植物隶属25属(占中国现有竹类植物属的73.5%),120种(含变种、变型,占中国竹种的22.5%),采集最多的属为簕竹属、刚竹属和箭竹属,采集最多的种为托竹、桂竹以及青秆竹。采集地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65个市、自治州82个区(县以及县级市)。(3)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时间跨度为1898~2010年。经统计,美国农业部从中国引种了390份(其中306份直接引种);阿诺德树木园从中国引种了8种竹类植物;美国竹子协会从组织人员从中国引种了138种竹类植物,其中直接引种126种。可鉴定的竹类植物隶属28属(占中国竹类植物属的82.3%),185种(占中国竹类植物种的34.6%),13变种,20变型以及25品种,引种最多的属为刚竹属、簕竹属和箭竹属。(4)经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标本信息,共计45个采集者和采集队,在众多采集者中,莫古礼采集的标本数量最多。对美国农业部植物引种清单和《威尔逊植物志》的整理和分析,共计314份竹类植物从中国直接引种到美国,其中312份包含引种人信息,莫古礼、梅耶和威尔逊的引种量最多。莫古礼在华工作期间,共采集727号1840份竹类植物标本,隶属于20属93种(含变种、变型);共引种255份竹类植物到美国,分属于18属81种(含变种和变型)。(5)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后大大增加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多样性;竹类植物在美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也受到中国的影响,随着竹类植物的广泛应用,其竹类苗圃朝着精细化、品种化方向发展;莫古礼等人在华对竹子的研究,使得竹子分类学有了快速的发展,其在华期间莫古礼共发表3个属,55个竹类植物新类群和6个变种;竹类植物的引种成功,使得美国竹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华采集期间,采集者们也深受中国竹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竹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孟宝[2](2020)在《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及开发利用的优化已成为我国发展亟需解决的战略任务。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长江经济带覆盖区国土空间的集约、高效和绿色开发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基础保障。四川省宜宾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是典型的沿江节点城市。近年来,金沙江水电能源资源开发、高铁经济带动、港口辐射效应和四川南向开发重要枢纽门户等复合优势成为宜宾市发展的新动力,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升了其国土空间开发的强度。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识别、开发冲突及优化思路分析,助推其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的形成,创新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利用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和现状问题为牵引,通过对宜宾市国土空间自然地理要素和已有发展要素的评析,结合历史时期空间开发的格局与功能特征,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趋势和驱动力特征。结合现状功能评析及分类,开发利用冲突测度与分类等,在全方位解析空间功能现状的基础上,以标定功能和优化目标为基础和导向,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的创新模式。最后,在解析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市域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多目标权衡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的思路。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7个时间点30 m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发现28年间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演变基本特征表现如下:宜宾市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区、增扩区在市域中部,且沿江两侧分布特征显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和北部,以沿岷江、长江两侧的平坝、低丘区最为集中;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屏山县、南部中低山区的兴文县、长宁县、珙县、筠连县等。从海拔梯度来看,坡度2~8°之间、15°以上;海拔236~600 m范围是空间变化的剧烈区;水平向上来看,宜宾市国土空间以沿长江为轴线,沿江两侧10 km范围是空间用地类型变化最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开发历史梳理,宜宾市空间开发经历了由萌芽状态→外力驱动为主→内生动力显现→内外动力共同推动的演进过程;而空间功能特征从原始性模糊性→区外需求依附性→不稳定性→功能重构→内外功能趋向稳定。2000年以前宜宾市空间开发格局呈现围绕农业和初级工矿业发展的特征;而在2000年以后,其空间开发则转向围绕城市和工业园区的基本开发格局。(2)利用熵值法对宜宾市185个乡镇三生功能现状评价得出: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显着区约占20%,非显着区的约占80%,即反映为一定的二八定律现象,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宜宾市乡镇功能分为:城镇生活-工业生产优势区(12%)、城镇生活-乡村生活优势区(8%)、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功能产品供给优势区(29%)、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优势区(20%)、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31%)等5个功能区类型,并对每类功能区类型的占比、分布和类型特征等进行了分析。(3)基于上限思维、结构思维和底线思维,从现实际开发强度与理论可开发强度比较、景观生态指数冲突测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对比三个方面对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冲突性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开发强度引起的冲突诱因主要有地形限制型、城市密集型和自然保护区型3种类型;从景观生态冲突指数来看,宜宾市1990、2000、2010和2018年4个时期的空间冲突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6、0.53、0.52和0.51,随时间演进冲突程度呈降低趋势;通过开发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叠加,把乡镇分为城镇冲突为主、农业冲突为主和生态冲突为主3种类型。基于上述三种冲突的乡镇分级分区,设定判别条件(27种),对三类冲突进行空间叠加后得到的20种组合冲突情况,根据宜宾市乡镇综合冲突类型及归并,将185个乡镇划分为8类冲突。(4)通过设定假设条件,根据理论和实践依据,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和管控的框架结构模式。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基本功能界定的前提下,在国土空间基本管控单元范围内弱化功能分区,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指标的分解,确定某空间基础单元的框架结构,打破单一主体功能执行的约束和管控区、线延伸影响下的发展活力受限,鼓励确定空间在限定条件下自主优化。根据提出的模式,选择城镇化为主的沙坪街道和农业生产、生活空间为主的僰王山镇为案例区,采用框架结构模式对其理论可开发空间范围和开发强度阈值进行识别,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框架结构模式提出具体的优化思路。(5)通过梳理宜宾市国土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空间规划层面要尽快依托“双评价”的结果,以沿江0~10 km范围为重点区,在划定城市外围开发边界的同时,划定城市内部的沿江压缩边界,按具体的地势和城市功能区的辐射等,对开发强度做梯度分级;确定点状和线状的生态廊道,恰当分割城市生活区和产业区。在空间管治层面,要在5~10年的时间尺度内对乡镇空间功能和冲突进行重新评价,依据不同的功能界定和冲突表现制定不同的空间管治策略;同时要发挥框架结构模式约束下基本空间管控单元优化的自下而上推动传导机制;在控制性优化和政策性优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发挥自主性优化的作用。在具体的执行层面要做好对产业园区规划和运营的管理;探索南部山区转型发展的综合模式;注重生态空间经济效益的发挥;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及划定永久农村地区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基于乡镇尺度的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解析与要素关联分析;尝试国土空间冲突性测度与分析的综合视角;空间优化中自上而下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功能自主寻优的综合考虑。论文研究的不足受限于数据的全面性、标准化和空间基础单元的不确定,空间功能解析及评价的科学性还待提升;框架结构模式下降尺度的管控指标分解还有待深入分析等。整体而言,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宜宾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提供了部分研究支撑,也对长江经济带上游沿江节点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及优化开发在方法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通过对乡镇尺度的研究及创新尝试,丰富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董文渊[3](2020)在《大关县筇竹产业发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筇竹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大关筇竹资源占世界筇竹面积的59%,筇竹是大关县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资源。倾力打造以筇竹为主的"一县一业"产业,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又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保证,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筇竹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陶刚[4](2019)在《明代竹产业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明代在我国历史上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时期以竹产业为标志的经济行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竹与明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明代,爱竹种竹蔚然成风,与前代相比,竹的栽培技术更高,有系统化的种竹专着和方法。明代竹子的种植在我国南方大力推广,大量竹子随之生长并成熟,而这一结果为明代饮食、建筑、造纸、制盐、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利用工具。伴随竹子作用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用的凸显,在明代逐渐形成围绕竹子形成竹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与贸易,因此而造成竹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市场化辐射范围的逐渐扩张。面对竹产业的日益勃兴,引起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明朝政府是时调整税收政策,对围绕竹产业的行业进行抽分,加强对竹产业的行政管理,也为明朝政府财政收入开辟新的税源。因而明代竹产业不是围绕竹子单一技术性因子出现的单线条行业,而是围绕竹子这一技术因子,出现的生产行业、经济贸易、国家管理政策等上层建筑全方位变化的复合型行业。
吴君琦[5](2009)在《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安排国内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世界贸易中最具价值的非木质林产品,竹资源自古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森林资源。世界竹子看中国,与其它产竹国相比,中国竹产业已发展到相对较高的层次,无论是竹林经营水平,或者是竹资源加工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其规模和水平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竹产业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世界做出了榜样,促进了人们关注竹子补充木材资源消耗与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也带动了世界各地竹产业的发展。由于竹资源是短期内可更新的森林资源,在木材供给量连年递减的情况下,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竹资源的开发利用。毋庸置疑,全球竹产业正在迎来天时地利的黄金机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竹资源培育及开发利用都将成为广大产竹国和竹产品消费国的发展重点,竹产品开发领域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引发世界竹产业的发展浪潮。对中国竹产业而言,一方面,一些竹资源和劳动力富足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注重国内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竹产业的发展,在国际竹产品市场中崭露头角,对中国竹产业形成全面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竹资源生长周期短,资源优势很容易在较短时间被突破,欧美发达国家通过领先世界的资源培育技术和进出口贸易,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先天条件,而且以强大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为支持,同样对中国竹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构成有力竞争。本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以主要竹产品为考察对象,以竹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为主线,以中国竹产业竞争力评价为主要目标,从全球背景对中国竹产业面临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贸易壁垒等竞争压力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反映竹产品竞争力的各种指标进行测算、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竹产业竞争力作出定量的、系统的综合评价,为中国竹产业巩固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从暂时的垄断性的比较优势向长久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转换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全球视角,分析世界竹产业发展和竹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总结中国竹产业发展和竹产品贸易的特点,从而对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作出评估。第二部分对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现有要素条件的优弱势进行综合评价,特别从技术壁垒对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从产品到企业、从企业到政府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在全面总结中国竹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的基础上,对反映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各种显示性指标进行测算和比较,从而对中国主要出口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定量的、系统的整体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反映净出口状况、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实力等各种竞争力显示性指标的测算,均得出一致结论,即中国竹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绝大部分竹产品为净出口、市场份额可观、竞争力实力不断提升,优势地位短期内不可撼动。其中编织品竞争力最强,其次依次为笋竹食品、深加工制品、家具和原竹。通过对影响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的分析,说明以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中国竹产业,已经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产业基础,但仍处于要素驱动主导、逐步向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竹产业的迅速崛起,中国竹产业面临来自资源、技术以及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中国竹产业发展既有资源丰富、基础优厚的传统优势,又有科技水平超前、工业化开发利用领先世界的创新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产业结构、规模经营、资本投入等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以及来自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可谓优弱势并存,暂时而言,优势强于弱势,长远来看,挑战多于机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全球角度,以竹产品为考察对象,通过产品竞争力指标定量反映中国竹产业的竞争力,并在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对影响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由于暂时的数据不可获得性,有关指标未能纳入测算体系,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调整和深入。
闫峰,覃志豪,李茂松,唐巍[6](2007)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昭通市竹产业发展》文中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给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该文在全面分析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昭通市竹产业的发展应以竹纸浆制造、竹笋加工、竹材生产等为重点,在分析了竹产品的市场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对昭通地区竹产业基地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昭通市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
刘燕[7](2006)在《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通过建立有利于确保竹农利益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是当前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竹产业大国,中国竹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中国竹产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因此,研究中国南方竹产区的竹农权益保障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对于促进中国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论文在查阅、梳理、系统总结和提炼国内外与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竹农权益保障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政府、企业、竹农的行为导致的现实组织制度为主线,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案例针对竹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分析了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与竹农权益相关的政策及其执行落实的现状和主要的政策制度障碍,进而对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如何架构有利于确保林农权益的组织保障机制进行了构建和政策设计。其初步研究成果如下:(1)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主要对与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如竹产业组织发展的市场要素等内容,并对制度、组织、权益、林农权益、机制、产业化组织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2)结合竹产业发展特征,以中国南方竹产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政府、企业、竹农的行为导致的现实组织制度为主线,重点对中国南方竹产业组织制度的演变及其现状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找出现存的竹产业组织制度中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局限性,揭示出各行为主体与竹产业化发展的相互关系。(3)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的角度,结合案例,重点对制约竹农权益保障的主要组织制度因素进行了理论解释和讨论。(4)通过对世界农村经济组织历史经验比较研究,重点对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征、中国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异化的根源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并从现在比较成型的地区典型来探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进的可能性。以便为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林农权益保障的组织制度变革与创新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5)就针对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案例实证研究。希望能为竹农权益保障视角下的中国南方竹产业组织制度变革与创新提供实践依据。(6)从利益分配机制、合同管理机制、诚信管理机制、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探讨和架构有利于确保林农权益的组织保障机制建设问题,力求为竹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创造一个全新的组织制度平台,为切实保障林农权益,推动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决策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政策支撑。
辉朝茂,杨宇明,郝吉明[8](2003)在《论竹子生态环境效益与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竹子的生态和环境效益,从"以竹代木"保护森林资源、带动西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撑"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开发竹浆产业实现竹材综合利用、推进现代竹产业发展,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培育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西部山区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张维谦,辉朝茂[9](2003)在《关于加快云南竹产业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疆 ,竹类资源十分丰富 ,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云南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与竹子息息相关 ,竹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竹产业综合发展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较好的群众基础 ,而且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技术力量 ,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竹产业起步较晚 ,发展明显滞后 ,与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不相适应。该探讨对云南竹产业开发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杨宇明,辉朝茂[10](2002)在《评竹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被称为世界“竹子大国”和“竹子古国”,也是名符其实的“竹子强国”。随着森林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国际社会对发展竹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在开发竹产业方面的成绩令人瞩目,其基础研究、竹林培育和产品开发水平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文系统论述了中国竹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加快竹产业发展在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我国生态林业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发展竹产业促进云南山区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竹产业促进云南山区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
1.1.2 欧洲国家来华考察、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 |
1.1.3 美国在华考察、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 |
1.1.4 竹类植物对美国的影响 |
1.2 相关概念 |
1.2.1 竹类植物 |
1.2.2 植物标本 |
1.2.3 植物引种 |
1.3 竹类植物分布概况 |
1.3.1 世界竹类植物多样性及其自然分布概况 |
1.3.2 中国竹类植物多样性及其自然分布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时间 |
1.6.2 数据来源 |
1.6.3 地名考证 |
1.6.4 学名核准 |
1.6.5 人名核实 |
1.7 技术路线 |
2 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的时代背景 |
2.1 中国近现代社会背景 |
2.2 欧洲各国在华考察、采集和引种植物 |
2.2.1 欧洲国家对中国植物资源的初步认识 |
2.2.2 鸦片战争之前欧洲国家在中国植物的专业性采集 |
2.2.3 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国家在中国植物的专业性采集 |
2.3 美国国内因素对植物采集、引种的推动 |
2.3.1 联邦政府对植物引种的鼓励 |
2.3.2 美国经济发展需求对植物引种的促进 |
2.3.3 相关机构对植物采集、引种工作的积极组织 |
2.3.4 热切追求和探索外来植物的采集者 |
2.4 美国在中国近代考察、采集和引种植物史略 |
2.4.1 初始时期(19 世纪) |
2.4.2 高峰时期(20 世纪上半叶) |
2.4.3 有序时期(20 世纪下半叶) |
3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历史研究 |
3.1 采集时间 |
3.1.1 1840~1915:竹类植物标本采集包含在全面植物采集中 |
3.1.2 1916~1948:专门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并展开研究 |
3.1.3 1949~2010:中美联合考察和采集竹类植物标本 |
3.2 采集种类分析 |
3.2.1 属、种数量总体分析 |
3.2.2 簕竹属 |
3.2.3 刚竹属 |
3.2.4 箭竹属 |
3.2.5 矢竹属 |
3.3 采集地分析 |
3.4 小结 |
3.4.1 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竹类植物资源情况的了解 |
3.4.2 开启和加强了竹子分类学的研究 |
3.4.3 辅助了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 |
4 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历史研究 |
4.1 引种时间 |
4.1.1 1898~1915:引种初始阶段 |
4.1.2 1916~1948:引种高峰阶段 |
4.1.3 1949~2010:引种有序阶段 |
4.2 引种种类分析 |
4.2.1 属、种数量总体分析 |
4.2.2 刚竹属 |
4.2.3 簕竹属 |
4.2.4 箭竹属 |
4.3 引种地分析 |
4.4 竹类植物的运输 |
4.5 联邦植物引种园分析 |
4.5.1 联邦植物引种园总体介绍 |
4.5.2 种植竹类植物的植物引种园 |
4.5.3 乔治亚海岸植物园 |
5 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人员分析 |
5.1 采集和引种人员总体概况 |
5.1.1 标本采集人员及采集数量 |
5.1.2 引种人员及引种数量 |
5.2 莫古礼(FLOYD ALONZO MCCLURE,1897~1970) |
5.2.1 生平简介 |
5.2.2 在华主要采集、引种和研究竹类植物活动 |
5.2.3 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统计 |
5.3 梅耶(FRANK NICHOLAS MEYER, 1875~1918) |
5.3.1 生平背景 |
5.3.2 为美国农业部来华植物采集、引种活动概述 |
5.3.3 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 |
5.4 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 |
5.4.1 生平背景 |
5.4.2 为阿诺德树木园来华植物采集、引种活动概述 |
5.4.3 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 |
5.5 与美国采集、引种相关的其他人员 |
5.5.1 费尔柴尔德(David Grandison Fairchild, 1869~1954) |
5.5.2 萨金特(Charles Sprague Sargent, 1841~1927) |
6 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的影响 |
6.1 丰富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 |
6.2 加强了竹类植物在美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
6.2.1 模拟自然,营造复层群落结构 |
6.2.2 仿生产性竹林,构建单层群落结构 |
6.2.3 人竹共生,竹与人居环境融合 |
6.2.4 供应竹苗,精细构建竹类苗圃 |
6.3 加快了竹子分类学的研究 |
6.4 促进了美国竹产业的发展 |
6.5 开启了对中国竹文化的认知和传播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表 |
附表1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名录 |
附表2 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名录 |
附表3 莫古礼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名录 |
附表4 莫古礼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名录 |
附表5 莫古礼在华研究期间发表的竹类植物新种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新格局亟待形成 |
1.1.2 长江经济带“溯源延伸”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
1.1.3 四川省持续南向开放战略需强化支点建设 |
1.2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选题目的 |
1.2.3 选题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
1.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及其开发冲突分析 |
1.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模式与提升对策 |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1.4.1 长江上游沿江节点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权衡 |
1.4.2 基于乡镇尺度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的多要素匹配性 |
1.5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和数据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理论基础 |
2.1.1 空间与国土空间概念 |
2.1.2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理论 |
2.1.4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
2.1.5 国土空间“双评价”方法和理论 |
2.1.6 空间管治理论 |
2.1.7 系统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1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 |
2.2.2 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布局 |
2.2.3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及方法 |
2.2.4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
2.2.5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4 本研究的理论逻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空间开发基础要素与开发历史 |
3.1 宜宾市区位 |
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基础要素 |
3.2.1 自然地理概况 |
3.2.2 社会经济概况 |
3.2.3 国土空间基础要素评析 |
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历史 |
3.3.1 明清时期 |
3.3.2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
3.3.3 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 |
3.3.4 20世纪80年代—2010年 |
3.3.5 2010年至今 |
3.4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功能特征演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
4.1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
4.1.1 三生空间及功能的划分 |
4.1.2 三生空间与三区空间 |
4.2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格局特征 |
4.2.1 基本特征 |
4.2.2 水平向特征 |
4.2.3 垂直向特征 |
4.3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数量结构与内部转移 |
4.3.1 数量结构的变化 |
4.3.2 内部相关转移 |
4.4 宜宾市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
4.4.1 经济发展驱动 |
4.4.2 宏观政策驱动 |
4.4.3 三生空间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评价 |
5.1 国土空间功能定位 |
5.2 评价的依据 |
5.2.1 评价的原则 |
5.2.2 评价单元的尺度 |
5.2.3 评价的方法 |
5.3 评价的指标体系 |
5.3.1 指标选择 |
5.3.2 数据来源与指标分析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4.1 三生空间二级功能分类评价 |
5.4.2 综合三生空间功能评价 |
5.4.3 不同乡镇三生空间评价聚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冲突性分析 |
6.1 空间冲突概念与测度 |
6.1.1 空间冲突内涵 |
6.1.2 空间冲突测度 |
6.2 基于开发强度分析的冲突测度 |
6.2.1 开发强度的界定 |
6.2.2 开发强度的计算 |
6.2.3 冲突性分析 |
6.2.4 冲突区和冲突类型 |
6.3 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冲突测度 |
6.3.1 景观生态学指数冲突测度方法 |
6.3.2 测度结果与冲突性分析 |
6.4 用地现状与适宜性评价的冲突测度 |
6.4.1 冲突测度 |
6.4.2 冲突性分析 |
6.5 乡镇空间冲突的综合分析 |
6.5.1 综合冲突表达的判别条件设定 |
6.5.2 不同空间冲突的类型与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框架结构模式的宜宾市国土空间优化分析 |
7.1 国土空间标定功能 |
7.2 优化导向与目标 |
7.3 小尺度单元国土空间优化的框架结构模式 |
7.3.1 模式提出假设及形象表达 |
7.3.2 模式提出的依据 |
7.3.3 模式内涵与构建 |
7.4 基于沙坪街道的实证分析 |
7.4.1 沙坪街道空间演变及利用现状 |
7.4.2 框架约束的沙坪街道适宜开发区 |
7.4.3 沙坪街道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分析 |
7.5 基于僰王山镇的实证分析 |
7.5.1 僰王山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
7.5.2 框架约束的僰王山镇适宜开发区 |
7.5.3 僰王山镇农业农村空间优化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优化分析 |
8.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8.1.1 沿江中心城区岸带资源开发与长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
8.1.2 市域南部山区资源开发主导的转型困境 |
8.1.3 农业主导区特色种植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
8.1.4 乡村生活空间品质亟待提升 |
8.1.5 生态功能显着区生态空间综合效益考虑不够 |
8.2 宜宾市域层面国土空间优化思考 |
8.2.1 空间规划层面 |
8.2.2 空间管制层面 |
8.2.3 重点执行层面 |
8.3 长江经济带上游流域尺度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的思考 |
8.3.1 厘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8.3.2 弹性赋予和刚性管控相结合 |
8.3.3 实施精准生态补偿 |
8.3.4 流域间融合发展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9.2.1 研究特色 |
9.2.2 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3.1 研究的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大关县筇竹产业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筇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
二、筇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
(一)筇竹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
(二)筇竹产业发展是践行 “两山” 理论的必然选择 |
(三)筇竹产业发展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保证 |
(四)筇竹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
三、筇竹产业发展的目标 |
(一)发展筇竹产业实现乡村 “产业兴旺” |
(二)发展筇竹产业实现乡村 “生态宜居” |
(三)发展筇竹产业实现乡村 “乡风文明” |
(四)发展筇竹产业实现乡村 “生活富裕” |
四、结 语 |
(4)明代竹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种竹业的研究成果 |
(二) 古代竹产业与社会经济相关研究 |
1、竹产业与饮食的研究 |
2、竹产业与井盐的研究 |
3、竹产业和建筑的研究 |
4、竹产业与造纸的研究 |
(三) 古代竹产业市场贸易的相关研究 |
(四) 古代竹产业政策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竹的种植与加工 |
第一节 竹的种植 |
一、种竹之风的盛行 |
二、种竹方法的完善 |
三、种竹之风的兴盛对明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竹类的加工与利用 |
一、竹产业与日常生活 |
二、竹产业与建筑 |
三、竹产业与造纸 |
四、竹产业与井盐 |
五、竹产业与交通运输 |
第二章 竹产业的商业贸易 |
第一节 竹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
第二节 竹产业的市场贸易 |
第三章 竹产业税收政策 |
第一节 对竹征税的原因 |
第二节 竹木抽分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古籍文献 |
(二) 今人着作 |
(三) 重要论文 |
致谢 |
(5)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贸易理论 |
2.1.1 绝对优势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评价 |
2.1.4 竞争优势理论 |
2.1.5 国内有关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国际竞争力 |
2.2.2 林业产业与竹产业 |
第三章 世界竹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3.1 全球竹资源 |
3.1.1 世界竹资源分布 |
3.1.2 竹资源经营和开发利用 |
3.2 全球竹产业 |
3.2.1 竹产业发展现状 |
3.2.2 竹产业发展特点 |
3.2.3 竹产业国际合作 |
3.3 中国竹产业 |
3.3.1 中国竹资源分布 |
3.3.2 发展中的中国竹产业 |
3.3.3 主要竹产业省区 |
3.3.4 主要竹产品的开发利用 |
3.4 发展竹产业的意义 |
3.4.1 竹产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3.4.2 竹产业的生态环境价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
4.1 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竹产品 |
4.1.1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
4.1.2 协调制度中的竹产品 |
4.1.3 中国海关的竹产品 |
4.2 世界竹产品贸易 |
4.2.1 全球竹产品贸易结构 |
4.2.2 全球竹产品贸易变化趋势 |
4.2.3 全球竹产品贸易进出口流向 |
4.3 中国竹产品进出口贸易 |
4.3.1 进出口贸易结构 |
4.3.2 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
4.3.3 主要竹产品的贸易结构和趋势 |
4.3.4 竹产品主要贸易伙伴 |
4.3.5 主要竹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 |
4.4 全球竹产品国际贸易评价 |
4.4.1 贸易数据评价 |
4.4.2 全球竹产品贸易特点 |
4.4.3 中国在世界竹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评价 |
5.1 关于竞争力要素的定义 |
5.1.1 生产要素 |
5.1.2 需求要素 |
5.1.3 相关支撑产业 |
5.1.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
5.1.5 机会 |
5.1.6 政府 |
5.2 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 |
5.2.1 生产要素条件 |
5.2.2 需求要素条件 |
5.2.3 相关支撑产业的现状 |
5.2.4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现状 |
5.2.5 机会因素 |
5.2.6 政府作用 |
5.3 竹产业竞争力要素的评价 |
5.3.1 基于资源禀赋的竞争优势显着 |
5.3.2 要素驱动产业发展阶段的弱势突出 |
5.3.3 竞争力要素的综合评价 |
5.3.4 关于产品与企业的策略 |
5.4 竹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探讨 |
5.4.1 生产要素与产业资源基础 |
5.4.2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产业集聚 |
5.4.3 同业竞争、需求条件与产业组织 |
5.4.4 木材产业竞争力模型的验证 |
5.4.5 竹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壁垒与中国竹产业竞争力 |
6.1 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 |
6.1.1 贸易技术壁垒的概念 |
6.1.2 技术壁垒的主要内容 |
6.1.3 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6.2 中国出口贸易与贸易技术壁垒 |
6.2.1 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壁垒 |
6.2.2 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 |
6.3 与竹产品有关的贸易政策 |
6.3.1 相关的林产品贸易问题 |
6.3.2 竹产品的国内贸易政策 |
6.3.3 竹产品与技术壁垒 |
6.4 相关策略研究 |
6.4.1 加强应对技术壁垒的意识和能力 |
6.4.2 引导竹产品国际标准的制定 |
6.4.3 开展竹产品认证工作 |
6.4.4 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力 |
6.4.5 发挥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的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主要竹产品的竞争力评价 |
7.1 相关概念解释 |
7.1.1 竞争力指标 |
7.1.2 数据来源 |
7.2 中国主要竹产品的竞争力 |
7.2.1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现状 |
7.2.2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
7.3 主要竹产品出口国的竞争力 |
7.3.1 原竹产品的竞争力比较 |
7.3.2 编织品的竞争力比较 |
7.3.3 家具产品的竞争力比较 |
7.4 竹藤产品的竞争力 |
7.4.1 UN Comtrade 数据测算的竞争力比较 |
7.4.2 中国海关数据测算的竞争力比较 |
7.5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7.5.1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现状评价 |
7.5.2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趋势评价 |
7.5.3 主要竹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评价 |
7.5.4 主要竹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案例研究 |
8.1 安吉竹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
8.2 安吉竹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
8.2.1 竹林栽培的拉动作用 |
8.2.2 竹加工产业的带动作用 |
8.3 安吉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分析 |
8.3.1 基本生产要素 |
8.3.2 需求市场要素 |
8.3.3 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 |
8.3.4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
8.3.5 机遇条件 |
8.3.6 政府的推动作用 |
8.4 安吉竹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的评价 |
8.4.1 优势非常明显、基础优厚 |
8.4.2 弱势不容忽视、亟待加强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1.1 世界竹产业的发展机遇 |
9.1.2 中国竹产业的重要地位 |
9.1.3 中国竹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 |
9.1.4 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条件 |
9.1.5 中国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9.1.6 竹产品贸易的技术壁垒问题 |
9.2 讨论 |
9.2.1 选题创新 |
9.2.2 研究对象创新 |
9.2.3 研究方法创新 |
9.2.4 研究思路创新 |
9.2.5 结论创新 |
9.3 展望 |
9.3.1 金融危机对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9.3.2 竹产业竞争力模型评价 |
9.3.3 拓宽数据来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7)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采取的技术路线 |
1.6 几个需要界定的基本概念 |
第二章 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
2.1 世界主要产竹国的竹产业及制度政策 |
2.2 林业产业组织制度研究 |
2.3 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竹产业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概述 |
3.1 相关理论的回顾与分析 |
3.1.1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组织制度的影响 |
3.1.2 产业组织经济发展理论对产业组织制度的影响 |
3.1.3 产业政策学理论对产业组织制度的影响 |
3.2 竹产业组织发展的市场要素一微观基础分析 |
3.3 竹产业发展对产业组织关系的影响 |
3.4 影响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因素 |
第四章 中国南方竹产业组织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
4.1 竹产业的特征 |
4.2 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导的中国竹产业组织制度的历史演变 |
4.2.1 农户家庭经济 |
4.2.2 乡镇企业 |
4.2.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4.2.4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
4.3 各利益主体行为与中国竹产业组织制度变革创新现状特征分析 |
4.3.1 竹农生产经营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
4.3.2 竹加工企业交易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
4.3.3 竹区村级权力互动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
4.3.4 竹区乡镇政权体制改革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变革的现状特征分析 |
4.3.5 国家政府职能的运行行为与竹产业组织制度革新的现状特征分析 |
4.4 现存的竹产业组织制度中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局限性分析 |
4.4.1 制度成因在竹农利益保护问题上的局限性 |
4.4.2 产业化组织载体不健全 |
4.4.3 各参与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
4.4.4 与产业化相关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
4.4.5 政府的政策、制度滞后,协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
4.4.6 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上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社会制约机制分析 |
5.1 竹农自身的不足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
5.2 社会认识不足与思想观念模糊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
5.3 农民的权益问题的相对独立性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
5.4 中国南方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关系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制约 |
第六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政策制约机制分析 |
6.1 建国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6.2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
6.3 影响政府保障决策工作的主要因素分析 |
6.4 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导致的农民负担问题 |
6.5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演变中存在政策落实缺位 |
第七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林地流转分析 |
7.1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产生的土地利益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 |
7.2 当前中国南方山林地流转对竹农经济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
7.2.1 中国南方林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基于浙江省的调查 |
7.2.2 中国南方林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 |
7.3 林地集体所有制的结构变迁对竹农经济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
7.3.1 改革开放以后集体林地所有制的现状及演化的实际路径 |
7.3.2 影响和决定集体林地所有制制度演化变迁的因素 |
7.4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加速林地流转的合理性分析 |
第八章 竹农权益保障的专业合作组织分析 |
8.1 世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探索 |
8.2 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社发生异化的根源分析 |
8.2.1 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社异化 |
8.2.2 中国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异化的根源探析 |
8.2.3 合作社发生异化的矫正 |
8.3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的探讨 |
8.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
8.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
8.4 中国竹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改进的可能性分析 |
第九章 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设计 |
9.1 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理顺利益关系 |
9.2 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机制,发挥政府作用 |
9.3 建立和完善诚信管理机制,创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
9.4 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获取利益行为 |
第十章 确保竹农权益保障机制有效运转的政策取向 |
10.1 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的政策取向 |
10.1.1 完善组织保障,使之成为利益分配机制运作的有效载体 |
10.1.2 建立和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推进竹产业化进程 |
10.1.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将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
10.1.4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公平、效率的内部两次分配制度 |
10.1.5 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调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 |
10.1.6 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理顺收益分配关系 |
10.1.7 完善制度化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建立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渠道 |
10.2 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机制的政策取向 |
10.2.1 加强政府领导,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
10.2.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
10.2.3 构建科学的农村土地制度,加速竹林地合理流转,保护竹农利益 |
10.2.4 努力发展与探索竹产业合作经济组织 |
10.2.5 建立完善的产权市场,共同享有相应的权利 |
10.2.6 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
10.3 建立和完善诚信管理机制的政策取向 |
10.3.1 培育良好的诚信环境 |
10.3.2 既要重视制度的制定和完备,更要重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
10.3.3 提高各利益主体的素质 |
10.4 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机制的政策取向 |
10.4.1 强化领导,提高认识 |
10.4.2 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
10.4.3 科学、合理地设置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
10.4.4 严把审查关 |
10.4.5 实施有效的信息控制 |
10.4.6 完备档案管理 |
第十一章 案例研究——浙江、福建、安徽竹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调查 |
11.1 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梅家村的利益分配问题调查 |
11.2 福建省三明市竹林产权制度改革对竹林经营绩效的影响调查 |
11.3 安徽省霍山县桃源河乡大岭村竹农协会 |
11.4 讨论:龙头企业和农户间如何破解相互“套牢问题” |
第十二章 结论 |
12.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12.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及其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简介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表 |
(8)论竹子生态环境效益与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竹子具有显着的生态和环境效益 |
2 “以竹代木”保护森林资源 |
3 竹业、竹产业带动西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 |
4 支撑“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 |
5 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6 展 望 |
(9)关于加快云南竹产业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充分认识竹产业是云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首选产业 |
1.1 竹子是云南山区重要生物资源优势和理想的生态经济型树种 |
1.2 发展竹产业符合云南山区生态系统开发规律 |
1.3 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
2 集约化经营是云南竹资源高效培育的关键 |
3 大型丛生竹是云南竹产业发展的重点 |
4 开发竹产业要瞄准国际市场 |
5 重视竹类资源的综合性可持续利用 |
5.1 以组装式民用竹建筑为切入点 |
5.2 以竹浆开发带动产业化 |
5.3 推广以扶贫为主要目标的竹产品 |
6 加快竹类科技成果产业化 |
四、发展竹产业促进云南山区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D]. 吴仁武.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1)
- [2]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D]. 孟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大关县筇竹产业发展探讨[J]. 董文渊.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2)
- [4]明代竹产业研究[D]. 陶刚. 云南大学, 2019(03)
- [5]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研究[D]. 吴君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6]新农村建设中的昭通市竹产业发展[J]. 闫峰,覃志豪,李茂松,唐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04)
- [7]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D]. 刘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1)
- [8]论竹子生态环境效益与竹产业可持续发展[J]. 辉朝茂,杨宇明,郝吉明.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3(04)
- [9]关于加快云南竹产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张维谦,辉朝茂. 竹子研究汇刊, 2003(02)
- [10]评竹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 杨宇明,辉朝茂. 生态经济,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