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莎乐美论文

《圣经》中的莎乐美论文

《圣经》中的莎乐美

高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从《圣经》文学开始,莎乐美就被历代的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反复书写、塑造,铸就了一部莎乐美形象演变史。在整个圣经故事中,莎乐美的形象是单薄的、模糊的,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主体性的存在。她只是母亲复仇的工具而已。她的行动完全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仅仅是母亲话语的傀儡而已。

关键词: 圣经;历史;启示意象女性;魔鬼意象女性

有关希律、希罗底和施洗者约翰、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载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十四章和《马可福音》第六章。故事讲到莎乐美作为希罗底的女儿为希律王跳舞,希律王看到美丽的莎乐美心中产生乱伦的情愫,因而答应她可以满足她的一个愿望。而莎乐美的愿望就是“得到施洗约翰的头颅”。希律王出于无奈,只好下令斩杀施洗约翰。因此这一故事在最初的版本中就被赋予了宗教、历史、性别等多种文化色彩。

模板、支架自重及施工荷载之和假定为P,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可得已浇筑节段对架体有反力作用;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得,埋件所受拉力F和已浇筑节段对埋件的支承力相等。由此可对埋件系统抗拉及架体对已浇筑节段混凝土的局部抗压进行验算[1]。对此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施工荷载,由此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交底,主承重架及爬模各施工平台的总施工荷载必须小于安全值,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监督检查。

该诗首联以“詄荡”“逶迤”之语渲染了皇宫开阔清明、庄严富丽的氛围;颔联“相随灵寿杖,应诏未央宫”展示了皇家无与伦比的气派。正因今日无论高低贵贱,人人都有幸一睹皇帝的尊容,故而诗歌以“方知至尊近,贵贱等呼嵩”为尾联。读者通过诗歌表现的空前壮大的宴会场面可以感受到诗人油然而生的自豪之情。此外,《丙辰年重举千叟宴恭纪二首》描绘了乾隆第二次举办千叟宴的盛况,此时的乾隆已是耄耋老人,诗人以这组诗来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加剧企业过度投资、削弱投资不足问题;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能抑制过度投资问题、加剧投资不足,并且这些影响对国有企业尤为明显。

一、历史原型

了解犹太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段文字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的。

希律即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是希律大帝(Herod the Great)的儿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1年至公元后39年。希律大帝是罗马帝国在耶路撒冷的代理王,一生奉行铁血政治,对罗马帝国忠心耿耿。他死后,巴勒斯坦被一分为四,每一部分设一名分封王(Tetrach)。希律·安提帕是加利利的分封王,他的兄弟腓力则是以图利亚和特拉可尼地方的分封王。

弗莱曾经将《圣经》中的女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启示意象的女性;一类是魔鬼意象的女性。启示意象女性的代表是圣母玛利亚,纯洁、神圣,是爱与仁慈的化身。而希罗底显然就是魔鬼意象的女性了。她淫乱、善妒、邪恶、工于心计。

莎乐美(Salome)的情形比其他几个人物要稍微复杂一些。《新约》中有两个莎乐美,一是希律大帝的姐妹。她是西庇太(Zabedee)的妻子,耶稣门徒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曾目睹耶稣死于十字架。而那位在宴席上跳舞让希律欢喜的女子,仅仅是被称为“希罗底的女儿”,没有提莎乐美的名字,是约瑟夫斯把她的名字指了出来。约瑟夫斯在《犹太古史》中是这样说得:“希罗底嫁给了希律(·腓力)。他们有一个胎中的女儿莎乐美,她带着她嫁给了丈夫同父的兄弟、分封王希律(·安提帕)……”

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Saint)是基督教早期圣徒。比耶稣提前6 个月出生的约翰是耶稣的先行者,是弥赛亚的铺路人。约翰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大的先知,负责为神的审判做好准备。据《路加福音》记载,约翰生于山城犹大,是希伯来祭司撒加利亚(Zachariah)的儿子。大约在公元27年到29年间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先知;随后去了约旦河谷一带活动,向犹太各色人等传道和施洗,宣讲上帝的审判即将到来。《马可福音》中记载,耶稣“在约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因而,他被称为“施洗者约翰”或“圣约翰”。作为一个具有崇高身份的“先知”,他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严谨的行为和对教义的不懈传播获得了犹太民众的崇敬和信任。但因拥有巨大影响力而受到当权者希律·安提帕的警惕和疑心,最终被投入监狱并遇害。

二、人物形象

在《圣经》所记录的这段故事里,我们看到,主角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莎乐美,而是她的母亲希罗底。整个故事的开端、高潮、结局都是围绕着希罗底而展开的。她因为贪慕权势,不顾摩西的律法,嫁给了自己丈夫的兄弟。又因为约翰曾公开谴责自己,不顾约翰在犹太臣民中的威望和地位,决意置他于死地。

那么在整个故事中,莎乐美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希罗底(Herodias,?-39 以后)原本 是希律·腓力的妻子,在腓力死后带着他们的女儿莎乐美嫁给了希律·安提帕;公元37年卡利古拉继任罗马皇帝。希律·安提帕因诬陷他的兄弟希律·亚基帕,而被卡利古拉判罪。公元39年希律·安提帕被流放高卢,希罗底与之随行。他们在贫困和屈辱中生活,直到迷信说大地敞开裂口将他们吞没。所有这一切,都被信徒看做是上帝对处死施洗约翰的坏人的惩罚。

一旦决定,希罗底就开始了复仇的计划。我们看她是怎样步步为营,展开行动的。先是利用希律王对女儿莎乐美的迷恋,让女儿在希律王的宴会上跳舞,借以迷惑希律王。然后,当希律王答应给莎乐美奖赏时,希罗底马上意识到自己复仇的机会来了。《圣经》中记载,正是她让莎乐美对希律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注意“立时”这个词,果断、干脆、斩钉截铁,让希律王没有任何可以换转的余地。最后,希律为了不在群臣面前言而无信,只好下令将约翰斩首。但对希罗底来说,这样还不够,她要人把约翰的头颅盛在盘子里端给她看。血腥、残忍、无动于衷。

我们说,在整个圣经故事中,莎乐美的形象是单薄的、模糊的,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主体性的存在。她只是母亲复仇的工具而已。她的行动完全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仅仅是母亲话语的傀儡而已。无论是在希律面前的舞蹈,还是要求杀死约翰,都只是希罗底意志的体现。

总之,教师的主体意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而教师职业规划是管理部门和教师间有力的沟通平台,有利于教师目标的确定,从而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事实上,“Salome”一词的希腊文原文是“korasion”,意思是“乳房尚未发育、还没有来月经的小女孩”。至于她跳的舞蹈,希腊原文是“orxeomai”,既是“舞蹈”,又是“小孩子的嬉戏、作出愚蠢可笑的把戏”的意思。可见,莎乐美实际上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小孩子。

这就是莎乐美形象在《圣经》中的原始面目。但也许就是因为简单,她才能够引发后世作家无穷的想象。他们可以任意在莎乐美身上投射自我的思想、意志、审美情趣。并最终使莎乐美这一形象成为贯穿整个西方文化史的一个典型形象。

作者简介: 高黎(1979-),女,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标签:;  ;  ;  ;  ;  

《圣经》中的莎乐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