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命题改革的几点思考_化学论文

关于新课标下中考化学命题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新课标论文,中考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教材实验工作于2002年秋开始在江西省宜春市全面展开,2003年6月有7万多名学生参加中考,如何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指导中考命题,如何发挥中考命题对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性质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但是也有人提出了疑问:新课标中删去了原来教学大纲中的不少知识点,那么现在如何考双基呢?

多年来,广大化学教师普遍认为“双基”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这种通常所说的“双基”是相对于学科更高层次的知识而言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知识所必需的那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它比较重视学术性的内容,强调对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原理的系统学习,而往往忽视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广泛联系,忽视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思想、观点、方法等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义的知识观已不仅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策略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等价值性知识。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中考命题的基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考查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源于教材,活而不难,着力避免死记硬背和繁、难、偏、旧,注意试题的多元开放。如在试题中我们设置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尽量避免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的试题。

例如(试卷第26题),小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红色、蓝色、紫色的花里含的色素叫做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就变红,遇碱性溶液就变蓝。于是她做了如下家庭实验:把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喇叭花很快就变成了蓝色。她又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浸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肥皂水的pH______7(填“>”“=”或“<”);测定溶液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______;

(2)小红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______;

(3)喇叭花汁液的性质与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______性质相似。

此题情境鲜活生动、亲切自然,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回答问题。

再如(试卷第27题),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右图,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这些试题既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适当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在试题编制上,还注意设计了一定的梯度,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成绩。

二、能力的考查,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与原大纲相比,删减了不少知识点,有些教师因而担心与高中的衔接问题。其实科学并非仅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与学,而忽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是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化学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革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针对多年来考试评价内容中仍然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教材上的知识,而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探究知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的情况,我们“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试卷中增设了探究题,特别强调题中要体现“做科学”的理念,突破以往单纯考查知识、技能的趋向,把知识技能融入到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背景中,先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引发学生思考、回忆,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如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和讨论,或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某个问题;同时我们还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考查转向重视个性认识和理解的开放性考查,做到统一与个性相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

例如(试卷第29题),有一瓶固体物质,取出少量,加入稀盐酸后,产生大量无色气体。请你对产生的气体作出一种假设(或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假设(或猜想)。

┌───────┬───────┬────────┬──┐

│假设(或猜想)│验证方法及操作│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

└───────┴───────┴────────┴──┘

此题是一道有关气体鉴定的题目,设计新颖、独特,与传统题型不同之处在于:1.没有直接给出鉴定对象,而要根据题中条件自己假设;2.由于各人所假设的气体不同,因而现象、结论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考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思维创新。

再如(试卷第31题),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部分性质。

┌───┬───┬─────┬────┬───┬───┬───┐

│颜色、│硬度 │

密度

│ 熔点 │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状态 │ │ ││ │ │ │

├───┼───┼─────┼────┼───┼───┼───┤

│银白色│ 较软│ 2.70│660.4℃ │ 良好 │ 良好 │ 良好 │

│ 固体 │ │ g/cm[3] ││ │ │ │

└───┴───┴─────┴────┴───┴───┴───┘

(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______。

(2)请提出你想探究的有关该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问题: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简述步骤、现象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内涵丰富,思维量大,它不仅要求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熟悉,对实验过程中操作、反应条件、现象、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问题与假设、探究程序、探究结论”均具有开放性,故此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尤其第(3)小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探究,结合化学事实进行推理,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关注了学生对有关学科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同时考查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这类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有利于考查“过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三、贴近实际,展示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

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育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科学知识“是什么”,还应理解“为什么”。虽然也倡导“应用”,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因而常陷入枯燥的“题海”中,既无味又费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也是造成厌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新课标中非常强调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课程理念,我们在试题中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选择素材、从多角度展示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例如(试卷第13题),在农村、山区的家庭,当有人发高烧急需冷却治疗而没有冰块时,下列物质可以加入塑料袋(或橡胶袋)的水中制作冰袋的是()

A.硝酸铵 B.食盐 C.生石灰 D.白糖

再如(试卷第25题),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其与汞化合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________。

这类题目既考查了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又展示了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试题还联系了“预防非典的消毒剂的化学成分”“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铅笔有软和硬的原因”“大米酿酒”“病人静脉输液”等内容。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的化学知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

四、关注情感,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新课标的重要教育目标,为了较好体现这一目标,我们加大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安排了不少“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试卷第23题),请仔细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如上图)。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__。

(2)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据资料显示,冬天的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会增多。请你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为了减少煤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制得较清洁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煤气用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家用煤气。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既考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又考查了“煤燃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分析,进行了环境教育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家用燃料从“煤球”到“蜂窝煤”,再到“家用煤气”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及化学对人类的贡献。

标签:;  ;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命题改革的几点思考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