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_轻工业论文

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_轻工业论文

我国工业化道路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工业化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需要对已走过的路和未来的路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工业化次序研究

在解放初期,我国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为2.79∶1。50年代初,我国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由于投资集中在重工业,使1958年的重工业超过轻工业。到1960年,重工业产值比轻工业产值高出一倍。然而,1965—1969年(1966年除外),轻工业比重再次超过重工业,1970—1978年,重工业又再次超出。1978年以后呈胶着状态。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第一,工业化发展的次序混乱;第二,没有按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常规次序进行。这种工业化次序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

1.经济效益水平低下。从速度上看,日本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975—1988年递增率为5.4%,我国1975—1988年递增率为12.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同西方工业发展的差距应当缩小,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效益低下。

应当承认,工业化次序的混乱是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无论技术条件、资金条件和管理水平都不具备,并且由于轻工业和农业未得到充分发展,无法大量吸收重工业产品,因而发展重工业只能是一种自我循环。所以,每一次重工业的大量投资、迅猛发展,都带来一次巨大的损失浪费和经济效益下滑。

2.损害了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由于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一直受到挤压。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缓慢,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1978年以前,我国大约有1/5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3.造成大量的潜在失业和大批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领域。重工业虽然吸收了大量资金,但同样数量的投资吸纳劳动力仅是轻工业的一半。所以,尽管前30年代我国工业产值获得了较快增长,工业产值也超过了农业产值,但是我国仍然有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致使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

根据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我们主张在本世纪末选择一种轻重工业并行的工业化道路。对于一个中小国家来说,这种并行的工业化道路是困难的,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或许是最佳选择。实际上,1980年以来我们一直在采取这种战略,轻重工业几乎齐头并进,两者的比值最低的年度是1986年的0.86,其余年度都接近1。这样,既发挥和充分利用了前30年形成的庞大的重工业基础,又通过轻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和丰富了人民生活。

这一并行战略的基本设想是:(1)通过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城市大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建企业,以支持重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2)以乡、镇、村集体和城乡个体投资为主,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城市集体、私人工业,以支持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实行这样一种并行的战略不仅有难度,还会产业许多矛盾。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工作效果:一是加大改革力度,使国有企业独立自主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二是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三是制定出有效的、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工业化的发展。

二、工业化方式研究

我国前30年的工业化方式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工业化方式:既不是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方式,也不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方式,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很少。概括起来,我国前30年的工业化方式足:在封闭的环境下,几乎全部由国家投资,按照中央的统一计划,建立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从结果看,这种工业化方式不够理想。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但它伴随着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滞后、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封闭的工业化方式,一方面使我国的工业技术进步速度落后于世界,另一方面,失去了广大农村对工业化的最广泛的支持。

在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主张采取一种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行的方式。选择这种方式,其基本理由死:(1)无论单纯采取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都有其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弊端。(2)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世界上工业化国家大都经历过两种方式并进的时期。

这一方式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方而,在有选择地保护国内工业行业和产品的同时,加速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步伐,以提高进口替代的水平和范围;另一方面,完善市场并与世界市场接轨,尽可能多地采取世界标准,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以迅速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三、我国农村工业化研究

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因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1978年以来,主要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了农村就业水平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1994年,乡镇工业已吸收农村劳动力6000多万,这使得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水平由1978年的9.2%上升到1994年的26%。(2)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1994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达17000多亿,远远超过了农业产值。主要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农村居民收入有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文化、福利等方面有很大发展。(3)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一方面,乡镇工业为农业提供了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工业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基本建设都得到很大发展。(4)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1979年,我国有建制镇2581个,1991年达到11882个,比1978年增长了3.6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原有镇和集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又不断形成新的集镇。

我们认为,我国农村工业化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内容,而农村工业化的载体便是乡镇工业,因此,乡镇工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的主导力量。理山并不难说明:我国工业化的差距主要在于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要使农业劳动力山现在的占全国劳动力的60%多下降到30%,还要转移出1.5亿农业劳动力,依靠政府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动力大约需2万元资金,完成1.5亿人的转移至少需投资3万亿元,显然,国家无力拿出这管巨款来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我国城市企业不仅无力吸收农业劳动力,甚至吸收城市新增劳动力也存在困难。因此,动员农村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力量,通过兴办乡镇工业的途径,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

虽然乡镇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看,发展水平仍然很低:(1)生产要素水平低下。首先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工艺陈旧和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其次是工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低,尤其是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文化技术水平低,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2)粗放经营,效益低下。大规模、高速度的生产要素上的投入,使产出也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1985-1990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年增长速度高达28%。然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呈下降趋势,产值利税率由1985年的15.57%下降到1990年的10.56%,下降幅度为32.3%;1985年,亏损企业为6.5万个,亏损金额为8.5亿元,1990年,分别达到8.6万个和47.4亿元。(3)企业制度不完善。在财产制度方面,同样存在集体企业产权不明晰的问题,致使交财产转让、出卖、合并、利润分配中使财产所有者发生损失;在领导制度方面,工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够完善;在财务制度方面,存在着记帐不规范、核算不认真、执纪不严格、财务不真实等诸多问题。(4)布局分散,企业规模不经济。1993年,全国80%以上的村有工业企业,每个企业有职工8.5人,年产值12万元。如此分散的布局,企业间无法展开生产、技术、购销等方面的合作和协作,无力进行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此狭小的规模,难以采取大型、先进的技术装备,难以在企业内展开分工协作,难以开拓大市场和抵御市场的巨大波动。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不可能跳跃某一阶段而进入更高阶段,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工作。推进农村工业化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即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的看得见的“手”。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市场法规的健全,必然促使企业素质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工业不断集聚,规模趋向合理。

从政府角度看,应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农村工业化健康发展。政府的导向作用可有技术集约导向、规模经济导向、出口创汇导向、工业布局导向、管理现代化导向、结构调整导向等。这些导向不可能同时出台,一定时期内确定何种导向应根据本地区乡镇工业发展水平和条件而定。例如规模经济导向,政府可采取鼓励联合、推行专业化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乡或镇所在地集聚、有选择地对乡镇企业进行投资改造等办法,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水平和竟争力。

从企业角度看,应把多种形式培养人、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首位,因为人才匮乏和人的素质低下是乡镇工业致命的弱点,只有克服这一弱点,才能使乡镇工业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其次,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这需要通过自身的积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横向联合包括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成挂钩,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第三,促进企业文化和文明不断发展。主要通过企业自身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把企业文化和文明的建设变成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各级管理机构和舆论宣传工具对乡镇企业文化和文明建设应进行总结、表彰和宣传,以推动乡镇企业文化和文明的进步。

标签:;  ;  ;  ;  

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_轻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