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与适用性分析_教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与适用性分析_教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状况及适用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用性论文,载体论文,状况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3)18-0028-0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笔者对江苏师范大学师生进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老师100份、学生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本文拟在问卷统计的基础上,了解高校师生对载体的选择和接受状况,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载体的适用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应用状况

(一)载体的运用得到重视,但实际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发展,高校加大了对载体的建设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载体的运用流于形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课堂载体教育效果显著的仅占5.4%,而认为其他载体,如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教育效果显著的分别为7.8%、16.2%、6.8%、9.1%。从课堂载体来看,51%的学生认为课堂载体的教育效果一般,与大学生现实结合不紧密;56.8%的学生认为文化载体的教育效果一般,有些方面需要加强完善;59.5%的学生认为管理载体的教育效果一般,可以接受,但对学生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不大;34.8%的学生认为活动载体的教育效果不好,形式单一,大学生可参与性不强;68.6%的学生认为传媒载体的信息含量泛化、针对性不强,效果一般。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认为效果显著、不好和说不清楚的学生占的比例不大,这表明各类载体的运用虽有一定的成效,但运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加强。

(二)载体形式多样,但学生关注度不均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载体形式更加多样,高校也出现了校园网络、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新的载体形式。以本次调查为例,笔者选取了应用较为频繁的几种形式(书籍、实践活动、标语、宣传栏、报纸、电视、讲座、学校课程、校规、网络等),根据问卷中“通过哪些载体形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一项的统计发现,大学生对不同载体的关注度和依赖度很不均衡。从调查数据看,目前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的主要途径依次为:书籍、学校课程、网络、实践活动、宣传标语、讲座培训、电视、报纸、校规班规。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学生通过书籍、学校课程、网络、实践活动形式接受教育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35.9%、24.1%、15.5%、12.4%,而标语、宣传栏、讲座、培训、电视、报纸以及校规、班规加起来的总比例却只有12%,不超过其他任意一种的比例。

(三)载体的综合运用意识加强,但各载体的相互作用力分散

当代高校教育载体形态更加丰富,传统单一的载体形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需要。数据显示,相较于单一载体,学生对综合载体的接受倾向是94.6%,教师对综合载体的选择倾向是93%,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更加倾向于选择和接受综合载体。虽然对于载体的综合运用意识已经提高,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各种载体的结构分布不合理,处于明显的离散状态,导致了教育载体整体性功能的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某一种载体而产生效果的。我们在认识到综合运用各种载体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整合各种载体的优势力量,形成载体合力,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四)载体的运用忽视学生差异性,缺乏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要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载体。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往往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缺乏针对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体能动性、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使其对载体的接受度产生影响。从对载体的接受度看,女生为文化载体、活动载体、课堂载体,男生所倾向的是传媒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不同载体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专业学生对载体的接受情况看,文科生最易接受的是文化载体,理工科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传媒载体。可见,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这也影响对载体的接受度。从具体载体的倾向性看,低年级学生更倾向活动载体、高年级学生更倾向文化载体,研究生更倾向传媒载体,而对课堂载体、管理载体、综合载体的接受度基本持平。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教育载体的优势及适用性

(一)课程载体及其适用性

1.课程载体的优势。课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其最大的特点体现在教师对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生的集中学习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其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形式稳定、涉及面广。高校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涉及学生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诸多方面。第二,教育者主导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通过对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来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的主导权,可使教学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建立良好教学氛围。第三,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课程载体可以把纷繁复杂的价值观教育内容系统地融入日常教学中,传授科学的观点和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2.课程载体的适用性。从教育主体方面来看,调查数据显示,思想理论课教师选择比例为42%、理工科专业教师为25.7%、文科专业教师为22.6%,而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为9.7%。可见,课堂载体主要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各科的教师。

从教育客体方面来看,由于课程具有稳定的形式且涉及教育对象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不同年级、专业、性格对课程载体的依赖程度和适用性并无太大差异。实际调查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性别上看,男生对课程载体的选择占53.1%,女生占46.9%;从专业上看,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对课程载体的选择分别为54.8%和45.2%。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看,课程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课程载体不仅可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社会主义国家观、社会观、公民观,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价值观念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比如,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法律专业老师可以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融入日常课程中。

(二)传媒载体及其适用性

1.传媒载体的优势。传媒载体包括校报、校刊等印刷类传媒载体和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传媒载体。其主要优势在于:第一,传播方式多样,优势互补。印刷类传媒载体往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读者享有阅读主动权;校园广播和电视的传播速度快、声情并茂,更加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校园网络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教育信息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第二,传媒载体具有对校园环境的监督功能、对高校成员行为的规范功能、对价值观念的灌输功能。教育者借助传媒载体掌握着校园环境的变化,通过支持正确的观念带来正强化的效果,保障校园环境的和谐氛围;传媒载体在传递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通过这种规范和协调教育对象的行为;传媒载体具有舆论导向作用,可以引导人们对价值观念的正确认识,并实现广泛认同。

2.传媒载体的适用性。从教育主体方面来看,传媒载体作为新兴科技的产物对教育者操作传播媒介的能力具有一定要求。能否有效地掌控载体是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对传媒载体的操作能力更强些。此外,政工人员可以利用传媒载体监督环境和规范行为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因此,传媒载体比较适合理工科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

从教育客体方面来看,不同专业、性别的学生对传媒载体的选择也有所差别。理工科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网络接触比较多,文科学生则更多地选择从纸质类媒介上接受教育信息。女生的语言能力比较突出,往往喜欢阅读,男生的操作能力比较强,倾向选择可操作性强的电子类传播媒介。可见,女生和文科生会对印刷类纸质传媒载体的接受度更高,男生、理工科学生对网络等电子类传媒载体的倾向性比较强。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看,具有权威性的校报、宣传栏有利于宣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网络载体的实时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创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园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传媒载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观念。

(三)文化载体及其适用性

1.文化载体的优势。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价值观正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以形式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融入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无疑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第二,渗透式的无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其一旦被接受,就会形成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定势,从而使大学生形成一种与学校倡导相一致的价值观念。第三,文化载体的持久性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文化载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多方面的渗透持续地对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文化载体的适用性。从教育主体方面来看,相对来说,文化载体对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更加适用。他们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校园的布局和校风、学风建设中,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调查数据显示,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在选择文化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8%和21.1%。

从教育客体方面来看,由于性别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个体对文化载体的敏感度也不同。调查显示,女生选择通过文化载体接受教育的比例是63.5%,男生比例为36.5%;文科学生选择通过文化载体接受教育的比例是71.%,理工科学生为28.6%,可见女生和文科学生对文化载体的敏感度比较高,文化载体对他们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看,以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训为例,大学生对本校的校训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意识自觉践行,这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江苏师范大学校训是“崇德厚学,励志敏行”,崇德厚学,是要追求品德的端正、勤奋治学;励志敏行,意在强调砥砺志向,志存高远,重视践履,创新创业。以上八个字中从品德到学识、从认知到践行,本身就体现出要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意识,而且它本身也包含了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德。

(四)管理载体及其适用性

1.管理载体的优势。管理载体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其广泛性和综合性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教育者以组织纪律、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手段进行管理,督促学生遵守各种规范,从而使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消除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校的管理是依据法律、规章、纪律进行的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者可以运用这种强制性调控手段来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将价值观软的要求转化为硬的约束,提高价值观教育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管理载体的适用性。从教育主体方面来看,管理载体更适用于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的主要人员是辅导员和管理人员,他们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调查显示,选择运用管理载体最多的是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二者比例为72.1%。

从教育客体方面来看,管理载体对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用。相对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来讲,大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由于自觉性不强、思想不稳定、理论及实践能力不足,更加需要通过管理载体进行引导,而高年级学生则多以自我管理为主。调查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学生选择管理载体的比例分别为25%、33.3%、25%,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所占比例只有8.4%、8.3%。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看,管理载体更加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教育。教育者可以运用规范的行为准则、平等的奖惩制度等管理载体,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营造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五)活动载体及其适用性

1.活动载体的优势。第一,以活动为载体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作为教育客体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团体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够根据心理意愿和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熏陶,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参与活动的他人,使教育的影响力得到扩散。第二,其突出的实践性,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与行的统一。各种形式的活动载体都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完善的。实践性是活动载体的本质特性。活动能减弱管理的强制性、文化的泛化和传媒信息泛滥的负面影响,有效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把掌握的理论性知识自觉转化为实践行动。

2.活动载体的适用性。从教育主体方面来看,各类教育主体对活动载体的选择比例没有太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类型的活动载体对教育主体的适用性是有所不同的。思想理论课教师适合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活动进行教育;辅导员和管理人员适合选择文体娱乐型活动和社会公益型活动进行教育;各科专业教师适合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活动。

从教育客体方面来看,活动载体虽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但这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一个活动载体都适合任何教育对象。教育理论型活动适合理论水平低,自我教育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社会公益型活动适合组织能力强、自我管理能力强的高年级的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与学习和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理论性比较强,比较适合于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学生。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看,教育理论型的活动,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文体娱乐型活动如各种竞赛活动可以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贯穿整个活动中;社会公益型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更直观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诚信联盟”创建活动,可以加强人们对诚信价值观的认可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选择应当深刻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特点,提出明确的、规范的、标准化的原则,从而使选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摆脱模糊无序的杂乱状态,推动教育载体运用的科学化进程。

标签:;  ;  ;  ;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与适用性分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